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115例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以及150例糖耐量异常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同时从门诊随机抽取131例无血糖异常的人群作为对照.详细记录所有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糖尿病发生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体质指数(BMI)≥24 kg/m2、高Hcy与糖尿病的发生呈正相关,生活规律与糖尿病的发生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糖尿病发生的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BMI≥24 kg/m2、高Hcy是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糖尿病前期发生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BMI≥24 kg/m2、高Hcy与糖尿病前期的发生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前期发生的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脂血症、BMI≥24 kg/m2、高Hcy是糖尿病前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浆Hcy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对高Hcy患者需进行必要的干预.
作者:彭红侠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为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剖宫产分娩的713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对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急救处理对策.结果 22例发生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09%(22/7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多胎妊娠、流产次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及子宫切口撕裂与剖宫产产后出血有关(P< 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前置胎盘、子宫收缩乏力、多胎妊娠、子宫切口撕裂及胎盘早剥是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10例剖宫产产后出血经常规治疗后有效止血,12例常规治疗后止血效果不佳,再行B-Lynch缝合术后11例有效止血,1例出现了凝血功能障碍,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无产后出血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前置胎盘、子宫收缩乏力、多胎妊娠、子宫切口撕裂、胎盘早剥是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剖宫产产后出血以常规治疗为主,止血效果不佳时可采用B-Lynch缝合术及子宫切除术.
作者:叶小姣;周剑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 观察去氧孕烯炔雌醇(妈富隆)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围绝经期功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子宫内膜、血清激素的影响,为优化围绝经期功血治疗方案提供借鉴.方法 将120例围绝经期功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妈富隆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米非司酮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采用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空腹抽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性激素水平.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显效率分别为91.67%(55/60)和71.67%(43/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15,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60/60)和95.00%(57/6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FSH、LH、E2、P均低于对照组[(3.84±0.46)mm比(5.27±1.25)mm、(7.02±3.25) U/L比(8.82±3.82) U/L、(5.34±1.48) U/L比(7.23±1.24)U/L、(148.3±101.5) pmol/L比(258.8±156.3) pmol/L和(1.53±0.65) nmol/L比(2.78±0.46) nmol/L,P<0.05];观察组患者控制出血时间、完全止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15.6±5.6)h比(28.6±9.4)h,(34.8±9.4)h比(66.2±15.4)h,P<0.01].结论 妈富隆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能够协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增加血清激素水平调节强度、降低子宫内膜厚度,缩短止血时间,降低复发率,且不良反应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倪娜;张安红;凌玲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卵巢癌患者外周血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变化.方法 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46例卵巢癌患者(卵巢癌组)和4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CD4+ Foxp3+Treg细胞百分率、Foxp3 mRNA表达水平以及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卵巢癌组CD4+ Foxp3+ Treg细胞百分率[(11.42±2.67)%]、Foxp3 mRNA表达水平(0.59±0.21)以及血浆TGF-β1水平[(35 580±7274)ng/L]与对照组[分别为(8.94±1.98)%、0.37±0.14、(28 610±5631)ng/L]相比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结论 卵巢癌患者外周血CD4+ Foxp3+Treg细胞数量和/或功能异常,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孙彦;李卓蔓;周淑娟;纪玉强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CHB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CHB患者280例(CHB组),分为稳定组(114例)和活动组(166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受试者血清IFNγ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CHB组血清IFN γ和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14.54±36.28) ng/L比(26.43±12.01) ng/L和(84.87±45.24) U/L比(27.44±11.52) U/L,P<0.05].稳定组、活动组血清IFNγ和ALT水平分别为(54.21±21.33) ng/L、(32.64±15.59) U/L和(164.57±41.25) ng/L、(93.26±41.55) U/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血清IFN γ和ALT水平均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血清IFN 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504,P<0.01).CHB活动期患者治疗后缓解患者(126例)和未缓解患者(40例)血清IFNγ水平分别为(76.24±31.16)、(169.15±39.46) n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HB患者中存在血清IFN γ水平的高表达,升高的血清IFNγ水平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病毒的肝损伤,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成为CHB治疗的新思路.
作者:马凤莲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在原发性高血压(EH)发病中的作用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60例EH患者(EH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60例EH组患者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中血压的分级标准分为三个亚组,1级EH组、2级EH组、3级EH组,每组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AB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脂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IM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H组及1、2、3级EH组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3.94±1.28)、(5.25±1.69)、(4.01±1.27)、(2.56±0.87)mg/L比(7.63±2.50) mg/L],颈动脉IMT增加[(1.30±0.42)、(0.94±0.30)、(1.32±0.44)、(1.65±0.51)mm比(0.69±0.2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H各亚组间两两比较,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渐降低,颈动脉IMT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EH组及1、2、3级EH组血清TC、TG、LDL-C水平上升[TC:(6.53±2.09)、(5.14±1.66)、(6.59±2.20)、(7.86±2.42) mmol/L比(4.17±1.32)mmol/L;TG:(2.15±0.69)、(1.72±0.55)、(2.07±0.69)、(2.65±0.82) mmol/L比(1.38±0.44) mmol/L; LDL-C:(3.78±1.21)、(3.12±1.01)、(3.74±1.25)、(4.48±1.38)mmol/L比(2.46 ±0.78) mmol/L],HDL-C水平下降[(0.96±0.31)、(1.39±0.45)、(0.85±0.28)、(0.64 ±0.20) mmol/L比(1.69±0.54)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H各亚组间两两比较,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血清TC、TG、LDL-C水平上升,HDL-C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显著负相关(r=-0.435,P<0.01),与血脂(TC、TG、LDL-C、HDL-C)水平有相关性(P<0.01).结论 脂联素在EH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与颈动脉IMT的增厚和血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顽固性EH患者增加降血脂药物可能会提高降血压治疗的疗效.
作者:陆洋;钱纪银;陈爱芳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β-微管蛋白Ⅲ在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7例LACC组织中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情况,分析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与紫杉醇新辅助化疗(NACT)的疗效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47例LACC中,NACT有效率为72.3% (34/47).β-微管蛋白Ⅲ阳性表达率为72.3%(34/47),其中表达(+)者占40.4%(19/47),(++)者占12.8%(6/47),(+++)者占19.1%(9/47).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患者NACT有效率为46.7%(7/15),低表达患者为84.4%(27/3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β-微管蛋白Ⅲ在LACC组织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显著性相关(P=0.021),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显著性相关(P=0.822、0.336、0.839).结论 紫杉醇联合铂类行NACT对LACC有效,LACC组织中β-微管蛋白Ⅲ异常表达与紫杉醇耐药有关,与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可能是宫颈癌预后判断的一项生物学指标.
作者:夏红;易建华;徐燕;杨丽;褚桂芬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血清纤维连接蛋白、电解质及心肌酶谱检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诊疗价值.方法 选取90例HIE患儿作为观察组,临床程度:轻度28例,中度34例,重度28例;同时选取45例正常足月儿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两组血清纤维连接蛋白、钾、钠、氯、钙以及心肌酶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清纤维连接蛋白水平为(141.23±45.21) 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7.51±28.99)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临床程度增加观察组血清钾水平逐渐升高,但与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不同临床程度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钠水平逐渐降低,轻、中、重度分别为(130.34±3.22)、(126.67±3.54)、(122.45±2.80) mmol/L,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6.22±6.2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氯和钙水平逐渐降低,轻度分别为(98.99±2.76)和(0.96±0.26) mmol/L、中度分别为(97.21±3.41)和(0.95±0.28) mmol/L、重度分别为(90.33±3.09)和(0.71±0.18) mmol/L,中度与轻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与中度和轻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血清氯和钙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的(103.43±3.21)和(1.42±0.01)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临床程度增加的观察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和羟丁酸脱氢酶水平均逐渐升高,轻度分别为(46.2±12.3)、(432.1±145.2)、(245.3±104.2)、(40.3±7.9)和(374.1±148.2) U/L,中度分别为(84.4±33.1)、(569.3±168.2)、(845.1±498.2)、(112.1±50.4)和(473.8±139.2) U/L,重度分别为(122.1±45.6)、(966.9±407.2)、(1851.3±912.3)、(175.1±55.6)和(834.1±420.4) U/L,均高于对照组的(35.1±7.6)、(261.9±47.1)、(117.8±39.7)、(11.4±5.2)和(203.1±42.1)U/L(P<0.05),且各临床程度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纤维连接蛋白、电解质及心肌酶谱检测可用于评估HIE患儿病情及预后.
作者:杨永朝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 评估各种干预性措施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价值及适用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引起产后出血的诱因、产后出血情况以及采用各种干预性措施疗效.结果 91例患者全部成功止血,其中行药物(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止血21例,成功18例(85.71%);行宫腔塞纱28例,成功19例(67.86%);子宫背带式缝合32例,全部成功(100.00%);行子宫动脉结扎20例,成功12例(60.00%);行子宫切除术2例,全部成功(100.00%);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8例,全部成功(100.00%).结论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替代缩宫素治疗宫缩乏力出血.宫腔塞纱起压迫止血或延缓出血效果.子宫背带式缝合及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止血效果确切,可替代子宫动脉结扎术及子宫切除术.当子宫相关病因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时,应采用子宫切除术.
作者:王新彦;冀涛;李洪霞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 评价低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宫腔镜黏膜下肌瘤电切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ASA分级Ⅰ~Ⅱ级行宫腔镜黏膜下肌瘤电切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0.9%氯化钠复合丙泊酚组(A组),0.25 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组(B组),0.50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组(C组),1.00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组(D组),每组20例.比较四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丙泊酚总用量、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宫缩痛等.结果 B、C、D三组在扩宫时的收缩压(SBP)分别为(107.3±8.8)、(108.6±9.3)、(105.7±8.9) mmHg(1 mm Hg =0.133 kPa),心率(HR)分别为(83.9±6.6)、(81.2±7.1)、(78.7±6.9)次/min;与电切时SBP (109.9±9.6)、(109.2±9.5)、(106.7±9.1) mm Hg和HR (84.2±7.6)、(83.6±7.3)、(80.7±6.8)次/min,均低于A组(115.1±8.2) mm Hg、(91.3±6.5)次/min和(121.3±9.9) mm Hg、(97.3±7.2)次/min(P< 0.05).D组苏醒时间[(13.2±3.0) min]长于A组[(11.2±3.3) min](P< 0.05).C、D两组丙泊酚总用量分别为(289.6±57.7)、(278.5 ±56.9)mg,均低于A组的(324.6±67.9) mg,术后镇痛效果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呼吸抑制发生率分别为10%(2/20)和10%(2/20),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分别为15%(3/20)和20%(4/20),均低于A组的20%(4/20)和65%(13/20),但D组术后嗜睡的发生率[45%(9/20)]高于A组[10%(2/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缓慢静脉注射低剂量右美托眯定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宫腔镜黏膜下肌瘤电切术,与单纯应用丙泊酚比较,具有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术后镇痛完善的优点.
作者:马德祥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 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环形电切术(LEEP)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经宫颈细胞学和宫颈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CIN并采用LEEP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后进行随访,通过宫颈细胞学和阴道镜检查,发现异常则进行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采用杂交捕获HPV DNA检测技术HC-2.术后6个月以上检测到与术前相同或更高级别的病变判定为复发.结果 共收集符合要求的病例451例,年龄19~68(39.0±7.4)岁.病理学分级CIN Ⅰ级122例,CINⅡ~Ⅲ级329例.共检出98例复发病例,复发率为21.73%(98/451),其中CIN Ⅰ级的复发率为14.75% (18/122),CINⅡ~Ⅲ级的复发率为24.32%(80/329).单因素分析显示高危型HPV感染、术后切缘、病理学分级和宫颈细胞学改变是CIN患者LEEP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 0.01或<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CIN患者LEEP术后复发的因素依次为高危型HPV感染、宫颈细胞学改变、术后切缘和病理学分级.结论 高危型HPV感染是CIN患者LEEP术后复发的高危影响因素,宫颈细胞学改变、术后切缘和病理学分级也是影响LEEP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作者:方丽娟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 评价个体化综合治疗手段对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新生儿泪囊炎患儿224例(270眼).对单纯泪道阻塞及泪囊炎的患儿采取0.9%氯化钠泪道加压冲洗,配合泪囊区按摩、局部使用抗生素滴眼液等保守措施,无效者待患儿大于3个月后行泪道探通术治疗.对伴有急性感染患儿以全身加局部抗生素,同时联合泪道冲洗控制感染,待炎性反应消退后行泪道探通术.结果 224例(270眼)总治愈267眼(98.89%).泪囊区按摩+局部抗生素治愈38眼(14.07%);泪道冲洗+泪囊区按摩+局部抗生素治愈74眼(27.41%);泪道探通综合疗法治愈155眼(57.41%):其中探通1次即成功145眼,2次成功8眼,3次成功2眼.无效3眼(1.11%),分别为10、15、17个月各1眼.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泪道阻塞及感染程度不同的泪囊炎患儿采用个体化综合疗法,循序渐进,效果显著.
作者:金伟平;林鸣国;姚鹂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EB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免疫功能状况及其与临床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放射比浊法检测50例IM患儿(IM组)急性期、恢复期血清免疫球蛋白,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23+,同期检测50例同龄健康儿童(对照组).结果 IM组急性期IgA、IgG、IgM分别为(0.75±0.65)、(7.55±2.05)、(1.85±0.55) g/L,IM组恢复期分别为(0.95±0.55)、(8.85±2.25)、(1.75±0.65) g/L,对照组分别为(1.25±0.75)、(10.65±2.55)、(1.80±0.50)g/L,IM组急性期IgA、IgG明显低于IM组恢复期和对照组(P<0.01),而IgM与IM组恢复期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组急性期CD3+、CD4+、CD8+、CD4+/CD8+、CD19+、CD23+分别为0.6050±0.0850、0.2080±0.0315、0.6520±0.0520、0.45±0.35、0.0580±0.0205、0.0250±0.0135,IM组恢复期分别为0.7220±0.0820、0.3575±0.0375、0.3565±0.0565、1.45±0.45、0.1580±0.0280、0.0625±0.0225,对照组分别为0.7530±0.0830、0.4850±0.0450、0.3275±0.0575、1.48±0.55、0.1850±0.0560、0.0805±0.0175,IM组急性期CD3+、CD4+、CD4+/CD8+、CD19+、CD23+明显低于IM组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而CD8+明显高于IM组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结论 EB病毒感染患儿外周血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异常.
作者:盛美玲;林峰;滕海麟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子宫切除手术是否保留宫颈.方法 分析1990年9月至2010年7月施行子宫次全切除术(559例)、子宫全切除术(200例)及宫颈癌(2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宫颈残端癌发生率及宫颈残端癌占宫颈癌的比例,比较子宫次全切除术(随机抽取200例)、子宫全切除术患者术后1年内、1年后性生活满意率.结果 559例施行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患者中,2例术后发生宫颈残端癌,发生率为0.36%.同期共收治宫颈癌患者230例,宫颈残端癌占宫颈癌的比例为0.87%.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子宫全切除术患者[7.0%(14/200)比19.5%(3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术后1年内性生活满意率显著高于子宫全切除术患者[77.0%(154/200)比42.5%(8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年后性生活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次全切除术简单易行,维持盆腔脏器正常位置,并发症少及住院时间短,宫颈残端癌发生率极低,术后早期性生活恢复快,为女性的人性化手术.
作者:马永琴;王香枝 刊期: 2012年第36期
目的 分析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ALHL)患者的伴随症状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57例(67耳)ALHL患者听力损伤程度、眩晕情况、就诊时间等相关指标与治疗后疗效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57例(67耳)患者痊愈22例(24耳)、显效13例(14耳)、有效8例(9耳)、无效14例(20耳),总有效率75.4%(43/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就诊时间、听觉过敏、听力损伤程度和单双侧患病与预后有直接相关性(P< 0.05或<0.01).多因素Logi8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就诊时间、听觉过敏、听力损伤程度和单双侧患病与预后有直接相关性(P< 0.05或<0.01).结论 ALHL的预后与年龄、就诊时间、听觉过敏、听力损伤程度和单双侧患病有直接相关性,治疗期间降低或缩短该类因素的发生能够有效治疗本病.
作者:张进 刊期: 2012年第36期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特点是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多发性,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视觉障碍、感觉异常、认知功能障碍等[1].多次缓解复发,病情每况愈下,病残率较高.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分类较多,用于研究该病的动物模型亦较多,以免疫诱导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为常用,国内外学者对急性和慢性EAE模型的建立进行了大量研究[2-5],EAE模型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研究MS的动物模型.MS和EAE的免疫紊乱是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及补体参与的免疫过程.EAE内激活的髓磷脂反应性致炎性CD4+T细胞在CNS浸润、增殖,释放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并启动炎性级联反应,导致脱髓鞘和轴突损伤.主要由调节性T细胞(Treg)分泌的白细胞介素(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为抗炎细胞因子,又称调节性细胞因子,有限制EAE病情的免疫调节作用[6-8].
作者:赵丽波;付宏娟;张健莉;黄月萍 刊期: 2012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