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医用三氧大自血疗法对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 1年12月住院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提示颈动脉软斑或(和)混合斑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氧组、阿托伐他汀组和饮食组,每组30例.饮食组给予低脂饮食控制;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每天1次口服;三氧组给予医用三氧大自血疗法,每周2次,1个疗程为8次,共2个疗程,中间间隔3个月.检测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个数、面积、性质、纤维帽特性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hs-CRP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阿托伐他汀组、三氧组斑块Crouse积分、hs-CRP分别为(2.34±0.97)分、(4.9±4.0) mg/L和(2.35±0.63)分、(4.8±3.7) mg/L,治疗后分别为(1.80±0.59)分、(3.3±2.2) mg/L和(1.92±0.47)分、(3.4±2.0) mg/L,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饮食组治疗前后的斑块Crouse积分、hs-CRP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三氧组与饮食组比较,斑块Crouse积分、hs-CRP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阿托伐他汀组与三氧组之间斑块Crouse积分、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用三氧大自血疗法可调低hs-CRP水平,达到抗炎抗动脉硬化,从而逆转颈动脉斑块的作用,疗效与阿托伐他汀相当,明显优于饮食控制,可作为颈动脉斑块治疗的新途径.
作者:杨明;王展航;邹志才;任利民;季燕;阳文浩;尹静;谢卉;付俊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初发患者6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治疗的非脑血管病患者63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入院后1~2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定义为血管直径狭窄≥50%;同时,采用Gensini积分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共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阳性患者16例(25.4%,16/63),对照组共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阳性患者4例(6.3%,4/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6,P<0.01).观察组Gensini积分为(3.37±0.72)分,对照组Gensini积分为(0.44±0.1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次脑卒中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作者:王柳青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血清、胸腔积液抗阿拉伯糖甘露糖脂IgG抗体(LAM-IgG)和抗结核杆菌IgG抗体(TB-IgG)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血清、胸腔积液为标本,其中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结核组)139例,非结核性疾病导致的胸腔积液患者(非结核组)53例,应用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检测两组患者的LAM-IgG、TB-IgG.结果 结核组患者血清、胸腔积液LAM-IgG的阳性率分别为76.3% (106/139)和58.3%(81/139),TB-IgG的阳性率分别为86.3% (120/139)和66.2%(92/139).非结核组血清、胸腔积液LAM-IgG的阳性率分别为3.8%(2/53)和1.9%(1/53),TB-IgG的阳性率分别为9.4%(5/53)和5.7%(3/53).两组患者血清、胸腔积液LAM-IgG、TB-Ig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胸腔积液LAM-IgG、TB-IgG检测特异度较高,分别为98.1%(52/53)和94.3%(50/53).结论 血清、胸腔积液LAM-IgG、TB-IgG在诊断结核性胸膜炎方面均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且胸腔积液LAM-IgG、TB-IgG特异度优于血清,有助于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
作者:宋晓东;任彦微;徐齐峰;黄晓磊;朱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踝肱指数(ABI)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360例,均行ABI测定,按ABI水平分为ABI< 0.7组、ABI 0.7~0.9组、0.9< ABI≤1.3组以及ABI> 1.3组,对ABI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0.9< ABI≤1.3组患者1260例,ABI<0.7组患者20例,ABI 0.7 ~ 0.9组患者60例,ABI> 1.3组患者20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ABI高水平相关的因素是吸烟和收缩压(P<0.05).而ABI高水平与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ABI高水平并没有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且不增加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周作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电子支气管镜替代胸腔镜对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98例经过一系列常规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行电子支气管镜胸腔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 98例胸腔积液患者,肺癌胸膜转移4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胸膜转移1例,乳腺癌胸膜转移l例,卵巢癌胸膜转移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5例,结核性胸膜炎34例,非特异性炎性反应5例,未确诊9例,确诊率为90.82%(89/9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局部麻醉下行电子支气管镜替代胸腔镜检查具有创伤小、诊断率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席秀娥;袁晓梅;张会强;陈大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水平与新生儿窒息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73例正常新生儿(正常新生儿组)、30例轻度窒息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组)血清Hcy及叶酸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新生儿组血清Hcy水平显著低于窒息新生儿组,叶酸水平显著高于窒息新生儿组[(7.95±0.98)μmol/L比(13.99±2.91)μmol/L,(3.38±0.28) μg/L比(2.39±0.3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新生儿组中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的Hcy水平更高,为(15.88±2.95)μmol/L,而叶酸水平更低,为(2.31±0.17)μg/L.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窒息、低出生体重的新生儿更应当加强管理,酌情补充叶酸,提高叶酸水平,降低Hcy水平,降低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俞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间歇静脉应用小剂量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0例LN患者根据入院月份随机分为两组,单月入院为对照组(24例),双月入院为治疗组(26例).治疗组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间歇静脉应用小剂量环磷酰胺治疗,对照组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间歇静脉应用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治疗9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3.1%(6/26)比62.5%(15/24),P<0.05].结论 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间歇静脉应用小剂量环磷酰胺治疗LN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伟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清胆红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495例,均符合1999年WHO制订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眼底照相结果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203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134例)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158例).比较三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应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PDR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2.2±4.4)、(9.4±4.5)μmol/L,低于NDR组的(14.1±5.0)、(11.3±4.8)μmol/L和NPDR组的(14.0±4.4)、(10.9±4.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因变量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高敏C反应蛋白、间接胆红素、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相关性(P<0.05).血清间接胆红素是其保护因素(OR=0.929).结论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适当提高胆红素水平有利于预防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应重视胆红素的抗氧化作用.
作者:赖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EVL)联合食管静脉曲张硬化(EVS)和单纯EVL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将86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46例)和EVL组(40例),EVL组实施EVL,两联合组先行1次EVL,紧接进行EVS,静脉曲张根除后随访15个月.结果 术后联合组急诊止血率、静脉曲张根除缩小率及生存率与EVL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再出血率6.5%(3/46),静脉曲张复发率13.3%(6/45),EVL组再出血率17.5%(7/40),静脉曲张复发率28.2%(11/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L联合EVS相比单纯EVL治疗食管静脉曲张远期疗效可观.
作者:张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以肺纤维化为首发表现的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临床特征,并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以肺纤维化为首发表现MPA患者(MPA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等临床资料,并与同期36例IPF患者(IPF组)进行比较.结果 IPF组患者更易发生呼吸困难[80.6%(29/36)比52.0%(13/25),P< 0.05],而MPA组患者更易出现肾损害、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80.0%(20/25)比2.8%(1/36)]、重度肺动脉高压[52.0%(13/25)比19.4%(7/36)]、皮肤损害[36.0% (9/25)比5.6% (2/36)]、发热[64.0%(16/25)比8.3%(3/36)]、关节受累[56.0%(14/25)比5.6%(2/36)]、体重下降[60.0%(15/25)比11.1%(4/36)]、消化道症状[56.0%(14/25)比8.3%(3/36)]等多系统损害(P< 0.01或<0.05).结论 当患者出现多系统损害,如同时有呼吸系统症状、肾损害、皮肤损害、发热、关节受累等表现时,临床医师应考虑MPA的可能.对临床疑似IPF的患者,应常规行ANCA检查,并注意肾功能监测,以避免漏诊以肺纤维化为首发表现的MPA患者.
作者:刘放;王冉;毕爱萍;冯学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时甲状旁腺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高频超声观察分析35例临床确诊的尿毒症SHPT患者增生的甲状旁腺,进行术前定位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35例患者共检出123枚增大的甲状旁腺,超声检出率为87.9%(123/140),超声的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5.3%(123/129),其中68枚位于甲状腺中下段背侧,占55.3% (68/123);42枚位于甲状腺中上段背侧,占34.1%(42/123);9枚位于甲状腺下极前方与颈总动脉旁,占7.3%(9/123);4枚位于锁骨上,占3.3%(4/123).增大的甲状旁腺内呈均质或不均质低回声,其周围及内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结论 高频超声对尿毒症SHPT时的甲状旁腺增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高频超声是SHPT术前定位诊断的有效手段.
作者:赵世芬;张春爽;杨文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对酒精性心肌病(ACM)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 86例AC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使用曲美他嗪治疗,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 min步行距离、BNP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LVEF、LVEDD、6 min步行距离、BNP分别为(37.2±7.4)%、(57.6±7.4)mm、(312.8±21.6)m、(846.2±63.7) μg/L,观察组分别为(38.5±8.1)%、(57.1±6.8)mm、(316.5 ±23.9)m、(857.6±61.4)μ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LVEF、LVEDD、6 min步行距离、BNP分别为(43.5±8.6)%、(54.3 ±6.4) mm、(511.6±26.7)m、(679.4±51.3) μ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LVEDD、6min步行距离、BNP分别为(51.6±9.2)%、(51.2±6.3)mm、(579.3±25.1)m、(536.5±50.6) μ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LVEDD、6 min步行距离、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39/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1%(3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14,P< 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曲美他嗪可更好地改善ACM患者的心功能及心肌重塑,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猛;代玉川;张苒;甘立军;高东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介入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UAP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在常规心内科治疗措施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B组在常规心内科治疗措施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术后3周抽血检测患者血清hs-CRP及IL-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A组和B组患者血清hs-CRP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1.2) mg/L比(5.6±1.1)mg/L和(211.9±21.2) ng/L比(209.6±19.9) ng/L,P> 0.05];术后24hA组和B组患者血清hs-CRP及IL-6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1.1) mg/L比(8.5±1.2) mg/L和(311.1±20.9) ng/L比(313.3±18.5) ng/L,P>0.05];术后3周A组和B组患者血清hs-CRP及IL-6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3.1±1.1) mg/L比(1.9±0.8) mg/L和(163.3±18.5) ng/L比(123.3±19.5) ng/L,P< 0.05],术后A组和B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肝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行PCI的UAP患者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且40 mg较20 mg治疗效果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訾强;刘化英;胡奉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磺达肝癸钠延长期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行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4月诊治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行早期PCI的患者12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磺达肝癸钠普通治疗组(A组,40例)、磺达肝癸钠延长期治疗组(B组,41例)和依诺肝素组(C组,40例),三组的基础治疗相同.A组予以磺达肝癸钠2.5 mg/d,皮下注射5~7d,平均6.02 d;B组予以磺达肝癸钠2.5 mg/d,皮下注射10~15 d,平均12.61 d;C组予以依诺肝素5000 U/12 h,皮下注射5~7d,平均6.21 d.观察治疗15d内各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肌缺血、新发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情况及出血(皮肤黏膜的轻度出血及内脏器官的严重出血)情况.结果 B组死亡、再发心肌缺血、新发心肌梗死及总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9%(2/41)、0、0、4.9%(2/41)]均低于A组[分别为25.0% (10/40)、12.5%(5/40)、10.0%(4/40)、47.5%(19/40)]、C组[分别为27.5%(11/40)、15.0%(6/40)、12.5%(5/40)、55.0%(22/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C组轻度出血、重度出血及总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2.5%(13/40)、15.0%(6/40)、47.5% (19/40)]显著高于A组[分别为10.0% (4/40)、2.5%(1/40)、12.5%(5/40)]、B组[分别为14.6%(6/41)、2.4%(1/41)、17.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磺达肝癸钠延长期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行早期PCI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未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有效.
作者:李效丽;李效娟;林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抗生素应用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根据发病诱因分成过敏诱发组18例、病毒感染诱发组14例及细菌感染诱发组28例,采用免疫荧光法定量测定患儿血清PC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 细菌感染诱发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分别为(25.7±11.2) μg/L和(50.3±17.5) mg/L,明显高于病毒感染诱发组和过敏诱发组[(0.7±0.2)μg/L、(6.1±0.3) mg/L和(0.2±0.1) μg/L、(3.5 ±0.4) mg/L,P<0.05];病毒感染诱发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与过敏诱发组比较轻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诱发组患儿血清PCT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3.612,P<0.05),病毒感染诱发组和过敏诱发组患儿血清PCT与CRP水平无相关性(r=-0.021、-0.103,P>0.05);以CRP≥10 mg/L,PCT≥0.5μg/L为阳性,细菌感染诱发组患儿血清CRP、PCT阳性率分别为89.3%(25/28)和92.9%(26/28),均高于病毒感染诱发组和过敏诱发组[28.6%(4/14)、64.3%(9/14)和22.2%(4/18)、33.3%(6/18),P<0.05],且病毒感染诱发组血清PCT、CRP阳性率高于过敏诱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CT、CRP指标能早期正确鉴别细菌感染诱发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
作者:江进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丙卡特罗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gE水平的影响.方法 80例慢性咳嗽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卡特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后两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检测血清IgE水平,评价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5%(27/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28,P<0.01).治疗组咳嗽缓解和消失时间分别为(24.41±8.14)d和(41.27±14.74)d,均短于对照组的(47.27±15.76)d和(57.78±20.6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53、4.118,P< 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IgE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295.27±105.45)μg/L比(594.48±198.16) μg/L,(427.78±152.78) μg/L比(567.21±189.07)μ g/L,t=8.430、3.628,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g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4.515,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血清IgE在小儿慢性咳嗽的发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孟鲁司特钠联合丙卡特罗治疗小儿慢性咳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铮铮;刘江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ICU与非ICU痰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及产金属β-内酰胺酶情况.方法 对ICU与非ICU痰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进行检测,同时进行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测.结果 ICU与非ICU中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曙)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曲南、头孢他啶、呋喃妥因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中鲍曼不动杆菌平均耐药率明显高于非ICU(88.1%比46.3%,P< 0.05).ICU 179株鲍曼不动杆菌中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为58.1%(104/179),占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株的比例为63.0%(104/165).非ICU 78株鲍曼不动杆菌中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为23.1%(18/78),占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株的比例为60.0%(18/30).ICU与非ICU中产金属β-内酰胺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占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株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痰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比非ICU严重,产金属β-内酰胺酶比例也较高,因此对ICU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严格使用抗生素,特别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作者:饶冠利;周文聪;吴晓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BG)与血液流变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并比较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浆黏度(ηb)、红细胞电泳(EFT)、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RRI)、纤维蛋白原(FG)、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 糖尿病组FBG、TC、TG、LDL-C、ηb、EFT、HCT、RRI、FG、ESR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中,FBG水平8~12 mmol/L患者163例,FBG水平>12 mmol/L患者37例,FBG水平>12 mmol/L患者TC、TG、LDL-C、ηb、EFT、HCT、RRI、FG、ESR明显高于FBG水平8~12 mmol/L患者,HDL-C低于FBG水平8~12 mmol/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BG与TC、TG、LDL-C、ESR、FG、ηb、RRI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而与EFT、HCT无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FBG与血液流变学指标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
作者:甄美燕;杨小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SLE合并PH患者(SLE-PH组)和42例SLE未合并PH患者(SLE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心脏结构、功能及肺动脉血流相关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SLE组比较,SLE-PH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右心房左右径扩大[(24.19±5.08) mm比(18.14±2.87) mm,(40.55±6.28)mm比(32.33±4.17) mm]、主肺动脉内径增宽[(27.42±3.08) mm比(19.17±2.36) mm]、右心室射血分数降低[(35.03±4.91)%比(44.83±7.05)%]、肺动脉收缩压增高[(43.52±10.35)mm Hg(1 mm Hg=0.133 kPa)比(20.62±5.83)mmHg]、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缩短[(102.61±6.00) ms比(115.01±9.93) ms]、右心室射血前时间延长[(89.56±11.42) ms比(74.15±6.26) ms]、右心室射血前时间/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与右心室射血前时间/右心室射血时间增大(0.87±0.12比0.65±0.08,0.35±0.05比0.3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合并PH并不少见,但早期临床表现多不明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可通过观察心脏形态、结构和肺动脉血流频谱改变及准确估测肺动脉收缩压为SLE合并PH患者的早期诊治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张晓红;陈颖;朱丹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胰岛素分泌缺陷为发病基础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倾向低龄化,其并发症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组织,其中血管并发症是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发现,视黄醇结合蛋白4 (retinol-binding protein 4,RBP4)作为一种分泌性视黄醇结合蛋白,一方面主要由肝脏合成,在视黄醇的生理作用中发挥协助作用,另一方面,发现其也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脂肪细胞因子由脂肪细胞分泌释放于血液循环中,不仅参与了T2DM的IR和胰岛素分泌缺陷,而且在T2DM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作用显著[1].现就RBP4的概况及其与T2DM的IR、脂代谢、大血管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丽君;王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教授 此次讨论1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MCD),我院于1997年也讨论过此病[1],但目前相比以往对本病的诊治已有明显发展,故需再次进行讨论,且由于涉及到人体皮肤和内科呼吸、消化、血液等系统,单科医师对此病常不够熟悉而较易误诊,希望通过此次讨论能将本病的诊治提高到目前的医疗水平.先请汇报病历.实习医师 患者女,32岁,2010年4月28日来我院就诊,2年来躯干和四肢皮肤出现弥漫斑丘疹,初较红,后颜色渐加深呈褐色,曾在外院就诊行皮肤活检为着色性荨麻疹,有肥大细胞浸润.近1年常有腹痛、腹泻、反酸、饥饿痛,做胃肠钡透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同时伴走路快时气急,时有咳嗽、少量白痰,胸部CT示双肺肺纹理增多、模糊,肺野内散在1 cm左右囊泡影和弥漫分布的小结节及轻度网格影,以双肺下叶较明显,肺门及纵隔约1.5 cm肿大淋巴结(图1).查体:慢性病容,较消瘦,神志清,颈部浅表淋巴结花生米大小、可移动、轻度触痛,心律整、无杂音,双肺呼吸音低、肺底少许爆裂音,腹软、肝肋缘下2指,脾肋缘下3指,下肢皮肤轻度水肿,躯干和四肢皮肤弥漫荨麻疹.
作者:陶仲为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