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10期文献
  • 超细内镜在左半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超细内镜放置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在左半结直肠癌性肠梗阻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左半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患者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肠镜组与超细内镜组,每组16例,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及接触X线时间.结果 普通肠镜组16例患者,成功15例,失败1例;超细内镜组成功13例,失败3例,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43,P=0.285).在两组置管成功的病例中,普通肠镜组置管操作时间为(42±15) min,超细内镜组置管操作时间为(20±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5,P=0.005).普通肠镜组接触X线时间为(20±12) min,超细内镜组接触X线时间为(5±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6,P=0.007).结论 超细内镜结合无痛麻醉技术的应用,可使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的置入更安全、简便.

    作者:沈毅慧;张立献;石磊;迟洪霞;侯慧清;袁友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浆脑钠肽对危重急性肺水肿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血浆脑钠肽(BNP)对危重急性肺水肿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危重急性肺水肿患者60例,根据诊断结果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肺水肿30例(A组)和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0例(B组),在入院时测定血浆BNP、动脉血气分析、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并行床边胸部X线片、心脏彩超检查.结果 A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B组[(1316.1±460.7) ng/L比(137.2±104.8) ng/L,P<0.01],设定BNP> 250 ng/L为阈值诊断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0%,正确率为95%.结论 人院即时测定血浆BNP对危重急性肺水肿的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由于急性肺损伤也可有BNP升高,BNP应采用稍高的诊断阈值.

    作者:付建红;蒋廷波;金钧;郭强;王俊;徐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人巨细胞病毒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 观察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致病作用,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至2012年4月诊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34例(观察组),其中冠心病(CHD)患者102例,非CHD患者32例,将102例CHD患者根据HCMV检测结果分为HCMV感染组86例和非HCMV感染组16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HCMV-IgM. 结果 观察组HCMV阳性率为77.6%(104/1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5%(1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CHD患者和非CHD患者HCMV阳性率分别为84.3%(86/102)和56.2%(1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MV感染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IMT为(1.31 +0.28) mm,显著高于非HCMV感染的(1.14+0.2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MV感染组患者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39.5%(34/86)、43.0% (37/86),显著高于非HCMV感染组的25.0%(4/16)、18.8%(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稳定型心绞痛和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6.7%(23/86)、22.1%(19/86),显著低于非HCMV感染组的43.8%(7/16)、56.2%(9/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中存在HCMV的高感染率,HCMV感染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郭洪平;王淑辉;郑金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脓毒症诱发急性肝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脓毒症诱发急性肝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方法 将168例脓毒症患者按是否诱发急性肝功能障碍分为单纯脓毒症组(对照组,142例)和脓毒症诱发肝功能障碍组(观察组,26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阐明脓毒症诱发急性肝功能障碍可能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生化指标、血浆内皮素(ET)-1、脓毒症相关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结果 168例脓毒症患者诱发急性肝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5.5%(26/1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饮酒(OR=4.213,95% CI 1.399~13.174)、心功能不全(OR=4.210,95% CI 1.463~12.504)以及低血压(OR =5.944,95% CI 1.823~ 19.979)为脓毒症诱发急性肝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肌酐、血糖波动范围、乳酸、ET-1、SOFA、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5.9±9.8)μmol/L比(27.8±6.7)μmol/L、(17.7±8.0)μ mol/L比(12.3±5.9)μmol/L、(219.6±156.4)μmol/L比(159.4±125.3) μmol/L、(7.6±4.9) mmol/L比(3.0±1.6) mmol/L、(3.8±1.3) mmol/L比(2.0±1.2) mmol/L、(79.6±25.7) μg/L比(60.8±12.6)μg/L、(8.8±2.6)分比(5.7±1.8)分、38.5%(10/26)比17.6%(25/142),P<0.01或<0.05].结论 长期饮酒、心功能不全以及低血压为脓毒症诱发急性肝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肝功能障碍患者具有较高的动脉乳酸、血浆ET-1和SOFA,预示预后不良.

    作者:赵娜;宋道亮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坎地沙坦与氯沙坦在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中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 从成本-效果分析的角度比较坎地沙坦与氯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按完全随机法分为坎地沙坦组(给予坎地沙坦酯分散片8 mg/d)和氯沙坦组(给予氯沙坦钾片50 mg/d),每组53例,观察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后血压.进行疗效评价,采用成本效果比及增量成本效果比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坎地沙坦组治疗后血压为(133±11)/(88±6)mm Hg(1 mm Hg=0.133 kPa),血压下降幅度为(16.2±8.3)/(13.3±6.8) mm Hg,总有效率为83.0%(44/53);氯沙坦组治疗后血压为(130±12)/(89±7)mm Hg,血压下降幅度为(17.1±8.8)/(13.6±7.1)mm Hg,总有效率为73.6%(39/53),两组治疗后血压、血压下降幅度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坎地沙坦组成本效果比为367.1,氯沙坦组的成本效果比为351.5,坎地沙坦组相对于氯沙坦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489.4.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中,坎地沙坦与氯沙坦疗效相近,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氯沙坦的治疗方案更佳.

    作者:贾学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脏标记物与六个月后生存质量的关系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急性期的心脏标记物与6个月后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 测定76例STEMI患者入院时(0h)和发病24h的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红蛋白(Myo).6个月后应用SF-36量表进行生存质量调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筛选出与生存质量有关的心脏标记物.结果 SF-36量表总评分和生理功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评分与入院时(0 h)和发病24 h的NT-proBNP呈负相关(P<0.05);SF-36量表总评分、生理功能和躯体疼痛评分与入院时(0 h)和发病24 h的cTnI呈负相关(P<0.05);SF-36量表总评分与躯体疼痛评分仅与发病24h的CK-MB呈负相关(P<0.05).生命活力评分仅与入院时(0h)的Myo呈负相关(P<0.05).结论 STEMI急性期的心脏标记物水平越高,可能预示其6个月后的生存质量越低.

    作者:李国明;孙炎华;彭玉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白细胞介素18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影响.方法 选取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组与氟伐他汀组,每组5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氟伐他汀组给予氟伐他汀40 mg/d治疗,疗程6周,观察两组血脂、MMP-9、IL-18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与氟伐他汀组入院时、术前1d、术后1d、术后6周MMP-9、IL-1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MMP-9、IL-18水平明显升高,与入院时、术前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8.47±49.15)μg/L比(237.10±57.32)、(235.97±56.24) μg/L,(218.75±38.00) ng/L比(120.42±25.50)、(115.22 ±28.93) ng/L和(330.42±50.04) μg/L比(235.98±60.36)、(236.29±53.02)μg/L,(220.16±37.12) ng/L比(119.43±24.85)、(117.14±26.80) ng/L](P< 0.05),术后6周MMP-9、IL-18水平明显下降[(152.28±43.20) μg/L、(101.36±23.67) ng/L和(150.30±44.18) μg/L、(100.45±24.58) ng/L],与人院时、术前1d、术后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氟伐他汀组入院时、术前1d、术后1d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周TG、TC、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5±1.00)、(5.15±0.61)、(1.84±0.50)、(3.13±0.88) mmol/L和(1.87±1.05)、(5.52±0.84)、(2.82±0.57)、(2.61±0.79) mmol/L](P< 0.05),术后ldTG、TC、HDL-C、LDL-C水平与入院时、术前l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TG、TC、HDL-C、LDL-C水平与入院时、术前ld、术后l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介入术后MMP-9、IL-18水平明显升高,采取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治疗能明显降低MMP-9、IL-18及血脂水平,两种药物降低MMP-9、IL-18效果相当,但氟伐他汀降脂效果更优.

    作者:李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清vaspin、visfatin水平与单纯性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vaspin、visfatin水平变化与糖代谢的关系.方法 选取体检者132例,其中单纯性肥胖67例(单纯性肥胖组),体重正常65例(对照组),单纯性肥胖组根据肥胖持续时间分为三组:A组(23例)肥胖持续时间0.5~ 5.0年,B组(24例)肥胖持续时间5.1~ 10.0年,C组(20例)肥胖持续时间>10.0年.测定各组血清vaspin、visfatin水平及糖代谢指标和脂代谢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vaspin、visfatin变化与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单纯性肥胖组血清vaspin、visfatin、三酰甘油(TG)、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体质指数(BM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7.34±4.28) μg/L比(4.12±1.13) μg/L、(57.43±26.75)μg/L比(24.28±10.67)μg/L、(1.14±0.42) mmol/L比(0.53±0.26) mmol/L、(10.14±3.41) mU/L比(5.54±1.96) mU/L、3.48±1.27比1.15±0.54、(28.53±3.12) kg/m2比(20.19±2.35)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FINS和HOMA-IR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血清vaspin、visfatin、FBG、TG、HbA1c、BM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血清vaspin与FINS、HOMA-IR、TG、BM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2、0.351、0.305、0.453,P<0.05),血清visfatin与FINS、HOMA-IR、TG、BM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5、0.348、0.391、0.415,P<0.05).血清vaspin、visfatin与FBG、HbA1c均无相关性.结论 vaspin、visfatin是参与单纯性肥胖患者糖代谢的重要脂肪因子,vaspin、visfatin与FINS、HOMA-IR、TG、BMI呈正相关,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以vaspin、visfatin为靶点进行干预和治疗单纯性肥胖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收平;李海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诱导痰白细胞分类计数、肺功能及哮喘控制测试(ACT)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哮喘组),同时期健康体检者14例(对照组).测定对照组空腹血清hs-CRP和哮喘组经甲泼尼龙治疗5~7d前后的空腹血清hs-CRP.超声雾化4.5%氯化钠获取诱导痰,分别计算对照组、哮喘组治疗前后的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OS%)、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巨噬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测定对照组、哮喘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哮喘组进行ACT评分.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判断血清hs-CRP与诱导痰白细胞分类计数、肺功能指标及ACT评分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s-CRP和诱导痰EOS%评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炎性反应水平的效能.结果 哮喘组有2例患者诱导痰失败排除本研究.哮喘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18(2.12~11.12)和1.48(1.03~4.81) mg/L比3.40(2.02 ~ 8.91) mg/L,H=18.939,P< 0.01],哮喘组治疗前血清hs-CRP明显高于治疗后(P<0.01).治疗前,哮喘组血清hs-CRP与诱导痰EOS%呈正相关(r=0.849,P=0.000),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大呼气中期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呈负相关(r=-0.617,P=0.000;r=-0.559,P=0.002;r=-0.398,P=0.036),与ACT评分呈负相关(r=-0.511,P=0.005).血清hs-CR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hs-CRP与诱导痰EOS%、肺功能、ACT评分具有良好相关性,是评价支气管哮喘系统性炎性反应水平的潜在标志物.

    作者:张晓婷;王镇山;赵成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脑血管病发生风险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发生风险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经CT证实为脑血管病患者100例,其中脑出血50例(脑出血组),脑梗死50例(脑梗死组),同时选取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测定所有入选者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诱发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观察脑血管病与Hcy的相关性.结果 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9.87±5.23)、(19.64±4.98)μmol/L比(14.54±3.58)μmol/L,P<0.05];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脑血管病高危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cy水平与脑出血、脑梗死存在独立相关性(P<0.01).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血浆Hcy水平较健康人群明显升高,且Hcy与脑血管病存在独立相关性,测定血浆Hcy水平对预测及诊断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东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Gerstmann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Gerstmann综合征是一组表现为失写、失算、手指失认和左右辨认障碍为主的综合征.1924年由Gerstmann描述,并由此命名,国内外学者对于Gerstmann综合征的存在、病变部位、临床症状的关系和四主征之间是否有共同发病基础一直存在争议,同时四主征之间是否只是有某种联系依然未知.而且,Gerstmann综合征病因学研究仍然以脑血管病为主.现将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在郑州市康复医院神经内科诊断、治疗的12例Gerstman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转归报道如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李琳;袁怀武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家族性Brugada综合征三例

    Brugada综合征是由于心肌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以突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其临床特点:(1)特异性右胸导联(V1~3) ST段抬高.(2)心脏结构正常.(3)反复发作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基础研究显示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家族性发病特点.现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3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并追踪家族成员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田志广;吴高俊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糖化血清白蛋白与糖尿病并发症

    糖化血清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是葡萄糖与血清白蛋白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的产物,因蛋白在体内的半衰期较短,17~19d,故GA可反映近2~3周血糖控制的总体水平,临床上主要用于评价糖尿病患者短期糖代谢控制的情况,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1].现拟对GA的检测方法、参考范围及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允彦;薛继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微RNA-30家庭与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介导胰岛素抵抗的调控机制

    胰岛素抵抗(IR)是指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人体80%~90%的葡萄糖摄取和消耗是通过骨骼肌.骨骼肌作为胰岛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在IR的发病中有着重要意义.现认为骨骼肌细胞内脂质含量过多是骨骼肌IR的一个特点.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可以减少肝组织内的糖异生,促进骨骼肌的糖摄取,抑制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游离脂肪酸水平增高超过脂肪组织的储存能力和各组织对游离脂肪酸的氧化能力,使过多的游离脂肪酸以三酰甘油的形式在肌肉组织过度沉积而导致IR的发生.倘若发生IR,那么胰岛素对于这些组织的作用则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血液中的脂肪酸含量增加和血糖升高,而血液中高浓度的脂肪酸和葡萄糖转而又会使IR加重,终导致2型糖尿病[l].

    作者:陈丹;张红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