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11期文献
  • 动脉瘤夹闭术后低钠血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动脉瘤夹闭术后低钠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为其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共纳入120例行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及基本信息,根据其是否发生低钠血症分为两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20例行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术后有45例(37.5%)出现低钠血症(病例组),血钠(125.2±10.1)mmol/L,出现低钠血症时间(8.2±0.8)d,其中第1个高峰(术后1~3 d)15例,第2个高峰(术后8~9d) 25例,其余时间5例;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3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和病例组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急诊手术、动脉瘤大小及中动脉动脉瘤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7±8.4)岁比(54.7±8.4)岁、(14.4±3.1)分比(10.3±3.4)分、26.7%(20/75)比60.0% (27/45)、33.3%(25/75)比62.2% (28/45)、32.0% (24/75)比62.2% (28/45)、(0.9±0.3) cm比(1.4±0.4) cm、24.0%(18/75)比42.2%(19/45),P<0.01或<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GCS评分下降、急诊手术是动脉瘤夹闭术后出现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后1 ~3d及8~9d是动脉瘤夹闭术后出现低钠血症的高峰,对于不同高峰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术前GCS评分下降、急诊手术是动脉瘤夹闭术后出现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需重视上述危险因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及预防.

    作者:蔡建勇;巴华君;陆川;孙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自制简易单孔腹腔镜装置经脐胆囊、阑尾联合切除20例

    目的 通过自制简易单孔腹腔镜装置,成功进行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采用自制简易单孔腹腔镜装置经脐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手术切口约3 cm,愈合佳,平均手术时间60(45~ 90) rin,术后第1天均下床活动,饮温水,术后第2天恢复半流质低脂饮食,平均住院时间3.5(3~5)d.结论 单孔腹腔镜装置成本小,易制作,适用于胆囊、阑尾疾病手术,该方法切实可行,便于开展.

    作者:苏加庆;段明松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乳腺癌患者血清P物质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P物质(SP)表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1例乳腺癌患者作为乳腺癌组,另选择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SP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结合乳腺癌AJCC分期进行分析.结果 乳腺癌组SP阳性率为57.1%(12/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组血清SP为(240.14±435.04)n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80± 11.74)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52,P<0.01).乳腺癌患者血清SP与雌激素受体无相关性(=0.1856,P>0.05).乳腺癌不同AJCC分期患者血清S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4,P< 0.05).结论 SP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并且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小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改进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

    目的 探讨改进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对154例腹股沟疝行改进TEP,145例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手术,9例采用全身麻醉;用镜头替代气囊分离器分离腹膜前间隙;用巴德3D Max补片免钉合固定.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65.8±21.8) min,术中出血量(15.3±4.6) ml,术后住院时间(2.7±1.2)d.术后阴囊血清肿3例,局部穿刺抽液3次及理疗1个月后治愈.134例随访1~38个月,平均15.6个月,未见复发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进TEP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无张力疝修补技术.

    作者:何力;张贤文;颜松龄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间接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间接减压术和直接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为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9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间接减压术组(间接减压组)56例和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直接减压术组(直接减压组)42例,术后随访(1.03±0.36)年,比较两组影像学疗效、神经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对患者独立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间接减压组术后椎体高度比为(91.67±26.19)%、Cobb角为(10.10±2.89)°、椎管占位率为(18.61±5.32)%,直接减压组术后椎体高度比为(86.23±24.64)%、Cobb角为(11.98±3.42)°、椎管占位率为(22.37±6.39)%,两组术后椎体高度比恢复良好,椎管容积疗效显著,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间接减压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直接减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接减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2%(13/56),显著低于直接减压组的83.3%(3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70,P<0.01).间接减压组术后有60.7%(34/56)患者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显著高于直接减压组的40.5%(1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329,P< 0.05).结论 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间接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明军;孙立军;李文学;王晓振;刘建;孙云明;陈海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上尿路结石与上尿路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感染性上尿路结石与上尿路感染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6例上尿路结石伴上尿路感染患者作为试验组,发热极期行血培养,碎石治疗之前行尿培养;选择30例上尿路结石未合并典型尿路感染症状患者作为对照组,常规行中段尿培养.两组结石排出后行成分分析及细菌培养.结果 试验组血培养阳性4例,尿培养阳性23例,结石培养阳性18例,结石主要成分为六水磷酸镁铵,尿培养阳性标本与同一个体结石标本培养菌种一致的有13例.对照组尿培养阳性4例,结石培养阳性4例,成分以草酸钙结石、无水尿酸结石等非感染性结石为主.试验组感染性结石比例为69.2%(18/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4/30),尿培养阳性菌种与结石培养阳性菌种符合率为72.2%(1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性上尿路结石是上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无水磷酸镁铵结石是常见的感染性结石.

    作者:石柱;尉继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皮纹小切口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小儿斜疝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皮纹小切口入路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费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320例皮纹小切口入路(皮纹小切口入路组)和105例传统入路(传统入路组)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的差异.结果 皮纹小切口入路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分别为(18.3±3.5) min、(1.0±0.3)cm、(8.3±2.9) ml、(18.5±5.6)h、(2.5±0.7)d、(2105.0±451.5)元,优于传统入路组的(27.2±4.1) min、(4.1±0.4) cm、(15.4±3.3)ml、(26.2±7.3)h、(4.0±1.5)d、(3225.0±523.5)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入路组术后复发率6.67%(7/105),皮纹小切口入路组术后复发率0.62%(2/3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入路组出现阴囊血肿8例,切口感染5例,皮纹小切口入路组未出现阴囊血肿、医源性隐睾、睾丸萎缩、输精管损伤等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纹小切口入路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住院费用少,经济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龚敏;黄益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超声造影对肝细胞癌血流灌注特征的定量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检测肝细胞癌血流灌注特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8例肝细胞癌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能量多普勒(PDI)检查,比较注射造影剂前后肿瘤血管显像情况,分析血流平均密度(FMD),定量比较血流信号增强效应.结果 造影后CDFI和PDI显示肝细胞癌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明显增强,血管形态较造影前清晰完整.造影前PDI FMD为0.104±0.081,造影后为0.234±0.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造影前CDFI FMD为0.084±0.099,造影后为0.172±0.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影前后PDI和CDFI FM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的应用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价肝细胞癌的血供情况,超声造影后PDI血流显像优于CDFI,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红磊;李敏然;马顺茂;任瑞锋;卢海英;马龙;郭军雪;焦素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羟喜树碱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羟喜树碱(HCPT)对胃癌细胞的致凋亡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MTT细胞毒性试验检测HCPT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多梳基因-1(Bmi-1) mRNA和蛋白的变化.结果 HCPT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药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4.87±0.35)μmol/L.0、5、10、20μmol/L的HCPT作用于人胃癌SGC-7901细胞48 h后,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62±0.37)%、(21.45±4.54)%、(36.67±5.38)%和(54.26±7.14)%,Bmi-1 mRNA的2-△Ct值分别为0.614±0.022、0.445±0.018、0.376±0.012和0.215±0.01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HCPT可以剂量依赖性地下调Bmi-1蛋白的表达.结论 HCPT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具有显著的致凋亡作用,下调Bmi-1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

    作者:林江;王瑞华;陈辉;常绪祥;赵卫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关节镜下应用自体或异体肌腱同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或异体肌腱同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ACL、PCL损伤患者关节镜下应用自体或异体肌腱同期重建膝关节ACL、PCL,合并膝内、外侧半月板损伤患者在重建的同时进行修整,随访期间根据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随访18~ 30个月,平均24个月.患者在0°和20°应力测试时稳定性均完全恢复.28例患者入院时IKDC评分均显著异常,术后随访正常18例(占64.3%,18/28),接近正常8例(占28.6%,8/28),异常2例(占7.1%,2/28).28例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为(46.7±4.2)分,后一次随访时为(89.6±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3,P<0.01).所有患者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关节镜下同期重建ACL、PCL具有损伤小、能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关节粘连率低,能有效恢复关节功能,疗效满意.

    作者:江仁奇;郑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封闭式顺行结肠灌洗法在左半结肠癌并梗阻中Ⅰ期切除吻合17例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在左半结肠癌并梗阻术中利用封闭式顺行结肠灌洗以提高Ⅰ期切除吻合率,防止吻合口瘘发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利用封闭式顺行结肠灌洗后行Ⅰ期切除吻合治疗的17例左半结肠癌并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可行性及预后.结果 17例患者均Ⅰ期切除吻合,无需分期手术,无一例死亡及吻合口瘘发生.结论 左半结肠癌并梗阻通过术中减压、灌洗后Ⅰ期切除吻合是可行的,Ⅰ期切除吻合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宋国权;刘柏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肿块并胆管浸润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及临床特点

    目的 进一步探讨肿块并胆管浸润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肿块并胆管浸润型ICC患者的MSCT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详细记录病灶的位置、大小、平扫密度、是否合并周围胆管扩张及肝内胆管结石等影像表现及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结果 15例肿块并胆管浸润型ICC的MSCT主要影像表现:密度不均匀,其中等低混杂密度14例;高低混杂密度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出血.边界不清,肝叶萎缩10例,邻近肝包膜回缩11例.合并有周围胆管扩张11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胆管壁增厚伴或不伴胆管狭窄9例,卫星灶10例.增强扫描见病灶周围片状血供分布异常区11例,动脉期边缘强化11例,均有延迟强化,似蜂窝样强化3例,相邻的门脉受压或侵犯11例.结论 肿块并胆管浸润型ICC有其相对特征的MSCT影像表现及临床特点.

    作者:刘洋;吴建满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保胆取石(息肉)42例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保胆取石(息肉)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保胆取石(息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脐下、剑突下、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分别置入10、10、5 mm Trocar,电凝钩胆囊底部作小切口,应用Wolf F 9.5硬性输尿管镜进行胆囊探查、取石(息肉),直径≥0.5cm的结石,用套石网篮取出,直径<0.5cm的结石以及泥沙样结石吸引取出,取石钳从根部摘除胆囊息肉,3-0可吸收线间断全层缝合胆囊底部切口.结果 42例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保胆取石(息肉)手术顺利,平均住院5d,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保胆取石(息肉)是微创保胆治疗胆囊结石(息肉)理想的手术方式,安全、有效.

    作者:祝健华;朱定涛;刘亚飞;张志荣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腹腔镜联合内窥镜治疗胆囊良性疾病合并胆总管结石两种术式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LC-CBDE)与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良性疾病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胆总管直径及有无二级支肝管结石等指征对152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分别行LC-CBDE及EST-LC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疗效、并发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行EST-LC患者92例,行LC-CBDE患者60例,两者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C-CBDE患者手术时间少于EST-LC患者[(165±19) min比(204±18) min,P< 0.05].结论 两种术式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应用时应掌握好适应证.

    作者:贺俊萍;李春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关节镜下单双排固定治疗肩袖损伤的对比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单排固定(SR)和双排固定(DR)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 23例肩袖损伤患者(23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R组(12例)和DR组(11例),SR组采用2枚锚钉、简单缝合固定,DR组采用3枚锚钉、内排褥式缝合固定.术后24个月评价其临床功能,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内旋、外旋)、手术时间及患者满意度,并比较两组再撕裂情况及其临床功能.结果 SR组手术时间短于DR组[(115.8±25.0) min比(124.5±19.7) min,P=0.033];两组临床功能(VAS、Constant、ASES、UCL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内旋、外旋)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组术后全层再撕裂2例,DR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组部分分层再撕裂和全层再撕裂7例,DR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再撕裂患者临床功能(VAS、Constant、ASES、UC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治疗2~5 cm肩袖撕裂损伤在临床功能及再撕裂方面与SR相比并无明显优势.

    作者:王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相关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性反应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COPD已经成为老年人死亡的第4位病因,至2020年将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COPD不仅是一种肺部疾病,也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而骨质疏松就是COPD的肺外表现之一.骨质疏松是以全身骨量减少和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脆性增加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COPD和骨质疏松都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多发病,研究发现COPD继发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同龄健康人.国外报道约65%的COPD患者伴有骨质疏松[1].现就COPD与继发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提高对其认识并为临床防治工作开展提供思路.

    作者:张淑鹏;吴晓梅;王欣燕;康小文;李兆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基因多态性在Gilbert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Gilbert综合征又称非结合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肝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或肝组织摄取非结合胆红素障碍,致使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显著增高而发生黄疸的一类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发现,Gilbert综合征患者的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UGT1A1)活性明显下降,仅有正常人的30%,故推测UGT1A1基因多态性是发生Gilbert综合征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本文着重对该病发病机制中UGT1A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现状做一概论.

    作者:杨辉;曾爱中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