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12期文献
  • 置管引流治疗儿童骑跨横窦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体会

    目的 回顾性分析骑跨横窦硬脑膜外血肿患儿的临床特征,评价置管引流治疗骑跨横窦硬脑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置管引流治疗的15例骑跨横窦硬脑膜外血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全部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行颅骨钻孔置管引流治疗,其中4例采取幕上、幕下联合置管,8例采取幕下置管,3例采取幕上置管.结果 15例患儿均恢复良好,无颅内出血、颅内积气,无并发症,均治愈出院.结论 置管引流是治疗儿童骑跨横窦硬脑膜外血肿安全、有效的手段.

    作者:鲍永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以期能为低频rTMS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60例急性脑梗死伴单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频rTMS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低频rTMS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rTMS治疗10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0d、治疗后40d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BI)评分变化.结果 低频rTMS组治疗前NIHSS、BI评分和FMA评分分别为(16.44±3.29)、(36.69±5.97)、(31.06±7.43)分,对照组分别为(16.38±4.01)、(35.98±6.41)、(30.87±8.56)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rTMS组治疗后10d NIHSS评分、BI评分和FMA评分分别为(8.13±2.18)、(56.04±5.21)、(48.42±7.73)分,对照组分别为(11.23±1.97)、(50.12±4.88)、(42.12±8.61)分;低频rTMS组治疗后40d NIHSS、BI评分和FMA评分分别为(3.11±0.53)、(73.29±5.34)、(61.63±8.36)分,对照组分别为(5.62±0.98)、(63.96±4.46)、(52.45±7.61)分.两组治疗后10、40d NIHSS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BI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rTMS组治疗后10、40d NIHSS、BI评分和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频r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宁耀超;孙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依达拉奉预先给药对二氧化碳气腹致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预先给药对二氧化碳气腹致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腹腔镜下行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患者3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依达拉奉组,每组15例.依达拉奉组气管插管后给予依达拉奉0.5 mg/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0.9%氯化钠.维持二氧化碳气腹压力10~15 mm Hg(1 mm Hg=0.133 kPa).于麻醉诱导前及术后8h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结果 对照组术后8h血清CK和AST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和同期依达拉奉组[(205±27) U/L比(123±25)、(123±29) U/L,(48±5)U/L比(34±3)、(36±5)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和组内血清CK-MB和LD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先静脉输注依达拉奉0.5 mg/kg对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心肌可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付俊;肖昀;钟和英;冉然;顾俊峰;余开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如何在轮状病毒感染中鉴别细菌感染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中对判断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的意义.方法 将收治的60例单纯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分为非白细胞升高组(38例)及白细胞升高组(22例),分别检测其CRP、PCT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并进行比较.结果 非白细胞升高组与白细胞升高组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6±4.54) mg/L比(8.01±11.15) mg/L,P>0.05].非白细胞升高组中性粒细胞比例低于白细胞升高组(0.422±0.183比0.626±0.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PCT≥0.5 μ g/L为细菌感染判定标准,白细胞升高组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非白细胞升高组[68.2%(15/22)比21.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T、中性粒细胞比例可作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

    作者:李伟群;宋莉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培菲康)治疗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临床疗效,寻找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385例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筛选肺炎继发腹泻的相关因素;120例肺炎继发腹泻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培菲康联合常规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7d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58/60),对照组为61.7%(3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282,P< 0.01).发病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联合抗生素使用、激素使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使用与小儿肺炎继发腹泻有关(P< 0.01或<0.05).结论 年龄小、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联合抗生素使用、激素使用是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危险因素.采用培菲康治疗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苏青;钟永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单一高剂量口服胺碘酮对新发心房颤动患者转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单一高剂量口服胺碘酮转复新发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178例新发心房颤动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9例.观察组给予胺碘酮30 mg/kg,于30 min内分2次口服;对照组给予胺碘酮3~5mg/kg静脉推注,继以1.0 mg/min静脉滴注6h后,减至0.5 mg/min维持,24h总量≤1200 mg.记录两组转复期间的心室率、收缩压、转复时间、不良反应,计算即时转复率.结果 观察组心室率转复时低值显著低于对照组[(68.2±12.5)次/min比(76.9±14.3)次/min],收缩压转复时低值显著高于对照组[(125.5±12.2) mm Hg(1 mm Hg=0.133 kPa)比(108.9±16.8) 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即时转复率为87.6%(78/89),转复时间为(7.1±4.8)h,对照组分别为84.3%(75/89)、(5.9±3.6)h,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药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7/89)比11.2%(10/89),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6.9%(15/89)比6.7%(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低血压和浅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比5.6%(5/89)和0比7.9%(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07).结论 单一高剂量口服胺碘酮转复新发心房颤动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可减少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有效、易行、耐受性好.

    作者:李桂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髓芯减压并两种不同材料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分析在髓芯减压基础上行自体松质骨植入和同种异体骨植入两种方法治疗早期(塌陷前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24例(27髋),按病床单双号随机分为自体松质骨组14例(15髋),同种异体骨组10例(12髋);自体松质骨组在髓芯减压基础上行自体松质骨植入治疗,同种异体骨组在髓芯减压基础上行同种异体骨植入治疗.术后对症治疗、定期复查,观察疗效.结果 2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4个月.自体松质骨组15髋均稳定,同种异体骨组12髋中10髋稳定.自体松质骨组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44.7±6.5)、(50.2±7.4)、(92.2±6.3)、(96.8±3.5)分,同种异体骨组分别为(45.6±5.7)、(65.3±6.5)、(91.5±7.6)、(92.3±4.4)分,两组术后3、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髓芯减压基础上与同种异体骨植入相比,自体松质骨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稳定程度好、能够显著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近期效果满意.

    作者:牛存良;汪庚申;刘海军;黄国源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传统疝修补术与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修补的适宜手术方式.方法 240例腹股沟疝患者按照手术顺序编号分为传统疝修补术组(传统组)和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无张力组),每组120例.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和并发症.结果 传统组手术时间为(34.26±4.56) min,短于无张力组的(40.35±6.2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组进食、下床、住院时间分别为(6.73±0.64)h、(7.53±1.11)h、(8.53±3.06)d,均长于无张力组的(2.06±1.61)h、(2.63±0.83)h、(4.38±2.5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组住院费用为(4825.20±157.32)元,高于无张力组的(4683.47±151.2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恶心呕吐、头痛、尿潴留、切口疼痛(中度)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5.83%(7/120)、5.00%(6/120)、19.17%(23/120)、32.50%(39/120)、10.83%(13/120),均高于无张力组的0、0、1.67%(2/120)、6.67%(8/120)、0.83%(1/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两组切口感染、阴囊血肿、异物感、睾丸疼痛萎缩、慢性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能明显地减少患者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恢复更快,是腹股沟疝修补的适宜手术方式.

    作者:邱红根;杨振华;杨家英;龚万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新生儿泪囊炎治疗新方法的实践

    目的 探讨冲洗式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疗效.方法 对324例(358眼)新生儿泪囊炎患儿采用冲洗式泪道探针行泪道探通术治疗,随访6个月至2年.结果 324例(358眼)一次泪道探通术治愈341眼(95.25%),二次泪道探通术治愈14眼(3.91%),共治愈355眼(99.16%).结论 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疗效好、操作简单、安全.

    作者:李六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间断性侧脑室联合腰大池交替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间断性侧脑室联合腰大池交替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脑室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间断引流组(40例)采用间断性侧脑室联合腰大池交替引流术;常规引流组(40例)采用单纯侧脑室引流或结合腰椎穿刺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常规引流组相比,间断引流组患者脑室积血清除或完全吸收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6,P<0.01).间断引流组3例(7.5%,3/40)术后发生梗阻性脑积水,经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愈;2例(5.0%,2/40)术后因并发肺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常规引流组6例(15.0%,6/40)术后发生梗阻性脑积水,经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愈;5例(12.5%,5/40)术后因再度发生颅内出血、脑疝形成或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间断引流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38/40),常规引流组总有效率为85.0%(34/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个月Barthel指数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间断性侧脑室联合腰大池交替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改善预后,优于常规技术和方法.

    作者:王智勇;艾昌淼;罗兴武;朱颂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泛耐药结核病形成的原因

    目的 对泛耐药结核病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60例泛耐药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初始耐药3l例(51.7%,31/60);不规律用药20例(33.3%,20/60),其中患者依从性差、不遵医嘱用药为常见,共12例,其余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致无法耐受而间断或不规则用药,共8例;初始方案力度不足或用药不当7例(11.7%,7/60);有2例(3.3%,2/60)患者在局部病灶(胸壁脓肿、胸水)中分离到耐药菌.结论 初始耐药是造成泛耐药结核病的第一位原因,需要加强宣教和隔离措施,防止泛耐药结核病播散.不规律用药和初始方案力度不足目前仍是引起耐药性的主要原因,督导短程化疗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作者:李钧;吴虹;张中权;申立宁;宋长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不同预后重症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表达水平与内毒素耐受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预后重症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与内毒素耐受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35例重症脓毒症患者(重症脓毒症组)和1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在入住ICU 24 h内和体检当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情况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浓度.同时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加入40 μg/ml脂多糖培养24h,同样测定单核细胞TLR4表达情况及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IL-10浓度.结果 35例重症脓毒症患者死亡10例(死亡组),生存25例(生存组),28 d病死率为28.6%(10/35).重症脓毒症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11.09±8.90)平均荧光强度(MFI)比(33.72±12.59) M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NF-α、IL-10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6.66±45.33) ng/L 比(2.53±1.21) ng/L、(149.79±67.15) ng/L比(34.56±19.08)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组与死亡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脂多糖刺激后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较脂多糖刺激前明显升高[(50.22±19.23) MFI比(33.72±12.59) M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脂多糖刺激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均明显降低[(4.55±2.30) MFI比(11.21±7.92) MFI、(5.46±3.44)MFI比(10.15±9.70) M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组与死亡组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IL-10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34±8.27)、(19.49±5.35) ng/L比(88.70±34.21) ng/L,(54.29±32.89)、(98.04±40.26) ng/L比(146.56±52.18)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死亡组IL-10浓度显著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预后重症脓毒症患者,均存在内毒素耐受,在内毒素耐受情况下,单核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能力是不同的.

    作者:郭皓;要跟东;栾玉杰;张山;张天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30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体会

    鲍曼不动杆菌(AB)是一种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菌,它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和湿热环境中,属于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肺内感染、伤口感染、泌尿系感染、败血症等,75%住院患者可发生定植,也是医护人员皮肤上常见的革兰阴性菌.AB具有强大的获得耐药性和克隆传播能力,多重耐药AB(XDR-AB)、泛耐药AB(PDR-AB)、全耐药AB呈世界性流行[1-3],已成为我国院内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XDR-AB、PDR-AB所致的全身感染已成为院内感染致死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对确诊的30例医院获得性PDR-AB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经验及体会.

    作者:穆晓静;陈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临床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概述

    为满足上腹部手术的需要,临床上通常采取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亦可两者结合使用,其中全身麻醉还根据维持用药不同分为静吸复合麻醉和全凭静脉麻醉.任何麻醉方式都依赖药物的使用,这些药物能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损害已在动物体内得到验证.临床相关研究表明静脉麻醉药物(苯二氮革[1]、丙泊酚[2]等)和吸入麻醉药物(异氟烷、七氟烷等)[3]均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有关.一、术后认知功能障碍Ⅰ.概念: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指术前无精神障碍的患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术后大脑功能紊乱,导致在术后发生的一种可逆的波动性急性精神紊乱综合征.其表现包括意识、认知、记忆、定向、精神运动行为以及睡眠等方面的紊乱.然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似乎并未出现明显的、急性的临床表现,其临床危害主要在于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康复.

    作者:张睿;宋春雨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特纳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特纳综合征又称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其缺少一条性染色体或者X染色体的一部分(包括其短臂的顶端部分),卵巢被条索状纤维组织所取代,是人类惟一能生存的单体综合征,也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染色体疾病之一.特纳综合征发病率为活产新生女婴的1/4000~ 1/2500.在自发流产胎儿中有18%~20%患有特纳综合征,患有特纳综合征的胎儿99%以上流产.特纳综合征除有生长障碍和生殖系统异常以外,还可有心血管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骨骼系统异常、淋巴性水肿、发育延迟和学习障碍等.2010年美国继续医学教育评审委员会和美国内分泌协会共同制定了特纳综合征临床路径,我们通过参与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并查阅近年国外相关文献,对特纳综合征的诊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马亚萍;徐庄剑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