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16期文献
  • 适应性支持通气治疗危重哮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治疗危重哮喘的效果.方法 将49例危重哮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SV组(25例)和对照组(传统机械通气,24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力学、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胸部气压伤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机械通气后动脉血气分析和呼吸力学指标均较机械通气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但ASV组机械通气后2、12、24h气道峰压、肺动态顺应性、平台压均较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机械通气后2 h:(33±12) cm H2O(1 cm H2O =0.098 kPa)比(37±11) cm H2O、(16±9)ml/ cm H2O 比(17±10) ml/cm H2O、(27±6)cm H2O比(30±12) cm H2O;机械通气后12 h:(23±12) cmH2O比(25±11) cmH2O、(28±6)ml/cm H2O比(23±10) ml/cm H2O、(20±6)cm H2O比(25±4)cm H2O;机械通气后24 h:(18±12) cm H2O比(20±11)cm H2O、(32±9)ml/cm H2O比(28±10) ml/cm H2O、(12±7)cm H2O比(16±7)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ASV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46±8)h比(56±6)h、(7±2)d比(10±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SV组无胸部气压伤发生,对照组发生3例皮下气肿、2例气胸.结论 ASV在治疗危重哮喘患者时,能够保持较低的气道峰压和平台压,改善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动态顺应性,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机械通气模式.

    作者:王金生;杨轶敏;唐容辉;周永江;唐倩仪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和耐药性变迁

    目的 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和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VAP患者中所分离出的61例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资料.结果 2007-2011年各年度发生VAP的病例数分别为57、102、83、39、36例,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所致VAP分别为5、15、17、10、14例,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分别为8.77%(5/57)、14.71%(15/102)、20.48%(17/83)、25.64%(10/39)、38.89%(14/36).所分离出的61例鲍曼不动杆菌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19例,占31.15%(19/61).2007-2011年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西丁、头孢呋辛持续耐药,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由3/5升高至13/14,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由1/5升高至8/14.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略呈下降趋势(由3/5降低至7/14).15种抗菌药物中,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但呈上升趋势(由1/5升高至6/14).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现象严重,各地区应加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监测.

    作者:倪菊平;余跃天;沈国锋;刘春艳;李响;邓星奇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血清维生素D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D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共筛选52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及25羟维生素D3等相关指标,观察25羟维生素D3减低(≤30 μg/L)的发病率,分析25羟维生素D3减低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入选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为(24.47±7.21)μg/L,25羟维生素D3减低的发病率为61.15%(318/520),TPOAb阳性率为21.54%(112/520).25羟维生素D3≤30 μg/L者TPOAb> 50 kU/L和>100 kU/L比例较25羟维生素D3>30 μg/L者明显升高[25.79%(82/318)比19.80%(40/202)和9.43% (30/318)比4.46% (9/2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25羟维生素D3与TPOAb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13,P<0.05).结论 维生素D缺乏在人群中非常普遍,并且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有一定相关性,这可能与维生素D减低影响机体免疫调节有关,具体机制及补充维生素D后是否可以干预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元宾;郗光霞;薛雪花;杨坤;郑彩虹;陈晓琴;李晓丽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Allen试验阴性患者经桡动脉径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Allen试验阴性患者经桡动脉径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106例经桡动脉径路行PCI的患者,术前严格行Allen试验,并根据Allen试验结果分为阴性组(57例)和阳性组(49例),所有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均经桡动脉径路行尺动脉、掌深弓、掌浅弓造影.对两组掌深弓、掌浅弓、尺动脉内径、显影帧数(从尺动脉显影到手部末梢血管显影)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Allen试验阴性患者术后有无手部缺血并发症.结果 阴性组与阳性组尺动脉内径[(2.02±0.18) mm比(2.07±0.17) mm]及掌深弓、掌浅弓比例[85.96%(49/57)比87.76%(43/49),75.44%(43/57)比81.63%(40/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手部缺血并发症.阴性组与阳性组显影帧数[(218.6±63.6)帧比(180.8±44.1)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影帧数≥380帧比例[14.04%(8/57)比2.04%(1/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len试验阴性患者经桡动脉径路行PCI基本是安全的,并非经桡动脉径路行PCI的绝对禁忌证.

    作者:刘大一;赵学忠;刘红英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12月住院T2DM患者408例,根据甲状腺功能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甲功正常)组(376例)和亚临床甲减组(32例),对两组颈动脉硬化的发病率进行分析,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亚临床甲减组患者与甲功正常组患者年龄、病程、体质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亚临床甲减组的颈动脉硬化发病率[81.2%(26/32)]明显高于甲功正常组[61.4%(231/3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78和1.227,P值分别为0.000和0.019),HDL-C是颈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OR=0.284,P=0.003).结论 T2DM伴随亚临床甲减患者存在更高的颈动脉硬化发病率,并且TSH升高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杨宁;徐援;张冬磊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相关性.方法 按Mogensen分期将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分为四组:正常白蛋白尿组(24h尿白蛋白< 30 mg,50例)、MAU组(24h尿白蛋白30~300 mg,33例)、大量白蛋白尿组(24h尿白蛋白>300 mg,23例)及肾功能不全组[24h尿白蛋白>300 mg且估计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 m2),30例].观察四组患者24h动态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平滑指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动态血压与尿白蛋白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24h尿白蛋白增加,24h、白昼及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逐渐升高[收缩压分别为从(124.9±15.1) mmHg(1 mm Hg=0.133 kPa)到(147.2±13.4) mm Hg,从(127.2±13.9) mm Hg到(149.1±13.6) mm Hg,从(124.2±16.4) mm Hg到(144.2±16.2) mm Hg;舒张压分别为从(67.1±9.0) mm Hg到(82.8±8.9) mm Hg,从(69.1±8.9) mm Hg到(84.9±8.8) mm Hg,从(64.9±9.4) mm Hg到(81.4±8.7)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收缩压标准差从(9.4±2.1) mm Hg上升到(12.0±5.0)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及舒张压平滑指数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4h尿白蛋白与白昼、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24h收缩压标准差均呈正相关(P<0.05),而与平滑指数、夜间血压下降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即存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且血压变异性增大.

    作者:涂相军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联合阿奇霉素治疗中重度支气管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对中重度支气管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长期口服阿奇霉素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中重度支气管哮喘合并COPD稳定期患者8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均予以相同的支气管哮喘和COPD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500 mg口服,2次/周.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变化,COPD急性加重次数和程度、发作间隔时间及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情况.结果 随访6个月后,共7例患者失访,观察组4例,对照组3例.观察组和对照组FEV1较治疗前均有增加,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8例患者共发生COPD急性加重94次,其中,观察组31次,对照组6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787,P<0.01);观察组急性加重发作≥2次的患者占15.4%(6/39),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8.5%(1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78,P<0.05);观察组发作程度严重者占10.3%(4/39),亦低于对照组的23.1%(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32,P< 0.05).观察组两次急性加重发作的间隔时间略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SGRQ评分总分为(47.4±13.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5±1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0,P< 0.05).结论 对于中重度支气管哮喘合并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长期口服阿奇霉素辅助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急性加重次数、降低发作的严重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龚峰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化脓性脑膜炎的双源CT增强扫描及动脉血管重建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双源CT增强扫描及动脉血管重建在化脓性脑膜炎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颅脑双源CT增强扫描及颅脑动脉血管重建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8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中,6例患者可见有不同程度脑池、脑沟、脑血管周围的线样、串珠样高密度强化影,尤以基底池及环池周围异常强化;1例患者左侧颞叶见一环形强化影;2例患者颅脑动脉血管重建可见颅内动脉呈梭形改变.结论 双源CT增强扫描及动脉血管重建能为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提高其确诊率.

    作者:黄芳;张丹奎;赖清泉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现状及分析

    目的 了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规范化抗栓治疗现状及影响规范化治疗的原因.方法 收集114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栓治疗的现状、临床事件发生率及未使用抗栓药物的原因.结果 114例患者中使用抗栓药物治疗共77例(67.5%),其中华法林组15例(13.2%),阿司匹林组62例(54.4%);37例(32.5%)未使用抗栓药物治疗(未抗栓组).三组患者中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7例(14.9%),其中阿司匹林组6例(9.7%,6/62),未抗栓组11例(29.7%,11/37),华法林组无缺血事件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华法林组与未抗栓组、阿司匹林组与未抗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10),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例CHADS2评分≥2分的患者中,医生未行栓塞风险评估,未服用华法林8例;医生过分担心出血风险未服用华法林7例;患者不知道应服用华法林14例;患者担心出血未服用华法林13例;不愿长期服用华法林并监测凝血指标18例;原因不明5例.结论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使用率低,应规范化治疗.医患因素均影响了华法林的使用,应共同努力.

    作者:付秋玉;胡咏梅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左心房容积追踪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房功能

    目的 探讨左心房容积追踪技术(LAVT)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房功能.方法 选择肺动脉高压患者41例作为肺动脉高压组,同时选择与肺动脉高压组患者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7例作为对照组.应用LAVT获取右心房大容积(RAVmax)、右心房收缩期前容积(RAVpre)及右心房小容积(RAVmax)、收缩期右心房充盈速率峰值(dv/dtS)、舒张早期右心房排空速率峰值(dv/dtE)及舒张晚期右心房排空速率峰值(dv/dtA),计算右心房被动排空容积(RAVp)、右心房被动排空分数(RAVpEF)、右心房主动排空容积(RAVa)、右心房主动排空分数(RAVaEF)、右心房总排空容积(RAVt)、右心房总排空分数(RAVtEF),所有右心房容积指标均经体表面积校正得到右心房容积指数(RAVI).结果 肺动脉高压组RAVImax、RAVImax、RAVIpre、RAVIt、RAVIa、dv/dtS、dv/dtA显著高于对照组[(78.39±49.35) ml/m2比(24.80±11.91) ml/m2、(62.59±46.56) ml/m2比(17.46±8.40) ml/m2、(70.12±48.03) ml/m2比(20.02±9.46) ml/m2、(18.77±11.47) ml/m2比(9.35±6.74) ml/m2、(8.53±9.81) ml/m2比(3.25±3.00) ml/m2、(145.85±80.56) ml/s比(86.44±48.46) ml/s、(155.63±126.47) ml/s比(67.74±33.27) ml/s],RAVIp显著低于对照组[(6.09±5.16) ml/m2比(10.23±11.12) ml/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AVItEF、RAVIpEF、RAVIaEF、dv/dt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房助力泵功能、存储器功能增强,管道功能减低,LAVT可无创性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房功能.

    作者:姜铖;刘佳;岳庆雄;周瑜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肺鳞癌中高迁移率族蛋白A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1 (HMGA1)在肺鳞癌中的表达情况,以明确HMGA1表达与肺鳞癌发生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6例肺鳞癌组织(肺鳞癌组)和3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对照组)标本中HMGA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肺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HMGA1在肺鳞癌组和对照组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8.4%(52/76)、16.7%(5/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HMGA1表达与肺鳞癌的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 肺鳞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HMGA1的表达上调密切相关,HMGA1有望成为肺鳞癌诊治中的一个新的标志物;临床中检测HMGA1对判断肺鳞癌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周勇;何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86例A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多奈哌齐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血脂水平、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全面衰退量表(GD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24±0.47) mmol/L比(5.28±1.12) mmol/L、(1.87±0.25) mmol/L比(3.32±0.35) mmol/L,P< 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55±0.27) mmol/L比(1.08±0.29)mmol/L,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MMS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14.52±2.83)分比(11.85±3.32)分、(13.11±2.58)分比(11.79±3.04)分,P<0.05],ADL评分和G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36.07±4.57)分比(46.39±6.07)分、(4.15±0.38)分比(5.72±0.48)分,对照组:(41.52±5.31)分比(46.18±6.63)、(5.24±0.41)分比(5.65±0.51)分,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2/43),对照组为2.33%(1/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多奈哌齐治疗AD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行丰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血清和尿胱抑素C在不同时期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损伤检测中的价值

    目的 研究血清和尿胱抑素C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损伤检测的价值.方法 收集36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液及尿标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标本各47份,少尿期各28份,过渡期各31份,多尿期/恢复期各58份);共8例行血液净化治疗为净化组,另28例未行血液净化治疗为非净化组.应用酶法测定血清肌酐,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及尿胱抑素C,并与2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血清胱抑素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胱抑素C及血清肌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尿期血清和尿胱抑素C及血清肌酐均急剧升高并达高峰,与对照组及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过渡期、多尿期/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59±1.22) mg/L比(1.56±0.28)、(2.05±0.34)、(3.74±1.35)、(2.23±0.55) mg/L,(5.56±1.39) mg/L比(0.38±0.21)、(0.55±0.29)、(4.09±1.29)、(1.49±0.68) mg/L,(608±169)μmol/L比(101±25)、(112±7)、(463±170)、(203±83)μmol/L,P<0.05].净化组血清和尿胱抑素C、血清肌酐均明显高于非净化组[(4.36±0.79) mg/L比(2.25±1.46) mg/L、(5.79±1.03) mg/L比(1.44±0.91) mg/L、(599±123) μmol/L比(212±67)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和尿胱抑素C均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损伤的良好标志物;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损伤时,尿胱抑素C的浓度变化与肾小管损伤的发生更同步.

    作者:茹文渊;陈广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后发生咳嗽变异型哮喘12例临床分析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小儿常见病,近年发病率逐渐增加,部分地区的发病率可达30%,且有低龄化的流行趋势[1-2].目前国内外研究证实肺炎支原体与哮喘关系密切.2008年7月至2011年3月在我科住院MPP患儿108例,治愈后3~6个月发生慢性咳嗽26例,其中12例为咳嗽变异型哮喘,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丽军;李雅婕;潜丽俊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小剂量地塞米松的VAD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类恶性血液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15%,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浆细胞的恶性克隆增生、M蛋白血症、感染等[1].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化疗和干细胞移植.VAD方案是治疗年轻及复发难治MM的重要方案[2],但由于多柔比星的心脏毒性及地塞米松剂量较大,并且VAD方案往往需要持续静脉滴注,在老年MM患者中应用受限.因此,我们减少了标准VAD方案中的静脉滴注时间,应用表柔比星代替多柔比星,减少地塞米松用量,并与标准VAD方案作对照,观察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作者:吴晓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应用进展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其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复杂,常合并有急性肾衰竭(ARF),病死率极高[1],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是一种连续、缓慢清除水分和溶质的治疗方式,其应用的目的由初的提高重症ARF的救治疗效,逐渐扩展至临床上各种常见危重患者的急救,目前已成为MODS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CBP在MODS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机制仍未得到充分的研究,临床应用也还面临着诸多实际问题.现就近年CBP应用于MODS的现状及发展进行综述.

    作者:朱征西;杨定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在发达国家人群发病率为10%~20%.IBS的症状,如慢性腹痛、腹部不适或腹胀、腹泻或便秘由特定的外周机制引起,其中以中枢和外周疼痛过敏为重要.尽管近年在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上学者们作了一系列研究,但其详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大量研究表明IBS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功能失调、肠道动力异常、肠道细菌感染与菌群失调、遗传与免疫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结肠传输异常和直肠排空障碍、肠腔内刺激物或消化不良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胆汁酸过剩、肠腔内和黏膜的刺激物改变黏膜的通透性、肠道内分泌细胞的产物及对炎性反应或胆汁酸合成变化的遗传敏感性[1],引起免疫激活或炎性反应的发生.

    作者:池肇春 刊期: 201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