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系统评价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MSICS)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及手术的并发症.方法 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结合手工检索,对纳入的有关MSICS和PHACO临床疗效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OR和加权均数差(WMD)为效应量,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9篇文献纳入研究.MSICS与PHACO术后1周裸眼视力(OR =0.93,95% CI 0.68~ 1.27)、手术后囊破裂(OR=1.07,95% CI 0.73~1.58)、角膜水肿(OR=0.90,95% CI0.70~ 1.16)、术后1个月手术源性散光(WMD=0.08,95% CI-0.02~0.1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ICS与PHACO临床疗效相似,MSICS更符合中国国情.
作者:郭强;沈迅;韩敬力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自体静脉管内膜外翻复合神经生长因子移植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19条神经)周围神经损伤采用自体静脉管内膜外翻复合神经生长因子移植桥接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随访3~ 18个月,平均8个月,临床和电生理检查术后神经修复效果表现优良的为正中神经10条,桡神经5条,尺神经1条,其余3条获保护性感觉恢复.结论 对较粗大的神经损伤且又不愿取自体神经移植者,自体静脉管内膜外翻复合神经生长因子桥接移植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军;林效宗;周德杰;田军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在改善肝衰竭患者肝脏储备功能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94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疗效不同将94例肝衰竭患者分成两组:治愈或好转者作为有效组,无效或死亡者作为无效组.94例患者在每次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以测定患者肝脏储备功能,记录ICG血浆清除率K值、ICG 15 min潴留率(ICGR15)以及有效肝脏循环血量(EHBF)等指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ROC曲线下面积评价ICG R15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性.结果 94例患者共行人工肝血浆置换166次,平均1.77次/例,其中治愈18例,好转44例,无效或死亡32例,故有效组62例,无效组32例.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治疗后ICG R15均较治疗前升高[(53.2±9.8)%比(48.7±12.3)%,(65.8±8.3)%比(55.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治疗后EHBF均较治疗前下降[(204.0±68.3) ml/min比(241.7±78.5) ml/min,(133.6±56.2) ml/min比(185.1±50.2)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无效组EHBF低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H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G R15预测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ROC曲线下面积为0.724,标准误为0.057,P=0.003,佳临界值为52.1%,ICG R15≥52.1%的患者预后差,无效/死亡率为38.5%(20/52);ICG R15< 52.1%的患者治愈/好转率为71.4%(30/42),预测准确度为53.2%(50/94).结论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对肝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治疗价值,ICG R15可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肝衰竭患者预后.
作者:周红星;江应安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传统补液法和亚休克疗法在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有完整救治记录的创伤性休克患者2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103例)和B组(113例),A组采用传统补液法进行救治,B组采用亚休克疗法进行救治,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病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治疗1h实验室指标等.结果 A组总病死率为38.8%(40/103),B组总病死率为25.7%(29/113),A组总病死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1h、>2h时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1~2h时病死率显著高于B组[18.4%(19/103)比8.0%(9/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41.7%(43/103),B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1.2%(24/113),A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治疗1h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 0.05).A组输液量[(2352.6±763.1) ml]明显多于B组[(592.4±236.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休克疗法在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患者时较传统补液法有一定的优势,有利于患者生命体征的维持,减少出血量,提高患者救治率.
作者:王晨;水颖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 选择80例黄褐斑患者,口服复方木尼孜其颗粒6 g,3次/d;维生素C片0.2 g,3次/d;治疗2个疗程(共8周)后,根据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和颜色判断疗效.结果 基本治愈56例,显效16例,好转4例,无效4例,(基本治愈+显效)率为90%(72/80).结论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较满意,无不良反应.
作者:肖红艳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地佐辛复合芬太尼及利多卡因宫颈旁阻滞麻醉应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行人工流产术患者340例,其中自愿选择不麻醉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余27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地佐辛+芬太尼+利多卡因组(地佐辛组),芬太尼+利多卡因组(芬太尼组),每组136例.观察比较三组宫颈扩张情况、术中出血量、人工流产综合征反应发生情况,地佐辛组和芬太尼组术中镇痛效果、术后宫缩痛及术后镇痛效果等.结果 地佐辛组宫颈扩张总有效率为97.06%(132/136),芬太尼组为96.32%(131/136),对照组为22.06%(15/68),地佐辛组和芬太尼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组人工流产综合征反应发生率为0,芬太尼组为1.47%(2/136),对照组为7.35%(5/68),地佐辛组和芬太尼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佐辛组术中镇痛有效率与芬太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地佐辛组术后15 min镇痛有效率为97.79%(133/136),芬太尼组为52.94%(72/1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佐辛组术后宫缩无痛90例,芬太尼组2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佐辛组和芬太尼组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地佐辛复合芬太尼及利多卡因宫颈旁阻滞麻醉应用于人工流产术具有术中镇痛效果可靠、人工流产综合征反应减少、术后镇痛效果显著、术后宫缩痛明显缓解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汪琼;马会改;简文亭;占乐云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口服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8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编为偶数号和奇数号,各43例,其中偶数号为对照组,奇数号为孟鲁司特钠组,两组均给予支持、对症及利巴韦林治疗,孟鲁司特钠组每晚加服孟鲁司特钠4 mg,至症状消失.观察两组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孟鲁司特钠组发热、咳嗽、喘息、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2.8±0.9)d比(4.3±1.9)d、(5.1±2.2)d比(7.5±1.6)d、(4.9±1.5)d比(7.8±2.4)d、(5.3±2.5)d比(7.6±2.5)d、(7.9±2.1)d比(10.1±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钠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3%(41/43)比79.1%(3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钠组有3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腹泻、消化不良,停药后症状消失,未影响治疗效果.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是缓解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咳嗽、喘息等症状有效、安全的方法之一,并可缩短住院时间及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李兴锋;牛慧慧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通过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托啡诺术后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的观察,研究右美托咪定的佳术后镇痛剂量.方法 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腹手术患者90例,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患者自控镇痛泵药物配制:A组右美托咪定0.2 μg/ (kg·h)+布托啡诺0.15 mg/kg+昂丹司琼8 mg;B组右美托咪定0.3 μg/ (kg·h)+布托啡诺0.15 mg/kg+昂丹司琼8 mg;C组布托啡诺0.15 mg/kg+昂丹司琼8 mg.患者自控镇痛泵持续注药设定总量100ml,速率为2ml/h,自控镇痛量为2ml,锁定时间为30 min,各组术后镇痛均持续48 h.记录术后2、6、12、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RSS),不良反应,24h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镇痛液总用量.结果 A组和B组术后各时间点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C组[(2.7±0.8)、(2.6±0.8)分比(3.2±0.9)分,(1.8±0.6)、(1.7±0.6)分比(2.5±0.6)分,(1.0±0.6)、(0.9±0.7)分比(1.8±0.6)分,(1.0±0.5)、(0.8±0.5)分比(1.4±0.5)分,(0.7±0.5)、(0.7±0.4)分比(1.0±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2 h R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6、12、24、48 h RSS均高于C组[(2.6±0.5)、(3.5±0.6)分比(2.0±0.3)分,(2.9±0.6)、(3.8±1.2)分比(2.4±0.3)分,(2.8±0.7)、(3.9±0.7)分比(2.5±0.4)分,(2.8±0.6)、(3.9±0.6)分比(2.5±0.5)分],且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低氧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恶心呕吐和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3.3%(1/30)和0比10.0%(3/30)、0和0比10.0%(3/30)],但B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16.7%(5/30)比3.3%(1/30)和0、20.0%(6/30)比3.3%(1/30)和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24 h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镇痛液总用量明显大于A组和B组[(13.9±2.4)次比(9.7±2.2)、(7.4±1.5)次,(60.9±1.8) ml比(54.5±1.2)、(50.7±0.7)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2μg/(kg·h)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托啡诺用于术后镇痛、镇静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于颜锋;刘文养;覃勇华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视力恢复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特发性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该病术后早期视力恢复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65例患者手术均较成功,均一次性完整剥离玻璃体内界膜,术后6~ 12个月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复查,裂孔闭合率为80.00%(52/65).不同Gass分期、病程和裂孔直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ssⅡ期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为0.82±0.31,裂孔闭合率为100.00%(27/27),Ⅲ期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为0.58±0.21,裂孔闭合率为65.79%(25/3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视力恢复与Gass分期、病程及裂孔直径相关,因此,一旦确诊后应立即手术,以促进术后早期视力恢复.
作者:严琴梅;姜方义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通过比较适应性支持通气(ASV)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在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脱机过程中的应用,为临床寻找合适的脱机模式.方法 选取择期全身麻醉外科手术患者128例,按住院号尾数单双号分为ASV组(单号,62例)和SIMV-PSV组(双号,66例),分别采用相应的通气模式.入ICU后记录患者丙泊酚用量、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每一阶段的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指标,呼吸机报警次数和窒息通气次数.结果 128例患者均顺利拔管,ASV组丙泊酚用量、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均明显少于SIMV-PSV组[(1.13 ±0.33)mg/kg比(1.28±0.49) mg/kg、(169.8±36.5) min比(201.9±37.3) min、(197.2±38.9) min比(239.5±4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阶段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ASV组潮气量明显高于SIMV-PSV组[(543.6±72.3) ml比(489.5±68.7) ml、(513.9±65.7) ml比(462.8±61.7) ml],呼吸频率明显低于SIMV-PSV组[(13.2±3.6)次/min比(17.2±4.1)次/min、(15.1±3.1)次/min比(16.8±3.7)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阶段ASV组平均气道压和气道峰压明显低于SIMV-PSV组[(8.2±1.7) cm H2O(1 cm H2O=0.098 kPa)比(12.3±3.1) cm H2O、(16.2±2.9) cm H2O比(21.2±4.3) cm H2O],肺动态顺应性明显优于SIMV-PSV组[(64.8±12.3) ml/cm H2O比(52.6±13.5) ml/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V组呼吸机报警次数和窒息通气次数均明显少于SIMV-PSV组[(2.3±1.6)次比(5.1±1.9)次和(0.8±0.5)次比(1.6±0.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V缩短了择期全身麻醉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的机械通气时间,简化了临床医生对全身麻醉患者术后机械通气的管理,且安全性更高.
作者:章文豪;袁受涛;郑曙云;穆心苇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在全身麻醉下胰腺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择期胰腺癌HIFU治疗患者120例,ASA分级Ⅱ~Ⅲ级,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60例.D组麻醉诱导前15 min经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7μg/kg,随后以0.2μg/(kg·h)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C组给予等容量0.9%氯化钠.两组负荷量输注完毕后5 min均静脉注射芬太尼2~3μg/kg、丙泊酚1.5~ 2.0 mg/kg和顺阿曲库铵0.2 mg/kg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七氟烷、雷米芬太尼、丙泊酚、顺阿曲库铵.记录两组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和七氟烷用量,术后躁动、谵妄、苏醒延迟的发生情况.结果 D组术中心率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和七氟烷用量均少于C组[(341.4±45.7) mg比(520.5±50.8)mg、(1.7±0.5) mg比(2.3±0.8)mg、(11.6±4.1) ml比(16.7±3.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躁动和谵妄发生率低于C组[6.7%(4/60)比21.7%(13/60)和8.3%(5/60)比26.7%(1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和C组术后苏醒延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2/60)比1.7%(1/60),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减少胰腺癌HIFU治疗患者全身麻醉药用量,降低术后躁动和谵妄发生率,降低术中心率.
作者:王维;隋波;李冠华;李永旺;王国经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比较顺行扩髓髓内钉(IMN)和动力加压钢板(DCP)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47例肱骨干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IMN组23例,DCP组24例,分别行IMN和DCP固定手术.术后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肩肘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22.3±5.7)个月,其中在12个月内失访3例,IMN组1例,DCP组2例.IMN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DCP组[(67.7±15.3) min比(87.0±12.5)min、(106.3±57.6) ml比(226.7±60.2)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N组肩峰撞击症发生率高于DCP组[18.2%(4/22)比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N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优于DCP组[4.5%(1/22)比22.7%(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P在围手术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长期的随访中,DCP与IMN的肩肘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并无明显差异.
作者:潘磊;薛厚军;李捷;张帆;陈伟雄;王诗城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神经浸润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石蜡切片行S-100蛋白染色,观察神经浸润发生情况,分析神经浸润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16例胃癌患者有41例(35.3%,41/116)发生神经浸润,神经浸润的发生与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TNM分期无关(P>0.05).105例患者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发生神经浸润患者中位生存期及5年生存率均明显少于未发生神经浸润患者[23.6个月比43.8个月、30.6%(11/36)比53.6%(3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提示神经浸润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结论 发生神经浸润胃癌患者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可作为判定胃癌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青兵;王雁军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相关性,为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40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作为观察组,并选择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MP抗体(MP-IgM)、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白细胞介素(IL)-13和血清总IgE.结果 观察组MP-IgM阳性率为75.0%(30/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5%(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IgM阴性观察组和MP-IgM阳性观察组EOS、IL-13和血清总IgE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58.9±37.5)×106/L、(543.2±42.7)×106/L比(217.9±24.1)×106/L,(168.5±34.7)、(254.3±41.9)ng/L比(87.3±17.9) ng/L,(231.3±39.6)、(326.8±57.4)g/L比(163.1±37.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IgM阳性观察组EOS、IL-13和血清总IgE明显高于MP-IgM阴性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密切相关,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应常规行MP-IgM检测,为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张小林;胡红锋 刊期: 2013年第21期
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只在查体时发现,有时可表现为阴道异常流血.子宫内膜息肉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但有时可发生癌前病变甚至癌变.为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特点,我们对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230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30例患者年龄45~76岁,其中绝经>10年120例,绝经≤10年110例;阴道流血131例,无阴道流血99例;糖尿病67例,无糖尿病163例;高血压109例,无高血压121例;肥胖90例,无肥胖140例.
作者:朱丽亚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眶尖综合征即Rollel综合征,是由于某种病变侵犯影响到视神经孔及眶上裂,从而引起一系列以眶尖组织功能损伤为临床表现的总称,包括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的损伤同时伴视功能的障碍[1].蝶窦位置深,毗邻眶尖,蝶窦病变可早期影响眶尖,引起眶尖综合征的一系列表现,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总结分析我院2006-2012年收治的16例以眶尖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蝶窦病变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玮;顾朝辉;周岩;胡雁 刊期: 2013年第21期
例1女,33岁,孕2次,产1次,停经48d,突发下腹痛3d,阴道流血1d,于2010年5月10日急诊入唐山市曹妃甸区计划生育服务站.既往月经规律,4年前左侧输卵管妊娠破裂予以切除.入院查体:体温36.7℃,心率92次/min,血压92/60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频率20次/min.贫血貌,四肢湿冷,心肺正常.中下腹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有少量暗红色分泌物,宫颈光滑,抬举痛(+),子宫前位,正常大小,压痛(+),右侧附件增粗,且压痛(+),左侧附件(-);阴道后穹隆饱满,穿刺抽出5ml暗红色不凝血.超声提示:子宫大小6.5 cm×5.2 cm×4.3 cm,子宫前位,边界清,形态规则,宫腔回声杂乱,范围约2.6 cm×1.7 cm,未见孕囊.子宫右侧见一大小约3.2 cm×3.1 cm混合性包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包块周围血流较丰富.提示:盆腔囊实性包块,盆腔积液.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27×109/L,红细胞2.68×1012/L,血红蛋白87 g/L,尿妊娠试验(+).
作者:才艳丽;刘云霞 刊期: 2013年第21期
患者男,43岁,体重77 kg.脐周疼痛7d,呈阵发性胀痛,与饮食无关,无发热、尿路刺激征等,外院B超示右肾占位,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遂于2013年1月来我院诊治.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余,高达165/100 mm Hg(1 mm Hg=0.133 kPa),服用厄贝沙坦控制血压尚可.入院后查血皮质醇37 μg/L,尿17-羟皮质类固醇64.12μmol/24 h,尿17酮皮质类固醇80μmol/24 h,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全套未见异常,尿儿茶酚胺阴性,CT及MRI示右肾上腺见12cm× 10cm×10cm混杂信号肿块影,与肝脏分界清.完善术前检查后,拟于全身麻醉下行右肾上腺巨大占位切除术.
作者:陈堃;代金贞 刊期: 2013年第21期
阴道斜隔综合征是一种阴道发育畸形所致疾病,为胚胎发育时期单侧中肾管、副中肾管发育不良,未与泌尿生殖窦接触,故未形成通畅的阴道[1].两侧副中肾管融合失败,两侧各自发展,遂形成双子宫、双宫颈及阴道斜隔,常伴有同侧泌尿系发育异常,为斜隔侧的肾缺如,对侧肾可代偿性增大.此种先天性畸形较少见,其所产生的临床表现源于斜隔侧的梗阻,为隔后腔积血、积脓阻塞或引流不畅,可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甚至诱发急腹症.对此病缺乏认识,可造成病情延误及错误施术,引发不良结局.我院2005年2月至2012年10月诊断阴道斜隔综合征患者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亚琳;黄光荣 刊期: 2013年第21期
PET/CT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等方面,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应用为广泛,但其仅代表某一点的功能代谢程度,无法评估肿瘤整体的代谢情况及其自身异质性,有一定的局限性;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ur volume,MTV)即肿瘤组织中较高代谢活性的体积,是集代谢及体积为一体的半定量参数,本文旨在综述PET/CT显像MTV在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陈博;张延军;付涧兰 刊期: 201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