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膈肌损伤(DI)的多层螺旋CT(MSCT)特征与诊断价值.方法 对行手术治疗的21例MSCT诊断为DI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SCT对21例患者DI的诊断均为单侧,其中右侧2例,左侧19例.膈疝、膈肌连续性中断、膈肌缺失征、膈肌游离缘、衣领征及内脏下垂征是DI特征性MSCT表现.MSCT诊断DI的敏感度为95.0%(19/20),特异度为90.9%(20/22),阳性预测值为90.5%(19/21),阴性预测值为95.2%(20/21),准确度为92.9%(39/42).结论 MSCT对DI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以作为评价DI首选的无创检查手段.
作者:王保海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 观察中心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的通路再循环、尿素减少率(URR)及尿素清除指数(Kt/V),评价中心静脉置管通路再循环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中心静脉置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例,透析时血液流速均为250 ml/min,透析液流量500 ml/min,透析治疗每周3次,每次4h,均用F7HPS透析器;采用葡萄糖注射试验测定并计算通路再循环,查透析前及透析后尿素氮,计算URR及Kt/V.结果 4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有13例(32.5%,13/40)发生了通路再循环,总体通路再循环为0.930±1.105,但测定的URR均大于65%,为(68.01±9.17)%,Kt/V均未达到1.2,为0.99±0.23,有再循环患者与无再循环患者URR、K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液循环通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少部分患者可发生通路再循环,置管患者基本能达到透析要求,可作为长期血管通路的一种补充方法.
作者:张金平;段小婷;杨晓萍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采用全反式维A酸(ATRA)联合蒽环类药物诱导缓解治疗,诱导缓解后采用ATRA联合化疗巩固治疗,ATRA、三氧化二砷和常规化疗交替维持治疗的初治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近期疗效.通过分析患者总生存(OS)率和无瘤生存(DFS)率,评价该方案的远期疗效.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评判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结果 48例患者完全缓解率为87.5% (42/48),达完全缓解的时间为(30.7±4.6)d;年龄是影响完全缓解率的惟一因素.48例患者的1、3、5年OS率分别为(87.5±4.8)%、(85.4±5.1)%、(78.3±6.7)%;进入完全缓解后治疗的42例患者的1、3、5年DFS率分别为(97.6±2.4)%、(93.9±4.2)%、(89.5±5.9)%;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性别、乳酸脱氢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危险度分层、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比例均与DFS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初治APL患者采用ATRA联合蒽环类药物诱导缓解治疗,诱导缓解后采用ATRA联合化疗巩固治疗,ATRA、三氧化二砷和常规化疗交替维持治疗,可以获得较高的诱导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徐伟;杨晶;陈琛;王成美;提文鹏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侧脑室引流治疗重型高血压脑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行侧脑室引流治疗的重型高血压脑干出血患者89例(手术治疗组),另选择同期经药物治疗的重型高血压脑干出血患者89例(保守治疗组),出血量≥5ml,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 按照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手术治疗组患者中预后较好(恢复良好和轻、中度残疾)18例,重度残疾29例,死亡42例,生存率为52.8%(47/89);保守治疗组患者中预后较好4例,重度残疾22例,死亡63例,生存率为29.2%(26/89),手术治疗组术后生存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行侧脑室穿刺引流结合术后合理有效地应用脱水剂、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是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干出血的关键.
作者:王军;王晓峰;唐宗椿;乔育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血必净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疗疗效.方法 将7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区组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A组(常规治疗组)19例、B组(常规治疗+血必净组)22例、C组[常规治疗+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组]18例、D组(常规治疗+血必净+ CVVH组)17例,观察四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72 h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肌酐、血尿素氮、尿量、氧合指数、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比较四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四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肌酐、血尿素氮、尿量、氧合指数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D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四组APACHEⅡ评分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例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D组下降更明显,与A、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必净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可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作者:付素珍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对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 40例慢性肾脏病第5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FHD组和CAPD组,每组20例,HFHD组给予HFHD治疗,CAPD组给予CAPD治疗,测定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3、6个月末的钙磷代谢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第1个月末,CAPD组血钙低于HFHD组[(1.98±0.12)mmol/L比(2.21±0.19) mmol/L],1,25二羟基胆骨化醇低于HFHD组[(13.65±3.61) ng/L比(19.89±7.78) ng/L],血磷高于HFHD组[(1.75±0.39) mmol/L比(1.55±0.25) mmol/L],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高于HFHD组[(298.38±64.04) ng/L比(226.76±43.21)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个月末,CAPD组血磷低于HFHD组[(1.23±0.60) mmol/L比(1.61±0.40)mmol/L],iPTH低于HFHD组[(176.30±33.98) ng/L比(237.83±32.93) ng/L],1,25二羟基胆骨化醇高于HFHD组[(37.85±9.38) ng/L比(21.38±8.72)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第6个月末,CAPD组血磷低于HFHD组[(1.07±0.15) mmol/L比(1.56±0.23) mmol/L],iPTH低于HFHD组[(121.56±23.29) ng/L比(174.49±25.02) ng/L],1,25二羟基胆骨化醇高于HFHD组[(65.74±9.46) ng/L比(43.09±9.88)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O.01或<0.05).结论 HFHD和CAPD均有改善钙磷代谢的作用.治疗第1个月末,HFHD对血钙、1,25二羟基胆骨化醇显著升高,对血磷、iPTH显著清除,优于CAPD.治疗第3、6个月末,CAPD对血钙、1,25二羟基胆骨化醇显著升高,对血磷、iPTH显著清除,均优于HFHD.
作者:王锐艳;马艳杰;郝春香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心肌缺血之间是否存在临床相关性,并寻找促进心肌缺血患者合并GERD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500例行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肌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200例行心电图检查排除心肌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行GERD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基于偏大似然估计的前进法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心肌缺血合并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GERD发生率为28.6% (143/500),对照组为9.5%(19/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3,P< 0.01).观察组中GERD阳性患者143例(GERD阳性组),GERD阴性患者357例(GERD阴性组).GERD阳性组与GERD阴性组Q-T离散度(Q-Td)分别为54.92±27.96、40.29±24.15,心率矫正Q-Td (Q-Tcd)分别为61.12±30.66、45.11±28.40,GERD阳性组Q-Td和Q-Tcd均高于GERD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95、5.294,P< 0.05).GERD阳性组RDQ评分与Q-Td、Q-Tcd呈正相关(r=0.255、0.243,P<O.01).基于偏大似然估计的前进法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是心肌缺血合并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肌缺血和GERD之间存在相关性,心肌缺血患者GERD发生率较正常人升高,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是心肌缺血合并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肌缺血合并GERD患者,心肌缺血和GERD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陈健;谢勇;戴艳;顾湘;王庆娜;乔敏;朱海杭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33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情况,分析TIA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治疗前发作次数以及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等因素,并对发生脑梗死患者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3例患者中有48例(36.09%)发生了脑梗死,其中前循环TIA患者108例中发生脑梗死39例(36.11%),后循环TIA患者20例中发生脑梗死7例(35.00%),前、后循环TIA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累及前后循环的TIA患者5例中发生脑梗死2例.TIA发作频率>3次/d、发作持续时间> 30 min、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24h或治疗前发作次数>5次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0.01).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及伴有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的TIA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作者:李永强;温秦庆;王颖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不同白蛋白尿水平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不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将81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 21~199 mg/24h,38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UAER≥200 mg/24h,43例),另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右前臂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内皮舒张功能,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ADMA.结果 三组桡动脉腔内径及内膜-中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I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45±2.58)%、(7.56±2.17)%比(15.72±3.05)%、(15.42±2.71)%、(15.37±2.92)%比(19.31±3.76)%],大量白蛋白尿组EDD明显低于微量白蛋白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血清ADM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63±0.08)、(0.92±0.12)μmol/L比(0.39±0.05)μmol/L],大量白蛋白尿组明显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ADMA与EDD呈负相关(r=-0.81,P=0.020),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75,P=0.034).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ADMA显著升高,其升高与动脉内皮功能损伤密切相关.
作者:秦永芳;徐廷伟;袁海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 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DM)的临床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DM患者中,有8例行走困难、肌肉萎缩,6例表现为握拳后难以立即松开,4例有白内障,4例有斧状脸,2例有额秃.全部患者的腱反射均减弱或消失.肌电图检查:5例有肌源性损害表现,所有患者在放松时均可见肌强直电位(+~++).其中4例行肌肉活检,结果3例为横纹肌纤维萎缩,核内移及核链状排列.7例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6例有房室传导阻滞,6例肌酸激酶升高.结论 DM患者常以肌无力、肌萎缩、肌强直为首发症状,肌电图、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
作者:周海金;宋水江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早期降压治疗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进展性脑梗死合并血压升高患者46例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组,选择非进展性脑梗死合并血压升高患者46例作为非进展性脑梗死组,观察比较两组入院前应用降压药情况、血压下降幅度等.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组合并高血压病史28例,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合并高血压病史1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入院前应用降压药16例,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入院前应用降压药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初次应用降压药12例,继续应用降压药4例;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初次应用降压药3例,继续应用降压药4例,两组初次应用降压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继续应用降压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24h血压下降< 20% 30例,血压下降≥20% 14例;非进展性脑梗死组24 h血压下降<20% 33例,血压下降≥20%4例,两组24 h血压下降<20%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下降≥20%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升高一般不要刻意降压,尤其是对于初次应用降压药患者,同时应避免脱水剂应用过度,出现呕吐、腹泻、进食量少等情况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低血容量,以免血压下降过快导致脑梗死进展.
作者:蒋敏;黄文忠;李洪亮 刊期: 2013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 49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患者按是否接受ICP监测分为监测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比较两组预后,并对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出血率进行对比.结果 监测组和对照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1/25)比12.5%(3/24)](P>0.05);术后6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监测组重型2例,对照组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监测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优良率高于对照组[41.7%(10/24)比14.3%(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穿刺隧道无一例出血,术后再出血2例(8.0%,2/25),肺部感染6例(24.0%,6/25),对照组再出血8例(33.3%,8/24),肺部感染13例(54.2%,13/24),两组再出血率及肺部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肾功能不全1例(4.0%,1/25),对照组6例(25.0%,6/24),两组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与对照组出现颅内感染分别为1例(4.0%,1/25)和2例(8.3%,2/24),两组颅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监测能有效改善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患者预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出血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毛永强;惠东伟;徐晓峰;曹龙兴 刊期: 2013年第25期
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损伤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2009年11-12月我院甲型H1N1流感病区共收治16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16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男6例,女10例(产妇2例、孕妇3例).年龄19~41岁,平均25.8岁.3例孕妇在我院住院期间行剖宫产手术.16例患者均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3版)中的诊断标准.16例患者咽拭子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甲型流感病毒通用核酸、猪H1N1流感病毒核酸、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均阳性.
作者:闫登峰;吕燕平;刘勇;解玉东;张艳莉;喻东 刊期: 2013年第25期
韦格纳肉芽肿(WG)是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上下呼吸道及肾脏为主要受累的器官.WG发病率低,为(1~ 3)100万,而以鼻部及耳部为首发症状而且缺乏其他系统临床证据时极容易被漏诊和误诊而错失佳治疗时机.我们从1例以头晕、鼻塞及耳聋为首发症状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得到一些体会,以提醒相关科室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率.
作者:吴红梅;侯国存 刊期: 2013年第25期
高脂血症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它既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又参与其发生和进展.血脂异常作为肾小球硬化发生和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炎性反应,促进肾脏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并对肾脏细胞具有直接毒性,加速慢性肾脏疾病(CKD)的进展.肾功能恶化又会加重高脂血症,后者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造成恶性循环[1].炎性因子启动或加速了该病理过程[2].在降血脂的同时兼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反应、保护内皮功能,是目前CKD临床治疗中的研究热点.新型降脂药物依折麦布联合其他降脂药物的降脂效果获得广泛认可的同时还被发现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CKD进展等潜在效能.现从改善CKD预后方面对依折麦布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进行综述.
作者:孙琳;李春媚 刊期: 2013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