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27期文献
  • 鼻内镜下不同开窗方式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不同开窗方式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疗效,以期为不同严重程度慢性上颌窦炎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60例确诊为单侧慢性上颌窦炎的患者,根据Lund-Mackay CT评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上颌窦Lund-Mackay CT评分=1分的27例患者分为A组(13例)和B组(14例),上颌窦Lund-Mackay CT评分=2分的33例患者分为C组(17例)和D组(16例).开窗方式的选择:A组和C组将上颌窦口扩大为<1.0cm;B组将上颌窦口扩大为1.5~2.0 cm;D组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即将上颌窦口扩大为<1.0cm,同时行下鼻道开窗1.5~2.0cm.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比较各组主观症状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评分与鼻内镜下Lund-Kennedy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A、B、C、D四组术前SNOT-20评分分别为(8.73±2.63)、(8.69±2.41)、(10.22±1.79)、(10.81±1.84)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3.07±1.32)、(2.79±1.47)、(4.33±1.56)、(2.27±0.98)分,四组术后6个月SNOT-20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术前与术后6个月SNOT-2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术前SNOT-2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鼻内镜下Lund-Kenned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术后Lund-Kennedy评分分别为(3.82±1.36)分和(2.57±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上颌窦炎病变较轻者(Lund-Mackay CT评分=1分),上颌窦口扩大为<1.0 cm即可.对于病变较严重者(Lund-Mackay CT评分=2分),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唐国恩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替米沙坦与硝苯地平对预防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的疗效对比

    目的 对比替米沙坦与硝苯地平预防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的疗效.方法 选择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米沙坦组和硝苯地平组,每组49例.替米沙坦组予替米沙坦80 mg/d,硝苯地平组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d,治疗不达标者根据个体情况加用氢氯噻嗪或替米沙坦/硝苯地平控释片剂量加倍,均持续治疗18个月.观察两组心房颤动复发情况及首次复发时间,治疗前后记录心脏参数: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房体积指数(LAVI)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替米沙坦组与硝苯地平组心房颤动复发率、首次心房颤动复发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替米沙坦组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低于硝苯地平组[4.1%(2/49)比16.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治疗前两组心脏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脏参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后替米沙坦组LAD、LVPWT、LAVI及LVMI均显著低于硝苯地平组[(37.6±2.9) mm比(38.9±2.4) mm、(11.6± 1.0) mm比(12.0±0.9) mm、(22.0±3.6) ml/m2比(23.9±4.2) ml/m2、(120.4±18.2) g/m2比(129.5±19.2) 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硝苯地平和替米沙坦均可有效降低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患者的血压,但替米沙坦在阻止阵发性心房颤动向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化、延缓心房扩张、改善心肌重构更具优势.

    作者:陈琪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右美托咪定滴鼻对依托咪酯诱发肌阵挛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滴鼻对依托咪酯诱发肌阵挛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的择期手术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用右美托咪定1μg/kg滴鼻(右美托咪定组)或等量0.9%氯化钠滴鼻(对照组),30 min后两组均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记录滴鼻前(T0)及滴鼻后15 min(T1)、30 min(T2)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观察肌阵挛发生情况并评级.结果 右美托咪定组T2时MAP、心率低于T0时[(75.9±8.1) mm Hg(1 mm Hg=0.133 kPa)比(81.4±10.4) mm Hg、(80.9±7.6)次/min比(85.9±9.1)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他各时间点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肌阵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2%(21/50)比70%(3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滴鼻可安全有效地减少依托咪酯诱发的肌阵挛.

    作者:汪昊星;王志萍;王军;顾正峰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保妇康栓配合高频电波电圈切除术治疗不同程度宫颈糜烂10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保妇康栓配合高频电波电圈切除术(LEEP刀)治疗不同程度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例官颈糜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试验组(100例),两组分别按糜烂程度分为轻-中度糜烂和重度糜烂两个亚组.对照组给予单纯LEEP刀治疗,试验组在LEEP刀治疗基础上加用保妇康栓,治疗2个月后,比较各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100/100),试验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0%(88/100)比70.0%(7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轻-中度糜烂亚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重度糜烂亚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度糜烂亚组[88.9%(48/54)比61.5%(3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阴道流血率、感染率、阴道出血量及阴道排液时间均低于对照组[6.0%(6/100)比15.0%(15/100)、8.0%(8/100)比18.0%(18/100)、(14.2±4.6) ml比(32.2±5.6) ml、(14.3±2.6)d比(19.2±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EP刀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疗效显著,尤其对于重度宫颈糜烂有独特效果.

    作者:刘志杰;徐玉伟;许萍;丛辉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检测脐血中的麻疹抗体滴度对评估人群整体麻疹抗体水平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脐血胎传麻疹抗体滴度与母体麻疹抗体滴度的相关性,以此评估人群整体麻疹抗体水平,为持久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40对健康产妇静脉血和配对脐血,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麻疹抗体滴度.结果 在1:200滴度水平母血与脐血麻疹抗体滴度分别为11.29±4.81和12.76±5.32,在1:800滴度水平分别为6.89±4.11和8.28±4.91,两者均有相关性(r=0.575、0.618,P<0.05).结论 产妇静脉血与配对脐血的麻疹抗体滴度呈高度相关性,表明母体麻疹抗体通过胎盘传给子体,脐血中检测到的麻疹抗体滴度,既可以作为评估母体麻疹抗体水平的指标,也可以作为预测新生儿、低龄儿麻疹抗体水平的指标.

    作者:孙宝霞;孙秀侠;周原;王延田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及预防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962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了解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感染部位、病原菌以及患者骨髓抑制程度和住院时间等,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6.6% (256/962),以呼吸道[62.1%(159/256)]及胃肠道[12.9%(33/256)]为主;256例医院感染患者中,208例致病菌培养阳性,共检出致病菌23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47株(62.0%,147/237),革兰阳性菌54株(22.8%,54/237),真菌36株(15.2%,36/237);骨髓抑制程度越重患者医院感染率越高[0度骨髓抑制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4.0%(32/228),1度骨髓抑制患者为15.6%(45/288),2度骨髓抑制患者为19.7%(35/178),3度骨髓抑制患者为44.5%(69/155),4度骨髓抑制患者为66.4%(75/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21d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4.5%(18/124),住院时间21~42 d患者为25.0%(96/384),住院时间>42 d患者为31.3%(142/454),三者医院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对骨髓抑制患者进行保护性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医护人员严格无菌操作及缩短住院时间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

    作者:袁晓雁;韩玉新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241例临床分析

    目的 讨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及影像学检查资料、治疗方法和病理结果.结果 241例患者中,嗜铬细胞瘤223例(92.5%,223/241),副神经节瘤18例(7.5%,18/241).家族性嗜铬细胞瘤20例.有高血压症状193例,有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130例,24 h尿香草扁桃酸(VMA)升高170例.241例患者中病理回报恶性倾向30例,恶性8例,行后腹腔镜手术治疗175例.随访1~7年,术前有高血压症状者中24例血压较术前明显下降,但仍稍偏高,口服降压药物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其余患者血压恢复正常;8例恶性嗜铬细胞瘤者中复发2例,死亡1例. 结论 嗜铬细胞瘤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术前药物扩容准备可以降低术中并发症的风险,后腹腔镜手术切除嗜铬细胞瘤已成为当前主要的和首选的治疗方式.

    作者:刘晓龙;陈文轩;李黎明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及其趋化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及其趋化因子的水平,探讨二者在病毒相关性喘息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68例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择4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观察组急性期和恢复期及对照组儿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1.12±0.62)×109/L,恢复期为(0.34±0.13)×109/L,对照组为(0.16±0.07)×109/L,观察组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且观察组恢复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水平为(437.2±87.6) ng/L,恢复期为(182.4±56.2) ng/L,对照组为(84.1±39.7) ng/L,观察组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水平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且观察组恢复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对照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水平与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579、0.593、0.581,P< 0.05).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及其趋化因子可能参与了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的病理生理过程,二者水平的测定可监测婴幼儿喘息的病程变化,有利于临床诊治.

    作者:范秋霞;张爱荣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改进局部神经阻滞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观察改进局部神经阻滞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效果.方法 151例单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中,72例采用常规局部神经阻滞(常规组),行蝶腭神经+筛前神经阻滞;79例采用改进局部神经阻滞(改进组),行蝶腭神经+筛前神经+切牙管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改进组和常规组未处理鼻底骨嵴患者麻醉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41/41)比97.3%(36/37),P>0.05];改进组处理鼻底骨嵴患者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92.1%(35/38)比45.7%(1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23,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麻醉药过敏、中毒及一过性血压下降和/或心跳、呼吸暂停等麻醉意外.结论 根据鼻腔鼻窦感觉神经分布特点,结合鼻内镜技术,对于不需要处理鼻底骨嵴的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可以选择蝶腭神经+筛前神经阻滞的常规局部神经阻滞方式,对于需要处理鼻底骨嵴的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则首选蝶腭神经+筛前神经+切牙管神经阻滞的改进局部神经阻滞方式.

    作者:林树春;王德生;杨建国;黄建民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子宫内膜癌代谢综合征病理状态及微RNA-205表达分析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代谢综合征病理状态及子宫内膜癌组织微RNA-205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3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腰围、体重、血压等一般资料,采集术前空腹血、术后内膜病灶及癌旁内膜组织石蜡切片.对患者代谢综合征病理状态指标进行分析,提取内膜组织总RNA,检测微RNA-205含量.结果 子宫内膜癌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44.74%(17/38),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压、三酰甘油、腰围、空腹血糖的异常率分别为52.6% (20/38)、36.8%(14/38)、34.2%(13/38)、34.2%(13/38)和26.3%(10/38).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微RNA-205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子宫内膜癌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关系密切;微RNA-205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可能作为早期筛查的分子标记物.

    作者:李超容;史咏梅;伍碧梅;黎雪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贝复舒)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提高短长期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120例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66眼)和对照组60例(68眼),对照组单纯给予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滴,1滴/次,4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贝复舒滴眼液,4次/d,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角膜后沉积物(KP)和丁道尔现象(Tyn)改善情况,进行症状评分,统计症状消失时间、治愈时间,评判两组临床疗效,随访2年,统计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浅层型角膜炎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 (54/54)、88.68% (47/53),复发率分别为16.67%(9/54)、39.62%(21/5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深层型角膜炎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11/12)、66.67%(10/15),复发率分别为25.00%(3/12)、53.33%(8/1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总有效率分别为98.48%(65/66)、83.82%(57/68),复发率分别为18.18%(12/66)、42.65% (29/6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浅层型患者、深层型患者、总患者症状评分及治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浅层型患者、总患者KP与Tyn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深层型患者KP与Tyn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贝复舒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抑制病毒,促进角膜组织快速修复,不留或少留瘢痕,从而改善眼部刺激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适用于浅层型、深层型的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蔡海利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分娩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初产妇分娩相关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影响,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经阴道试产且产后6周复查出现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初产妇93例(POP组)和经阴道试产且产后6周复查未出现POP的初产妇80例(无POP组),记录两组产科因素并进行比较.结果 POP组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活跃期停滞或延长、第二产程停滞或延长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POP组[67.74% (63/93)比6.25%(5/80)、24.73% (23/93)比0、50.54%(47/93)比10.00%(8/80)、29.03%(27/93)比2.50%(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P组阴道助产、急产的发生率高于无POP组[30.11%(28/93)比0、8.60%(8/93)比2.50% (2/80)],顺产的发生率低于无POP组[48.39%(45/93)比83.75%(67/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剖官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时合并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活跃期停滞或延长、第二产程停滞或延长、阴道助产等是分娩损伤致产后早期PFD的主要因素.而正确识别并及时处理产程异常,避免产程延长是减少产伤致PFD的关键.

    作者:邓桂霞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38例鼻中隔矫正术后血肿形成的原因及治疗

    鼻中隔血肿是鼻中隔矫正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如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出现鼻中隔脓肿、穿孔等严重后果.我院2006年12月至2013年1月接受鼻中隔矫正术的患者共478例,38例出现鼻中隔血肿,采取撑开切口清理淤血、碎骨片后再次鼻腔填塞2d,并静脉应用抗炎止血药物3d,效果良好,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共478例患者接受鼻中隔矫正术,或同时行鼻息肉摘除术、鼻窦开放术,术中均根据鼻甲肥大情况酌情同时行鼻甲成形术.行鼻中隔矫正术265例,同时行鼻息肉摘除术、鼻窦开放术213例,男328例,女150例,年龄16 ~ 65岁,平均26.5岁.

    作者:肖祥;董春光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绒毛膜羊膜炎四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绒毛膜羊膜炎是宫内感染的一种表现,当显微镜下发现单核及多核白细胞浸润绒毛膜时,称为绒毛膜羊膜炎[1].然而,镜下白细胞浸润绒毛膜不是特异性变化.临床诊疗中,孕妇出现胎膜早破,并发热、阴道分泌物有异味、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CRP)升高、母儿心率增快时,绒毛膜羊膜炎容易诊断,而由各种微生物造成的隐性绒毛膜羊膜炎,为产科临床工作设置了难题.本研究结合近期诊治的4例绒毛膜羊膜炎病例,复习2002年1月至2013年6月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绒毛膜羊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终止妊娠时机、妊娠结局及后续治疗进行分析.

    作者:孔守芳;袁汇;钟金妍;欧阳江华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瑞芬太尼分娩镇痛的争议与进展

    以1847年的乙醚和氯仿为开端,分娩镇痛(LPR)领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新技术如腰硬联合阻滞(CSE)、患者自控镇痛(PCA),新药物如罗哌卡因、瑞芬太尼,以及新设备如计算机集成药物输注系统、七氟烷患者自控吸入镇痛专用蒸发器等的临床应用,为产妇的整体满意度和安全性做出了重要贡献[1].实践中,超短效μ受体激动剂瑞芬太尼几乎是LPR理想的药物选择,本研究就其用于LPR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的相关争议作一综述.

    作者:邓贵锋;王鹏 刊期: 2013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