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29期文献
  • 生物反馈联合药物治疗对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患者前列腺液中干扰素γ及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联合药物治疗对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患者前列腺液中干扰素γ(INF-γ)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55例CP/CPPS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前列腺炎分型标准分型后均接受生物反馈治疗20次、每次20 min,同时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评价NIH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16例健康男性及各型CP/CPPS患者治疗前后前列腺液中INF-γ、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 55例CP/CPPS患者NIH-CPSI总分治疗前后分别为(26.36±6.16)分和(10.24±5.18)分,症状程度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19.59±4.67)分和(7.35±3.46)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P/CPPSⅢA型及ⅢB型患者治疗前前列腺液中INF-γ、TGF-β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男性[(14.89±7.43)、(13.51 ±5.88)ng/L比(7.56±1.52)ng/L,(8464.41±4604.49)、(7985.19±5068.07)ng/L比(2475.50±973.4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前列腺液中INF-γ、TGF-β1水平[(8.63±1.86)、(8.23±1.75)ng/L和(2887.32±926.45)、(2576.50±955.38)ng/L]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男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物反馈联合药物治疗CP/CPSS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其前列腺液中INF-γ及TGF-β1表达.

    作者:刘云飞;叶家新;王细生;王胜军;杨轶凡;彭乃雄;张泽键;廖苏才;冯传顺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神经内镜手术切除侵袭型巨大垂体腺瘤七例体会

    目的 探讨侵袭型巨大垂体腺瘤神经内镜手术适应证、手术切除过程中风险规避以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鼻蝶神经内镜手术切除61例垂体腺瘤患者中7例侵袭型巨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切除肿瘤1例,次全切除6例均侵袭海绵窦,其中5例切除肿瘤后均见鞍膈,2例未见鞍膈下落.手术时间平均100 min.无术中输血患者.术后术区血肿2例,1例术后36 h死亡,1例进行内镜下血肿切除术后痊愈.结论 伴随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对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有了新的变化,对于侵袭型巨大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神经内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性手术切除的可能,该方法是安全的,可以避免出现灾难性后果.

    作者:姚冰;朴浩哲;张烨;孙佩欣;隋锐;陈一;郭旭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经锁骨下入路内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8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锁骨下入路内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可行性及美容效果.方法 选择行内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患者82例,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63例,甲状腺腺瘤16例,乳头状癌3例,均行经锁骨下入路内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观察手术可行性及美容效果.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26例行单侧腺叶切除;48例行一侧腺叶切除+对侧腺叶次全切除,其中3例乳头状癌病例,加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4例行单侧腺叶次全切除;4例行双侧腺叶次全切除.手术时间47~130 min,平均73.5 min,术中出血量15~75 ml,平均28 ml,术中无明显出血,无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甲状旁腺损伤发生,术后与常规手术相比切口美容效果明显,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经锁骨下入路内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是一种可行的内镜甲状腺手术方式,手术创口小,美容效果明显.

    作者:李英彬;黄晓明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直径为2~3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分析

    目的 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直径为2~3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镜下治疗的77例直径为2~3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EMR治疗37例(EMR组)42处病灶,采用ESD治疗40例(ESD组)41个病灶.观察两组术中出血、穿孔发生情况,术后食管狭窄、复发情况.结果 EMR组出血、穿孔发生率分别为7.1%(3/42)、0,均显著低于ESD组的24.4%(10/41)、17.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两组食管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复发率为14.3%(6/42),显著高于ESD组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直径为2~3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方面ESD优于EMR,但ESD发生出血和穿孔的风险较高,二者在术后食管狭窄方面无显著差异.

    作者:李春;穆扎帕·依米提;边拜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微创引流术在创伤性横窦骑跨性硬脑膜外血肿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微创引流术在创伤性横窦骑跨性硬脑膜外血肿(ED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创伤性横窦骑跨性EDH患者进行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选取48例GCS评分≥8分患者,行头颅CT定位下微创引流术,分别于术后1h、3d行头颅CT扫描,计算血肿量变化,并进行GCS评分,术后3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 头颅CT示术前血肿量(46±14)ml,术后1 h(21±4)ml,术后3 d(16±3)ml,术后1h、3d均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GCS评分(8±4)分,术后3 dGCS评分(12±2)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48例患者中,GOS评分5分37例(77.1%,37/48),4分7例(14.6%,7/48),2分2例(4.2%,2/48),1分2例(4.2%,2/48).结论 微创引流术在GCS评分≥8分的创伤性横窦骑跨性EDH中有较好的疗效,且创伤小、操作简单,适于普遍开展.

    作者:王亚飞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预防性气管切开在肺叶切除术后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预防性气管切开在肺叶切除术后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叶切除术后连续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2d,仍有大量呼吸道分泌物且咳嗽排痰不畅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前是否切开气管分为预防性气管切开组(31例)和非预防性气管切开组(20例).观察两组术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预防性气管切开组术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非预防性气管切开组[25.8%(8/31)比40.0%(8/20)、19.4%(6/31)比35.0%(7/20)、38.7%(12/31)比50.0%(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肺叶切除术后连续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2d,仍有大量呼吸道分泌物且咳嗽排痰不畅的患者,预防性气管切开可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

    作者:李樊;付向宁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软通道微创碎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168例

    目的 探讨应用软通道微创碎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应用软通道微创碎吸术治疗的16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8例患者中优102例,良32例,重度病残18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7例.结论 软通道微创碎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定位准确,科学安全,患者恢复快,操作简便,创伤小.

    作者:孔祥文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及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这一罕见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临床分型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将SISMAD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结果 12例患者均为单纯型.其中10例行保守治疗,2例行腔内介入治疗.12例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随访9~140个月,CT血管造影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未进展,假腔有不同程度减小,未见新血栓发生.结论 对于单纯型SISMAD患者,保守治疗能获得良好的短期和中长期疗效.腔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见效快且效果明显等优势,但远期疗效仍需长期随访.

    作者:郑智;郭国俊;潘友民;方泽民;查正彪;徐立;周雁荣;李军;魏翔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是否应用抗生素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是否需要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方法 选择204例成年人腹股沟疝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按1∶3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153例),治疗组术前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1次;对照组术前、术后均不使用抗生素,对比两组术后早期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204例腹股沟疝患者中5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其中治疗组1例,感染率2.0%(1/51),对照组4例,感染率2.6%(4/15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1.000).两组术后第3天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高危因素的成年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无实质性必要.

    作者:简锋;翁伟建;曾萍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及预后判断的意义

    目的 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PCT)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选择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感染组又分为好转亚组及未愈亚组.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各组入ICU第1、3、5天血清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结果 感染组48例,非感染组32例,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APACHEⅡ评分高于非感染组[(21.71±7.13)分比(15.32±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ICU第1天血清PCT高于非感染组[(2.15±1.79)ng/L比(0.56±0.4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BC、CRP及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ICU第3天血清PCT、WBC、CRP、IL-6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ICU第5天血清PCT为(3.09±1.98)ng/L,非感染组为(1.06±0.63)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亚组(38例)入ICU第5天WBC、CRP、IL-6分别为(15.13±6.32)×109/L、(103.56±40.62)mg/L、(230.41±121.83)ng/L,未愈亚组(10例)分别为(18.62±8.89)×109/L、(134.38±34.16)mg/L、(268.73±138.12)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亚组入ICU第1、3、5天血清PCT均低于未愈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张辉;冯明亮;雷艳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在颈侧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cN0期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同时术后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6例患者术后病理示Ⅵ区淋巴结转移,余12例未见Ⅵ区淋巴结转移.随访时间0.5 ~6.0(3.5±1.2)年,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予以对症处理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第3年发现Ⅵ区淋巴结转移,余患者均未见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 cN0期PTMC患者易出现Ⅵ区淋巴结转移,因此预防性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对cN0期PTMC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改善患者预后及减少并发症.

    作者:李大光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颅底骨折伴鼻腔大出血11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颅底骨折伴鼻腔大出血的救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颅底骨折伴鼻腔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中治愈10例,治愈患者都采用了动脉栓塞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7例为颈外动脉系出血,2例为颈内动脉系海绵窦瘘,1例为混合性,入院后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请耳鼻喉科医师给予后鼻孔、鼻腔填塞碘仿纱条以控制出血,病情相对平稳后急诊行动脉栓塞术.术后6个月随访,效果良好,未再出血.死亡1例,该患者为重物击伤,入院时口鼻出血汹涌,处于濒死状态,经鼻腔填塞、压迫颈总动脉、抗休克等积极抢救,2h内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对颅底骨折伴鼻腔大出血患者,采用鼻腔填塞止血,联合动脉栓塞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明显.动脉栓塞治疗已成为颅底骨折大出血的急诊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葛信波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锁扣法”术中置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在胆总管探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锁扣法”术中置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在胆总管探查中的应用.方法 对41例使用“锁扣法”术中置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中置管成功率95.1%(39/41),术后无胆漏发生,15例(36.6%,15/41)患者有咽喉部不适感,拔管时间(6.5±1.6)d.结论 “锁扣法”术中置鼻胆管、胆总管一期缝合简单有效、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胡寒竹;孙惠芝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单腔气管插管二氧化碳人工气胸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单腔气管插管二氧化碳人工气胸的作用,评价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食管癌位于上段2例,中段18例,下段12例;术前病理报告均为鳞癌.手术先在单腔气管插管二氧化碳人工气胸下用胸腔镜游离胸段食管并清扫纵隔内淋巴结,再用腹腔镜或开腹游离胃行食管胃颈部吻合.结果 32例均顺利在胸腔镜下完成食管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胸病例.胸部手术二氧化碳人工气胸时间50~120(63.0±20.4)min;术中出血量100~310(210.0±30.6)ml;术后住院时间9~14(10.0±3.3)d.共清扫淋巴结401枚,每例患者清扫淋巴结9~20(12.0±6.3)枚.术后吻合口瘘1例(术后第7天),并发肺部感染2例,胸胃排空障碍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单腔气管插管二氧化碳气胸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是安全、切实可行的.

    作者:吴荔辉;林建生;许建新;施海展;陈信淳;柯丽琼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改良舌骨下颌骨悬吊术的临床应用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通常是鼻腔、鼻咽、口咽与下咽多个解剖平面同时阻塞,据统计40%的OSAHS患者存在下咽平面的阻塞,又称舌源性阻塞[1].针对这种情况,我院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对曾行鼻腔或口咽扩容手术而疗效欠佳的38例OSAHS患者,采用改良舌骨下颌骨悬吊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玮;张志强;顾朝辉;胡雁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房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附二例报告

    主动脉窦瘤亦称为瓦氏窦瘤,是一种少见的心脏畸形,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获得性的.主动脉窦瘤常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并破入心腔,引起急性临床症状.常累及的部位为右冠状动脉窦,多数破入右心室,少数破入右心房[1].现报道2例经外院手术证实的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房病例,并分析其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特点及鉴别诊断.

    作者:陈海峰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慢性胃扭转一例并文献复习

    慢性胃扭转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腹部疾病,因其常无特异性表现易被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就我科成立以来收治的1例慢性胃扭转患者进行报道,并对有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诊疗认识.患者女,36岁,上腹部胀痛不适3年,加重10d入院.既往慢性胃炎病史3年,经反复针对胃炎治疗,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后逐渐加重.查体:腹平坦,上腹部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胃镜检查:胃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Ⅰ级),慢性胃炎(底部,浅表性).上消化道造影:胃底及小弯侧向下,胃大弯侧向上,十二指肠球部位于胃窦部下方.考虑:胃扭转(器官轴型).经胃镜下手法复位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术中见胃底及大弯沿纵轴逆时针扭转约90°.

    作者:孟涛;贺爱军;何磊;白铁成;张烨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隐匿性乳腺癌一例分析

    隐匿性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OBC)指乳腺未触及肿块而以腋窝淋巴结或其他部位转移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癌,临床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1].其发病率仅占同时期可切除乳腺癌发病率的0.3%~0.5%,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早期检出率低,往往延误治疗,影响预后,本研究将我院2013年4月收治的1例因右侧腋下出现肿物而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王前;安泽武;齐洪峰;赵冠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残性疾病,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导致AS的主要致炎因子,抗TNF-α的靶向治疗成为AS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除对AS分类标准中“诊断明确”的AS患者建议应用TNF-α抑制剂外,符合“可能”或脊柱关节病(SpA)标准的患者,下列情况也可选用:已应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但仍有中重度的活动性脊柱病变;尽管使用NSAIDs和1种其他病情控制药物仍有中重度的活动性外周关节炎.至今已有5种TNF-α抑制剂,包括依那西普(etanercept)、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戈利木单抗(golimumab)、赛妥珠单抗(certolizumab pegol),其中前4种已被用于治疗AS,我们就近年各种TNF-α抑制剂治疗AS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齐海宇;段婷;刘瑞霞;文艳;阴赪宏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缺血脑保护中的应用现状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德国神经生物学家Barde等于1982年从猪脑分离出来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其分子质量为12.3 ku,是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后第二个被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骨和软骨组织等广泛区域内,但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表达,广泛分布于大脑皮层、海马、基底前脑、纹状体、隔区、下丘脑和小脑,其中以海马和皮层含量高.目前国内外已经对BDNF的生物学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证实它不仅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元的生存、分化、生长和维持神经元正常的生理功能起关键作用,而且还具有抗伤害性刺激,促进神经元损伤后的再生等作用[1],近年大量研究证明BDNF对脑缺血后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损伤神经元的修复和功能重塑[2-3].

    作者:夏宗新;杨宏;邢影 刊期: 2013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