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维生素D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8例SLE患者为SLE组,42例慢性肾炎患者为慢性肾炎组,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维生素D水平.分析SLE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狼疮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水平、补体C3水平的相关性,评估维生素D水平与肾损害的关系.结果 SLE组维生素D水平为(13.3±6.2) μg/L,显著低于慢性肾炎组的(21.4±9.7) μg/L和对照组的(20.8±9.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肾炎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合并狼疮肾炎(LN)患者维生素D水平为(9.8±6.1) μg/L,显著低于SLE组未合并LN患者的(15.9±7.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水平及24h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r=-0.712、-0.682、-0.769,P<0.05),与补体C3水平呈正相关(r=0.608,P< 0.05).结论 SLE患者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且与病情活动度及肾损害明显相关,维生素D可能在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邹原方;罗碗莹 刊期: 2013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促泌素(SCGN)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5例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中SCGN、嗜铬素A(CgA)、突触素(Sy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观察SCGN与其他三者表达的差异;并比较SCGN在不同性别、年龄及肿瘤分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中SCGN、Syn、CgA、NSE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56% (43/45)、100.00% (45/45)、46.67%(21/45)、88.89% (4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GN在不同性别、年龄及肿瘤分级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绝大多数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中SCGN呈阳性表达,且表达敏感度要高于CgA;Syn是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敏感的指标;SCGN可作为一个新的神经内分泌标记物用于临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
作者:王小亚;杨喜民;胡斌 刊期: 2013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后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状况.方法 选取60例接受放疗后恶性肿瘤患者为放疗组,60例未接受放疗恶性肿瘤患者为未放疗组,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HCMV-IgM抗体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法检测HCMV-DNA水平.分析比较三组HCMV活动性感染率.结果 放疗组、未放疗组和对照组HCMV-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3%(8/60)、8.3%(5/60)、3.3%(2/60),放疗组与未放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7,P> 0.05),未放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7,P> 0.05),放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P< 0.05);放疗组、未放疗组和对照组HCMV-DNA阳性率分别为33.3%(20/60),16.7%(10/60),5.0%(3/60),放疗组与未放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4,P< 0.05),未放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P< 0.05),放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5,P< 0.01);ELISA法和FQ-PCR法在检测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后HCMV活动性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3%(8/60)比33.3%(20/60)](x2=6.71,P<0.01).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HCMV活动性感染率增高,放疗后HCMV活动性感染率进一步增高,FQ-PCR法检测恶性肿瘤患者HCMV活动性感染更具有价值.
作者:贾红珍;高金龙;常艳军 刊期: 2013年第31期
目的 对比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对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将55例采用右侧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入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B组)、华法林组(C组),三组均采用常规肝素封管,A组仅肝素封管,B组透析间期予氯吡格雷75 mg/d联合拜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C组透析间期予调整剂量华法林口服,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1.5~2.5.观察1年导管通畅率及尿激酶干预次数等.结果 C组2例因出血并发症退出研究,其中A组18例,B组18例,C组17例.B组及C组尿激酶封管率均较对照组降低[1.55%(43/2778)、1.25%(33/2648)比3.25% (90/2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A组1例导管功能丧失,B组和C组无导管功能丧失,三组导管相关菌血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有2例出血,A组和B组无出血事件发生.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及华法林对于预防长期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均有一定效果,但前者更为方便安全.
作者:夏芳;付影;陈天华;郑启刚;杨青 刊期: 2013年第31期
目的 观察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24h动态心电图变化特征.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477例,其中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241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单纯冠心病患者236例(冠心病组),通过24h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征分析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的不同表现.结果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患者心肌缺血共发作1374次,平均(5.3±2.4)次,无痛性心肌缺血发作715次(52.04%,715/1374),其中夜间发作257次(35.94%,257/715);冠心病组患者心肌缺血共发作941次,平均(3.7±3.2)次,无痛性心肌缺血发作329次(34.96%,329/941),其中夜间发作65次(19.76%,65/329).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总次数、无痛性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及夜间发作次数显著高于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更易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且多于夜间发作.
作者:李红 刊期: 2013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和雷贝拉唑)对冠心病患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81例,其中66例患者未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对照组),65例患者使用兰索拉唑治疗(兰索拉唑组),50例患者使用雷贝拉唑治疗(雷贝拉唑组).入选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检测各组血小板聚集阈值(PATI)、二磷酸腺苷(ADP)和胶原蛋白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结果 对照组ADP-PATI为(3.47±0.96)μmol/L,兰索拉唑组为(3.28±1.05)μmol/L,雷贝拉唑组为(3.32±0.83)μmol/L,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蛋白-PATI、血小板聚集率各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期间,联合应用兰索拉唑或雷贝拉唑治疗并不影响抗血小板作用.
作者:闫哲;豆颖;王明太;孙福成 刊期: 2013年第31期
目的 对接受序贯抗凝治疗的非高危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评分,评价PESI评分在这一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按照PESI评分的不同将接受序贯抗凝治疗的非高危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分为高评分组和低评分组.比较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疗效.结果 高评分组患者82例,低评分组患者76例.高评分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2%(19/82),低评分组为7.9%(6/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高评分组不良风险序贯抗凝治疗30 d累积风险也显著高于低评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SI评分预测不良事件发生的敏感度为76.0%,特异度为52.6%,阳性预测值为64.6%,阴性预测值为65.9%.高评分组的病死率为9.8%(8/82),低评分组为1.3%(1/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序贯抗凝治疗30 d后高评分组和低评分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39.4±8.1)、(27.2±5.5) mm Hg(1 mm Hg=0.133 kPa),右室内径分别为(33.0±7.8)、(21.7±4.6) mm,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75.15±12.41)、(86.36±9.22) 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21、0.016).结论 PESI评分可有效预测接受序贯抗凝治疗的非高危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短期疗效和预后.这一类患者中至少有一部分可能需要序贯抗凝以外的治疗.
作者:刘璠;封辰叶;刘亭威;朱然;康健 刊期: 2013年第31期
目的 通过测定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靶血管楔压的变化,并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心肌灌注显影进行对照,探讨冠状动脉靶血管楔压测定对心肌存活程度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33例接受了急诊PCI的初发STEMI患者,依据Rentrop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Rentrop 0级患者为第一组(23例),Rentrop1~3级患者为第二组(10例).评价梗死相关动脉PCI前及PCI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及心肌灌注分级,应用压力导丝观察冠状动脉楔压(Pcw)/平均主动脉压力(Pa)变化,于PCI后7d,所有患者接受PET-CT检测.结果 将PET-CT上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取率与Pcw/Pa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第一组患者中两者呈负相关(r=-0.561,P=0.010),但是在第二组患者中,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262,P=0.46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对应50%的18F-FDG摄取率的Pcw/Pa阈值为0.33(曲线下面积=0.667,敏感度42.1%,特异度92.9%).结论 用Pcw/Pa评价未形成侧支循环的STEMI患者,测定梗死相关心肌的心肌存活具有较高的价值,但是对于已经形成侧支循环的STEMI患者而言则无确切价值.
作者:郑振国;朱皓;王俊杰;张波;尹达;王少鹏;张妍;黄榕翀;周旭晨 刊期: 2013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76例住院治疗的AECOPD患者按是否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AECOPD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d,1次/d,共治疗30 d.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1%(35/38)比73.7%(2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白细胞介素(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分别为(28.7±5.6) ng/L、(19.5±3.1) mg/L、(21.6±4.3) ng/L,对照组分别为(29.3±6.4)ng/L、(18.8±3.6) mg/L、(22.5±4.6) n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L-6、hs-CRP、TNF-α分别为(18.7±4.2) ng/L、(10.6±2.1) mg/L、(12.4±2.7) ng/L,对照组分别为(25.4±3.5) ng/L、(15.4±3.1) mg/L、(18.7±3.3)ng/L,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E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能改善机体炎性反应状态,并明显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芳;张莉;赵英 刊期: 2013年第31期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9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综合治疗,给予螺内酯、呋塞米、他汀类、洋地黄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依那普利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两组均观察2个月,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情况,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的变化,运动耐量的变化情况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T),评判两组临床疗效,详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7.87%(46/47),对照组总有效率70.21%(33/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LVEF、LESV、LEDV、6MWT距离、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BP、DBP、LVEF、LESV、LEDV、6MWT距离、BNP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122±6)mmHg(1mm Hg=0.133 kPa)比(148±11) mm Hg、(70±12) mm Hg比(89± 11) mmHg、(49.7±5.8)%比(30.2±4.6)%、(80.2±7.1)ml比(118.2±11.8) ml、(131.6±8.5) ml比(168.6±9.8) ml、(504±72)m比(367±57)m、(441±63) mg/L比(798±51) mg/L;对照组:(142±11)mm Hg比(149±12) mm Hg、(83±12) mm Hg比(88±12) mm Hg、(35.8±5.2)%比(30.6±4.3)%、(97.5±8.2) ml比(119.8±10.5) ml、(143.8±9.7) ml比(169.5±9.2) ml、(444±68)m比(363±60)m、(588±51)mg/L比(789±53)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BP、DBP、LESV、LEDV、BNP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6MWT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那普利联合曲美他嗪能够抑制脑钠肽的异常分泌,纠正神经内分泌紊乱,改善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提高运动耐量,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疾病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小成 刊期: 2013年第31期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状态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系,探讨甲状腺功能紊乱对糖尿病病情评估和控制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18例(2型糖尿病组)和健康体检者4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同时测定2型糖尿病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根据HbA1c水平,将2型糖尿病组分为HbA1c< 7%组(36例)、7%≤HbA1c< 10%组(46例)、HbA1c≥10%组(36例).结果 2型糖尿病组中,甲状腺功能正常者97例(82.20%),甲状腺功能异常者21例(17.80%).2型糖尿病组FT3、FT4分别为(4.96±1.03)、(11.51±2.62) pmol/L,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5.90±0.55)、(13.77±1.40) 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型糖尿病组TPO-Ab为(55.72±200.14) kU/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5.67±17.59)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HbA1c< 10%组、HbA1c≥10%组FT3分别为(4.95±0.62)、(4.53±1.50) pmol/L,明显低于HbA1c< 7%组的(5.40±0.66) 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7%≤HbA1c<10%组、HbA1c≥10%组CHOL、LDL-C明显高于HbA1c< 7%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高,甲状腺激素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新;王世蓉;王刚;蔡华;吕晴;白云 刊期: 2013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卒中合并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 对881例急性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卒中患者881例,合并肺部感染者131例,感染率为14.9%(131/881).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6.2%(98/148);卒中类型、卒中史、糖尿病及侵入性操作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有关(P<0.05),年龄、住院时间、意识障碍、吞咽障碍、慢性肺部疾病史、低白蛋白血症以及肾功能不全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显著相关(P<0.01).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死率为8.4%(11/131),明显高于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1.6%(1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卒中患者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并影响其预后.
作者:张夏婷 刊期: 2013年第31期
世界卫生组织对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到2030年仅中国将有2型糖尿病患者1.297亿,所以2型糖尿病的长期预防和治疗极其重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疾病,不仅表现为胰岛素分泌受损(胰岛β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胰岛α细胞),肝糖生成增多,外周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减少,脂解作用增强,还伴有肠促胰岛素反应减低.肠促胰岛素能增加摄食后的胰岛素分泌,主要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IP),其中以GLP-1更为受到关注.GLP-1血浆半衰期为1~2min,主要被二肽基肽酶(DPP)-4抑制剂降解.DPP-4抑制剂治疗重点在于增加内源性GLP-1的活性间接改善糖脂代谢.DPP-4抑制剂主要包括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林格列汀和利拉利汀等.
作者:戈慧颖;丛丽 刊期: 2013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