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35期文献
  • 单纯输尿管囊肿的微创治疗:附13例报告

    目的 探讨单纯输尿管囊肿的微创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行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单纯输尿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均行经尿道电切术,手术均一次成功.12例术后随访5~16个月,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术前8例肾积水患者术后7例不同程度缓解.结论 经尿道电切术是治疗单纯输尿管囊肿的有效方法,可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

    作者:曹俊峰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下肢长骨骨折患者74例,其中应用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治疗39例为磁力导航组,未应用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治疗35例为非磁力导航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磁力导航组与非磁力导航组进行随访,时间12~24个月,按Johner-Wruhs标准对预后进行评定,磁力导航组优占82.1%(32/39),其中股骨16例,胫骨16例,良占17.9%(7/39),其中股骨6例,胫骨1例.非磁力导航组优占57.1%(20/35),其中股骨11例,胫骨9例,良占34.3%(12/35),股骨7例,胫骨5例,差占8.6%(3/35),其中股骨2例,胫骨1例.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磁力导航组手术时间(25.1±11.6) min,术中出血量(56.3±24.6) ml,非磁力导航组分别为(36.3±24.7) min、(89.8±24.7)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力导航组锁钉一次性成功率为94.9%(37/39),非磁力导航组为82.9%(29/35),磁力导航组高于非磁力导航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磁力导航组术后1个月内出现3例浅表创口感染,在3个月时出现主钉断裂1例,在5、6个月时出现主钉松动各1例,非磁力导航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6/35),磁力导航组发生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力导航技术操作简单,锁钉一次性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是提高髓内钉远端锁定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赵捷;王林;李中正;雷生广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右美托咪定辅助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辅助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5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组,每组25例.右美托咪定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8μg/kg(注射时间10 min),继以0.4μg/(kg·h)维持输注至术毕,对照组同法给予0.9%氯化钠.用药10 min后开始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术中麻醉效果欠佳时静脉注射芬太尼50 μg.于麻醉前(T0)、静脉给药即刻(T1)、手术开始即刻(T2)、手术开始后10 min(T3)及手术结束时(T4)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记录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芬太尼使用情况及术者满意情况.结果 两组T0 MAP、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4MAP、心率较T0明显升高,而且均明显高于右美托咪定组[MAP:(137±18)mm Hg(1 mm Hg=0.133 kPa)比(107±14) mmHg、(132±11)mmHg比(107±11) mm Hg、(131±13) mm Hg比(95±12) mmHg;心率:(99±17)次/min比(88±14)次/min、(99±14)次/min比(81±15)次/min、(97±14)次/min比(76±11)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呼吸频率和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右美托咪定组有2例、对照组有5例出现SpO2下降明显(<0.90),通过托下颌等处理后很快恢复正常(>0.97).右美托咪定组使用芬太尼率和术者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8%(7/25)比68%(17/25)、100%(25/25)比80%(2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使用阿托品、麻黄碱率及呼吸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用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下膝关节镜手术的辅助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术者满意率高.

    作者:田兵;崔永康;张选强;史晓燕;解铁科;王静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胆道镜联合钬激光在复杂胆道结石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胆道开放手术中应用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复杂胆道结石的方法、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复杂胆道结石采取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20例结石一次碎石成功并完全清除,2例(肝内胆管结石)未能一次性完全清除,需再行切肝或胆管切开取石.一次性清除率为90.9%(20/22).未出现胆漏、胆道损伤、大出血、感染等明显并发症.结论 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复杂胆道结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微刨胆道手术术式.

    作者:毛晓红;顾秋忠;陆照林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2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22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IL-22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IL-22水平.结果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IL-22mRNA表达水平和血浆IL-22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1.82±0.79比1.31±0.63和(47.08±17.25) ng/L比(30.47±11.24)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IL-22水平增高,IL-22可能参与了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

    作者:缪杰;甘霈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小剂量瑞芬太尼在老年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小剂量瑞芬太尼在老年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的镇静、镇痛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0例ASA分级Ⅱ~Ⅲ级择期行PKP老年(年龄≥65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芬太尼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瑞芬太尼组术前10 min泵注瑞芬太尼,剂量为0.5μg/kg;对照组同法给予等容积0.9%氯化钠.记录比较两组给药即刻(T0),给药后10 min (T1)、20 min(T2)、30 min(T3)、60 min(T4)及术毕(T5)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瑞芬太尼组T1~T4时MAP、心率分别为[(102±13)、(98±20)、(106±18)、(103±21) mm Hg(1 mm Hg=0.133 kPa),(65±14)、(62±15)、(68±10)、(66±10)次/min],To时分别为(105±16) mmHg、(83±11)次/min,T1~T4时与To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T4时VAS分别为(3.8±1.0)、(4.2±0.8)、(4.7±1.5)分,显著高于To时的(2.0±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T1~T4时MAP、心率、VAS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发生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结论 老年PKP中应用小剂量瑞芬太尼镇静、镇痛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沫丽;侯春华;骆芳;孟丹;李善毅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目的 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Wiltse入路(Wiltse组)、54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显露时间、显露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总出血量、术后第3天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1年腰腿部VAS、下腰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罗兰-莫里斯腰部疼痛功能障碍问卷(RDQ)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 Wiltse组切口长度为(5.0±1.2) cm,显露时间为(20.0±7.6) min,手术时间为(150.0±8.4) min,显露出血量和术中总出血量分别为(10.6±5.4) ml和(125.5±10.6) ml,术后第3天切口VAS为(4.5±0.6)分,术后1年腰部VAS为(1.0±0.5)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1.6) cm、(35.2±6.8) min、(162.0±5.6) min、(84.5±7.8) ml、(186.4±15.4) ml、(6.8±0.5)分、(2.5±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术后1年腿部VAS、下腰部JOA评分和R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入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Wiltse入路手术切口小,术中剥离少,出血少,术后腰部疼痛的发生率更低.

    作者:李光富;刘文斌;周焱涛;丁平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同时双侧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比较研究

    目的 对比同时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同时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为双膝置换组(26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为单膝置换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情况、术后情况、血液学指标、术前及术后1年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 双膝置换组术中出血量为(384.6±81.0) ml,明显多于单膝置换组的(216.7±66.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每侧止血带时间、每侧全膝关节置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膝置换组的术后创口引流量、输血量均多于单膝置换组,输血浆或白蛋白率高于单膝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前各项血液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项血液学指标均低于术前,双膝置换组术后各项血液学指标均低于单膝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膝置换组术前HSS膝关节评分为(54.9±11.1)分,单膝置换组为(56.8±16.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膝置换组术后1年HSS膝关节评分为(90.7±2.3)分,单膝置换组为(90.4±2.8)分,两组术后1年HSS膝关节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年HSS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膝置换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单膝置换组的2倍[(18.3±5.4)d比(33.6±7.2)d],费用(扣除假体费用)少于单膝置换组的2倍[(18 455.5±9657.0)元比(28 311.9±7726.7)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充分术前准备及具有娴熟手术技术的基础上,同时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具有相当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作者:林文军;杨胜武;王路;陈鑫;朱雄白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脑膜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

    目的 总结脑膜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18例脑膜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14例行栓塞治疗,栓塞1次10例、2次2例、3次1例,4次1例.80%以上栓塞3例,61% ~80%栓塞4例,60%栓塞7例.其中3例栓塞后行开颅手术完全切除畸形血管,1例因栓塞后9d脑内血肿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及切除血管畸形,术后遗留肢体偏瘫,经康复理疗后肌力恢复至Ⅳ级.1例DSA明确后开颅手术治疗,γ刀治疗1例,保守治疗2例.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至2年均无脑出血.结论 脑膜脑动静脉畸形行栓塞治疗能减少患者脑出血,改善症状,并为手术切除或γ刀治疗创造条件.

    作者:王超;张鹏;叶明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弓上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弓上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症状性狭窄>50%,无症状性狭窄>75%的弓上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根据血管直径选择自膨式或球扩式支架进行治疗.其中颈动脉狭窄85例,椎动脉狭窄37例,锁骨下动脉狭窄6例.结果 128例患者共治疗130支血管,置入 131枚支架,使用栓塞保护装置59例,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00%.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7.65±8.70)%下降至(14.28±4.87)%.26例发生一过性血压及心率下降,31例发生持续性低血压及心率下降.1例术中出现同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经溶栓、碎栓后开通,其余127例术中无血管栓塞并发症.18例围手术期出现过度灌注表现,1例出现脑出血(< 10ml).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6~ 36个月,颈动脉超声检查84例支架内无再狭窄,1例出现无症状性再狭窄(<50%);37例椎动脉狭窄中3例术后1年再次出现缺血症状,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提示支架内再狭窄,再次行支架成形术,症状消失.结论 只要正确选择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弓上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

    作者:朱青峰;王国芳;杜彦龙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腹腔镜和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9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中,行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54例,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39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后死亡,腹腔镜组有2例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74.85±15.80) min比(62.97±12.1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镇痛率低于开腹组[20.4%(11/54)比74.4%(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腹腔镜下修补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有效、安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刚;任德发;郜朝霞;胡汉;雷长江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采用肝动脉栓塞/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评价介入治疗对控制出血、抑制肿瘤进展及提高患者近期生存率的效果.结果 24例患者治疗后1~3 d出血停止,止血成功率为92.3%(24/26).随访期内(治疗后12个月),7例行1次介入治疗,19例行2~4次介入治疗,平均2.7次.治疗后3个月时21例存活,客观有效率为85.7%(18/21).治疗后1、3、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8.5%(23/26)、80.8%(21/26)、65.4%(17/26)、23.1%(6/26).结论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总体预后不良,采取肝动脉栓塞/肝动脉化疗栓塞可以有效止血,短期内延缓肿瘤进展并改善近期预后.

    作者:易广新;柯霞;达军;陈平;徐国斌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颅内微动脉瘤在CT血管造影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中的影像学表现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病,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颅内微动脉瘤(≤3 mm)[1]因动脉瘤体积较小,加上出血急性期血管痉挛,漏诊率高.因此,早期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是诊断微动脉瘤的传统方法,其一直被作为颅内微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3].近年,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CT血管造影(CTA)和3D-DSA逐渐成为了微动脉瘤诊断的常用方法.本研究对71例微动脉瘤患者的CTA和3D-DSA检出情况进行比较.

    作者:郑斌;苗卫明;李一强;邓东风;任刚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利用胃管行肛门肠道负压排气在治疗麻痹性肠梗阻中的应用

    肠梗阻一直是外科的常见病,而麻痹性肠梗阻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致使肠道排气不畅,大量积气积液,使患者感到腹痛、腹胀.如果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使肠道内细菌移位,产生大量毒素,可导致中毒性休克、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及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因此,及时处理腹胀、排出肠道内积气积液和恢复肠道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本研究利用胃管行肛门肠道负压排气治疗麻痹性肠梗阻,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康士亮;宋国权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有两个瘘口的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一例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是一种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常发生于胸腰段,罕见于颈段,一般有1个瘘口,很少有2个或多个瘘口.我科收治的1例高颈段SDAVF有2个瘘口,现报道如下.患者男,60岁.主因“突发头痛、头晕1h”于2010年8月23日来我院就诊,急行头颅CT示蛛网膜下隙出血(图1)而入院.既往体健.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嗜睡,双侧瞳孔直径3.0 mm,对光反射灵敏,颈有抵抗,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双侧Babinski征阴性.

    作者:李光杰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致门静脉高压一例

    患者女,57岁,以“发现脾大10余年,间断呕血、黑粪3个月”之主诉于2012年11月收入我院.患者于10余年前查体时发现脾大,无不适症状,未予诊治.3个月前进食硬质食物后出现呕血,为鲜红色血液,未见咖啡色物及黄绿色胆汁,量约900 ml,伴头晕、心慌、出汗、黑蒙,无晕厥,遂于当地卫生院诊治好转,出院后又间断多次呕血及黑粪.

    作者:乔瑞;冯义朝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深部补片感染一例

    患者男,72岁,予2011年收入我院.30个月前因右侧腹股沟斜疝行右侧腹股沟斜疝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短时间内敷料渗出较多,经换药后拆线出院.6个月后切口逐渐鼓起、破溃,出现窦道,多次住院换药不愈,表现为时有表面愈合,时有破溃渗出,逐渐出现切口周围大面积皮肤慢性炎性反应浸润,慢性窦道形成,局部疼痛不适,影响日常生活.终经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决定行二次手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二次手术.在窦道周围梭形切开皮肤,完整切除窦道,沿窦道解剖明确其通向网塞,完整取出网塞及补片后,逐层关闭切口.切口一期愈合良好出院.随访22个月,切口愈合良好,患者无疝复发及其他不适.

    作者:卞力军;徐时 刊期: 2013年第35期

  • 间歇性与持续性雄激素阻断疗法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雄激素阻断疗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概念由Huggins等首先提出,至今仍是前列腺癌有效的姑息疗法之一.持续性雄激素阻断疗法(continuous androgen deprivation,CAD)和间歇性雄激素阻断疗法(intermittent androgen deprivation,IAD)是ADT的两种治疗手段.其中CAD较早应用于临床,通常包括手术去势和药物去势两种方式.但由于手术去势的不可逆性,不良反应大及可能存在的手术风险,目前已较少采用,而多采用药物去势的形式.

    作者:钱苏波;齐隽 刊期: 2013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