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Yes相关蛋白(YAP)在直肠癌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直肠癌中的意义.方法 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ing方法检测30例直肠癌患者和10例正常体检者直肠黏膜组织中YAP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直肠癌黏膜组织中YAP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直肠黏膜组织(73.2±11.1比10.4±4.1,P< 0.05);直肠癌黏膜组织中YAP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直肠黏膜组织(65.7±9.5比9.2±4.3,P<0.05).结论 YAP的高表达与直肠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陈志山;杨昌毅;洪黎清;林再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发生急性呼吸功能不全(ARD)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应用三分支型主动脉弓腔内覆膜支架手术治疗的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合并症、有无灌注不良综合征、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监测术前及术后的血气分析、胸部X线片、呼吸机参数及术中术后输血量,对术后发生ARD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8例患者中,术前存在灌注不良综合征5例,8例患者术后发生ARD,其中3例于术后48~72h发生,5例子术后48 h内发生.3例因机械通气时间大于7d行气管切开.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发生ARD与体质指数(P=0.047)、深低温停循环时间(P=0.035)有关.结论 ARD是急性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的常见并发症,充分重视危险因素并积极防治后多可纠正,预后良好.
作者:张永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神经内镜下治疗全脑室出血铸型的疗效.方法 选择45例全脑室出血铸型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神经内镜下清除血肿组(内镜组)和传统脑室外引流组(脑室引流组),比较两组术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级,并进行随访.结果 内镜组15例患者(GCS评分<8分)术前GCS评分为(6.21±1.05)分,与术后2周的(8.17±1.7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患者(GCS评分8~ 14分)术前GCS评分为(9.79±1.17)分,与术后2周的(12.57±1.3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例临床症状、体征较术前明显好转,4例临床症状无改善,2例死亡.脑室引流组17例患者(GCS评分<8分)术前G CS评分为(5.96±0.96)分,与术后2周的(6.65±1.3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患者(GCS评分8~ 14分)术前GCS评分为(10.02±1.09)分,与术后2周的(11.07±1.8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8例临床症状、体征较术前明显好转,9例临床症状无改善,7例死亡.随访6个月,内镜组ADL评级Ⅰ级11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Ⅴ级1例,优良率为89.5%(17/19).脑室引流组ADL评级Ⅰ级6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2例,Ⅴ级2例,优良率为76.5%(13/1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室内血肿,具有直视下操作、术后疗效好等优点,是全脑室出血铸型较佳的外科治疗方法.
作者:李万军;刘擎国;刘明媚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加压冷疗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加压冷疗系统康复)和对照组(传统康复),每组60例.两组患者术后系统康复训练3个月,并随访半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肿胀值、Lysholm及IKDC评分.结果 试验组术后6、24、48 h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6h、12h、24h、48h、1周、2周肿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4周、3个月、6个月肿胀值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Lysholm、IKDC评分试验组分别为(65.2±12.3)、(65.3±14.3)分,对照组分别为(60.2±12.5)、(59.4±13.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Lysholm、IKDC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压冷疗系统可以减轻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的疼痛和肿胀,提高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但对长期的康复训练效果影响不大.
作者:苏浩;张志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血液滤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抗脑抗体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9例)和血液滤过组(1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血液滤过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血液滤过治疗7d.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后第1、3、5、7和14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抗脑抗体含量,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结果 血液滤过组治疗后第3天起,血清抗脑抗体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第3天:(1.28±0.25) kU/L比(1.33±0.30) kU/L;第5天:(1.37±0.17) kU/L比(1.42±0.22) kU/L;第7天:(1.45±0.37) kU/L比(1.52±0.35) kU/L;第14天:(1.49±0.41) kU/L比(1.67±0.39) kU/L] (P< 0.05或<0.01).血液滤过组治疗后第7天起,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第7天:(6.95±1.24)分比(5.74±1.51)分;第14天:(9.29±1.76)分比(7.22±1.24)分](P<0.01).结论 血液滤过能够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抗脑抗体含量,改善预后.
作者:董亮;徐静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骨代谢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于行外固定支架术后第3天开始口服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维D钙治疗,治疗组给予阿仑膦酸钠联合维D钙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骨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异构体5b(TRACP-5b)],评价两组腕关节功能.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骨密度分别为(0.472±0.157)、(0.519±0.173)g/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分别为(0.893±0.298)、(0.571±0.184) g/cm2,治疗组骨密度显著升高,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BALP、RACP-5b水平分别为(53.76±17.92)、(5.61±1.87) U/L和(51.86±17.29)、(5.54±1.85) 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分别为(38.04±11.89)、(4.02±1.26) U/L和(47.21±14.75)、(5.64±1.76) U/L,治疗组患者BALP、TRACP-5b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腕关节功能评估优良率为91.1%(41/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1%(2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524,P<0.01).结论 阿仑膦酸钠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作用,并能促进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黄炜;颜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GSS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后路复位内固定加椎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GSS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加椎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21例,随访分析临床疗效、滑脱率、复位率、椎间融合情况及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21例患者术后滑脱率、复位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1±6.90)%比(36.75±7.11)%,(86.75±24.40)%比0](q=19.60、19.72,P<0.01);随访时滑脱率、复位率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70、0.96,P> 0.05).术后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L4-5椎间隙:(7.6±1.3)mm比(5.2±0.8) mm;L5S1椎间隙:(8.4±2.2)mm比(6.5±1.5) mm](q=6.64、3.83,P<0.01);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48、2.42,P> 0.05).所有患者均骨性融合,融合率100.00%(21/21).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50±3.83)、(23.58±3.60)、(24.91±2.90)分比(9.67±4.45)分](F=71.92,q=13.28、17.06、18.69,P<0.01).无内固定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GSS型椎弓根螺钉后路复位内固定系统加椎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满意,椎间自体髂骨植骨具有植骨面积及植骨量大、骨融合率高等优点,是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较好的方法之一.
作者:申练兵;陈其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体质指数对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下肢动态静脉压的影响.方法 对102例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体质指数和下肢动态静脉压进行测定和比较,其中体重正常组28例,超体重组43例,肥胖组31例.结果 肥胖组和超体重组比体重正常组更容易出现色素沉着、湿疹、皮肤硬化和溃疡等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并发症.肥胖组、超体重组和体重正常组静息压(P0)分别为(118.0±11.5)、(113.0±9.7)、(101.0±10.6) mmHg(1mmHg=0.133 kPa);不挤压后4s时压力(4SP)分别为(75.00±2.99)、(71.00±3.01)、(65.00±2.17) mm Hg;压力降低百分比(pd)分别为(35.0±5.4)%、(39.0±4.3)%、(43.0±5.1)%;压力自挤压后静脉压开始恢复至P0的50%所需时间(RT50)分别为(7±1)、(9±2)、(12±3)s.肥胖组和超体重组P0和4SP比体重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肥胖组和超体重组pd比体重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在静脉压力逐渐恢复过程中,肥胖组和超体重组比体重正常组RT50明显缩短(P<0.05).结论 随着体质指数升高,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程度更严重.
作者:卢明书;赵志强;张启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扩大的足底内侧带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应用扩大的足底内侧带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设计皮瓣面积8cm×6cm~12cm×9cm.结果 8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大部分成活,部分坏死经换药创面愈合,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8.6个月,皮瓣外形满意,感觉良好,弹性好且耐磨,均未出现皮瓣坏死.结论 应用扩大的足底内侧带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外形美观、功能良好和感觉良好等优点,是修复足跟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
作者:孔宪述;魏辉;赵永旭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瓣膜病术后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21例瓣膜病术后人工瓣膜无障碍及毁损、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术或三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17例,三尖瓣置换术4例.三尖瓣成形术包括缘对缘3例,改良DeVega法成形5例,放置Cosgrove-Edward成形环15例,4例换瓣均为SJM双叶机械瓣.结果 术后早期病死率为14.3%(3/21),死亡原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脏骤停和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3.3%(7/21),主要为肺水肿、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低心排出量综合征.随访9~60个月.远期再住院率为23.8%(5/21),2例再次出现胸腔积液,1例左心室功能不全,2例右心室功能不全.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对于瓣膜病术后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积极外科手术治疗是合适的选择.术前积极治疗心力衰竭、合理把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和严格围手术期处理是保证患者顺利恢复的关键.
作者:浮志坤;董自超;谷小卫;张志远;杜虹;姚伟;吴信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发生于幕上脑室外室管膜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以提高脑实质内不典型室管膜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发生于幕上脑实质的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18例患者均接受CT和MRI平扫检查,15例接受MRI增强扫描,1例接受CT增强扫描.结果 18例肿瘤均发生于幕上脑实质,好发于侧脑室旁及颞顶枕叶交界区,其中侧脑室旁8例.18例肿瘤中6例为实性,10例为囊实性,2例为囊性.瘤内出血6例,钙化2例,瘤周Ⅱ~Ⅲ度水肿12例,Ⅰ度水肿4例,2例无明显水肿表现.CT和MRI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肿瘤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其中MRI增强扫描常可见条索状血管影.结论 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与病理有一定相关性.大囊小结节、大囊大结节、多囊变及瘤内出血、钙化是瘤体的常见征象,肿瘤实质内出现条索状血管影,也是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MRI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王翅鹏;熊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开胸术后乳糜胸的形成原因、诊断、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接受开胸手术并且术后发生乳糜胸患者的临床资料.食管癌术后乳糜胸15例,均为颈部吻合;贲门癌术后乳糜胸3例;肺癌术后乳糜胸4例.结果 单纯保守治疗8例,平均治愈天数15.5 d;先保守治疗再行手术治疗10例,平均两次手术间隔时间5.3 d;术后当天及术后第1天再开胸结扎胸导管4例,其中2例采用胸腔镜治疗,术后无明显乳糜液漏出,两次手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1.0d.无死亡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开胸术后乳糜胸的诊断、治疗要积极.应综合评价患者的病情、经济状况、治疗意愿为患者积极施治.
作者:李东峰;徐慧萍;韩文周;刘彦中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腹腔镜肝包虫内囊摘除术由于腹腔粘连严重,术中出血、残腔复发、播种、胆瘘等难控制因素,手术风险大,发展较缓慢,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国际上仅少数医疗中心有能力开展[1].传统手术多采用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或填入大网膜缝合关闭死腔等手术方案,手术风险低、出血少、操作相对简单,被大多数外科医生采用,但其术后常存在残腔复发或播散种植和残腔胆瘘合并感染这两大并发症.一些外科医生为降低术后并发症,采用扩大手术切口,充分暴露包虫囊肿,保护穿刺点等方法[2],对于较小包虫病变有一定效果,但对于巨大肝包虫囊肿,即使扩大手术切口亦不能充分暴露病变,同时囊肿极不规则,无法探查所有胆瘘口,严重影响患者预后.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我们在肝包虫内囊摘除术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减少手术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采用小切口手术入路联合腹腔镜微创治疗巨大肝囊型包虫病,成功实施肝包虫内囊摘除术1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司磊;崔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5号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整个大肠布满大小不一的腺瘤,如不及时治疗,终将发生癌变.目前尚无折刀位结直肠全切除的报道.我们近对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实施了折刀位结直肠全切除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建军;罗逸潜;林楠;孙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一典型家系共8例患者,年龄21 ~70岁,平均48.5岁,其中大肠癌6例,宫颈癌1例,脑瘤1例.大肠癌患者中右半结肠3例,左半结肠及直肠2例,异时性多发性原发癌1例.绘制其家系图谱见图1,在我院行手术治疗家系成员病理结果见图2.
作者:陈涛;耿翔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布-加综合征是由于肝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导致肝静脉或(和)下腔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而产生的门静脉高压或(和)下腔静脉高压的一系列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腹水、下肢肿胀和体表静脉曲张等.布-加综合征合并原发性肝癌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但同时合并肝脏、结肠双原发癌的实属罕见,我们收治1例,现将布-加综合征伴肝脏、结肠双原发癌患者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旨在增加该类疾病的诊疗经验.
作者:余伟;黄长山;王云检;崔宏;韩风;张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全球恶性肿瘤第三位[1].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主要的靶器官,首次确诊时已有15% ~ 25%的患者发生肝转移,20%~25%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发生肝转移,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is,CRLM)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也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然而,近年临床上通过建立多学科综合团队(MDT)的综合诊疗,实行手术切除联合全身、区域化疗或靶向治疗等方案,已使CRLM患者5年生存率由以往的30%~35%提高到45%~60%[2],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延长了生存期.本文以肝转移灶能否切除为依据,将CRLM分为可切除、潜在可切除、不可切除三类,综合国内外文献对CRLM新治疗动态做一综述.
作者:王春敬;王夫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肺癌为当前世界各地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其中约85%的病例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NSCLC传统治疗方法有手术、化疗、放疗、中医药、基因、靶向治疗等.随着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和从细胞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及其生物学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特异性高、不良反应轻为特点的分子靶向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棘皮动物微管结合蛋白4-间变淋巴瘤激酶(echinoderm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like 4-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EML4-ALK)等靶点的深入研究让学者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靶向分子的研究中.
作者:许可;邓盛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