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5岁及以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特点.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210例,年龄均在5岁及以下,均符合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入院当日或次日清晨通过无菌吸痰管吸出鼻咽分泌物2份,1份采用直接荧光法进行常见病毒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A、B型,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共7种病毒;另1份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并同时采血进行肺炎支原体、衣原体IgM抗体检测.结果 210例患儿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高,占36.7%(77/210),肺炎支原体次之,占16.7%(35/210).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随年龄增加,其发病率越来越高.
作者:刘红艳;杨善浦;吴月超;张春梨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和评价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与磷酸铝凝胶联用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56例婴幼儿腹泻患儿按照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62例,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与磷酸铝凝胶治疗,对照组94例,给予蒙脱石散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4%(147/1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15%(6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与磷酸铝凝胶联用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显著,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炜;丁明辉;田文鹏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骨密度、肺功能、血气分析、血清钙离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探讨COPD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超声波干式骨密度仪测定32例COPD患者(COPD组)和3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骨密度,测量部位为左侧跟骨,骨密度指标包括超声波传递速度(SOS)、SOS T、骨折风险系数(OSI)、骨强度(TI).COPD组根据肺功能分为轻度3例、中度14例和重度15例;根据骨密度分为骨密度正常3例、骨密度减少24例和骨质疏松5例;根据既往有无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应用史,分为既往有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应用史10例和既往无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应用史22例.比较COPD组与对照组的骨密度水平,分析COPD患者的骨密度与肺功能、血气分析、血清钙离子、hs-CRP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COPD组与对照组比较,骨密度减低(P<0.05).重度COPD患者较中度COPD患者骨密度减低(P<0.05),重度COPD患者较轻度COPD患者SOS减低(P<0.05),SOS、SOS T、T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COPD患者与轻度COPD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COPD患者较骨密度减少COPD患者及骨密度正常COPD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降低,hs-CRP及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明显升高;骨密度减少COPD患者较骨密度正常COPD患者的PaO2降低,CAT评分升高(P<0.05);骨密度正常、骨密度减少及骨质疏松COPD患者之间血清钙离子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应用史COPD患者较既往无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应用史COPD患者骨密度减低(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SOS、SOST、OSI、TI均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389、0.262、-0.295、0.265,P值均<0.05),与PaO2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391、0.100、-0.374、0.122,P值均<0.05),与CAT评分也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659、-0.463、0.175、-0.178,P值均<0.05),SOS与hs-CRP呈负相关(r=-0.39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aO2和FEV1%是COPD患者骨密度减低的危险因素.结论 COPD患者的骨密度较同龄健康体检者减低,PaO2减低、肺功能差是骨密度减低的危险因素,推测与COPD的慢性炎性反应有关.
作者:秦潇;冷松;王镇山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对青少年偏头痛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84例青少年偏头痛患者(偏头痛组)行AEEG描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对其AEEG资料进行分析,并与8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AEEG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偏头痛组AEEG检查异常率为57.1%(48/84),低于TCD检查的73.8%(6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61,P<0.05).48例异常AEEG偏头痛患者中,界限性17例(20.2%,17/84),轻度异常27例(32.1%,27/84),中度异常4例(4.8%,4/84).偏头痛组AEEG异常率为57.1%(48/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EG可了解脑功能状况,且方法简便、无创,适合青少年应用,但AEEG缺乏特异性,只能作为青少年偏头痛诊断的辅助检查工具.
作者:陈红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危重病患者早期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表达对炎性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46例危重病患者治疗前检测血浆NT-proBNP、白细胞介素(IL)-6、IL-10,并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记录28 d存活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每组23例.根据不同APACHEⅡ评分分为<15分组(20例)、15~25分组(18例)、>25分组(8例).结果 生存组血浆NT-proBNP、IL-6、APACHEⅡ评分均显著低于死亡组[(1073.30±677.38) ng/L比(1529.87±721.22) ng/L、(33.31±14.03) ng/L比(65.03±36.12) ng/L、(14.96±6.19)分比(19.21±7.16)分,P< 0.05].15~ 25分组血浆NT-proBNP、IL-6显著高于<15分组[(1352.28±581.19) ng/L比(911.30±412.35) ng/L、(56.02±33.28) ng/L比(31.49 ±20.39) ng/L,P<0.05],>25分组血浆NT-proBNP[(2163.25±920.39) ng/L]显著高于15~25分组(P<0.05).NT-proBNP与APACHEⅡ评分、IL-6呈正相关(r=0.6586,P<0.01;r=0.3634,P< 0.05),与IL-10无相关性(r=0.0458,P>0.05).结论 早期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及炎性状态,对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作者:吴锡平;吴海荣;关云艳;王倩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并分析其与急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清RBP4、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入院后血压水平,对急性脑梗死血清RBP4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RBP4水平明显增高[(41.68±5.12) mg/L比(23.84±3.2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血清RBP4与急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FBG、FINS、LDL-C、BMI、收缩压呈正相关(r=0.245、0.513、0.213、0.208、0.121,P< 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BMI、LDL-C、年龄与血清RBP4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1.103、2.326、1.092; 95% CI分别为1.062~ 1.154、1.432~3.821、1.043 ~ 1.141).结论 RBP4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高血清RBP4水平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子之一,可以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周秀荣;周志鸿;郭宏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基于FOLFOX7或XELOX方案的新辅助化疗对胃癌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其应用获得更多的临床证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因胃癌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化疗方法不同分为新辅助化疗组和传统化疗组,评价两组疗效、R0切除率及生存率.结果 共纳入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85例,其中新辅助化疗(FOLFOX7或XELOX方案)组113例,传统化疗组7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组化疗后完全缓解48例,部分缓解51例,疾病稳定14例,无疾病进展病例,有效率为87.6% (99/113);传统化疗组完全缓解30例,部分缓解25例,疾病稳定15例,疾病进展2例,有效率为76.4%(55/7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组R0切除率60.2%(68/113),显著优于传统化疗组的38.9%(2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相对于传统化疗可提高R0切除率,但对提高术后生存率未见明显优势.
作者:何世东;钟土明;季剑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感觉定量检测(QST)在慢性肾衰竭患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将8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按肾功能情况分为四组:代偿组、失代偿组、衰竭组、尿毒症组,每组20例,另选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QST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 左侧肢体手指、小鱼际、足背、小腿的冷觉、温觉、冷痛觉、热痛觉、振动觉,按代偿组、失代偿组、衰竭组、尿毒症组的顺序均有依次增大趋势,除代偿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SCV比较,衰竭组、尿毒症组与对照组、代偿组、失代偿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组与衰竭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组、衰竭组、失代偿组QST异常率明显高于SCV异常率[80%(16/20)比60%(12/20)、80%(16/20)比55%(11/20)、50%(10/20)比10%(2/20),P<0.05].结论 QST是诊断慢性肾衰竭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敏感、客观的指标.
作者:徐炳侠;张成银;张海波;朱萌;陈学勋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难治性及危重的膜性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已经确诊难治性及危重的膜性肾病患者16例分为两组,每组8例,对照组在原激素及环磷酰胺的基础上加大两种药物剂量,治疗组在原激素及环磷酰胺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为0.05 g/(kg·d),连用7d.合并感染者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对于有重度水肿的患者给予扩容利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尿蛋白、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血脂、感染、胸腹腔积液及水肿变化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尿蛋白、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血尿素氮、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感染控制情况、胸腹腔积液情况、水肿控制情况均好于对照组.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原激素及环磷酰胺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可以降低难治性及危重的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提升血浆白蛋白,增加尿量、减轻水肿、控制感染,安全性好,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姚秀松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对贝那普利联合活血通络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观察及分析,探讨其作用机制、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将7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贝那普利联合活血通络方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中医症状评分、24 h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35/38),高于对照组的73.68%(2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24 h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肾病给生活带来的负担、社交质量、症状与不适、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睡眠质量、工作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那普利联合活血通络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坚;盛雪英;吴云龙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导致上消化道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NSAIDs使用患者1032例,按2周内是否出现上消化道损伤分为药物不良反应组(331例)和对照组(70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用药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65岁、幽门螺杆菌(Hp)感染、溃疡病史、用药剂量过大、合用糖皮质激素、嗜烟酒史、非特异性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合用抗凝剂、伴随慢性心肺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向后删除法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保留在模型中的变量有合用糖皮质激素(OR值3.104,95% CI 1.936~4.695)、Hp感染(OR值2.768,95% CI 2.047~ 3.742)、用药剂量过大(OR值2.411,95% CI 1.683~3.453)、溃疡病史(OR值1.781,95% CI 1.278~2.480)、年龄>65岁(OR值1.659,95% CI 1.237~2.225)、非特异性COX-2抑制剂(OR值1.470,95% CI 1.103~ 2.133)、嗜烟酒史(OR值1.459,95% CI 1.032~ 2.064)、伴随慢性心肺疾病(OR值1.357,95% CI 1.008~ 2.143),其P值均<0.05.结论 合用糖皮质激素、Hp感染、用药剂量过大、溃疡病史、年龄>65岁、非特异性COX-2抑制剂、嗜烟酒史、伴随慢性心肺疾病是NSAIDs导致上消化道损伤的危险因素.
作者:阮国永;姜英杰;史薇;梁爱霞;黎曙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中青年脑梗死与老年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的差异,为中青年脑梗死与老年脑梗死的防治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758例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中青年脑梗死164例(中青年组),老年脑梗死594例(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其中病因分为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高黏血症、血管畸形、其他原因所致的脑梗死、血管炎、病因不明,危险因素分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肥胖、脑梗死史、劳累,分别比较不同患者不同病因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性.结果 中青年组与老年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高黏血症、血管畸形、血管炎、病因不明所占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05%(87/164)比74.07%(440/594)、3.66%(6/164)比0.84%(5/594)、3.66%(6/164)比0.84%(5/594)、9.76%(16/164)比0.51%(3/594)、2.44%(4/164)比0.51%(3/594)](P< 0.01或<0.05),心源性栓塞、其他原因所致的脑梗死所占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与老年组患者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脑梗死史所占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27%(89/164)比62.79%(373/594)、13.41%(22/164)比38.72% (230/594)、19.51% (32/164)比27.27% (162/594)、45.73% (75/164)比12.63% (75/594)、8.54%(14/164)比25.08%(149/594)](P< 0.05或<0.01),糖尿病、酗酒、肥胖、劳累所占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青年脑梗死与老年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存在差异,应制定具有针对性差异化的防治措施,才能达到更好地预防脑梗死和改善预后.
作者:陶建青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螺内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的影响.方法 将7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20 mg/d,均治疗3个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尿肌酐、尿8-iso-PGF2.血钾、血钠等.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LDL-C、血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CR、8-iso-PGF2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ACR、8-iso-PGF2α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44.55±46.82) mg/g比(85.42±59.46) mg/g和(110.02±110.65) mg/g、(251.07±424.64) ng/L比(438.84±505.23) ng/L和(465.21±544.08)ng/L,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后T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4.63±0.87) mmol/L比(5.14±0.98) mmol/L和(4.56±0.80)mmol/L比(4.98±0.98) mmol/L,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钾较治疗前明显升高[(4.10±0.46) mmol/L比(3.82±0.46) mmol/L,P< 0.05].结论 螺内酯对糖尿病肾病具有独立的抗氧化和降低ACR的保肾作用.
作者:李世云;李勤;李黎;甘莉;熊萍;饶进;杜春;李龙英;苟晓琴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又称应激蛋白,是机体细胞在一些应激原(如环境高温等)的诱导下,使HSP基因被激活,通过基因调控的方法高效表达的一组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其在各种应激中具有保护心肌细胞免受损伤的作用.热休克反应(heat shock response,HSR)是一种生理性快速短暂的细胞代谢调节,此期间细胞内一些正常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而一组特殊基因则被激活并表达,这组特殊基因就是热休克基因,所产生的蛋白质称为HSP.HSP在心房颤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保护作用,综合近年的研究热点,现就其特性及其在心房颤动保护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戴财智;李述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对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近半个世纪以来,CABG一直被公认为是治疗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经典方法.PCI的发展历史比较短,20世纪80年代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才开始进入临床.1984年首先用于临床治疗的是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无支架植入,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率较高.1995年第一代支架——裸支架开始用于治疗冠心病患者.裸支架植入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率较单纯球囊扩张术有所降低,但由于裸支架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刺激血管内膜过度增生,导致管腔的再狭窄,因此术后病变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仍高于CABG[1].2002年开始广泛应用的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点,其药物涂层有效地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使得PCI的疗效大为改善,应用也更为广泛.PCI与CABG各有优势,究竟哪种术式才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实现血运重建的首选方法呢?
作者:吴迪;齐国先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