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自发性额颞叶脑内血肿的急救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自发性额颞叶脑内血肿合并蛛网膜下隙出血或脑室出血患者的抢救经过及手术经验.23例行外科手术,4例发生脑疝患者急诊在全身麻醉插管下行开颅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术、去骨瓣减压术;7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考虑高血压脑出血,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12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择机行开颅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术.4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未发现异常,予以保守治疗,其中1例1个月后复查DSA提示动静脉畸形,予伽马刀治疗.结果 术后因严重脑梗死导致死亡2例,对25例患者随访6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分级:预后良好17例,预后不良7例,植物状态1例.结论 自发性额颞叶脑内血肿已形成脑疝的病例,应尽快解除脑疝和占位效应,尽早手术挽救生命;对未形成脑疝患者,行DSA或CTA明确诊断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充分的术前评估、合理的手术时机、良好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能有效改善预后.
作者:邹钦;阳小生;吴小兵;邹云龙;阳文任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20例(140个椎体),将术后12个月内再次骨折的15例(20个椎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1例给予骨水泥强化治疗,术后抗感染,恢复期给予积极的康复锻炼指导;4例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随访10个月,观察有无骨水泥外漏及抗骨质疏松的治疗恢复情况.结果 11例再次骨折的患者在注射骨水泥过程中均无椎前静脉渗漏及椎间盘渗漏,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3例注射后出现背部疼痛,主要考虑为手术影响到局部神经功能,给予镇痛药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4例抗骨质疏松治疗恢复可,无疼痛和不适症状发生.术后3d所有患者均可下床活动,均于术后1周内出院.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充填剂不良性宿主反应,无再次骨折发生.通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分,治疗后3d和终末期随访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3.05±0.55),(0.05±0.15)分比(6.95±0.65)分],且终末期随访时VAS评分低于治疗后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强化治疗辅以抗感染及康复锻炼指导及抗骨质疏松治疗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卫春;张永进;杜英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检测Bmi-1和p16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反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6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和12例正常膀胱组织中Bmi-1和p16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Bmi-1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0.242±0.129比0.031±0.011),而p16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膀胱组织(0.059±0.021比0.165±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1和p16基因的表达量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复发有相关性(P< 0.05或<0.01),而与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16基因的表达量与Bmi-1基因的表达量呈负相关(rs=-0.714,P<0.05).结论 Bmi-1基因的高表达和p16基因的低表达可能参与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Bmi-1可能通过某种机制下调p16的表达,从而促进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赵清松;刘烨;鹿占鹏;温端改;何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控制性强化降压的疗效.方法 88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控制性降压组(48例)和一般性降压组(40例),分别给予积极降压和按指南降压治疗,比较两组入院后颅内血肿体积、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入院后24 h内手术率和入院后30 d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初始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性降压组入院后24h颅内血肿体积、颅内血肿增长率、颅内血肿增大比例均低于一般性降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3±11.6) ml比(30.5±10.9) ml,(17.8±12.7)%比(37.1±25.7)%,16.7%(8/48)比47.5% (19/40)](P< 0.05或<0.01).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后1,7,14d行GCS和NIHSS评分,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性降压组入院后24 h内手术率显著低于一般性降压组[8.3%(4/48)比25.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入院后30 d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早期控制血压不能改变其近期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病死率,但可以显著延缓血肿的扩大和减少手术率.
作者:赵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非X线透视下应用球囊漂浮电极行床旁临时起搏的可行性.方法 24例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心室起搏)患者中,行普通电极起搏11例(普通组),行球囊漂浮电极起搏13例(球囊组).观察两组操作时间、起搏阈值、起搏感知、并发症等.结果 球囊组全部安置成功;普通组8例成功.球囊组操作时间明显小于普通组[(2.5±1.5) rmin比(9.3±5.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起搏阈值、起搏感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发生并发症2例,分别为心包穿孔和诱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球囊组并发电极导线脱位2例.结论 与普通电极相比,球囊漂浮电极有操作简便、快捷、成功率高、并发症危险度低的优点,适宜急诊医师床旁操作紧急临时起搏.
作者:赵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穿刺标本Gleason评分及穿刺阳性针数比例与术后病理切缘阳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30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分析其穿刺后的Gleason评分、穿刺阳性针数比例与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130例穿刺标本,Gleason评分6分组50例,切缘阳性率为10.00% (5/50);Gleason评分7分组65例,切缘阳性率为21.54%(14/65);Gleason评分8分组13例,切缘阳性率为0;Gleason评分9分组2例,切缘阳性率为0,不同穿刺标本Gleason评分各组之间切缘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917 5,P> 0.05).穿刺阳性针数比例统计共89例,阳性针数比例1%~ 25%组30例,切缘阳性率为3.33%(1/30);阳性针数比例26%~50%组27例,切缘阳性率为11.11%(3/27);阳性针数比例51% ~ 75%组18例,切缘阳性率为6/18;阳性针数比例76%~100%组14例,切缘阳性率为4/14,不同穿刺阳性针数比例各组之间切缘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61 8,P< 0.05).结论 前列腺癌穿刺标本Gleason评分与术后病理切缘之间无相关性,而穿刺阳性针数比例与术后病理切缘之间有相关性.
作者:张尊胜;梁军号;张铁龙;钱苏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基础血压水平与预后的关系以及不同的血压控制策略对血肿扩大和再出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组对照研究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6例脑出血患者根据其入院第1天的基础血压(收缩压)水平分为A组(< 180 mmHg,1 mmHg=0.133 kPa)7例、B组(180 ~ 200 mmHg)6例以及C组(>200 mmHg)33例;同时根据不同的血压控制策略分为E组(平均动脉压下降≥20%)31例和F组(平均动脉压下降<20%)15例.分析并比较各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C组患者6个月致死/致残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21.2%(7/33)比1/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患者出现血肿扩大1例;F组患者出现血肿扩大4例,再出血1例,E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3.2%(1/31)比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42,P=0.018).结论 患者发病初期的收缩压过高(> 200 mmHg)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早期积极地降压能有效减少血肿扩大和再出血的发生.
作者:金桂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CT扫描检查骶管囊肿的检出率及漏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6例骶髂关节CT扫描患者的骶管改变情况.CT扫描包括骨算法重建及标准算法重建.结果 骶髂关节CT扫描阴性的1 025例患者中发现骶管囊肿36例,检出率为3.5%(36/1 025).其中单发囊肿34例,多发囊肿2例.囊肿位于S1水平5例,S1~2水平4例,S2水平22例,S2~3水平4例,S3水平3例.囊肿小短径0.5 cm,大长径3.2 cm,平均1.2 cm.CT表现为类圆形密度均匀的囊性低密度影,伴有骶管扩大19例.CT扫描采用骨算法重建29例,采用标准算法和骨算法重建7例.临床发现并正确诊断11例,仅占30.6%(11/36),约69.4%(25/36)病例出现漏诊.结论 骶髂关节CT扫描阴性患者骶管囊肿检出率约为3.5%,CT扫描宜同时采用标准算法和骨算法重建,以避免漏诊.
作者:黄砚玲;孟聪;赵天琪;李松柏;徐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中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3年3月行TME的21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6例患者术后共发生吻合口瘘19例,其中2005年3月至2009年2月手术96例,发生吻合口瘘13例,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手术120例,发生吻合口瘘6例.发生时间为术后4~10d,平均7.3d.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与性别、肿瘤Dukes分期、病理类型、不完全性肠梗阻无关(P>0.05);而与年龄、肿瘤下端距肛缘的距离、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吻合器吻合后手工加强缝合有关(P< 0.05或<0.01).16例行保守治疗后愈合,3例严重吻合口瘘患者及时行横结肠造瘘术后治愈.结论 中低位直肠癌行TME后吻合口瘘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精细的手术操作、良好的吻合、充分有效地引流和扩肛是预防和降低吻合口瘘的关键因素;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低位吻合等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对吻合口瘘的患者以保守治疗为主大多能治愈,若保守治疗无效,则选择合适时机行结肠造瘘.
作者:赵胜;王文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l dendritic cell sarcoma,IDCS)又称指状突网状细胞肉瘤或指状突细胞肉瘤,是一种极罕见的树突细胞来源造血组织恶性肿瘤[1].此病国内报道的较少,截至2013年6月国外报道只有66例(Pubmed数据库,关键词:interdigital dendritic cell sarcoma).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目前的报道呈日趋上升的趋势.目前确诊IDCS合并骨髓转移的仅5例,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近诊断了1例皮肤IDCS合并骨髓转移的患者,通过文献复习,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罕见肿瘤的认识.
作者:李俊萍;李兵;张伟克;赵如森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以发作性喘息为主要临床特点的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与气道的高反应性有关,多种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参与此病的进展.2012年4月16日在北京开幕的第十四届全球支气管哮喘大会上公布的一份新研究报道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约有3亿人患有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已成为全球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支气管哮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其中不仅包括住院、服药等直接的医疗成本,还包括间接的非医疗成本,如误工、青壮年死亡等.我国卫生部公布的新数据显示:我国的支气管哮喘患病率为0.5%~1.0%;14岁以下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平均患病率已从1990年的0.9%上升到2000年的1.5%;内地几大城市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控制情况不容乐观:在1年内,有三成以上的患者要看急诊,接近两成的患者曾住院.20%的患者有缺勤、缺课现象,42%的患者从未做过肺功能检测.全球支气管哮喘创议组织提供的新资料则称:全球每250个死者中就有1个死于支气管哮喘,可见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已经刻不容缓.目前临床认为,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早期诊断及早期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进而改善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若白;刘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米索前列醇联合心理干预在绝经患者宫内节育器取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90例要求取出宫内节育器的绝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前1.5~ 3.0 h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400 μg,观察组在围手术期给予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心理干预,对照组未给予心理干预.观察两组的手术过程、宫颈软化程度、疼痛情况、抑郁与焦虑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过程顺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1%(41/45)比71.1%(32/45)],术中Ⅱ~Ⅲ级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0%(9/45)比53.3%(24/45)],术后SDS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1.7±1.O)分比(45.7±1.7)分、(28.9±1.0)分比(45.1±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宫颈软化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9%(40/45)比82.2% (37/45),P>0.05].结论 绝经患者在宫内节育器取出术中为其实施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达到了减轻患者疼痛的目的,改善了抑郁和焦虑的状态,提高了就医质量.
作者:程霞;高洁;梁中华;韩璐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掌侧入路行T型钛板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观察组经掌侧入路行T型钛板固定治疗,对照组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活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X线检查复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分别为(12.0±2.0)周和(13.8±2.4)周,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7,P< 0.05).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0%(19/20)比65.0%(1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掌倾角、桡骨短缩复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10.6±4.7)°比(6.6±4.0)°、(0.8±0.5)%比(1.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尺偏角复位情况虽然优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畸形愈合,发生率为5.0%(1/20).结论 经掌侧入路行T型钛板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效果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席波;应弋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对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选择2005年9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24例使用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的颌骨骨折患者,1,3,6个月及1年后定期复诊,检查张口度及咬合关系,通过X线片和CT了解骨折线复位及痊愈情况,对其治疗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124例患者中120例患者复位良好,均为Ⅰ期愈合,均无明显的炎性反应和排异反应,张口度无异常,咬合关系良好,面部均无明显畸形,治愈率高达96.8%(120/124).其余4例患者,经过多次调试也均恢复正常,咬合关系良好.结论 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及后遗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建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皮下潜行法在颈内静脉置管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需行颈内静脉置管的全身麻醉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皮下潜行法组,每组100例,均为超声引导下右侧颈内静脉置管.观察两组导管留置时间、体温变化、导管尖端细菌培养情况及导管相关性细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置管前、置管后、拔管前、拔管后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导管留置时间短于皮下潜行法组[(13.75±7.83)d比(22.37±8.92)d],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率、导管相关性细菌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皮下潜行法组[11%(11/100)比2%(2/100),13%(13/100)比2%(2/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静脉置管患者采用皮下潜行法对预防导管相关性细菌感染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张为民;申伟林;张帅;孙杰峰;郭炤良;靳菲;王志旗;王聚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25%硫酸镁湿敷对于包皮环切术后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92例已行包皮环切术后第3天换药包皮水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术后给予抗感染、镇痛及抗勃起药物外,另给予25%硫酸镁湿敷5d;对照组42例,给予0.9%氯化钠湿敷,其余处理与观察组相同.5d后观察并记录水肿消退情况.结果 观察组45例(90.0%,45/50)治疗有效,对照组30例(71.4%,30/42)治疗有效,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硫酸镁湿敷对于加快包皮环切术后水肿消退有明显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陶佳意;却晖;张劲松;彭卫星;柳琦;胡国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由胃内容物异常反流入食管而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典型症状为食管症状:反酸、反食、烧心、嗳气.还有一类是食管外症状,如哮喘、慢性咳嗽、胸痛等.有部分患者无明显典型的食管症状,直接表现出哮喘、咳嗽,这部分是容易误诊的人群.我院2010-2012年对收治的15例以哮喘为首要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行腹腔镜下Nissen胃底折叠术,术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向文;娄礼广;梁怀祝;赵国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骶尾部窦道是一种皮肤软组织感染性疾病,可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之后反复发作.在欧美国家多见,近年此病发病率上升.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经手术和相关辅助检查证实为骶尾部窦道者1 8例,现总结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8例患者,男15例,女3例,年龄19 ~ 35岁,平均25.5岁.病程10 d至5年,其中4例在外院行切开引流,后反复发作前来就诊.学生3例,司机7例,办公室人员5例,其他3例.
作者:乔新新;詹昊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