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替米沙坦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的影响.方法 选取永久性心脏起搏患者10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研究组给予替米沙坦片,每日1次,每次1片,直至随访结束.对照组常规给予缬沙坦.两组均于给药前和随访结束后应用荧光免疫法检测血浆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脏指数(CI).结果 给药前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均低于100 ng/L,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后,研究组血浆BNP水平轻微变化,而对照组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并且明显高于同期研究组[(105.67±15.64)ng/L比(73.23±10.56)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给药前、随访结束后LVEF和CI基本平稳[(58±4)%比(59±5)%、(3.58±0.32) L/(min·m2)比(3.56±0.26)L/(min· m2)],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对照组随访结束后LVEF、CI显著下降[(49±3)%比(56±3)%、(2.97±0.26) L/(min·m2)比(3.62±0.29) L/(min ·m2)],并且明显低于同期研究组[(49±3)%比(59±5)%、(2.97±0.26) L/(min·m2)比(3.56±0.26) L/(min ·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米沙坦可以延缓永久性心脏起搏患者血浆BNP水平的增加,从而延缓心力衰竭症状的出现,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起搏治疗的患者建议早期服用替米沙坦.
作者:何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经胃肠道给予制霉菌素对ICU机械通气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ICU需行有创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11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57例)经胃管内每次注入制霉菌素1 000kU,每日3次;对照组(61例)给予促进胃肠动力药物作为安慰剂,每日3次.入组后当天、第3天、第6天、第9天留取各部位标本,观察分离菌株情况,并计算校正定植指数(CCI),并统计念珠菌血症发生率、28 d病死率、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结果 118例患者共分离出860株菌株,以白念珠菌居多,占56.9%(489/860),常见的定植部位为口咽部,占35.9%(309/860).研究组入组后第6,9天CC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18±0.09比0.40±0.16和0.10±0.02比0.45±0.13),研究组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5% (10/57)比34.4%(21/61)],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9.45±3.36)d比(11.78±6.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念珠菌血症发生率、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胃肠道给予制霉菌素能明显减少ICU需行机械通气患者白念珠菌定植的发生,缩短患者近期病死率及ICU住院时间.
作者:黄贤文;王黎;马广念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评价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气道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 将64例中、重度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芎葡萄糖组(42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均给予COPD的常规治疗,参芎葡萄糖组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照组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其治疗3个疗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治疗前及每个疗程治疗后痰中TGF-β1.结果 参芎葡萄糖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痰中TGF-β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4±8.1)μg/L比(94.8±7.5)μg/L,P>0.05].治疗第1个疗程后,参芎葡萄糖组痰中TGF-β1[(85.5±5.2) μg/L]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3个疗程后,参芎葡萄糖组痰中TGF-β1较治疗前显著下降[(61.5±5.8)、(49.1±4.5) μg/L],且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89.6±6.2)、(91.2±6.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第1,2,3个疗程后痰中TGF-β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芎葡萄糖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肝肾功能异常).结论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一定疗程后可显著降低中、重度COPD患者气道中TGF-β1表达,可能会减轻气道重塑反应.
作者:朱莉莉;刘磊;李玉梅;李玉;陈勐;刘博;秦丹丹;李桂兰;郑岩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颈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根据HbA1c水平分组,6%≤HbA1c<7%为第1组(30例),7%≤HbA1c<8%为第2组(31例),8%≤HbA1c<9%为第3组(29例),HbA1c≥9%为第4组(30例).分别进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检测以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结果 四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与一氧化氮(N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第4组ET-1与NO高[(89.3±19.2)ng/L、(59.5±9.3)μmol/L],其次为第3组[(85.9±16.4)ng/L、(56.4±8.9)μmol/L]和第2组[(83.4±17.3) ng/L、(52.3±8.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第4组颈动脉IMT大[(2.90±0.62) mm],其次为第3组[(2.40±0.73) mm]和第2组[(1.90±0.4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颈动脉斑块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第4组颈动脉斑块总检出率高[93.3%(28/30)],其次为第3组[79.3%(23/29)]和第2组[61.3%(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颈动脉斑块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10,P< 0.01),HbA1c与颈动脉斑块分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56,P< 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和颈动脉内皮细胞功能与斑块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
作者:王中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MHs)严重程度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的出血转化以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3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Schelten量表进行WMHs评分,出血转化包括出血性梗死(HI)型和脑实质出血(PH)型,改良Rankin评分2~6分定义为不利的神经功能结局.结果 132例溶栓治疗共26例(19.7%,26/132)发生出血转化.其中17例为HI型,9例为PH型.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舒张压及WMHs评分与HI型出血转化无关(P>0.05);WMHs评分与PH型出血转化亦无相关性(P<0.05),而基线NIHSS评分、舒张压是PH型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MHs评分是不利的神经功能结局独立危险因素(OR=1.136,95%CI 1.037~1.245,P=0.008).结论 严重WMHs不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rt-PA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但与卒中后不利的神经功能结局有关.
作者:洪浩敏;陈松深;邱浩强;金钦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托拉塞米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经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效果不佳的3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予以前列地尔及托拉塞米治疗,前列地尔20 mg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100 ml静脉滴注1次/d;托拉塞米20~40 mg静脉注射2次/d;托拉塞米用3d后根据病情调整用量,其余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不变.疗程1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体质量、尿量、血肌酐、电解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呼吸困难、水肿、肺部干湿性哕音等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治疗中3例患者出现轻度低钾血症,经及时补钾得以纠正.治疗后体质量与治疗前比较降低[(63.8±7.6) ks比(82.6±10.7) kg],尿量与治疗前比较升高[(2 328.3±367.8) ml/d比(568.7±104.6) ml/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O1);而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LVEF与治疗前比较升高[(44.5±8.3)%比(31.9±10.2)%],血肌肝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降低[(97.8±18.6) μmol/L比(143.8±21.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T-proBN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降低[(567.4±212.3) ng/L比(2 726.5±525.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托拉塞米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能快速有效改善症状,有助于心肾功能的改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沈桂彬;张丽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以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对209例患者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以评估Hp感染与否,将患者分为感染组(101例)及非感染组(108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了解各组颈动脉斑块情况,同时测定各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b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感染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69.31%,70/101)大于非感染组(55.56%,60/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感染组hs-CRP水平[(3.91±1.91) mg/L]与非感染组[(2.65±1.15) 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血浆Hcy、TC、LDL-C、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是冠心病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之一;Hp感染程度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无影响.结论 Hp感染阳性的冠心病患者可能有更高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这一结果与Hcy、LDL-C、Fbg、TC水平无关;Hp感染是冠心病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Hp感染的严重程度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马杰;杨明;韩凌;赵燕;徐源;骆景光;揭秉章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总结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经非手术治疗后好转,32例慢性脑积水患者经侧脑室腹腔分流术,3例术后出现分流管梗阻,腹腔、皮下、颅内感染,拔出分流装置后行二次手术.2例出现颅内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出血吸收.40例患者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良好32例,轻残5例,中残2例,重残1例.结论 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应早诊早治,CT和MRI扫描是目前有效的确诊和鉴别手段,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是疗效较好的治疗方式.
作者:魏雪峰;杨柳;冯康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微粒(MPs)是细胞激活或凋亡后脱落的细胞膜碎片,直径0.1 ~ 1.0μmⅢ.MPs在大小、形成机制和内容等方面均与其他亚细胞囊泡不同[2].近的证据显示MPs含有各种生物分子:蛋白(信号蛋白及其受体、细胞骨架、效应蛋白)、脂质和核酸(如microRNA、mRNA、DNA).由于合并到MPs中的蛋白分子可受受体激动剂和母体细胞微环境调节,因此MPs表面蛋白含量与母体细胞质膜蛋白含量可能也不相同[3-4].在1955年,人血清中已被疑有一种促凝因子[5],随着电镜技术的发展,有学者将这种亚细胞因子鉴定为血小板微粒(PMPs),且与完整血小板通过相同的方式促进血栓的形成[6].
作者:巴明川;陈建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透析中低血压(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IDH)通常指透析中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3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或收缩压降为90 mmHg以下,伴或不伴低血压的症状.IDH是血液透析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0%~33%,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不但降低血液透析的充分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长期反复的发生IDH甚至可以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在初的报道中透析中血压的下降主要原因是超滤脱水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但是在新的一些数据表明有多种病因可以导致IDH.因此针对不同的IDH患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现就IDH的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的新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作者:胡一婷;焦军东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原发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症状的原发性低血压患者220例,采用奇偶数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观察组使用1%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5 mg+维生素B120.5 mg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隔日阻滞一次,8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复方阿胶浆20 ml,生脉饮10ml口服治疗,每日3次,半个月为1个疗程.密切观察治疗结束当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当天、1个月均能有效提升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6,12个月,观察组血压仍在正常范围内,对照组血压则出现反复,血压逐渐下降到治疗前水平,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2个月,观察组有效19例,治愈79例,总有效率达89.1%(98/110);对照组有效8例,治愈3例,总有效率为10.0%(11/11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低血压,可以有效提升血压,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多虎;蔡鸿恩;张全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右位心的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检出的10例右位心患者常规及矫正后心电图的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具有右位心特征确诊,7例结合胸部X线片、心脏彩超、CT等证实合并有全内脏转位.结论 心电图检查是右位心检出和诊断简便而可靠的方法,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手术路径的选择也大有帮助.
作者:洪美满;张雅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抑制率,来评价氯吡格雷低反应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97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分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组(137例)和氯吡格雷高反应组(2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氯吡格雷低反应组伴阿司匹林低反应26例(19.0%,26/137);氯吡格雷高反应组伴阿司匹林低反应16例(6.2%,16/2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氯吡格雷低反应组女性比例高、吸烟比例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小板计数高,与氯吡格雷高反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两组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危险因素为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低下(P=0.001,OR=3.253,95%CI:1.614~ 6.557)、女性(P=0.001,OR=0.370,95% CI:0.202~0.67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 mmol/L(P=0.028,OR=1.878,95% CI:1.070~3.298).结论 女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可能是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氯吡格雷低反应可同时伴阿司匹林低反应.
作者:彭碧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调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并观察其与BODE指数(B为体质量指数,O为气流阻塞,D为呼吸困难,E为运动能力)的关系.方法 选取AECOPD患者48例(AECOPD组)及COPD稳定期患者37例(COPD稳定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BODE指数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且AECOPD组HAMD和HAMA评分均高于COPD稳定组[(16.21±4.80)分比(12.68±3.69)分;(10.01±2.99)分比(7.62±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BODE指数Ⅰ级无焦虑外,Ⅱ~Ⅳ级患者均有焦虑;且除Ⅰ级AECOPD组患者HAMA评分低于COPD稳定组外,其余各级AECOPD组HAMA评分均高于COPD稳定组[(5.63±1.03),(7.00±0.94),(9.23±1.32),(12.94±2.46)分比(6.00±1.84),(6.25±1.67),(8.26±1.01),(9.00±1.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Ⅰ级患者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外,其余各级AECOPD组HAMD评分均高于COPD稳定组[(13.40±4.16),(15.27±3.64),(19.88±3.87)分比(9.00±2.62),(14.16±2.34),(16.40±1.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BODE指数、HAMA评分、HAMD评分等临床易于操作的量表进行分析并及时观察COPD患者心理状态变化特点,可指导临床医师尽早认识并处理患者的异常心理状态,为临床诊疗取得更大疗效.
作者:赵新国;黄利华;黄捷晖;张艳;储美萍;白金梅;徐洪杰;钱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评价危重症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BG)及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联合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ICU确诊为IFI的危重症患者75例和非真菌感染患者15例.分别采用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BG和血清GM,比较BG试验和GM试验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BG试验的敏感度97.3%,特异度46.7%,阳性预测值90.1%,阴性预测值77.8%; GM试验的敏感度78.7%,特异度93.3%,阳性预测值98.3%,阴性预测值46.7%; B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3%、93.3%、90.1%和46.7%.BG试验的敏感度高于GM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92,P< 0.05);BG试验的特异度低于GM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34,P< 0.05),而B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可同时提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 血浆BG及血清GM的联合检测,能明显减少试验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发生,更有效地用于危重症患者IFI的早期快速、准确诊断.
作者:赵秋剑;王利公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76例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49例和非冠心病组27例.冠心病组同时根据血管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18例,双支病变组17例,三支病变组14例.全部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血管后壁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记录斑块发生率.结果 冠心病组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7.4%(2/27)比61.2%(3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斑块发生率逐渐升高,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斑块发生率高于单支病变组(12/17、10/14比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IMT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0.96±0.22) mm比(0.78 ±0.2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IMT逐渐升高,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IMT高于单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IMT及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患者,且随着冠心病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颈动脉IMT与斑块数目也增高;颈动脉硬化超声标识可间接评估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作者:孙旻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皮髓质表观弛豫率(R2*值)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的CKD患者40例(CKD组)和健康志愿者25例(对照组),均行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 MRI)检查,测量两组肾皮质及肾髓质R2*值,并分析肾皮髓质R2*值与肾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肾皮质R2*值小于肾髓质R2*值(15.32±1.10比27.54±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组肾皮质及肾髓质R2·值(18.21±3.08,30.33±4.8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患者肾皮质R2*值与血清肌酐(SCr)水平、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无相关性(r=0.168,-0.175,P=0.244,0.224);与CKD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240,P=0.043).肾髓质R2*值与SCr水平、CKD分期呈显著负相关(r=-0.357,-0.548,P=0.007,0.000),与eGFR呈显著正相关(r=0.600,P=0.000).结论 肾皮髓质R2*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KD患者肾功能的损伤程度,为CKD肾脏病变程度的评估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高明;钮亚珍;冯娜;杨晶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桔丙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早期D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降糖、控制血压、调脂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棓丙酯注射液(180 mg/d)静脉滴注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等水平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UAER、BUN、SCr、ET、NO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观察组治疗后UAER、BUN、SCr、ET显著低于对照组[(46.32±3.25) μg/24 h比(60.13±5.35) μg/24 h,(5.62±1.31) mmol/L比(6.78±1.45) mmol/L,(106.32±19.28)μmol/L比(118.24±18.36)μmol/L,(78.56±22.02) ng/L比(96.45±23.58) ng/L],NO显著高于对照组[(56.32±4.56)μmol/L比(38.42±4.03)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棓丙酯能降低早期DN的UAER,通过调整NO与ET水平,从而延缓早期DN的进展,且不良反应少见,是治疗早期DN的良好选择.
作者:刘辉辉;刘滇军;王黎萍;田少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抗真菌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0年9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2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伏立康唑组(31例)、两性霉素B组(31例)和氟康唑组(30例),对三组患者的致病因素和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与同期住院治疗的92例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结果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感染部位主要为单纯肺部72.83%(67/92)和胃肠道15.22%(14/92).伏立康唑组、两性霉素B组和氟康唑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87%(26/31)、87.10%(27/31)和66.67%(20/30),伏立康唑组和两性霉素B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氟康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广谱抗生素使用超过7 d(x2=18.342,P=0.000)、持续粒细胞缺乏5d以上(x2=17.452,P=0.000)、治疗期间使用糖皮质激素(x2=16.537,P=0.000)、住院时间超过20 d(x2=10.324,P=0.001)是导致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存在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应早期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伏立康唑是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较好选择.
作者:柴国伟;李旭东;陈晓阳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