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观察.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的晚期胃癌116例患者,经随机简单抽样方法分为A、B两组,每组58例,A组患者给予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B组患者给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联合亚叶酸钙治疗.观察两组给药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胸腹部CT扫描及胃镜等检查的变化,分析近期疗效及化疗的不良反应;比较三组患者的生存期及疾病进展时间.结果 116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A、B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48.3%(28/58)和29.3%(17/58),临床获益率分别为74.1%(43/58)和55.2%(32/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恶心发生率分别为34.5%(20/58)、67.2%(39/58);呕吐发生率分别为37.9%(22/58)、62.1%(36/5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常见的末梢神经毒性、手足综合征及口腔黏膜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患者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邵志平;胡孝渠;李继承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 研究围手术期腹腔区域化疗对晚期胃癌复发的影响,为胃癌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指导.方法 86例晚期胃癌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4例),两组手术前后均采用PCF方案进行辅助化疗,观察组联合使用术中腹腔区域化疗,对照组单纯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与观察组一致.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结果 对照组有效率为76.2%(32/42),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3.2%(4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 ~ 36个月,观察组6例复发,对照组14例复发.两组患者远期(>24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联合腹腔区域化疗对于抑制胃癌的复发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王世夫;罗斌;陶福正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 分析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72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38例,开腹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住院时间及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组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切口长度小于开腹组,出血量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清扫淋巴结数目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排气时间短,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发生并发症情况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第1,3,5天C反应蛋白均呈先升后降趋势,腹腔镜组明显低于开腹组[(9.33±0.27) mg/L比(11.29±0.42) mg/L、(7.16±0.18) mg/L比(9.87±0.65)mg/L、(4.38±0.41) mg/L比(6.97±0.5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腹腔镜行胃癌根治术,具有安全、效果好、恢复快、对患者刺激小等优点.
作者:叶进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 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效果.方法 选择原发性HCC患者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均采用TACE治疗,联合组在栓塞乳剂中加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比两组近期有效率、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不良反应、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 联合组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7.69%(15/26)、84.62% (22/26),对照组RR和DCR分别为34.62%(9/26)、73.08%(19/26),两组RR(x2=5.237,P<0.05)和DCR(x2=4.284,P< 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CE术后第7,14,28天,联合组和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血清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率94.23%(49/52),联合组术后1,2年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术后2,3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TACE术中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能够有效抑制患者血清VEGF水平上升,提高近期RR和DCR,抑制VEGF可能减少肿瘤近期复发,提高生存率.
作者:魏嵬;刘四斌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腰椎结核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1年的相关临床因素及治疗效果并通过Logistic回归对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6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腰椎结核患者中有9例手术失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椎体数目(OR=6.44,95% CI:2.47~19.92)及脊柱内固定采用(OR=10.76,95% CI:3.50 ~ 18.74)对手术疗效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疗效受到病变椎体数目及是否采用脊柱内固定的影响.
作者:罗亮;李军;张曦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并发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入选384例老年脓毒症患者,其中住院期间发生肝功能不全91例(病例组),未发生肝功能不全293例(对照组),对各种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饮酒史、慢性基础病、动脉血乳酸、机械通气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Ⅲ(APACHE-Ⅲ)是老年脓毒症患者并发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P< 0.01或<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饮酒史、慢性基础病、动脉血乳酸、机械通气和APACHE-Ⅲ是老年脓毒症患者并发肝功能不全的高危因素(P< 0.01或<0.05).结论 年龄、饮酒史、慢性基础病、动脉血乳酸、机械通气和APACHE-Ⅲ是老年脓毒症患者并发肝功能不全的高危因素.
作者:翁志雄;余志金;龙国清;叶初阳;陈惠新;刘志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术前肌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对预防脑胶质瘤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脑胶质瘤患者70例,年龄30 ~ 69岁,体质量50~80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C组),盐酸戊乙奎醚组(W组).两组麻醉诱导以及麻醉维持方法相同.W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前30 min肌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20μg/kg(2 ml),C组以等容量0.9%氯化钠替代.于术后72 h内记录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C组和W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10/35)和11.4%(4/35).与C组比较,W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术前肌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20μg/kg可预防脑胶质瘤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廖莎;唐吉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 比较食管胸中下段癌应用微创McKeown手术与常规左侧开胸食管切除颈部吻合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48例食管胸中下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8例行微创McKeown手术治疗(观察组),另70例行左胸-左颈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切除.观察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1例患者死于急性心肌梗死.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89.2±40.7) ml比(361.6±81.5) ml],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胸部淋巴结数多于对照组[(22.8±5.6)枚比(15.7±3.4)枚、(14.7±4.6)枚比(9.1±3.6)枚],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11.6±3.5)d比(14.0±6.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炎、肺不张、需要处理的胸腔积液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1%(4/78)比12.9%(9/70)、3.8%(3/78)比11.4%(8/70)、2.6%(2/78)比10.0%(7/70)],胃排空障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9.0%(7/78)比1.4%(1/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右侧喉返神经旁、左侧喉返神经旁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McKeown手术治疗食管胸中下段癌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且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上具有优势,但术后胃排空障碍发生率较高.以右胸路径为基础的微创食管切除术更符合肿瘤学根治与微创原则的食管癌主流手术方向.
作者:余德旺;王东方;王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患者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80例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癌组)血清标本及1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结节性甲状腺肿组)血清标本,另外选择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三组TSGF与VEGF的浓度.结果 甲状腺癌组中TSGF与VEGF的浓度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TSGF与VEGF检测对甲状腺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杨晶晶;李寅辉;朱筠;樊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为制定SSI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63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乳腺癌术后SSI发生率,并对其常见的临床、病理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乳腺癌术后SSI发生率为3.65%(23/630),金黄色葡萄球菌是SSI的主要病原菌(14/20).单因素分析显示:化疗相关粒细胞减少症、糖尿病、引流管留置时间为乳腺癌术后SSI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化疗相关粒细胞减少症、引流管留置时间是乳腺癌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化疗相关粒细胞减少症、引流管留置时间是乳腺癌术后SSI发生的主要因素,必须采取相对应的综合性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乳腺癌术后SSI发生率.
作者:林冰心;许春森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检测方法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20例颅脑创伤患者接受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按照是否满足脑血管痉挛诊断标准分为痉挛组和对照组.结果 全部受检者中出现脑血管痉挛7例,未出现脑血管痉挛13例.痉挛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1例,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痉挛组5例患者重残3例,中残1例,恢复良好l例;对照组12例患者重残2例,中残2例,恢复良好8例,两组恢复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创伤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后会增加病死率,存活患者中,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功能评价也更差.预防颅脑创伤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志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经肛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在梗阻性左半结直肠癌中作为术前准备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47例梗阻性左半结直肠癌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25例)和导管组(22例),对照组给予术中结肠灌洗后行Ⅰ期肿瘤切除吻合术,导管组术前置入经肛型肠梗阻导管减压后,再行Ⅰ期肿瘤切除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排气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导管组22例,20例置管成功,成功率90.9%(20/22),减压冲洗后均成功行Ⅰ期肿瘤切除吻合术.对照组23例行术中结肠灌洗,肿瘤Ⅰ期切除吻合.导管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排气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12.78±2.07)h比(18.01 ±3.42)h,(78.76±11.43)h比(96.38±13.09)h,(3.18±1.76)d比(5.51±2.95)d,(10.23±2.33)d比(15.86±6.74)d,(25 437.43±2 343.67)元比(31 051.32±2 542.7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对照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腹腔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4%(4/23),导管组无吻合口瘘和腹腔感染发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肛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应用于梗阻性左半结直肠癌的术前准备,可提高Ⅰ期吻合率,能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速度,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沈毅慧;刘江奎;李桓;罗俊;牛志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好发于扁平骨,以四肢长骨出现病理损害者相对少见,我们于2013年7月遇到多发性骨髓瘤致股骨干病理性骨折1例漏诊,现报道如下.患者女,71岁,因“跌伤致左大腿疼痛伴活动受限1h”于2013年7月22日入院,既往6年糖尿病病史,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满意.查体:心肺腹(-);专科检查:左下肢外旋短缩,左大腿稍肿胀,局部触痛,活动受限,患肢较健侧短缩约4 cm,肢端感觉、血运无异常.X线片示:左股骨干骨折(图1).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40×109/L,红细胞计数2.89 × 1012/L,血红蛋白89 g/L;血生化:尿素氮11.88 mmol/L,肌酐153.5μmol/L,葡萄糖9.80 mmol/L;尿常规:尿蛋白(-);胸部X线片、心电图未见异常.
作者:徐静;瞿涛;王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肾脏肿瘤约占人体所有肿瘤的3%,其中肾细胞癌是常见的成年人肾脏恶性肿瘤.近年,肾细胞癌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1],并且肾细胞癌的自然病程常常难以预测.目前,肾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肾细胞癌根治术或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nephron-sparing surgery,NSS),但仍有30%的患者术后发生转移[2];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可选择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然而对于晚期肾细胞癌,免疫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3],靶向治疗比较昂贵且具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使这两种治疗方式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建立肾细胞癌预测模型、通过预测模型来预测患者采用何种治疗方案受益大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谢威;顾正勤 刊期: 2014年第17期
随着运动损伤的逐渐增多和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部分ACL的慢性损伤是由髁间窝狭窄而引起的,在治疗ACL损伤时,对髁间窝狭窄进行相应的处理是必要的,可减少其对已损伤的及重建后的ACL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影响治疗效果.髁间窝狭窄主要的后果就是对ACL造成的摩擦、撞击损伤,使ACL发生黏液样变性损伤.股骨髁间窝与ACL撞击常见病因:(1)股骨髁间窝发育性狭窄.(2)膝关节慢性退变造成髁间窝骨赘形成.(3)ACL重建术韧带止点定位不当,主要为韧带胫骨止点偏前和/或股骨止点选择过高[1].
作者:吕向阳;潘海乐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应用于静脉麻醉维持的可行性和所需的靶控浓度.方法 选择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90例,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诱导气管插管,靶控输注瑞芬太尼4.0 ng/ml,同时Ⅰ组输注依托咪酯效应室浓度为0.5μg/ml,Ⅱ组输注依托咪酯效应室浓度为0.6μg/ml,Ⅲ组输注依托咪酯效应室浓度为0.7μg/ml.记录各组患者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及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等指标.结果 Ⅰ组术中BIS值为60.2±1.8,Ⅱ组为46.5±1.2,Ⅲ组为40.5±1.1,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T1时MAP和HR均有下降,与入室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插管后1 min时MAP和HR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手术开始时MAP、HR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躁动发生率高于Ⅱ组、Ⅲ组[10.0%(3/30)比3.3%(1/30),3.3%(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控输注依托咪酯用于全身麻醉维持时效应室浓度设定为0.6 μ g/ml能获得较满意的镇静状态,是临床麻醉所需的靶浓度.
作者:张毅;严进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中间胸乳入路和外侧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2009年11月至2013年7月因各种甲状腺疾病行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的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间入路组(24例)和外侧入路组(24例).中间入路组采用气管前入路施行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其中甲状腺腺瘤1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2例.外侧入路组采用类似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路径的上方入路,其中甲状腺腺瘤1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9例,甲状腺功能亢进4例.观察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均获成功,中间入路组手术时间短于外侧入路组[(61±17) min比(73±21) min],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外侧入路组[(25±17)ml比(46±21) ml,(15±7)ml比(37±1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各有1例出现术后轻微喉返神经麻痹症状,经观察分别于术后1,3个月自行恢复正常,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结论 两种术式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均较为安全,但中间入路操作容易,解剖清晰,手术快捷,副损伤小,更易为初学者掌握.
作者:司若湟;杨晓军;屈坤鹏;高鹏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