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19期文献
  • 赖脯胰岛素5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对新诊断的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赖脯胰岛素50联合二甲双胍的短期强化治疗,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2例新诊断的超重/肥胖T2DM患者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予以赖脯胰岛素5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予以重组人胰岛素及甘精胰岛素治疗,收集疗效及安全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后餐前、睡前、凌晨3:00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胰岛素日用量及费用分别为(0.6 ±0.1) U/kg、(15.8±2.1)元/d,低于对照组的(0.8±0.1)U/kg、(21.3±2.6)元/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赖脯胰岛素5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为新诊断的超重/肥胖T2DM患者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安全的强化治疗方案,且性价比高.

    作者:杨萍;魏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冠心病患者血浆蛋白Z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蛋白Z(PZ)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PZ在冠心病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85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1支主要的冠状动脉狭窄≥75%)和对照组(22例,无冠心病);对冠心病组应用Gensini评分方法进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评分,并分为三组(≤30分为A组,31 ~ 60分为B组,>60分为C组);收集其血浆储存于-80℃直到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其血浆PZ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浆PZ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721.82±289.53)μg/L比(1 077.80±338.1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冠心病组分为A组、B组和C组,其血浆PZ水平分别为(856.09±312.53)、(665.27±267.15)和(643.04±248.39)μg/L,B、C组血浆PZ水平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Z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300,P=0.017);冠心病组中吸烟患者血浆PZ水平明显低于不吸烟患者[(687.83±249.94) μg/L比(844.29±454.71)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血浆PZ水平与年龄和高敏C反应蛋白呈显著负相关(r=-0.349,-0.339,P<0.05).结论 血浆PZ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明显减低,血浆PZ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吸烟可以使血浆PZ水平下降,血浆PZ水平低下可能是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预测因子.

    作者:程艳春;李江;张伟伟;聂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AA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情况,探讨AT1-AAs表达与ACS发病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ACS患者(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SAP组)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60例,人工合成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细胞外第二环功能表位肽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AT1-AAs阳性表达情况,并检测MCP-1、hs-CRP水平.结果 ACS组、SAP组及对照组AT1-AAs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0%(27/60)、21.7%(13/60)和5.0%(3/60),ACS组、SAP组明显高于对照组,ACS组明显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SAP组MCP-1和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ACS组明显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及SAP组AT1-AAs阳性患者的MCP-1和hs-CRP均明显高于AT1-AAs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T1-AAs可能参与ACS的发病过程,促进炎性因子表达可能是AT1-AAs导致ACS斑块不稳定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陈永清;张明旭;刘丽华;党涛;白志冬;王煜;张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超声心动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超声心动图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2.5% (33/40)比50.0%(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两组患者治疗前E峰速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0.87±0.18) m/s比(0.65±0.22) m/s、(51.0±10.2)%比(43.9±12.1)%、(27.5±6.5)%比(22.5±5.3)%、0.86±0.18比0.76±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可有效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淑琴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及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50例行TIPS患者,对其进行观察随访,分析各种因素在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中的作用.结果 50例行TIPS患者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9.8±9.2)cmH2O(1 cmH2O =0.098 kPa)降至术后(25.2±5.8) 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为28%(14/50),其中3例在术后3d内出现呕吐鲜血,考虑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经内科治疗后短期内出血均得到控制(其中1例患者在术后1年余再发上消化道出血);12例患者在TIPS术后2年内出现上消化道再出血,出血原因:6例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3例为胃十二指肠溃疡,2例为糜烂性胃炎,1例与凝血异常有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发生率为12%(6/50).结论 TIPS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主要分为静脉曲张性再出血和非静脉曲张性再出血二种,二者均是TIPS术后重要的再出血原因,静脉曲张性再出血多发生于术后3个月以上,而非静脉曲张性再出血多发生于术后3个月以内.因此对术后患者常规给予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黏膜十分重要.

    作者:晏楠;白云飞;何长胜;陈永伟;褚建国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早期乳酸清除率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有无发生中毒性脑病,将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病例组(86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24,72 h后不吸氧条件下抽取1 ml动脉血,检测动脉血乳酸,计算乳酸清除率.比较两组患者的初始血乳酸水平;治疗6,24,72 h后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初始血乳酸水平高[(3.30±0.55) mmol/L比(2.64±0.24) mmol/L],治疗6,24 h后乳酸清除率明显低[(8.22±1.20)%比(12.83±5.31)%、(12.00±2.40)%比(15.17±2.99)%],治疗6,24,72 h后APACHEⅡ评分高[(16.78±2.82)分比(12.33±2.16)分、(14.11±1.54)分比(10.17±0.98)分、(10.56±1.51)分比(7.83±1.17)分],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72 h后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患者,治疗6h后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616,P=0.015),与病死率呈负相关(r=-0.606,P=0.017).结论 早期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对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患者有助于严重程度的评估、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作者:李敬;李颖;王霞;李佳;张建军;朱保月;王维展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联合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治疗高龄重症胆管炎在基层医院的应用

    目的 研究在基层医院开展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高龄重症胆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42例高龄重症胆管炎患者急诊行ERCP联合ENBD治疗,并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的变化.结果 42例高龄重症胆管炎患者行ERCP联合ENBD治疗后,40例治愈,1例ERCP失败转外科手术,1例胆管炎病情好转但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的呼吸衰竭.结论 在基层医院开展ERCP联合ENBD治疗高龄重症胆管炎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汪洋;盛显仓;许海英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门静脉高压症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覆膜支架分流道再狭窄率及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覆膜支架分流道再狭窄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6.74±1.05)分,均采用PTFE覆膜支架行TIPS,术后随访12~55(24.9±10.4)个月,观察术后再狭窄率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全部82例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成功建立肝内门体覆膜支架分流道.门静脉-右房压力梯度由术前(27.46±4.08) mmHg(1 mmHg=0.133 kPa)下降为术后(15.71±2.0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肝功能Child-Pugh评分(6.57±1.4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确诊出现覆膜支架分流道再狭窄8例,一期再狭窄率为9.8%(8/82).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覆膜支架进入门静脉长度≤1.0 cm和覆膜支架肝静脉端位置评价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只有后者为独立影响因素(OR=26.647,95% CI:8.257~20.061,P=0.005).结论 PTFE覆膜支架可以明显提高TIPS术后分流道通畅率,覆膜支架肝静脉端位置良好的患者术后分流道再狭窄发生率低,同时不建议覆膜支架门静脉端伸入过长.

    作者:张恒;张永利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分析

    目的 分析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50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与其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的血脂及hs-CRP,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5.20 ±0.84) mmol/L比(4.79 ±0.80) mmol/L、(2.21±0.97) mmol/L比(1.78±0.60) mmol/L、(3.25±0.65) mmol/L比(2.83±0.51) mmol/L],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1.18 ±0.15) mmol/L比(1.28±0.22)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观察组hs-CPR显著高于对照组[(4.2±1.1) mg/L比(3.0±0.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引起TC、TG、LDL-C及hs-CRP升高,HDL-C降低,由此推断其可能加速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故对本病及时筛查及干预是必要的.

    作者:尹冬梅;许敏;田惠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2型糖尿病与血清糖类抗原19-9浓度相关性研究

    目的 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浓度变化进行观察,并探讨鉴别消化道恶性肿瘤与2型糖尿病的CA19-9阳性界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入选者,2型糖尿病组(A组)100例,肿瘤组(B组)80例,非肿瘤非糖尿病组(C组)120例,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CA19-9浓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两组血清CA19-9浓度明显高于C组[(21.38±18.23)、(32.21±19.00) kU/L比(11.21±10.08)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血清CA19-9浓度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19-9浓度与空腹血糖(r=0.527,u=5.144,P< 0.01)、餐后2h血糖(r=0.617,u=6.044,P<0.01)、空腹胰岛素(r=0.427,u=4.144,P< 0.01)、糖化血红蛋白(r=0.507,u=4.881,P<0.01)有关,而与血清肌酐、2型糖尿病病程等无关;ROC曲线确定血清CA19-9在A、B两组间的阳性界值为45.0 kU/L.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A19-9浓度较正常人高,但低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且其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把45.0 kU/L作为血清CA19-9诊断的阳性界值可明显利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

    作者:梁伟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抗生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研究进展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为主要改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没有治愈的方法.早期研究就已发现MS的发病可能与感染因素有关[1],这也为用抗生素治疗MS带来了契机.近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某些抗生素如四环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神经免疫性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有很好的免疫调节及神经保护作用,包括MS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另外大环内酯类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免疫调节作用在临床中应用较为肯定[2-3].研究结果表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增加谷氨酸载体的表达,可以减少神经兴奋毒性;米诺环素可通过减少大脑细胞凋亡及减少炎性介质产生而有助于减轻许多神经性疾病的严重程度,特别是MS[3].但是积极应用抗生素杀灭细菌是否可以降低MS的复发风险值得研究,一项美国的涉及1993-200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积极应用抗生素并不能起到预防复发的作用[4].现就抗生素治疗MS的机制及疗效综述如下.

    作者:张淑江;李作孝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抗菌肽在下呼吸道感染菌中的研究进展

    抗菌肽(antibacterial peptides,ABP)是指氨基酸数目小于100,常带正电荷,并具有抗菌活性的一类多肽.研究表明,抗菌肽具有抗菌谱广、相对分子质量小、抗原性弱、稳定性好,快速杀菌等特性.近年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逐渐增多,而随着抗菌肽的研究进展,其较传统抗生素具有不易产生耐药性优势.抗菌肽的特性预示着它将成为抗生素的理想替代者.一、抗菌肽的分类、结构及功能1.抗菌肽的分类:自1972年瑞典科学家Boman等首次分离出抗菌肽天蚕素,迄今为止已发现及合成的抗菌肽有4 000余种[1].抗菌肽根据结构不同分为五类:(1)单链无半胱氨酸(Cys)的抗菌肽,或由无规则卷曲连接的两段α-螺旋组成的肽.(2)富含某些氨基酸残基,但不含半胱氨酸的抗菌肽.(3)有2个或2个以上二硫键,具有β-折叠结构的抗菌肽.(4)含1个二硫键的抗菌肽.(5)由其他已知功能较大的多肽衍生而来的抗菌肽.根据来源不同分为四类:(1)天然来源的抗菌肽.(2)酶解获得的抗菌肽.(3)基因工程生产的抗菌肽.(4)化学合成的抗菌肽.根据作用不同分为四类:(1)抗肿瘤作用肽.(2)抗细菌作用肽.(3)抗病毒作用肽.(4)抗寄生虫作用肽.

    作者:刘培培;许凝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阿加曲班临床应用进展

    阿加曲班是由左旋精氨酸衍生而来的一种低分子的凝血酶抑制剂.于1970年由日本三菱化学研究所Okamoto等研发.日本首先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而后用于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1996年日本开始将阿加曲班用于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并作为抗凝剂用于抗凝血酶(AT)缺乏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的抗凝处理.在韩国阿加曲班被用于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及急性脑血栓形成.2002年美国FDA批准阿加曲班用于对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患者进行抗凝处理.目前,北美FDA批准的非胃肠道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有四种:来匹卢定、地西卢定、比伐卢定和阿加曲班[1].

    作者:朱晓冬;常宝成;程焱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伊达比星与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方案诱导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伊达比星联合阿糖胞苷组成的IA方案诱导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 82例初治AML患者,其中32例采用IA方案(IA方案组),50例采用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组成的DA方案(DA方案组),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第1个疗程结束后,IA方案组24例(75.0%,24/32)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5例未缓解,有效率为84.4%(27/32).DA方案组24例(48.0%,24/50)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6例未缓解,有效率为68.0%(34/50).两组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6,P=0.02),而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6,P=0.12).IA和DA方案化疗后均可造成中性粒细胞、血小板降低,IA方案组粒细胞缺乏时间>10d的比例、血小板持续降低时间>10 d的比例明显高于DA方案组[87.5%(28/32)比64.0%(32/50),87.5%(28/32)比60.0%(3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AML的诱导治疗,IA方案较DA方案具有更高的完全缓解率,但化疗后骨髓抑制重,应加强支持治疗.

    作者:王增胜;王晓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氯沙坦联合非洛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氯沙坦联合非洛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探讨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54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用药不同分为三组,分别为氯沙坦联合非洛地平治疗组(92例)、氯沙坦治疗组(80例)、非洛地平治疗组(82例),比较各组治疗2,4,6及8周后血压水平及患者心功能情况,同时,通过测定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氯沙坦联合非洛地平治疗组治疗2周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氯沙坦治疗组和非洛地平治疗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氯沙坦联合非洛地平治疗组SBP、DBP处于正常范围内,治疗6周后SBP、DBP趋于稳定.氯沙坦治疗组和非洛地平治疗组治疗4周后SBP、DBP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沙坦联合非洛地平治疗组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85.87%,79/92)高于氯沙坦治疗组(78.75%,63/80)和非洛地平治疗组(79.27%,6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三组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氯沙坦联合非洛地平治疗组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氯沙坦治疗组和非洛地平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三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均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均升高,且氯沙坦联合非洛地平治疗组LVEDD、LAD低于氯沙坦治疗组和非洛地平治疗组,LVEF及PtfV1高于氯沙坦治疗组和非洛地平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氯沙坦联合非洛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

    作者:杨润峰;汪自龙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慢性腹泻1460例结肠镜检查所见分析

    目的 讨论不同年龄组慢性腹泻结肠镜检查所见,对比不同年龄组结肠镜检查所见构成比,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 460例慢性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15~40岁,291例)、中年组(41 ~ 59岁,589例)和老年组(≥60岁,580例),比较三组结肠镜检出率及构成比等特点.结果 青年组检出79例(27.15%,79/271),中年组检出274例(46.52%,274/589),老年组检出352例(60.69%,352/580),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炎性疾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良性肿瘤性疾病检出率逐渐增高[9.97%(29/291)、27.33%(161/589)、38.62%(224/580)],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年组恶性肿瘤性疾病检出率与中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与青年组和中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2%(61/580)比4.47%(13/291)和5.77%(34/589),P<0.01].结论 慢性腹泻病因复杂多样,不同年龄患者结肠镜检出率、构成比不同,慢性腹泻患者就诊时应根据不同年龄的疾病构成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和治疗.

    作者:张锋利;张婷 刊期: 201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