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重度阻塞性肺气肿胸腔镜下行肺减容术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胸腔镜下行肺减容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致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采用非条件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非条件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70岁、心血管病史、术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 70%、术前血钾<4 mmol/L是致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控制手术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防止肺减容术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
作者:郭睿;杨勇伟;努尔兰·阿汗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和分析乳腺癌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和中国癌症患者化学生物治疗生活质量量表(QLQ-CCC)对98例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结果 化疗后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总分提高,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疗后乳腺癌患者在生理方面、精神及心理方面、社会方面和其他方面评分都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年龄、临床分期对化疗中和化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显著(P<0.01);文化程度对化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P<0.01).结论 乳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生活质量下降,化疗后临床分期早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临床分期晚的患者.
作者:王海英;贺军;沈洁;张筱骅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应用撑开式椎间融合器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撑开式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术后定期随访摄X线片及CT,观察滑脱率及椎间隙高度指数矫正情况,椎间融合情况,并应用奥氏失能指数(ODI)评价腰背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0 ~ 160 (123.3±16.4) min;术中失血量350 ~ 600 (464.0±78.7) ml.患者随访12 ~36(24.3±7.3)个月,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期间20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根据改良Macnab分级标准,优1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0.0%(18/20).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ODI评分、滑脱率明显低于术前,末次随访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指数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滑脱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发生椎间融合器下沉或移位、椎间隙塌陷及椎间隙高度明显丢失等情况.结论 应用撑开式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椎间融合率高、手术并发症少、可重建腰椎正常生物力学性能等优点,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方晓辉;吴一雄;金荣忠;丁亮华;杨俊;孔维锋;袁晓庆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中放置氟尿嘧啶植入剂间质化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6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按术中是否使用氟尿嘧啶植入剂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手术后,蒸馏水冲洗创面,分别在肿瘤区域下方、胸大小肌间、腋窝血管下0.5 cm均匀放置氟尿嘧啶植入剂(剂量0.4 g).观察两组术后骨髓抑制、肝肾功能、胃肠道反应、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局部复发等情况.结果 两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局部复发率低于对照组[0比20.0%(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氟尿嘧啶植入剂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单宏杰;倪进斌;马骖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总结在CT血管造影(CTA)指导下急诊手术治疗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Hunt-Hess高分级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时均行CT和CTA检查.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夹闭动脉瘤颈,清除颅内血肿,并去骨瓣减压.结果 按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出院时恢复良好17例,轻残10例,重残3例,死亡4例.结论 在紧急情况下CTA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要影像学方法.对于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应该积极手术治疗,努力挽救患者生命.
作者:夏为民;官卫;陆军松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比较胸腔镜下胸膜纤维板剥脱术与常规开胸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老年慢性脓胸的术中、术后结果.方法 选择32例老年慢性脓胸患者,10例接受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胸腔镜手术组),22例接受开胸手术治疗(常规开胸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液总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胸腔内冲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应用抗生素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胸液总引流量、术后胸腔内冲洗时间、术后应用抗生素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开胸手术组[(331.00±84.65) ml比(453.18 ±93.47) ml、(8.80 ±2.53)d比(11.59±3.57)d、(2 357.00±649.03) ml比(3 166.82 ±613.42) ml、(5.50±2.22)d比(7.68±2.95)d、(7.40±1.65)d比(9.45 ±2.58)d、(12.20±3.65)d比(15.32±4.0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下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老年慢性脓胸安全、有效.
作者:赵纯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通过对糖尿病膀胱病变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尿动力学检查及分析,做出合理的治疗与处理.方法 60例已确诊为糖尿病膀胱病变合并BPH患者,其中糖尿病病程>12年、血糖控制不理想32例(试验组),糖尿病病程≤8年、血糖控制基本平稳28例(对照组),采用莱博瑞UDS-120XLT型尿动力学检查仪,对两组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6±71) ml比(160±64) ml,P>0.05].而试验组大尿流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4±2.0) ml/s比(8.0±3.2)ml/s],IPSS的症状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5.8±4.1)分比(22.6±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大膀胱容量、顺应性、初始尿意容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糖尿病膀胱病变加重了BPH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尿动力学检查对糖尿病膀胱病变合并BPH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客观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建民;牛世杰;屠松;杨发英;宋晓英;单永伟;杨长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经腹腔途径腹膜前补片置入术(TAPP)治疗嵌顿性腹股沟疝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优势.方法 将124例成年嵌顿性腹股沟疝患者按随机配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采用腹腔镜下复位+TAPP治疗;对照组68例,采用切开复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费用、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所有病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37.52±7.78)min比(44.23±11.32) min、(4.53±0.89)d比(6.85±2.03)d、(9.30±2.65)h比(12.63±3.97)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多于对照组[(9 324±599)元比(7203±50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无复发,对照组有1例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PP治疗嵌顿性腹股沟疝微创、恢复快,是安全有效的,住院费用略高,复发率与无张力疝修补术相当.
作者:杜汉朋;聂向阳;何永忠;吴铭键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脑中心疝的临床特点及高冠状开颅双侧均衡减压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脑中心疝患者的诊疗和预后.分析高冠状开颅双侧均衡减压手术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影响脑中心疝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良好5例,中残6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8例.结论 高冠状开颅、及时的双侧均衡有效减压是抢救脑中心疝的重要手段.伤后1h内即发生脑中心疝者预后不良.大于75岁发生脑中心疝者预后不良.
作者:吴杰;林君挺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评价后腹腔镜手术切除不同直径肾上腺肿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61例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直径分为A组和B组,A组肿瘤直径>6 cm(24例),B组肿瘤直径在3~6 cm(37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均较顺利完成,A组和B组手术时间[(138±66) min比(106±45) min]、出血量[(324±168) ml比(165±50) 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和输血率A组略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6.7±1.2)d比(5.4±0.6)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22±10)个月,19例B超未见局部复发,失访3例,2例发现肾积水或胰腺囊肿;B组随访(24±11)个月,32例B超未见局部复发,失访4例,1例肾功能不全.A组术后病理以髓样脂肪瘤、嗜铬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瘤为主;B组病理以皮脂腺瘤、嗜铬细胞瘤和髓样脂肪瘤为主.结论 后腹腔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肾上腺肿瘤效果良好,对于有一定经验的术者,可以安全地经后腹腔途径切除肿瘤直径在6 cm以上的复杂肾上腺肿瘤.
作者:高旭;武国军;张建勋;郭彩霞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肋骨骨折内固定的佳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143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伤至手术内固定时间是否超过72 h分为早期固定组62例和晚期固定组8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失血量与体表面积比、肺部并发症情况及术前、术后第5天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晚期固定组术前C反应蛋白中位数为45 mg/L,早期固定组为23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固定组失血量与体表面积比为(334.19±37.53) ml/m2,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2.6%(14/61),晚期固定组分别为(438.99±55.24) ml/m2,38.3%(3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早期固定组术后第5天C反应蛋白中位数为189 mg/L,晚期固定组为25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创伤后早期(72 h内)行肋骨内固定,有望减轻患者创伤后的全身反应,减少出血以及创伤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黄云;赵夏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采用后颅窝小骨窗减压及硬脑膜成形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Chiari畸形Ⅰ型患者行后颅窝小骨窗减压及硬脑膜成形术临床资料,其中合并脊髓空洞症31例.结果 按Tator等标准,术后1个月优30例,良15例.随访6个月至6年,其中优37例,良8例.31例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中有26例脊髓空洞消退,5例脊髓空洞无明显变化.结论 后颅窝小骨窗减压及硬脑膜成形术可使颅颈交界区充分减压,并对脊髓空洞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凌国源;玉石;黄锦丰;陈文斗 刊期: 2014年第23期
围手术期是指围绕手术的整个过程,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康复阶段.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疼痛十分常见,极大地阻碍了患者功能锻炼和早期康复,可造成关节肌肉功能废用、局部骨质疏松和关节僵硬等损害,并且增加医疗费用[1].因此,完善的镇痛在骨科围手术期中至关重要,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目前临床的镇痛药物和方法多样,用于骨科围手术期中各有优劣,如何选择理想的镇痛方式,提高患者镇痛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不良反应,成为临床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现就骨科围手术期中疼痛的基础理论、药物镇痛、非药物镇痛、常用镇痛方法和模式及目前国内外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在骨科围手术期中选用合理有效的镇痛方法提供一定的指导.
作者:甘国胜;宋晓阳;陶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床突旁动脉瘤是神经外科手术困难的疾病之一,约占颅内动脉瘤的5%[1].通常开颅手术中常涉及磨除前床突、打开视神经管、打开硬脑膜等一系列操作,以便直接暴露动脉瘤颈,术前还需临时阻断颈总动脉等一系列操作.因此,正确诊断床突旁动脉瘤,并设计恰当手术方式对成功治疗床突旁动脉瘤至关重要.
作者:冷基勇;丛培雨;宋憧;吴志群;王心民;熊文德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联合尿液引流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肾后性肾功能不全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肾后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留置气囊导尿管或耻骨上膀胱造瘘引流尿液,在肾功能改善后应用PKRP进行治疗.结果 41例均安全耐受手术,手术时间55~85 min,切除前列腺组织质量27~ 56 g,失血量100~180 ml,术后留置尿管时间3~7d,拔管后排尿通畅.并发症发生率为7.3%(3/41).结论 尿液引流为手术创造条件,PKRP是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肾后性肾功能不全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世国;何巍;徐伍军;李志刚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不明原因结肠出血患者术中灌肠联合术中肠镜检查出血部位的经验.方法 收集不明原因结肠出血的患者31例,经保守治疗效果差,均需行手术治疗,患者均行术中灌肠联合术中肠镜检查以明确出血部位,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不明原因结肠出血患者的病因及检查方法.结果 31例患者均采用术中灌肠联合术中肠镜检查等方法明确出血部位后采用手术治疗,术后15d粪潜血转阴,3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肠瘘,无死亡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缺血性肠病是不明原因结肠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 术中灌肠联合术中肠镜检查可准确检查结肠出血部位,为手术治疗提供有力帮助.
作者:漫彦文;范永刚;高强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创伤性心包积血救治中急诊穿刺并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34例创伤性心包积血患者经一般抗休克处理后,急诊采用Seldinger穿刺法,于剑突下穿刺并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间断抽液或接引流袋,并积极送入手术室开胸探查.结果 32例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1例经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后,经严密观察保守治疗后出院;2例急诊室开胸.25例顺利转手术室开胸探查,5例经观察3~12h后转手术室开胸探查.平均引流血液量233.8 ml.结论 急诊下早期穿刺并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可以进一步明确创伤性心包积血,暂时缓解心包填塞症状,为后续开胸手术赢得宝贵时间,部分患者可因此避免开胸手术,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标通;熊卫民;杨彬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对比分析改良手辅助腹腔镜下与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85例,其中47例行改良手辅助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改良组),38例行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改良组先在手辅助腹腔镜下完成脾切除术,再改为完全腹腔镜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改良组47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手术;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术中脾蒂静脉血管出血而中转开腹手术.改良组的手术时间为(165 ±43) min,术中出血量为(126±62) 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23±56) min和(183±4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两组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手辅助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性好,操作方便,术中出血少,兼具手辅助腹腔镜和完全腹腔镜手术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蒙岭;王铁忠;亢晓冬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经血管内介入治疗末梢型脑动脉瘤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末梢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远端5个(其中1例是小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大脑前动脉远端3个,大脑后动脉远端3个,大脑中动脉远端2个,脉络膜前动脉1个;采用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或闭塞载瘤动脉,术后随访3~19个月.结果 所有动脉瘤均获得介入治疗,12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前存在左侧肢体偏瘫,术后加重;1例患者小脑后下动脉末梢脑动脉瘤术后6个月再次出血,急诊开颅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动脉瘤均不显影,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血管内介入治疗末梢型脑动脉瘤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高振文;吴国红;杨公利;石超杰;王业绩;张学波;曹明志;田素臣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顽固性便秘并发继发性巨结肠的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3例顽固性便秘并发继发性巨结肠行外科手术患者,均经过胃肠减压和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其中37例无法恢复肠道通畅者,未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而直接手术(对照组);另外36例患者肠道恢复通畅,再行2周的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择期手术(观察组),对比两组预后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6)比21.6%(8/37)、0比13.5%(5/37)、0比13.5%(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时,观察组体质量、去脂体质量、蛋白质量、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体质量指数、白蛋白、转铁蛋白均优于对照组[(55.1±6.4)kg比(50.9±4.7) kg、(42.9±3.2) kg比(39.1±1.3) kg、(12.2±1.4) kg比(9.7±3.2)kg、(23.7±5.0)L比(18.8±5.5)L、(10.9±4.5)L比(7.7±0.8)L、(22.3±1.9)k/gm2比(17.5±3.6) kg/m2、(41.9±4.7)g/L比(33.1±2.9) g/L、(3.5±0.7)μg/L比(2.7±0.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顽固性便秘并发继发性巨结肠需外科治疗,术前应尽可能恢复肠道功能,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显著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作者:魏林;吴志峰;杨振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创手术治疗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动脉瘤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Ⅲ级者应尽早手术;Ⅳ级及以上者,出血在3d以内可根据实际情况争取手术治疗,3d后血管痉挛严重者待病情平稳后再考虑手术.通过微创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术中神经内镜的辅助,尽量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动脉瘤夹闭后使用吲哚菁绿行血管造影了解夹闭情况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出院时或术后1~3个月复诊评定疗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进行评估,患者恢复良好者23例,轻残(生活可自理)者11例,重残者5例,植物生存者1例,2例因严重脑血管痉挛出现大面积脑梗死而死亡,病死率为4.8%(2/42).结论 根据动脉瘤的部位、术前Hunt-Hess分级及临床表现,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案,可达到良好效果.
作者:陈东亮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评价碳酸锂联合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疗效.方法 将DTC全切或近全切术后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9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9例.治疗组在131I治疗的同时服用碳酸锂250 mg/次,3次/d,共7d.对照组在131I治疗的同时服用安慰剂维生素B410 mg/次,3次/d,共7d.两组 131I单次剂量80~ 100 mCi.治疗前及随访中均行13I甲状腺扫描或全身显像、颈部彩超检查,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并同时观察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经1次131I治疗后,治愈率36.7%(18/49),有效率85.7%(42/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3%(8/49)和63.3%(3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2次治疗后,治疗组总治愈率为59.2%(29/49),总有效率为91.8%(45/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7%(17/49)和75.5%(3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个月后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结论 碳酸锂可提高131I治疗D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疗效,增强131I的辐射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秦树光;秦艳芬;梁玉江;杨宝良;刘青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壳核出血的优劣.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壳核出血患者3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160例)和B组(172例),A组经外侧裂岛叶进入血肿腔,B组经颞叶皮质进入血肿腔.对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操作、血肿清除量与再出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A组顺利、快速进入血肿腔157例(98.1%,157/160),B组154例(89.5%,154/1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3.673,P<0.01).A组42例活动性出血患者中38例(90.5%)经低功率电凝顺利止血,4例(9.5%)不顺利;B组48例活动性出血中28例(58.3%)经低功率电凝顺利止血,另20例(41.7%)止血不顺利,需反复电凝,或反复加用止血材料,反复牵拉脑组织进行止血等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7.412,P< 0.01).A组97例(60.6%,97/160)行骨瓣开颅,其中行去骨瓣减压23例(23.7%),余均还纳骨瓣;B组105例(61.0%,105/172)行骨瓣开颅,其中行去骨瓣减压44例(41.9%),余还纳骨瓣,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17.18,P<0.01).根据术后3d内复查CT情况,A组清除血肿95%以上者119例(74.4%,119/160),清除85%~ 95%者37例(23.1%,37/160),再出血3例(1.9%,3/160);B组清除血肿95%以上者104例(60.5%,104/172),清除85% ~ 95%者49例(28.5%,49/172),再出血12例(7.0%,12/172),A组清除血肿95%以上者较B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166,P<0.01);两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r=26.191,P< 0.01).结论 手术清除壳核血肿,经外侧裂岛叶入路较经颞叶皮质入路更符合微创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向明俊;李俊清;熊云彪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总结闭孔疝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8例闭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年龄74~ 86岁,体质量38 ~ 45 kg,平均体质量指数(BMI)17.8 kg/m2.术前均以肠梗阻收治入院.3例患者Howship-Romberg征阳性;7例患者术前CT检查发现闭孔外肌与耻骨肌之间有肠管影.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证实5例为右侧闭孔疝,3例为左侧闭孔疝,术中见疝内容物均为小肠,6例发生绞窄,其中4例属于小肠壁疝,均行肠切除吻合术,2例解除嵌顿后小肠血运恢复.未行肠切除术,闭孔予4-0丝线间断、内荷包或“8字”内翻缝合.4例患者术中行小肠减压术.所有患者术后均行肠外营养支持.结果 入院至手术时间长7d,短为1d,平均住院时间为17.5 d,所有患者切口均行减张缝合,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发生肺部感染2例,术后转入ICU治疗2例.8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对于高龄、营养状况差、多产的女性患者,反复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应警惕存在闭孔疝的可能,及时行腹部和盆腔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早期确诊并行手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闭孔疝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余亮;周国强;郭健;余生元;李德春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联合微型锁定接骨板组合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9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其中SandersⅡ型24例,Ⅲ型15例.均采用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后距下关节面,以2.4 mm足舟状骨微型锁定接骨板组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通过复查X线及CT评价骨折复位情况,并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37例患者术后获12 ~ 38(16.8±3.2)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延迟愈合(SandersⅢ型),经局部换药后治愈.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折愈合时间8~12(10.2±0.7)周,无畸形愈合发生.Bohler角由术前6.5°±5.4°改善为末次随访时24.1°±4.9°,Gissane角由术前96.4°±5.1°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10.4°±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优17例,良14例,可6例.至末次随访时患者尚未观察到创伤性关节炎征象.结论 采用经跗骨窦小切口直视下复位后距下关节面,微型锁定接骨板组合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术中不仅可以获得满意复位,而且可以有效维持骨折复位,同时减少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旭斌;王桂新 刊期: 201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