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7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高压氧与舱外高流量氧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收治共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压氧组(69例)和舱外高流量氧组(71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即应用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药物,以及康复治疗.高压氧组加用高压氧治疗、舱外高流量氧组加用舱外高流量氧治疗.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根据患者生活状态进行综合评定.结果 舱外高流量氧组的总有效率高于高压氧组[98.6%(70/71)比91.3%(6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和舱外高流量氧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15.6±1.8)分比(28.2±2.5)分和(10.4±1.7)分比(28.7±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舱外高流量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高压氧组[(10.4±1.7)分比(15.6±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舱外高流量氧组治疗依从性好于高压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尽早行舱外高流量氧治疗,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作者:彭慧平;卢晓欣;汤永建;房卫红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重症急性心肌炎伴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0例重症急性心肌炎伴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脑利钠肽.两组用药前后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左心室射血分数、尿量、肌酐,观察用药前后临床症状(呼吸困难、胸痛、水肿、颈静脉充盈)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用药前N-末端脑钠肽前体、左心室射血分数、尿量、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用药后各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7 785±432) ng/L比(10022±447)ng/L、(45.28±2.67)%比(41.34±3.11)%、(1 833 ±49) ml/24 h比(1 456±47)ml/24 h、(109.34±10.77)μmol/L比(125.44±11.0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用药后临床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1.4%(55/77)比26.0%(2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常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重症急性心肌炎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洪云;程艳;秦亮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 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肾损害的早期评估意义.方法 选择42例初发MM患者(MM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MM组按照国际分期标准(ISS)分期:Ⅰ期9例,Ⅱ期23例,Ⅲ期10例.分别测定其血清Cys-C、肌酐(SCr)及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并比较.结果 MM组血清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2.34±0.57) mg/L比(0.66 ±0.12) mg/L],且Cys-C水平随ISS分期的升高而升高[Ⅰ,Ⅱ,Ⅲ期分别为(1.77±0.38),(2.11±0.46),(3.14±1.07)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C水平与β2-MG水平以及SCr水平呈正相关(r=0.760,0.694,P<0.05).结论 MM患者血清Cys-C水平上调,并与肾损害及肿瘤负荷有关;其可作为评价早期肾损害及肿瘤负荷的潜在指标.
作者:孙玲玲;孟艳力;宋广玉;胡晶晶;纪斌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 观察主动脉夹层(AD)患者血清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评价其在AD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AD患者42例(AD组),于发病≤3h和发病后6,12,24 h采肘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mMHC水平,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D组发病≤3h及发病后6,12h血清smMH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88.6±21.7),(59.4±18.7),(41.3±10.7) ng/L比(17.2±8.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组发病后24 h血清smMHC水平[(18.9±9.5) n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anford A型患者(25例)发病3h内血清smMHC水平明显高于Stanford B型患者(17例)[(95.4±17.8) ng/L比(78.5±18.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发病后6,12,24 h血清smMH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股动脉插管腔内隔离术前血清smMHC水平明显高于术后[(58.6±15.9) ng/L比(30.1±12.5)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血清smMHC水平迅速下降,术后12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8.9) ng/L比(17.2±8.3)ng/L,P>0.05].死亡患者(7例)发病≤3h及发病后6,12h血清smMHC水平明显高于存活患者(35例)[(101.2±20.7) ng/L比(86.1±18.9) ng/L、(65.2±16.7) ng/L比(58.2±14.2) ng/L、(50.4±10.8) ng/L比(39.5±8.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发病后24 h血清smMH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h检测血清smMHC水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 0.913,以51.7 ng/L作为诊断临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1%(37/42)和96.7%(29/30);发病后6h检测的AUC 0.865,以38.5 ng/L作为诊断临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4%(38/42)和90.0%(27/30).结论 AD患者发病后血清smMHC水平迅速升高,发病6h内检测血清smMHC水平对AD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陈文忠;邱明瑜;赖艳娴;周劲东;刘凯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 总结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复习22例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有关文献,22例患者治愈后均证实为接触亚硝酸盐所致中毒,就诊当时仅1例有明确口服亚硝酸盐病史,临床症状以恶心、呕吐、胸闷、心悸、头晕、乏力常见,严重者有意识丧失、呼吸困难甚至昏迷、呼吸衰竭,体征均有皮肤黏膜紫绀,口唇、甲床紫绀为主,特效解毒剂亚甲蓝的用量根据紫绀情况调整.结果 22例患者均治愈,其中16例患者静脉推注稀释的亚甲蓝20 mg后紫绀及胸闷症状改善,观察24 h离院,5例患者在30 min内先后应用亚甲蓝40 mg后好转,1例口服30 g亚硝酸盐自杀的13岁男性,体质量40 kg,在30 min内急用亚甲蓝共60 mg并行机械通气、洗胃、抑酸等对症治疗,3d后出院,所有患者随访均无后遗症.结论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无特异表现,有紫绀体征者试用亚甲蓝是安全的,治疗效果可靠,适量应用能明显缩短病程.
作者:李君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 研究14-3-3β在人体食管鳞癌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芯片中78例食管鳞癌和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结果 14-3-3 β在食管鳞癌组织细胞核中中度阳性及强阳性占62.8%(49/78);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中度阳性及强阳性占17.9%(14/7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3-3β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细胞质中中度阳性及强阳性占69.2%(54/78);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中度阳性及强阳性占29.5%(23/7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3-3 β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14-3-3 β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高表达(P<0.01),与性别、年龄、TNM分期、肿瘤的大小和生存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 14-3-3β在食管鳞癌中表达上调,该蛋白高表达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并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王杰远;李秀娟;张志强;张博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150例COPD患者及8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D、FIB及FD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COPD患者血浆D-D、FIB及FD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2.16±0.61) mg/L比(0.55±0.04) mg/L、(5.88±1.52) g/L比(3.12±0.35) g/L、(7.18±1.63)mg/L比(3.62±1.55)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监测血浆D-D、FIB及FDP水平对COPD患者体内存在的高凝状态和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亢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陈峻;胡必成;崔天盆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 593例肝功能异常患者,检测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抗肝肾微粒体(LKM-1)抗体、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LC-1)抗体、抗核包膜糖蛋白(gp) 210抗体、抗sp100抗体、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核抗体(ANA)、抗可溶性抗原抗体(ENA)谱、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33例诊断为AIH,ANA阳性率81.8%(27/33);ASMA敏感度57.6%(19/33),特异度97.6%(161/165);抗SLA/LP抗体敏感度6.1% (2/33),特异度99.4%(164/165);抗LKM-1抗体敏感度12.1%(4/33),特异度91.5%(151/165);抗LC-1抗体敏感度9.1%(3/33),特异度99.4%(164/165);在AIH中未发现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结论 联合自身抗体检测极大地提高了AIH的诊断率.
作者:王莉;徐婷;陈建平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IFN)α-2a联合病毒唑治疗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93例,筛查自身免疫抗体;然后分为试验组(自身免疫抗体阳性)和对照组(自身免疫抗体阴性),均给予聚乙二醇IFN α-2a联合病毒唑治疗.观察治疗前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载量和肝功能、治疗过程中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变化以及病毒学应答情况.结果 9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共检出自身免疫抗体阳性28例,其中抗线粒体抗体阳性17例,抗平滑肌抗体阳性8例,1型抗肝肾微粒体抗体阳性3例.两组治疗前HCV RNA载量,以及治疗后快速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中试验组患者血ALT和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仅治疗第36,48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乙二醇IFN α-2a联合病毒唑可有效治疗自身免疫抗体阳性和阴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但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的患者肝功能恢复情况不如自身免疫抗体阴性患者效果好.
作者:王喜红;周莉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 研究通讯技术在中青年哮喘人群教育管理的应用模式中对哮喘控制和肺功能的作用.方法 2012年2-10月连续选择门诊中度的哮喘症状未控制的中青年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管理组(A组)和通讯技术管理组(B组),每组30例,分别以传统管理模式和通讯技术管理模式给予规范化治疗1年.对比研究两组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急诊就诊次数、住院次数、肺功能、圣乔治呼吸质量问卷(SGRQ)等指标.结果 A组20例患者继续规范化治疗,完全控制者15例,部分控制者10例,未控制者5例.B组有26例继续规范化治疗,完全控制者21例,部分控制者7例,未控制者2例.B组患者的依从性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31,P<0.05),哮喘控制情况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90,P< 0.05).B组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评分为(9.12±0.61)分,A组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评分为(7.41±1.31)分,B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51,P<0.01).A、B两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较前分别升高(0.132±0.175)L和(0.326±0.125)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9,P<0.01).治疗后A、B两组患者的SGRQ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6,P<0.01).结论 通讯技术管理模式在中青年患者依从性、哮喘控制、肺功能和呼吸质量改善等方面的效果均优于医院传统管理模式,积极推广通讯技术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我国哮喘防治水平.
作者:徐涛;王师;王华英;俞万钧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3M透明敷料贴用于预防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穿刺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为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未使用透明敷料贴患者80例,观察组为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使用3MTM TegadermTM透明敷料贴固定动脉鞘患者120例.分析患者出现动脉鞘管折断、造影管折断、股动脉痉挛、穿刺处淤斑以及皮下血肿等并发症情况,评估使用3M透明敷料贴固定动脉鞘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结果 观察组动脉鞘管折断、造影管折断、股动脉痉挛、穿刺处淤斑以及皮下血肿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8%(7/120)比26.2%(2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M透明敷料贴价格低廉,安全性好,应用于固定股动脉穿刺鞘管可以有效减少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且操作方法简单,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傅懋林;戴为正;何文钦;张惠琼;洪丽燕;孔敏霞 刊期: 2014年第25期
例1 男,22岁,工人,因“突发意识丧失5 min”,呼叫120.于2012年2月19日11:18时在工厂车间工作时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既往无心脏病病史,无药物过敏史,近日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11:19时工友发现患者倒地后立即呼叫120,并到工厂门口接引救护车.11:23时救护车到达现场,查体:昏迷,血压测不出;脉搏0次/min,呼吸0次/min;双侧瞳孔散大固定,直径5 mm,对光反射消失.心电监护示“一直线”,立即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呼吸球囊辅助通气,11:25时监护仪显示“心室颤动”,给予电除颤,每2 min 1次,共除颤3次,除颤间隔期持续心肺复苏,同时开通静脉通路,肾上腺素1 mg,每4 min 1次静脉推注,共4次,11:39时患者恢复窦性心律.
作者:付卫林;张军根;王建岗;袁轶俊;钱里娜 刊期: 2014年第25期
近年有关细菌生物膜(BBF)相关的感染在临床日益多见,与此同时,与细菌生物膜相关的基础性研究亦是近年对细菌方面研究的热点,现就近年关于细菌生物膜的制备装置、方法及检测量化技术作以介绍,并对其原理和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讨论,以其为生物膜的体外研究提供借鉴.早在几个世纪之前,科学家们就观察到细菌可在固体表面形成膜状结构,但对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相关研究只在近30年才有了重大突破,对细菌生物膜的概念有了明确的定义,对其组成、结构、形成过程等有了更加精确的认识.
作者:张秀;张晓刚;党永生;宋敏;曹林忠;蒋宜伟;陈多平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 探讨经气管插管下应用气管支架治疗严重良恶性气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5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9例严重良恶性气管狭窄患者,在麻醉状态下经气管插管将支架放置在狭窄部位,用纤维支气管镜观察支架位置,或作调整.结果 39例患者中有1例在不同部位置入了3个支架(2个气管支架,1个L型支架),3例患者在不同部位置入了2个支架,其余35例患者置人了35个支架,共置入了44个支架.所有患者的严重呼吸窘迫都即刻改善.所有支架均一次成功置入,放置过程顺利,支架顺应性良好,支架膨胀完全,紧贴气管壁.支架置入后气促评级0级28例,1级8例,2级3例,经Radit分析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690,P< 0.01).结论 经气管插管(计划性和非计划性)应用气管支架解除良恶性气管狭窄可行性强、安全性高、疗效好.
作者:张华;葛长胜;卜宪聪;王蕾;李宗芳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病历摘要患者男,50岁.因“发热3d,气促1d”于2013年2月23日入院.入院前3d无明显诱因下自觉出现发热,体温未测量,未就诊.于入院前1d出现神志模糊、气促,伴咳嗽、咳痰,送至我院急诊科就诊.急诊给予积极补液、抗感染(莫西沙星)、气管切开处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等,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近10年,高血压160/90 mmHg(1 mmHg=0.133 kPa),平日服用氨氯地平,血压控制情况不详.6年前因“喉癌”在外院行喉癌切除术,术后气管切开、局部放疗数次,气管切开后长期使用金属套管.
作者:葛勤敏;费悦;边帆;王树云 刊期: 2014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