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30期文献
  • 孕早期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

    目的 分析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PAPP-A)水平与先兆流产的关系,探讨孕早期低水平的PAPP-A是否可作为预测妊娠结局的指标.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1 10例先兆流产孕妇(先兆流产组)与131例正常宫内早孕孕妇(对照组)血清PAPP-A水平,并追踪至孕20周.结果 对照组血清PAPP-A的中位数倍数(MOM)值为1.02±0.15,先兆流产组为0.98±0.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先兆流产组中,保胎成功90例,PAPP-A的MOM值为1.03±0.11,保胎失败20例,PAPP-A的MOM值为0.73±0.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与先兆流产组保胎成功患者PAPP-A的MO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PP-A水平与胚胎生长发育是否良好密切相关,可作为先兆流产孕妇预测流产结局的评价指标之一.

    作者:郭焕仪;生秀杰 刊期: 2014年第30期

  •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26例影像表现及文献总结

    目的 分析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CT、MRI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患者的影像表现,对病变位置、大小、信号(密度)及瘤周水肿进行影像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右颞叶11例,左颞叶8例,右额叶2例,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各1例,右枕叶1例,桥脑延髓交界区1例,颈髓1例,肿瘤大82 mm×40 mm×70 mm,小16 mm×13 mm×14 mm;肿瘤实性3例、实性伴坏死7例、囊实性16例、肿瘤合并钙化4例;肿瘤实性部分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CT为等、高密度;轻度水肿2例,中度水肿5例,重度水肿1例.结论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具有独特的影像学特征,通过影像分析可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作者:赵红军;隋如新;齐草源;顾卫彬;马军 刊期: 2014年第30期

  • 人乳头瘤病毒L1壳蛋白、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和人乳头瘤病毒分型联合检测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L1壳蛋白、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和HPV分型联合检测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 260例有性生活史的宫颈病变患者行TCT和HPV分型检测,两者中任何一项阳性或2项均阳性者行病理组织学检测.同时对TCT异常者行HPV L1壳蛋白的检测.将TCT、HPV分型、HPV L1壳蛋白结果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TCT结果中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在病理组织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以上的阳性率分别为19.0%(11/58),63.4%(26/41),84.6%(22/26),7/7,随TCT级别的升高,病理组织学CIN及以上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危型HPV阳性主要见于低度病变,随TCT级别的升高,高危型HPV阳性率逐渐升高,分别为36.2%(21/58),56.1%(23/41),73.1%(19/26),7/7,各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 L1壳蛋白阳性患者病理组织学诊断炎性反应、CIN Ⅰ比例高于HPV L1壳蛋白阴性患者[59.2%(42/71)比39.3% (24/61)、29.6%(21/71)比14.8%(9/61)],病理组织学诊断SCC患者HPV L1壳蛋白表达均阴性.随病理组织学级别升高,HPV L1壳蛋白阳性率逐渐降低.结论 TCT和HPV分型检测能显著缩小高风险人群,提高宫颈癌的检出率,而HPV L1壳蛋白的检测可为HPV感染的状态及预后提供依据.三个指标联合检测可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王远行 刊期: 2014年第30期

  • 118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分析

    目的 对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对两组产后2,24h出血量、第三产程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对照组治疗无效患者采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所有患者若多次经重复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无效,应立即行手术治疗,并注意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2,24h产后出血量分别为(676±86),(751±70)ml,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38±62),(281±5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第三产程时间为(5.1±1.9)h,显著长于观察组的(2.1±1.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经常规治疗后47例患者停止大出血,其总有效率为69.1%(47/58),而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48/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无效的21例患者接受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95.2%(20/21).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后的71例患者,血压上升2例,面部潮红2例,轻度头痛1例,腹泻3例,恶心、呕吐3例,共11例,其发生率为15.5%(11/71),但均较轻微,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在24h内缓解,并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用于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谷红梅 刊期: 2014年第30期

  • 剖宫产术中输注不同剂量的缩宫素对产妇血压的影响

    目的 观察剖宫产术中输注不同剂量的缩宫素对产妇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孕足月剖宫产的产妇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0例.三组均行连续硬膜外麻醉,胎儿娩出后均在子宫肌肉注射缩宫素10 U,继之A组5U、B组10U、C组20 U缩宫素加入500 ml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以10 ml/min的速度静脉输注,根据手术医师的判断,对子宫收缩不良者舌下含服0.2 mg米索前列醇,出现严重低血压者给予5 mg麻黄碱静脉注射,于麻醉前(T0)、胎儿娩出后(T1)及输注缩宫素后5 min(T2)、10 min(T3)、30 min(T4)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以及麻黄碱和米索前列醇用量.结果 A组和B组各时间点MAP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T2和T3时MAP明显低于A组和B组,心率明显快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有7例、B组有2例、C组有1例患者因子宫收缩不良而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0.2 mg;A组有1例、B组有3例、C组有8例患者因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20%而静脉注射麻黄碱5 mg.结论 剖宫产术中于胎儿娩出后在子宫肌肉注射缩宫素10U,继之将10U缩宫素加入500 ml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中以10 ml/min的速度静脉输注对产妇血压及心率的影响较小,并能达到满意的子宫收缩效果.

    作者:牛建录;王宏;吕平;韩红;裴晓龙 刊期: 2014年第30期

  • 小叶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小叶毛细血管瘤(LCH)的临床、病理表现及病理特点,以提高认识.方法 对69例LCH患者的标本行常规病理切片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69例LCH患者年龄4~ 80岁,平均42岁,男34例,女35例,病变发生在头颈部50例,其他部位19例,其中病变位于左主支气管合并颅内1例.肿瘤大小平均约1 cm,部分呈息肉状.肿瘤大部分位于皮肤或黏膜内.其中1例发生在左主支气管呈菜花状同时合并颅内病变.肿瘤由小叶状分布的薄壁和厚壁血管大量增生,形成肉芽组织样病变;血管间质水肿,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CD34(+),血管周梭形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论 LCH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有明显的特点,极少数复发.发病机制目前不明确.极少见于发生在气管,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则更加少见.应该早期警惕是否有重要脏器病变的合并发生,采取早期手术完整肿物切除和/或辅助放疗,以免延误病情,产生严重后果.

    作者:李平;毛俊;白艳;赵俊军;庚莉莉;王璐 刊期: 2014年第30期

  • 雾化吸入不同剂量布地奈德混悬液对儿童感染后咳嗽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对儿童感染后咳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布地奈德的合理使用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14岁感染后咳嗽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40例.对照组:孟鲁司特钠咀嚼片2~5岁,4 mg/次,6~ 14岁,5 mg/次,睡前服用.高剂量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布地奈德混悬液1.0 mg加0.9%氯化钠溶液至4ml,2次/d,氧气雾化吸入;低剂量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布地奈德混悬液0.5 mg加0.9%氯化钠溶液至4ml,2次/d,氧气雾化吸入.疗程均为7d.比较三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 治疗3d后,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28/40),52.5%(21/40),35.0%(14/40).高剂量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7d后,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37/40),90.0%(36/40),72.5%(29/4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25).鹅口疮、咽喉不适、声音嘶哑等与吸入激素相关的不良反应极少.结论 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可明显改善感染后咳嗽症状,且高剂量吸入起效更快,并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雪琴;蔡卫东 刊期: 2014年第30期

  • CT灌注成像的表面通透性参数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早期应用中的研究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的表面通透性参数(PS)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前及化疗早期(第1个化疗周期)的变化,及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将80例经病理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一线药物进行标准化治疗,分别于化疗前、化疗1个周期后对原发肿瘤进行CT-p检查.在化疗4个周期后对肿瘤进行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评价,并按评价的结果将患者按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进行分组,分析比较各组化疗前与化疗1个周期后PS变化.结果 80例患者中,74例可评价疗效,经过4个周期化疗后患者缓解率为32.4%(24/74),稳定率为78.4%(58/74).CR+ PR组(24例)和SD组(34例)患者化疗1个周期后PS较化疗前明显降低(12.38±1.86比18.13±2.45,13.24±1.97比17.9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16例)患者化疗1个周期后PS较化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疗早期PS能有效反映肺癌患者治疗前后肿瘤血管灌注情况的变化.在化疗早期可根据PS的变化来预判患者化疗的预后情况,可作为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作者:郭杨 刊期: 2014年第30期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巨幼细胞性贫血一例

    患者男,20岁,主因“反复乏力伴黄疸10年,发热9d”于2013年6月1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0年反复出现乏力伴黄疸,尤其在感冒后乏力加重,当时查血常规血红蛋白(Hb)低多在60g/L.若感冒好转,乏力症状可缓解,血常规Hb高在120 g/L,未予重视,未曾治疗.9d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多在夜间,伴头痛,乏力明显,无咳嗽咳痰、无流涕,当时未予重视,自服感冒药治疗症状好转.入院前5d再次出现发热、头痛,乏力进行性加重,面色苍黄,体温有时在40℃以上,故来就诊.询问病史,患者祖母、父亲、姑姑及表妹均患“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其父亲因病情较重合并胆石症,1年前行“脾脏切除术及胆囊切除术”.

    作者:郑素洁;史宗杰;吴茅 刊期: 2014年第30期

  • 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宫颈癌根治术包括根治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是早期宫颈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手段可使早期宫颈癌的5年生存率在90%左右.但是,宫颈癌根治术的范围较大,术后经常发生各种并发症.主要包括尿潴留、泌尿系感染、尿瘘、淋巴囊肿、下肢及外阴淋巴结水肿、术后发热、静脉血栓及腹部切口感染等.这些并发症是困扰宫颈癌术后患者的主要问题.预防及治疗各种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已成为早期宫颈癌患者治疗后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近年,预防及治疗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取得了一些进展,其中术后发热、静脉血栓及腹部切口感染是外科常见的并发症,不在此处赘述,综述如下.

    作者:段晶晶;孔为民 刊期: 2014年第30期

  • 婴儿腹泻乳糖不耐受的发病原因及诊断

    腹泻是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极高,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居第2位,是危害我国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腹泻的高发年龄是6个月至2岁,我国每年5岁以下儿童患腹泻3亿例次,年发病率平均为1.9次/例,因本病住院儿童占儿科总住院人数的12%~ 24%.腹泻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以转为迁延性(病程2周至2个月)或慢性(病程>2个月)腹泻,造成儿童营养不良和发育障碍,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儿童腹泻病死率为0.5‰~6.5‰.每年全世界有200万儿童死于腹泻.

    作者:姜毅 刊期: 2014年第30期

  • 药学服务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的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药学服务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的干预影响.方法 将190例门诊口服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的TIA患者按照出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5例,对照组患者门诊药房在调配发放药品时给予用药指导,交待用药注意事项,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观察组患者通过药师建立门诊患者健康档案进行药学干预,跟踪回访,药学干预方法:健康教育、加强他汀类药物应用指导、心理干预、充分与医师沟通.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时间2 ~ 3(2.22±0.24)年,观察组依从性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2.11% (78/95)比54.74%(52/95)],TIA复发次数、进展为脑梗死率、外周血管栓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3±0.68)次比(2.54±1.11)次、9.47% (9/95)比18.95%(18/95)、3.16%(3/95)比10.53%(1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门诊TIA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患者实施药学服务,能够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从而减少复发次数及外周血管栓塞,降低脑梗死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何霞 刊期: 2014年第30期

  • 丹参酮胶囊联合2%酮康唑洗剂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丹参酮胶囊联合2%酮康唑洗剂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6例脂溢性皮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44例,给予2%酮康唑洗剂清洗患处,并口服丹参酮胶囊,每次1g,每日3次;对照组42例,给予2%酮康唑洗剂清洗患处,并口服维生素B6片,每次10 mg,每日3次,治疗前后对两组皮损严重程度和瘙痒程度进行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项皮损严重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红斑、鳞屑、皮脂溢出、瘙痒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试验组痊愈率为52.3%(23/44),显效率为22.7%(10/44),有效率为75.0%(33/44);对照组痊愈率为31.0%(13/42),显效率为21.4%(9/42),有效率为52.4% (22/4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P< 0.05),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4.00,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酮胶囊联合2%酮康唑洗剂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临床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许功军;吕香花;许经纶;王坤 刊期: 2014年第30期

  • 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近期疗效评价

    目的 通过观察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TVT-O)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UI)术前、术后尿动力学改变,评估其近期疗效.方法 收集行TVT-O治疗的女性SUI患者32例,所有患者术前及随访时填写国家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评分表(ICI-Q-SF)并行尿动力学检查,比较术前和随访时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中术后大出血、膀胱尿道损伤、切口感染、吊带切割或脱落、吊带侵蚀等并发症.1例(3.1%,1/32)出现排尿费力,2例(6.2%,2/32)出现腹股沟区疼痛,1例(3.1%,1/32)出现尿频尿急症状,予以对症治疗后缓解.术后6周复诊,与术前相关参数比较:术后ICI-Q-SF评分、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余尿量、初始尿意时膀胱容量、大膀胱测压容量、大膀胱逼尿肌收缩压、大尿道压、大尿道闭合压和功能性尿道长度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愈率和改善率分别为90.6%(29/32)和9.4%(3/32).结论 TVT-O治疗女性SUI近期效果较好,尿动力学在SUI诊疗及疗效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魏刚 刊期: 2014年第30期

  • 聚焦超声联合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目的 探讨聚焦超声联合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疗效.方法 将100例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按入院时段随机选取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60例为试验组,采用鼻内镜下海极翼聚焦超声刀治疗联合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另40例患者为对照组,单独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1年.试验组中显效32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 (54/60);对照组中显效1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30/4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术后无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下鼻甲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聚焦超声联合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常年变应性鼻炎创伤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近期可获得满意疗效,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刘大英;王锦云 刊期: 2014年第30期

  • 血糖指标及影像学征象对老年人糖尿病性舞蹈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糖指标和影像学征象对老年人糖尿病性舞蹈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老年舞蹈症患者的血糖指标以及CT和MR影像学征象,其中12例糖尿病性舞蹈症作为观察组,18例脑梗死和5例脑出血所致的23例舞蹈症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血糖升高指标和影像学征象对糖尿病性舞蹈症的诊断特异度和敏感度,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两组患者的血糖升高和影像学阳性征象的例数差异.结果 实验室检查示血糖升高对糖尿病性舞蹈症的诊断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60.9%,100.0%;影像学检查示糖尿病性舞蹈症患者的基底节区呈现特征性斑片状CT高密度及塑形T1WI高信号征象,该征象对糖尿病性舞蹈症的诊断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5.7%,83.3%.两组患者的血糖升高和影像学阳性征象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糖升高对老年人糖尿病性舞蹈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而基底节区CT高密度/T1WI高信号征象的特异度较高,综合高血糖指标及影像学征象对老年人糖尿病性舞蹈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萍;曲林涛 刊期: 2014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