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32期文献
  • 七例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UTE)的临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病理结果证实为UTE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6.5岁;2例经膀胱镜下取病理确诊,另5例均经术中及术后病理证实.内分泌辅助治疗下2例行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膀胱段输尿管切除+输尿管再植术,4例行输尿管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结果 7例患者均被确诊为UTE,其中2例膀胱子宫内膜异位,4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1例输尿管及膀胱均有子宫内膜异位;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2~3年,均未复发.结论 UTE临床较为少见,易误诊,异位组织的完整切除并内分泌辅助治疗是此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参考病变位置、范围、深度等.

    作者:陈健;李昆仑;金承洛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颈动脉狭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脑血管意外的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行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脑血管意外的差异.方法 选择100例颈动脉狭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体外循环组44例,非体外循环组56例,对比分析两组术后早期(术后48 h内)脑血管意外发生率.结果 体外循环组8例(18.2%)患者发生了术后早期脑血管意外,其中1例(2.3%)发生脑梗死;7例(15.9%)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没有脑出血病例.非体外循环组术后早期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低于体外循环组[5.4% (3/56)比18.2%(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1,P=0.042).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减少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早期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作者:徐化静;张海瑞;冯均庆;牛红星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马凡综合征妊娠合并主动脉A型夹层的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马凡综合征妊娠合并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经验.方法 3例患者的年龄25~31岁,平均28.6岁.妊娠32 ~ 38周,平均36.5周.手术先在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而后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完成Bentall手术加孙氏手术,术后母亲和活体胎儿均接受随访.结果 母婴均生存.体外循环210 ~ 280 min,平均265 min;主动脉阻断120~160 min,平均135 min;停循环20~29 min,平均26.5 min.术后随访1.0~2.5年,平均2.0年.患者恢复良好,复查CT显示手术部位形态、结构、血流无异常,支架远端的自体血管无扩张;3例婴儿生长发育好,智力正常.结论 术前应综合考虑主动脉病理改变及孕龄,选择恰当的胎儿处理方式及手术方式,从而有效地保证母婴安全.

    作者:王惠;张勇;梁家立;陈明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Hawkins Ⅲ型距骨颈骨折两侧双切口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急诊治疗应用

    目的 探讨HawkinsⅢ型距骨颈骨折应用内、外侧双切口加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急诊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HawkinsⅢ型距骨颈骨折41例,左侧21例,右侧20例.所有患者均急诊采用内、外侧双切口显露、复位骨折,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AOFAS)制定的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定术后功能.结果 41例患者术后随访(37.7±8.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0.5)个月,无骨折不愈合.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79.3±2.6)分,治疗前(35.1±8.0)分,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优11例、良17例、可11例、差2例,优良率为68.3% (28/41).18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43.9%(18/41),累及胫距关节者8例,累及距下关节者6例,同时累及胫距关节、距下关节者4例.发生不同程度距骨缺血性坏死7例,发生率为17.1%(7/41).结论 急诊采用内、外侧双切口显露、复位骨折,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HawkinsⅢ型距骨颈骨折疗效满意,术中注意保护残存血运,根据距骨体三维立体移位特点施行解剖复位,术后应遵循早运动、晚负重的原则指导功能康复.

    作者:姜武;李浩鹏;李文利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62例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管理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75岁)患者的麻醉管理过程及应对措施.结果 接受全身麻醉32例,椎管内麻醉30例.手术时间85 ~434(163 ±47) min;术中出血量150 ~1 200(454±220) ml.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观察到合并症,术后苏醒期间合并寒战5例、恶心呕吐3例、顽固性低血压1例,均经积极处理后好转,大部分患者接受术后自控镇痛,镇痛效果良好,无伤残或死亡发生.结论 高龄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大、出血量多、麻醉风险大,应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并完善术中监测,积极预防和应对各种并发症.

    作者:范晓华;万里;金传刚;陈明兵;梅伟;罗爱林;田玉科;王学仁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柠檬酸镁溶液联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柠檬酸镁溶液联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6例因下消化道症状等行结肠镜检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研究组应用柠檬酸镁溶液联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对照组应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比较两组病变检出情况、肠道准备质量、首次排便时间、排便次数、进镜时间、服用肠道准备药物后电解质及肝肾功能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两组病变检查率、进镜时间、服用肠道准备药物后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肠道准备质量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3%(52/54)比82.7%(43/52)],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2.5 ±26.1) min比(47.2±22.4) min],排便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8.2±2.9)次比(6.2±2.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恶心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2.2%(12/54)比48.1%(2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呕吐、腹胀、腹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柠檬酸镁联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应用于结肠镜检查的术前肠道准备可提高肠道准备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光;宋林繁;王勇;沈海峰;范亚召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不同容量局部麻醉药用于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容量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液用于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分别应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和30 ml实施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阻滞完成后每隔5 min测定臂丛各分支的感觉阻滞效果,30 min后测定臂丛各分支的运动阻滞程度.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外科麻醉成功率、并发症及麻醉维持时间.结果 A、B组的外科麻醉成功率[93.3%(28/30)比96.7%(29/30),P> 0.05]、感觉阻滞起效时间[10 (5) min比5(5) min,P> 0.05]、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麻醉维持时间比B组短(P<0.05).结论 0.3%罗哌卡因与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及30 ml用于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麻醉成功率和起效时间.

    作者:支燕;谢红;马吉宁;胡毅平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膀胱尿路上皮癌中TBX2与MDM2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中TBX2、MDM2蛋白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9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2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TBX2、MDM2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TBX2、MDM2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TBX2的阳性率为65.6%(59/90),随着TBX2表达程度的增高,癌组织的分化程度越低、临床分期越晚、更易出现复发(P<0.01).MDM2的阳性率为31.1%(28/90),随着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MDM2的阳性率升高(P<0.01);出现复发的膀胱尿路上皮癌中MDM2的阳性率为57.5% (23/40),无复发的膀胱尿路上皮癌中,MDM2的阳性率仅为10.0%(5/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NM分期Ta~T1期MDM2阳性率为0(0/52),T2~T3期MDM2阳性率为73.7%(28/38),MDM2阳性患者pTNM分期更晚(P<0.01).癌组织中TBX2的表达与MDM2呈正相关(r=0.487,P< 0.05).结论 TBX2及MDM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高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及复发有关.

    作者:傅晓丹;刘庆伟;施红旗;楼善贤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带尾孔针结合钛缆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目的 探讨带尾孔针结合钛缆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5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带尾孔针结合钛缆张力带内固定.结果 35例患者获得随访6 ~ 24个月,平均11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10周,平均6周.按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30例,良5例,优良率100% (35/35).无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带尾孔针结合钛缆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手术方法简单,固定牢固,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作者:李骥;王众;吴亚乐;苏加向;廖腾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改良喙突入路与经典喙突入路定位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对比

    目的 探讨改良喙突入路和经典喙突入路定位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 对60例择期行臂丛神经阻滞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以喙突内下2 cm为穿刺点,观察组穿刺点参考喙突内下2 cm,并用臂丛神经体表的投影对该穿刺点进行改良.记录两组操作时间、穿刺次数、阻滞成功率、并发症及患者的24 h麻醉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操作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3.2±1.1) min比(4.3±1.4)min] (P< 0.05),且观察组一次穿刺定位到神经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3.3%(22/30)比50.0%(15/30)](P< 0.05).两组阻滞成功率、并发症及患者的24 h麻醉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喙突入路可以明显提高单次穿刺定位到神经的概率,且可减少操作时间,提高了穿刺点体表定位的准确性.

    作者:曹淑梅;李莎莎;卢荣军;续蕾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海马硬化型颞叶癫痫患者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 探讨海马硬化型颞叶癫痫患者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 癫痫组为15例颞叶癫痫患者手术切除的颞叶病灶,对照组为6例脑外伤内减压术中切除的颞叶脑组织,应用HE染色、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来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状态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及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及癫痫组HE染色均未发现凋亡的神经细胞;TUNEL染色对照组未见阳性细胞,而癫痫组发现较多的染色阳性细胞,100个染色细胞中阳性细胞数为(4.39±2.04)个.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脑组织内bcl-2蛋白无表达,癫痫组15例均可见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强[100个染色细胞中阳性细胞数为(6.72±3.36)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ax蛋白在癫痫组与对照组中均轻微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2例检测到caspase-3蛋白的表达,而癫痫组有14例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100个染色细胞中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07±0.43),(9.54±3.68)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神经细胞凋亡是导致海马硬化的重要原因,bcl-2、caspase-3参与了这一过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胡火军;黄益玲;汪雷;王雄伟;郭金满;马金阳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经直肠直肠前突闭式修补术治疗直肠前突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联合经直肠直肠前突闭式修补术(Block术)治疗中重度直肠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直肠前突患者按入院当天所在月份的奇偶分为A组(奇数月,采用PPH联合Block术,49例)和B组[偶数月,采用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黏膜切除术(STARR),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率、总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评分、术后1年前突距离均优于B组[(25.5±2.8)min比(36.8±4.6) min、2.0%(1/49)比13.5% (5/37)、(7 359 ±580)元比(10 928 ±610)元、(9.1±0.8)分比(8.2±0.7)分、(5.02 ±0.71) mm比(9.73±1.3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H联合Block术治疗中重度直肠前突的临床疗效确切、手术创伤更小、手术更安全,更好地预防了直肠前突的复发,同时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项雄华;卿艳平;吴为明;金海波;蔡张愉;张康为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巨大硬脑膜下血肿钙化术后伴癫痫、发热和左侧肢体无力一例

    患者 男,49岁,以左眼视力下降伴头痛1个月余为主诉于2013年10月30日就诊.患者就诊前1个多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力下降,伴间歇性全头胀痛,自服解热镇痛药可缓解,无其他特殊不适.至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8,左眼视力0.4,见左侧轻微视盘水肿、颜色淡,未见其他异常,行鞍区MRI检查排除垂体瘤,检查示右侧颞顶部颅板下梭形高低混杂信号影,硬脑膜外血肿?CT检查示幕上脑室积水、扩张.门诊以“硬脑膜外血肿、脑积水”收入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特殊服药史.入院后查体患者头围60 cm,左眼视力较右眼粗测略差,神经系统无其他特殊阳性体征.入院后查头颅CT、MRI示右侧颞顶部颅板下梭形高低混杂密度影(图1,2),符合硬脑膜外血肿钙化.侧脑室积水、扩张.

    作者:田伟;王壮志;徐承香;张文娟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慢性手术后疼痛的研究进展

    慢性手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是外科手术后引起的疼痛综合征,指术后至少存在2个月的连续性或间歇性疼痛,除外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复发等原因引起的疼痛.在过去15年间,诸多研究建议将CPSP列为手术严重并发症之一[1].Fortier等[2]新研究表明,在小儿群体中,CPSP发生率为13%,慢性疼痛使3.9%患儿课外活动受限或影响睡眠.在所有手术后患者中,CPSP发生率为11.5% ~ 47.0%,其中0.5% ~ 1.5%患者具有严重的慢性疼痛[3].近年,诸多研究对CPSP的临床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怀疑多种不同机制(脊髓疼痛扩增机制,中枢抑制控制缺陷,炎性反应控制失调)均能引起CPSP病变[4].可能存在的易感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肥胖、心理因素、术前疼痛、麻醉药物与麻醉方式以及手术操作等.预防策略包括保护性手术技巧、抗痛觉过敏性麻醉(局部麻醉、辅助使用抗痛觉过敏药物,如氯胺酮、加巴喷丁)[5].尽管这些干预中有些对少数患者有效,但没有证据表明这适用于广大人群.现就CPSP的病因、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的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延军;顾小萍;马正良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Carnation光子治疗仪治疗痔瘘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Carnation光子治疗仪治疗痔瘘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痔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肛门中药熏洗加局部换药后采用Carnation光子治疗仪照射,对照组采用中药熏洗加局部换药.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出血、疼痛、水肿评分及疗效进行观察统计.结果 两组术后12,24 h疼痛、肛缘水肿、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7d疼痛、肛缘水肿、出血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58/60),对照组总有效率80%(48/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arnation光子治疗仪是治疗痔瘘术后预防并发症发生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保琴;尚秀娟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胫前肌腱劈开转位治疗马蹄内翻足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胫前肌腱劈开转位治疗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 收集采用胫前肌腱劈开转位配合跟腱延长手术治疗马蹄内翻足患者18例,均为单足手术,其中5例为先天性,13例为后天获得性,18例均有不同程度腓肠肌痉挛短缩;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足骨质均未发生明显畸形,踝关节均能被动背伸0°~5°.结果 18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并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7~4.5年,平均3.7年,所有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按Garceau标准评价优良17例.结论 胫前肌腱劈开转位能很好平衡踝关节背伸、跖屈肌肌力,远期效果良好,是治疗马蹄内翻足较好的术式.

    作者:康彦忠;张锦;赵春成;陈长春;公伟;兰天亮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效果评估

    目的 比较地佐辛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效果.方法 120例ASAⅡ~Ⅲ级老年拟行ERCP手术患者,均采用静脉全身麻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芬太尼组、地佐辛组,每组60例.麻醉诱导(手术开始前5 min):芬太尼组患者静脉给予芬太尼0.1 mg、丙泊酚1.5 mg/kg.地佐辛组患者给予地佐辛5 mg、丙泊酚1.5 mg/kg,待患者入睡后进行手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1 min(T0)、诱导后1 min(T1)、内镜置入(T2)、手术操作开始后5 min(T3)、手术结束(T4)及患者苏醒(T5)各时点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并记录从停药到患者睁眼的苏醒时间,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呛咳、体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芬太尼组T1时点HR、RR、MAP较T0时及地佐辛组T1时点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芬太尼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为(7.9±3.6) min,明显长于地佐辛组的(4.3±2.9) min (P< 0.05).芬太尼组出现轻微呼吸抑制(SpO2< 0.90)5例,呛咳4例,明显高于地佐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ERCP,具有麻醉起效迅速、呼吸抑制轻微、对循环的影响较小、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不失为一种更安全、更舒适的麻醉方式.

    作者:龙丰云;米智华;高巨;沈邮静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帕瑞昔布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所引发的应激反应有无抑制作用,为围手术期抑制应激反应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选择择期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ASA分级Ⅰ~Ⅱ级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帕瑞昔布钠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T0)、气管插管后即刻(T1)、切皮后(T2)、建立气腹后(T3)、气管导管拔除即刻(T4)、术后4 h(T5)、术后8 h(T6)、术后12 h(T7)、术后24 h(T8)的心率(HR)、血压及中心静脉压(CVP),并在以上时点采集颈内静脉血6 ml,测量血清皮质醇(Co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各项监测指标T0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帕瑞昔布钠组血清Cor水平在T1~T8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hs-CRP水平在T2~T8时点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血清TNF-α在T1~T7时点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或<0.01);血清IL-6在T4 ~ T8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可以有效地抑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激反应.

    作者:陈文东;高淑平;冼业兰;林雪华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盐酸氢吗啡酮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盐酸氢吗啡酮用于硬膜外术后患者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80例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q(盐酸氢吗啡酮)组:盐酸氢吗啡酮2 mg+甲磺酸罗哌卡因178.8 mg+托烷司琼5 mg和s(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0.125 mg,其余两药剂量同q组.均稀释至100 ml,背景输注2 ml/h,自控剂量0.5 ml/次,锁定时间15 min.术毕两组均预注各自配好的镇痛液5 ml.分别于术后4,8,12,24 h对患者行镇痛、镇静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镇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均<1.2分,镇静评分均<1.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呼吸抑制、头晕,皮肤瘙痒极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q组发生率低于s组(P<0.05).结论 盐酸氢吗啡酮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镇静完善,可降低舒芬太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术后镇痛质量.

    作者:姜小军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近侧为主胃癌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回顾性研究近侧为主胃癌不同手术切除方式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手术治疗近侧为主胃癌患者354例,将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三组: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残胃食管吻合组(A组)98例、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B组)187例、根治性全胃切除十二指肠食管间空肠间置组(C组)69例.比较三组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理特征、预后、生活质量等.结果 三组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率、病死率、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体质量明显减轻、身体状况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消化道重建时间、手术时间、肿瘤直径、Ⅳ期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30±10) min比(46±12)和(56±13) min、(180±35) min比(200±45)和(220±55) min、(2.9±1.9) cm比(4.8±1.8)和(4.9±1.8) cm、7.1%(7/98)比31.6%(59/187)和26.1%(18/69)、46.9% (46/98)比64.7%(121/187)和71.0%(49/69)、24.5% (24/98)比41.7%(78/187)和40.6%(28/69)],远期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100.0% (98/98)比55.6%(104/187和49.3%(3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或根治性全胃切除十二指肠食管间空肠间置,可明显提高远期治疗效果,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且术后生活质量较根治性近侧胃切除残胃食管吻合好.

    作者:严凤明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12例一期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心内畸形一期手术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 共手术治疗CoA合并其他心内畸形12例,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一期矫治:其中3例采用单一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矫治,另9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加左后外侧切口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康复患者术后复查均显示主动脉弓缩窄解除,吻合口通畅,血流正常.随访6个月至3年,无晚期死亡,无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术后当天死于低心排综合征.术后发生再狭窄1例,患者无自觉症状,继续随诊观察中.未发现体循环高压、动脉瘤形成和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 CoA合并心内畸形一期手术效果确切,中远期随访提示疗效满意.

    作者:曹炜;石开虎;徐盛松;汪裕琪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关于创伤性休克中内皮素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内皮素在创伤性休克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内皮素拮抗剂治疗创伤性休克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5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创伤性休克组),其中轻度休克9例、中度休克11例、重度休克5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5例(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静脉血中内皮素含量及不同程度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创伤性休克组患者内皮素含量为(120.41±34.27) ng/L,对照组(54.48±18.26) 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休克患者内皮素含量分别为(87.9±18.4),(112.7±23.1),(149.6±50.4) ng/L,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分别为0,1/11,3/5.结论 内皮素含量的上升能够加重创伤性休克的病情,临床治疗可以考虑通过对抗内皮素治疗创伤性休克.

    作者:崔涛;梁金仙;胡延林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单孔非气腹拖出式与传统三孔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 对比分析单孔非气腹拖出式与传统三孔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的疗效.方法 对90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分别施行单孔非气腹拖出式LA(单孔组,46例)和传统三孔式LA(常规组,4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单孔组8例为后位阑尾,无法单钳局部分离,改行传统三孔式LA;常规组均行传统三孔式LA,无中转开腹.单孔组手术时间(27.3±3.1) min,显著短于常规组的(48.2±5.5) min;单孔组术后恢复排气时间(12.2±2.3)h,显著短于常规组的(20.2±2.1)h;单孔组术后住院时间(2.1±0.7)d,明显短于常规组的(3.2±0.8)d;单孔组住院费用(5055.6±88.5)元,明显少于常规组的(5 997.8±120.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3~6(5.0±0.7)个月,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孔非气腹拖出式LA手术安全可行,与传统三孔式LA相比,恢复快、费用少,切口瘢痕藏于脐部,美容效果更好.

    作者:周文;陈德忠;刘雪英 刊期: 2014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