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5年8期文献
  • 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麻醉药用量、术后苏醒和镇痛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例.两组术前行髂筋膜间隙阻滞,试验组给予0.25%罗哌卡因60 ml,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60 ml,两组均接受全身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用药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波动情况,同时比较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15和30 min的警觉镇静评分(改良的OAMS)和拔管后即刻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麻醉维持期间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40)mg比(420±85)mg,(300±50)μg比(600±150)μg](P<0.01).试验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4.5) min比(16.2 ± 7.1) min,(8.0± 2.8) min比(20.0±8.3) min](P< 0.01).试验组术后15和30 min改良的OAA/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0.3)分比(3.0±1.2)分,(4.6±0.2)分比(3.9±0.8)分](P<0.01),试验组拔管后即刻V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0.9)分比(4.5±0.8)分](P<0.01).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用0.25%罗哌卡因60 ml行髂筋膜间隙阻滞能稳定全身麻醉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减少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同时缩短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改善术后镇静镇痛.

    作者:陈跃;林仙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清醒气管插管后患者自行摆放俯卧位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清醒气管插管后患者自行摆放俯卧位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30例需行全身麻醉下俯卧位手术的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清醒气管插管后,患者根据自身的舒适度配合医务人员摆放俯卧位,记录基础状态(T0)、插管过程(T1)、摆放体位(T2)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高值.并观察是否有呛咳反射和有无相关插管并发症.结果 30例患者中28例成功,2例放弃.成功患者无明显呛咳反射及相关插管并发症,T0、T1、T2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下俯卧位手术的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清醒气管插管后患者自行摆放俯卧位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作者:衡垒;王明玉;常华;陈平;张涛;孙厚亮;蒋桂琼;朱珊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改良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目的 总结改良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的体外循环经验.方法 58例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改良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针对手术方式的改良,体外循环技术也进行了改进:使用双侧顺行脑灌注脑保护,降温、升温的处理及血液保护方法等.结果 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248 ~ 485 (396±67) min,体外循环时间175~260(181±33) min,心肌阻断时间64~104(85±12) min,停循环时间22~ 48(32±5)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6 ~54(39±7)min.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5.0~35.5(23.0±4.5)h,ICU监护时间24 ~ 140(88±12)h.术后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5.2%,3/58),肾衰竭5例(8.6%,5/58),肺部感染4例(6.9%,4/58).结论 针对改良主动脉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采用双侧顺行脑灌注的脑保护等体外循环管理方式,并发症少,病死率低,取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作者:曾艳红;王志维;詹玮玮;吴红兵;张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振幅整合脑电图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度及头颅磁共振成像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临床分度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的相关性,为早期判断HIE病情程度提供依据.方法 入选90例足月HIE患儿,于生后12h内进行aEEG监测,生后3~7d行头颅MRI检查.根据aEEG监测结果将患儿分为aEEG正常、轻度异常、重度异常三组,与HIE患儿临床分度及头颅MRI分度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90例HIE患儿临床分度:轻度HIE 44例(48.9%),中度HIE 29例(32.2%),重度HIE17例(18.9%).头颅MRI分度:轻度49例(54.4%),中度23例(25.6%),重度18例(20.0%).aEEG监测结果:aEEG正常43例(47.8%),aEEG轻度异常25例(27.8%),aEEG重度异常22例(24.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EEG监测结果与HIE临床分度(r=0.970 7,P< 0.01)和MRI分度(r=0.933 5,P< 0.01)均呈正相关.结论 aEEG严重程度与HIE临床分度及头颅MRI分度有相关性,可早期判断HIE病情程度.

    作者:贾系群;刘翠青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在小儿心外大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在小儿心外大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超声心动图和多层螺旋CT对110例经手术证实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诊断情况,按先天性心脏病部位分为三种:心脏、心脏-大血管连接和心外大血管.结果 1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共计366处畸形,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准确率为90.7%(332/366),多层螺旋CT为95.6%(350/36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84,P=0.070).366处畸形中,心脏部位160处,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准确率为98.1%(157/160),多层螺旋CT为97.5%(156/1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76,P=0.378).心脏-大血管连接部位55处,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准确率为94.5%(52/55),多层螺旋CT为100.0%(55/5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83,P=0.243).心外大血管部位151处,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准确率为81.5%(123/151),多层螺旋CT诊断为92.1%(139/15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77,P=0.01).结论 多层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中有其应用价值,尤其在心外大血管畸形方面优于超声心动图.

    作者:梁宏伟;张金玲;赵德利;张极峰;刘白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Pokemon和c-myc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Pokemon和c-myc在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Pokemon和c-myc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86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60例结直肠腺瘤组织标本和4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Pokemon和c-myc蛋白表达情况,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组织中Pokemon和c-myc基因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Pokemon和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组织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69.8%(60/86)比13.3%(8/60)和5.0%(2/40)、73.3%(63/86)比15.0%(9/60)和2.5%(1/40)],结直肠癌组织中Pokemon和c-myc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组织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0.915±0.247比0.358±0.102和0.277±0.085、1.272±0.360比0.398±0.153和0.255 ± 0.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Pokemon和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浸润程度、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性别、年龄和肿瘤直径无关(P>0.05).结论 Pokemon和c-myc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这种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有关,提示Pokemon和c-myc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临床治疗的评估指标.

    作者:郭柏华;杨章林;董国钢;王笑凌;班雨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量效时效及安全性评估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量效时效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其中时间窗≤3.0h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25例;时间窗3.1~4.5h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组和D组,每组30例.A组和C组给予阿替普酶0.6 mg/kg(高用量60 mg)静脉溶栓治疗;B组和D组给予阿替普酶0.9 mg/kg(高用量90 mg)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四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h、24 h、7d、30 d、90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四组临床疗效,统计四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于治疗后90 d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 四组治疗后1h、24 h、7d、30 d、90 d 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NIHSS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明显降低的趋势.A组与B组、C组与D组同一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D组分别与B组、C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后90d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预后良好率大为76.00%(19/25),C组预后良好率小为43.33%(13/30),B组为64.00%(16/25),D组为53.33%(16/30).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20,P>0.05),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9,P>0.05).结论 治疗窗≤3.0h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同样安全有效,治疗窗3.1~4.5h常规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较好且安全.

    作者:谢江文;吕国菊;俞丽;李丹;张奇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肯尼迪病一例

    患者 男,53岁,主因四肢无力10年,加重2年入院.入院前10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四肢无力,活动后明显,伴肌肉酸胀,休息后稍缓解.入院前2年,患者自觉四肢无力较前加重,不能快走,上楼及下蹲后站起困难,尚可持物及平地行走,伴性功能障碍,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二便正常.既往体健,入院前20年出现双上肢姿势性震颤.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双侧眼睑无下垂.

    作者:纪叶;朱建国;韩敬哲;闫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阴道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患者 女,60岁.入院2个月前曾因阴道少量出血1次伴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院给予抗感染治疗,效果差.入院10 d前无意间扪及阴道口有一块状物,在我院门诊行活检,病理结果:倾向于分化较差的腺癌.入院5d前,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切片会诊结果:倾向神经内分泌癌.既往高血压、冠心病病史4年,一直口服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平稳,无明显心悸、胸闷等不适.

    作者:吕卫琴;尚云;倪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宫颈癌与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研究进展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癌症之一,每年全世界有超过50万的新发病例,且约有25万女性死于宫颈癌[1].宫颈上皮细胞暴露于致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高危亚型,使正常宫颈组织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风险增加,持续的HPV感染则是其得以发展为宫颈癌的前提,但单一HPV感染不足以引发细胞恶变,宫颈癌的发生还与免疫、内分泌、营养状况、基因改变等多方面因素相关.近年发现,宿主原癌基因的过量表达或功能异常及抑癌基因的失活、缺失与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相关,如原癌基因c-Met、颗粒蛋白前体(PGRN)、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4),及抑癌基因第10号染色体同源缺失的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肝激酶B1 (LKB1)、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 (LRIG1)等.现就近年宫颈癌与上述基因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肖浪潮;黄守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自噬在胃癌中作用的研究现状

    胃癌(GC)是全世界第四大恶性肿瘤,病死率位居世界第2位[1].尽管在近年胃癌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并且疾病诊断较晚,导致5年总生存率只有25%或更低[2].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策略,提高预后,预防治疗耐药尤为重要.自噬是真核生物中进化高度保守的对细胞内物质进行周转的重要过程.通过其自身物质的降解,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自噬在肿瘤细胞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备受争议:一方面,循环利用衰老及损伤的细胞内物质,为肿瘤细胞的存活提供能量;另一方面,过度自噬会导致肿瘤细胞死亡.而自噬在胃癌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将自噬在胃癌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张蕾;杨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像学检查及神经评分

    近年,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27.4%~ 81.6%的糖尿病患者可合并周围神经病变[1].DPN常常是一个隐匿、渐进的过程,通常先引起患者感觉异常,感觉减退、消失,容易导致溃疡、坏疽,以致截肢.所以DPN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利于避免坏疽、截肢等严重后果的出现,从而减轻患者痛苦,有利于控制疾病的发展,对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现就DPN的影像学表现、周围神经病变评分及其他检查方法对DPN的早期诊断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韩云霞;王艳滨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应用解剖

    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损伤会对患者的心理和身体造成极大影响,同时也对手术者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现对RLN的应用解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手术中保护RLN提供帮助.一、RLN的应用解剖右迷走神经在胸顶分出右RLN,绕右锁骨下动脉经气管食管旁沟前外侧向上、向内斜行返回颈部.在峡部以下水平右RLN常远离气管食管旁沟4.5 ~ 6.5 mm,多在气管食管沟的前方斜行,在峡部常紧贴气管食管沟内.

    作者:张玉怀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三尖瓣成形环差异化缝合治疗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40例

    目的 探讨三尖瓣成形环差异化缝合治疗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的近、中期效果.方法 收集手术治疗的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40例,其中中度22例,重度18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7例,老年性心脏瓣膜病8例,成年人先天性心脏病15例.所有患者均行心脏瓣膜置换(成形)或心内畸形矫治,同期使用人工瓣环差异化缝合治疗,术后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情况.结果 40例患者术前三尖瓣反流束面积(10.06±2.41) cm2,术后1年三尖瓣反流束面积(1.40±0.34) cm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三尖瓣舒张期瓣环内径(41.14±2.65) mm,术后1年三尖瓣舒张期瓣环内径(30.47±0.75)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肺动脉压力不同程度下降,心功能均有所提高,随访期间无死亡发生.结论 三尖瓣成形环差异化缝合治疗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但其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项应明;涂韶松;章响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7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方法 在万方数据库以门静脉血栓或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为检索词,检索出符合要求并且资料完整的2006-2014年文献10篇(77例),与收治的2例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中,53例在发病前存在明确诱因,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22例)、脾切除+断流术(16例)和腹部感染病史(11例)是常见诱因.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是肠系膜下静脉血栓常见的诱因,在对肠道血运状态充分评估的前提下,采用从升阶梯治疗能在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同时,降低治疗成本.

    作者:陈健;王甘红;钱建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不同放疗方法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癌患者疗效的观察

    目的 评价常规野放疗、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在不同分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50例初次治疗的宫颈癌患者按放疗方法分为常规野放疗组、三维适形放疗组和调强放疗组,每组50例.患者在放疗前后行HPV分型检测;患者在放疗同时均行单药顺铂化疗增敏.观察三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50例患者中,138例HPV感染;常规野放疗组、三维适形放疗组和调强放疗组HPV感染率分别为90%(45/50)、88%(44/50)和98%(49/5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PV分型中以HPV16多,占65%(97/150).三组HPV感染患者有效率、HPV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PV16和HPV 18感染患者采用三种放疗方法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强放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次明显少于常规野放疗组和三维适形放疗组(12例次比69和42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野放疗、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治疗HPV感染的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及HPV转阴率相当,且不受HPV分型影响,但调强放疗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常规野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

    作者:赵凤菊;郑安梅;赵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叶酸对老年H型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究叶酸对老年H型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86例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93例患者行常规降血压治疗,叶酸组93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叶酸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叶酸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MAP)、同型半胱氨酸(Hcy)、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16.14±6.14) mmHg(1 mmHg=0.133 kPa)比(125.36±6.21)mmHg、(72.51±8.14) mmHg比(82.39±7.74) mmHg、(95.23±3.17) mmHg比(101.20±4.71) mmHg、(18.13 ±3.53) μmol/L比(21.30±4.85)μmol/L、(1 242.33±135.27) cm/s比(1 485.39±140.35)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68%(9/93)比25.81%(2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叶酸对老年H型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预后均具有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章秋芳;王中英;徐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百草枯中毒患者预测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测早期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患者按存活时间分为存活时间≥72 h组(64例)和存活时间<72h组(40例).结果 存活时间≥72 h组年龄、白细胞、血肌酐、血百草枯、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存活时间<72h组[(42.5±15.8)岁比(57.8±14.3)岁、(11.8±4.8)×109/L比(14.1±7.2)×109/L、(14±12) mg/L比(21±11) mg/L、1.7(0.9~5.1) mg/L比43.9(9.8 ~ 142.5)mg/L、(82.6±17.8)次/min比(98.2±24.5)次/min、(20.4±4.2)次/min比(25.1±11.7)次/min、(100.8±15.2) mmHg(1 mmHg=0.133 kPa)比(109.8±19.8) 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钾、Glasgow预后评分明显高于存活时间<72 h组[(33.5±5.2)mmHg比(29.7±8.8) mmHg、(3.4±0.6) mmol/L比(3.0 ±0.8) mmol/L、(14.1±2.4)分比(13.2±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性别构成、合并其他用药、中毒至就医时间、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血钠、体温、急性肺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后,发现高龄(OR=0.89,95% CI 0.75 ~ 0.98)、高血肌酐(OR=6.40,95% CI 4.10 ~ 9.70)、低血钾(OR=10.53,95% CI 2.21 ~41.24)及高心率(OR=6.52,95% CI 2.12~31.47)是预测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1).而高血百草枯与早期死亡无关(OR=1.52,95% CI 0.19~56.42,P>0.05).结论 高龄、低血钾、心肾功能下降是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作者:江甲子;陈昕明;刘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体位准备及硬脑膜悬吊对降低重度颅骨缺损修补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探讨

    目的 探讨术前体位准备及硬脑膜悬吊对降低重度颅骨缺损修补术后皮下积液积血等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行颅骨修补手术的重度单侧颅骨缺损(减压窗凹陷深度> 2cm)患者64例,其中2013年3月后收集的34例均采用术前体位准备及硬脑膜悬吊(试验组),2013年3月前收集的30例均按常规准备及硬脑膜悬吊(常规组).结果 住院期间,试验组患者术中皮瓣分离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常规组[(12.5±2.5) min比(25.2±4.7) min、(68.0±8.8) min比(85.2±6.2) min、(73.8±27.0) ml比(107.5±29.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试验组手术并发症少于常规组.出院2~3周后,两组患者门诊CT复查,均未发现皮下积液及硬脑膜外血肿.结论 通过术前体位准备及术中硬脑膜悬吊的改进,能有效预防术后皮下积液积血等并发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余钻标;赵峰;胡亮;刘铮;顾夏龙;诸葛启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以眶蜂窝织炎首诊的鼻源性疾病临床分析

    眶蜂窝织炎在眼科临床上并不少见,其起病急,发展快,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视神经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甚至颅内感染等并发症[1].患者大多数就诊眼科,但鼻源性疾病导致眶蜂窝织炎发生的原因不容忽视,如果没有针对病因进行有效治疗,极易导致严重并发症.总结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以眶蜂窝织炎首诊的23例典型鼻源性疾病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鼻源性疾病引起的眶蜂窝织炎早期干预,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顾朝辉;赵玮;王亚玲;杨小娜;李爱伏;从珍;王巧辉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