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6年12期文献
  • 地中海贫血继发血色病致糖尿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血红蛋白病,是因某个或多个珠蛋白合成的基因缺失或突变,导致珠蛋白链比例失衡引起的遗传性贫血。目前,高量输血联合铁螯合剂治疗仍然是β地中海贫血的主要治疗手段。疾病本身的溶血现象以及长期输血可导致过量铁沉积于肝脏、胰腺、心脏及其他实质器官,并对这些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引起继发性血色病。现对1例长期住院治疗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继发血色病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吴传聪;吴武平;梅瑜;邓黎黎;马丽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临床病例分析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原名组织细胞增生症X,是一组单克隆起源的树突状细胞增生性疾病,此组织细胞具有朗格汉斯细胞的特征,主要以骨质破坏,良性局灶性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目前发病原因不明,可见于任何年龄,但50%以上病例发生在1~15岁的儿童,可累及多系统及多器官,起病情况不一,轻者为孤立的无痛性骨病变,重者为广泛的脏器浸润伴发热和体质量减轻。脊柱LCH患者以胸椎发病率高,其次是腰椎及颈椎。黑人少见,男女发病比例2∶1[1]。我科近期收治1例LCH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苗苗;吴涛;陆小亚;白海;王存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分段外剥内扎加皮桥结扎整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分段外剥内扎加皮桥结扎整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均采用分段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组皮桥采用结扎整形术治疗,对照组皮桥采用切缝整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第1、3天肛门排便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肛门排便疼痛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肛缘水肿、肛门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断桥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24.0±3.6)d比(29.6±4.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5,P<0.01)。结论分段外剥内扎加皮桥结扎整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安全性高,操作简便,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马志才;王建设;戴炜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两种置管引流方法对单发巨大细菌性肝脓肿患者近期疗效、病死率及并发症风险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镜切开置管引流术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对单发巨大细菌性肝脓肿患者近期疗效、病死率及并发症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单发巨大细菌性肝脓肿患者8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腹腔镜切开置管引流术40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40例(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操作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5%(37/40)比97.5%(39/40)和5.0%(2/40)比7.5%(3/40),P>0.05]。观察组操作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44.52±5.68)min比(98.59±12.70)min、(3.25±0.74)d比(4.86±1.32)d、(5.20±1.35)d比(7.42±1.79)d、(16.94±3.61)d比(25.52±5.28)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4/40)比27.5%(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切开置管引流术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用于单发巨大细菌性肝脓肿治疗有相似的近期疗效;但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加快病情康复进程,并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作者:王小倩;陈文卫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颅内静脉窦闭塞的早期诊断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中、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颅内静脉窦闭塞(CVSO)的早期诊断方法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12例中、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外伤性CVSO的发生情况,并对外伤性CVSO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颅脑损伤患者CVSO发生率为16.5%(35/212),其中血栓型CVSO(Ⅰ型)10例、压迫型CVSO(Ⅱ型)16例、混合型CVSO(Ⅲ型)9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跨静脉窦颅骨骨折、跨静脉窦硬膜外血肿均是导致外伤性CVSO的危险因素(OR=8.141、3.179,95%CI:3.224~20.840、1.470~7.037,P<0.05),其中跨静脉窦颅骨骨折与外伤性CVSO相关性为显著。进一步行Logistic多分类回归分析,提示女性是导致发生Ⅰ型CVSO的危险因素(OR=10.425,95%CI:1.831~30.053),跨静脉窦硬膜外血肿是导致发生Ⅱ型CVSO的危险因素(OR=5.766,95%CI:1.885~18.197),跨静脉窦颅骨骨折、跨静脉窦硬膜外血肿、存在静脉血栓史均是导致发生Ⅲ型CVSO的危险因素(OR=18.005、4.596、11.394,95%CI:2.021~58.836、1.144~19.525、1.436~46.558)。结论进行外伤性CVSO早期诊断时,应重点关注跨静脉窦颅骨骨折以及跨静脉窦硬膜外血肿,应辅以颅脑MR静脉造影或CT静脉造影检查,还需同时追问静脉血栓疾病史。

    作者:黎法利;郑咏仪;郑国雄;杨陪;韩志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斜疝修补术中远端疝囊高位结扎封闭在预防术后阴囊血清肿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斜疝修补术中远端疝囊高位结扎封闭在预防术后阴囊血清肿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行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84例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封闭组(远端疝囊高位结扎,42例)和非封闭组(远端疝囊完全剥离或离断旷置)4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阴囊血清肿发生率和手术时间、切口感染及血肿、住院时间以及随访情况等。结果手术全部顺利完成。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使用镇痛药物,均无切口感染及血肿病例;封闭组无阴囊血清肿发生,非封闭组发生5例(11.9%,5/42),两组阴囊血清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5~17个月,平均11.2个月,两组术后均无慢性疼痛。结论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斜疝修补术远端疝囊高位结扎封闭预防术后阴囊血清肿有效。

    作者:聂寒秋;张阳;牟永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直肠黏膜组织内源性胱硫醚β合酶和硫化氢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内源性胱硫醚β合酶(CBS)和硫化氢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在UC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SABC法观察CBS在30例活动期UC(活动期UC组)、30例缓解期UC(缓解期UC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直肠黏膜组织中的定位;直肠黏膜组织中CBS吸光度值则通过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计算。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直肠黏膜组织中 CBS mRNA 的相对表达量,同时检测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的表达作为内参照,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以目的条带与GAPDH吸光度的比值表示。检测血清中硫化氢水平。结果活动期UC组血清硫化氢水平、直肠黏膜组织中CBS吸光度值、直肠黏膜组织中CBS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缓解期UC组和对照组[(90.13±3.12)μmol/L 比(50.34±2.34)和(48.13±2.75)μmol/L、0.433±0.037比0.295±0.064和0.214±0.026、1.532±0.134比1.031±0.107和0.986±0.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缓解期U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S及硫化氢在活动期UC患者中的异常表达表明其在UC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曙光;李曙晖;陈鹏;管任珍;高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经皮肾镜碎石术与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直径10至20毫米肾下盏结石的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与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L)治疗直径10~20 mm肾下盏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单侧直径10~20 mm肾下盏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PCNL治疗30例(PCNL组),FUL治疗35例(FUL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碎石成功率、手术前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术中及术后未发生输尿管穿孔、撕脱等严重并发症。两组碎石成功率、术后高热发生率和术后镇痛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UL组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高于PCNL组[(95.27±22.69)min比(62.25±20.73)min和(17242±2679)元比(14205±1654)元],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 PCNL 组[(0.67±0.33)g/L 比(7.98±4.33)g/L 和(3.75±0.78)d比(6.54±1.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直径10~20 mm的肾下盏结石治疗,PCNL与FUL碎石成功率相似,但FUL创伤更小,术后住院时间更短,但费用相对高。

    作者:张泽键;邓灵;王细生;万淑科;彭乃雄;杨轶凡;刘云飞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S100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S100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08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根据S100蛋白表达情况分为S100蛋白阳性组(58例)和S100蛋白阴性组(5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差异。结果108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手术,术后5年复发率为88.9%(96/108),中位复发时间为32.7个月。S100蛋白阳性组患者的1、2、5年复发率为25.9%(15/58)、53.4%(31/58)、96.6%(56/58),中位复发时间为26.2个月。S100蛋白阴性组患者的1、2、5年复发率为10.0%(5/50)、36.0%(18/50)、80.0%(40/50),中位复发时间为40.0个月。Log-rank检验显示,S100蛋白的表达与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首次复发时间(c2=9.931,P=0.002)、术后生存率(c2=4.571,P=0.033)有关。而年龄、性别、是否联合脏器切除、肿瘤大小、术中放疗与患者术后的复发时间无相关性(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S100蛋白阳性(OR=1.582,95%CI:1.005~2.491)、病理分型(OR=1.531,95%CI:1.254~1.870)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100蛋白表达异常可能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S100蛋白阳性提示患者预后较差,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预后标志物。

    作者:侯雷;赵旭东;黄晓辉;刘娜;李沛雨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注射用兰索拉唑对健康者胃内24小时pH值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注射用兰索拉唑对健康受试者胃内24 h pH值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男女各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pH值测定电极入胃测定胃内pH基础值后立即静脉给药,试验组静脉滴注兰索拉唑30 mg,对照组静脉滴注等量0.9%氯化钠溶液,然后测定胃内24 h pH值。结果试验组静脉给药结束后胃内pH值开始出现明显升高(P<0.05)。给药结束至24 h,试验组胃内pH值均高于对照组,尤其是给药后前12 h内,试验组与对照组胃内pH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静脉滴注兰索拉唑后24 h胃内pH值为4.565±1.109,对照组为2.211±0.2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pH值>4.0总时间百分比为(73.36±21.08)%;pH值>6.0总时间百分比为(53.22±23.76)%,与对照组的(13.28±10.55)%、(3.92±2.1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注射用兰索拉唑的抑酸强度是值得肯定的,且每12小时给药1次在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治疗中可充分发挥作用。

    作者:程丹;汤绍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多样化康复小组模式对脑梗死患者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多样化康复小组模式对脑梗死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6例脑梗死患者按康复治疗方法分为多样化康复小组模式组(多样化组)和常规康复模式组(常规组),每组33例,两组均康复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价生命质量,并于治疗后评定患者满意度。结果多样化组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和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76±4)分比(63±3)分、(65±3)分比(52±4)分、(57±7)分比(44±6)分、(92±5)分比(7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康复模式均能促进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但是多样化康复小组模式可能效果更好。

    作者:焦睿;蓝素文;刘恒;梁明华;余淑芳;朱芬;周晓媚;石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钢板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内固定治疗方法分为LISS钢板组和解剖钢板组,每组2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疗效(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价)。结果 LISS钢板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解剖钢板组[(68.5±7.1)min比(92.3±9.4)min、(5.8±1.4)cm 比(8.6±2.1)cm、(208.5±27.8)ml 比(329.7±25.2)ml、17.2%(5/29)比41.4%(12/29)],优良率明显高于解剖钢板组[86.2%(25/29)比62.1%(1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SS钢板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LISS钢板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组织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快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作者:凡祥军;韩宜印;孙夫超;朱楠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方法、手术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治疗的中线生长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术中鞍区结构显露良好,肿瘤全切除19例(61.3%),次全切除12例(38.7%);术后视力视野均得到改善,并发电解质代谢紊乱6例(19.4%),尿崩症15例(48.4%)。结论颅咽管瘤患者采用额底纵裂入路行肿瘤切除术中显露中线结构良好,是治疗中线生长型颅咽管瘤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作者:包志军;许济;王治国;王克;朱林;郭世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吉林市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CCmec基因分型与耐药性研究

    目的:了解吉林市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耐药性,为指导临床用药及控制MRSA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吉林市区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检出的103株MRSA菌株,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葡萄球菌mec盒式染色体(SCCmec)基因型,同时用K-B法检测菌株对临床常用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菌株的病区来源。结果 SCCmec基因分型结果显示,62株为SCCmecⅢ型,占60.2%,39株为SCCmecⅡ型,占37.9%,未能分型菌株有2株,占1.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03株MRSA对头孢西丁、头孢唑啉、青霉素、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四环素、庆大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是96.1%、93.2%、95.1%、91.3%、90.3%和55.3%;对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低,仅为1.9%;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菌株来源的科室分布排前三位分别是神经外科(31.1%)、ICU(19.4%)和烧伤整形外科(17.5%)。结论吉林市区MRSA以SCCmecⅢ型为主要流行株,以SCCmecⅡ型为次要流行株,并且MRSA呈多重耐药,耐药性严重,但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

    作者:时文艳;冯宪敏;于圣;于新;黄红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T2期胃癌患者D2根治术中网膜囊剥离的临床价值评估

    目的:探讨T2期胃癌患者D2根治术中网膜囊剥离的风险及临床价值。方法将86例T2期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网膜囊剥离组(46例)和非网膜囊剥离组(40例)。记录患者年龄、Borrman分型、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脉管癌栓、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清扫淋巴结数量、肿瘤直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结果两组年龄、Borrman分型、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脉管癌栓、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清扫淋巴结数量、肿瘤直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结肠系膜前叶和胰腺被膜均未发现转移;网膜囊剥离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非网膜囊剥离组[(169.13±37.94) min比(147.45±30.2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均未见局部复发,网膜囊剥离组发生肝转移1例,非网膜囊剥离组发生骨转移1例;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T2期胃癌行D2根治术中可以不常规行网膜囊剥离,以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杨永江;苏卓彬;黄迪;武雪亮;赵轶峰;李曙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持续监测辅助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持续监测辅助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CD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TCD组在此基础上予TCD持续监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根据TCD检查血流信号的改变判断血管再通情况,溶栓后1 d内采用CT检查判断有无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及再通时间、脑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溶栓前和溶栓后1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D组溶栓后7、30 d 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8.1±4.9)分比(12.1±4.2)分和(6.9±3.1)分比(10.9±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组溶栓后7、30 d BI明显高于对照组[(78.5±13.8)分比(60.8±12.4)分和(82.6±13.5)分比(63.2±1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组溶栓后24 h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0.4%(19/27)比44.4%(12/27)],溶栓后再通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6.4±9.5)min比(58.5±12.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1 d内复查头颅CT,均未发现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TCD持续监测辅助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罗韶辉;王玉凯;杜朴;冯华海;邓杏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咽旁淋巴结转移十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咽旁淋巴结转移的诊治经验及外科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8月治疗的1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咽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治经验及外科处理策略。结果3例为初治患者,7例既往有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病史。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或穿刺细胞学检查发现咽旁淋巴结转移。明确诊断后通过侧颈或下颌骨切开入路切除咽旁转移灶,并同期行全甲状腺切除及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所有患者均接受同位素治疗,颈部及咽后区未出现复发灶,随访中有3例患者5年内死于肺转移,另外7例患者生存时间超过5年,其中3例带瘤生存,4例无瘤生存。5年总体生存率为7/10,5年无瘤生存率为4/10。结论既往有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史或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容易出现咽旁淋巴结转移。术前行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咽旁转移灶,手术切除是该病的佳治疗方案。咽旁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不佳的一个标志。

    作者:孔志君;喻强;朱春富;金昆;陈小平;李圆;周海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及其狭窄程度的影响。方法310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非冠状动脉狭窄组76例、冠状动脉狭窄组234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取国际通用的Gensini评分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25(OH)D3水平。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冠状动脉狭窄的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组与非冠状动脉狭窄组年龄、Gensini积分、25(OH)D3、FPG、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25(OH)D3水平分组,25(OH)D3缺乏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均明显高于25(OH)D3非缺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FPG及25(OH)D3水平是影响冠状动脉病变形成的危险因素(P<0.01或<0.05),其中25(OH)D3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呈负相关(B=-0.100),是冠状动脉病变的保护因素(OR=0.904,95%CI:0.911~0.983,P=0.000)。结论25(OH)D3缺乏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刘晓辉;孟显达;周杰;王中华;张军;全虎杰;韩玉泽;张春雨;梁慧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踝肱指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踝肱指数(ABI)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探讨ABI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0例(脑卒中组)和健康体检者200例(对照组),应用彩超检查颈动脉情况,计算ABI。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BI和颈动脉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555、1.645,P=0.018、0.000)。脑卒中组颈动脉 IMT 增厚率和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3.2%(208/250)比37.5%(75/200)和90.8%(227/250)比26.5%(53/200)],ABI明显低于对照组(0.807±0.049比0.985±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脑卒中组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ABI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I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陈红菊;李萍;王乐;程大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药物预防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随着造影剂使用的增加,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不断升高,已成为仅次于肾灌注不足和肾毒性药物引起的医院获得性肾损伤的第三大常见原因。但是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而且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所以,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静脉水化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方法,但不适合所有患者。目前对药物预防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较多,为个体化预防造影剂肾病提供了可能。

    作者:张莉;李若白;张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原则一般首选手术治疗,术后根据肿瘤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等高危因素选择适当的辅助治疗方案,如术后给予放疗、化疗以及同步放化疗等。子宫内膜癌术后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酌情选择适宜的术后辅助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及远期生存率。但目前对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方法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对近年来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焦思萌;孔为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近年其发病率明显升高。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主要包括糖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多元醇通路激活、细胞因子激活、氧化应激、蛋白激酶C激活、脂代谢紊乱、遗传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本文就其发病机制的新研究进展作综述。

    作者:冯轲昕;程根阳;杨璐绫;殷贤青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脑性盐耗综合征的诊断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现状

    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是引起顽固性低钠血症的一种常见综合征,CSWS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能极大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和改善预后。临床上通过补钠补水后多数患者血钠水平能恢复正常,病情缓解;而少数患者低血钠、高尿钠以及低血容量不能改善甚至加重,此类患者加用氟氢可的松等皮质激素能够快速有效降低尿钠水平和尿量,纠正低血钠症和低血容量,改善预后。

    作者:宋鹏;赵学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压力监测导管在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导管射频消融是目前根治心房颤动的唯一方法。压力监测导管能够实时监测消融导管头端压力,以了解消融导管与心房肌各消融点之间的接触程度,可提高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就压力监测导管在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指导。

    作者:陈红健;郝应禄;李燕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CD8+T细胞耗竭的细胞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在慢性炎性反应及肿瘤进展过程中,T细胞持续暴露于炎性因子及抗原中,导致T细胞功能退化,即T细胞耗竭。功能耗竭的T细胞其效应功能受损,表达大量抑制性受体,且转录调控机制也发生显著改变。T细胞耗竭会影响机体对持续感染及肿瘤的有效控制,而逆转耗竭T细胞的功能有助于恢复机体正常的免疫效应。现以CD8+T细胞为代表,总结CD8+T细胞耗竭相关细胞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以及相关抗感染及肿瘤的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金薇娜;李敏淑;常国强;周健平;朱晓冬;常宝成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6年第39卷分类索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