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6年5期文献
  • 超声引导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连续静脉自控镇痛组(A组,40例)和单纯连续静脉自控镇痛组(B组,40例)。两组均实施双腔气管插管人工通气下全身麻醉。A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术后采用连续椎旁神经阻滞镇痛复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B组采用单纯PCIA。记录患者术中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及麻醉前(T1)、诱导前(T2)、气管插管即刻(T3)、手术2 h(T4)、术毕(T5)、术后1 h(T6)、术后8 h(T7)、术后24 h(T8)、术后48 h(T9)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T6~T10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并于T1、T4、T5、T9时中心静脉采血检测血糖、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结果A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B组[(960.0±216.9)mg比(1242.5±200.2)mg,(1.5±0.4)mg比(2.3±0.4)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A组T6~T9时间点安静时和活动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B组(P<0.05)。两组各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9时血糖、NE均明显高于本组T1、T4、T5时(P<0.05)。两组T4、T5时E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T1、T9时(P<0.05)。B组T9时DA明显高于本组T1、T4、T5时(P<0.05)。A组T9时血糖、NE、E、DA均明显低于同期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连续静脉自控镇痛用于食管癌手术的术后镇痛安全有效,能更好地抑制应激反应,并且可以减少术中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

    作者:巩红岩;郑芳;刘景景;左志超;张宏伟;王庆志;岳修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2010-2013年上海长宁地区成年人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研究上海长宁地区成年人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上海长宁地区成年急性胃肠炎患者的粪便标本155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及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多种病毒检测。结果在1554例病例中,年龄(46.19±15.59)岁,其中男691例,女863例。共检出病毒感染患者407例,检出率26.19%,其中97.05%(395/407)为单一病毒感染,2.95%(12/407)为混合感染。单一病毒感染中轮状病毒189例,诺罗病毒148例,札幌病毒37例,星状病毒14例,腺病毒7例。在不同的月份中,流行高峰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2月;病毒阳性组水样泻、呕吐、发热发生率均高于病毒阴性组[95.09%(387/407)比88.14%(1011/1147)、31.20%(127/407)比18.83%(216/1147)、11.06%(45/407)比7.59%(87/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成年人急性病毒性胃肠炎以轮状病毒感染多见,有较高的水样泻、呕吐及发热发生率,流行高峰在冬季。

    作者:徐仲卿;陈健君;朱绍琴;张万菊;胡芸文;钱方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艾拉莫德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艾拉莫德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90例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患者给予艾拉莫德25 mg口服,2次/d;甲氨蝶呤10 mg口服,1次/周。B组患者给予艾拉莫德25 mg口服,2次/d。C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15 mg口服,1次/周。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标准判定肿胀及触痛关节数改善达20%、50%和70%(ACR20、ACR50、ACR70)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A组和B组治疗后ACR20、ACR50和ACR70均高于C组[76.67%(23/30)和60.00%(18/30)比40.00%(12/30)、50.00%(15/30)和33.33%(10/30)比20.00%(6/30)、23.33%(7/30)和13.33%(4/30)比6.67%(2/30)],而且A组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16.67%(5/30)和13.33%(4/30)比30.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药应用艾拉莫德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疗效优于甲氨蝶呤,且不良反应少;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显著,而且可减少甲氨蝶呤剂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文敏;姚冬云;霍河水;秦晨曼;魏秋瑾;孙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糖化白蛋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再发脑梗死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化白蛋白水平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再发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252例,根据糖化白蛋白水平分为A、B两组,A组糖化白蛋白<19.0%(117例),B组糖化白蛋白≥19.0%(135例)。比较两组基本临床资料及再发脑梗死情况。结果 B组糖化白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较A组明显升高[(21.00±4.93)%比(16.75±1.72)%、(9.84±2.89) mmol/L 比(5.36±1.00) mmol/L、(5.44±1.30) mmol/L 比(4.57±1.00) mmol/L、(3.13±0.81)mmol/L 比(2.58±0.74) mmol/L、(2.34±1.61)mmol/L比(1.74±1.4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B组再发脑梗死比例高于 A 组[53.3%(72/135)比36.8%(43/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6,P =0.00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白蛋白升高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8)。结论糖化白蛋白升高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冯小萌;纪蒙;王广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IgA肾病伴低C3血症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对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IgA肾病伴低C3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预后进行分析,探讨低C3血症在微量白蛋白尿IgA肾病中的意义。方法分析肾活检确诊且随访时间大于6个月的135例微量白蛋白尿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血清C3水平,分为低C3组(34例)和正常C3组(101例)。以24 h尿蛋白定量大于1 g或肾穿刺时血清肌酐(SCr)值正常者出现SCr异常或肾穿刺时SCr异常者出现SCr升高1倍以上为随访终点,用Kaplan-Meier法分析肾脏生存率,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53.4±21.9)个月,低C3组有27例(79.41%)、正常C3组有32例(31.68%)进入随访终点。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C3组肾脏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短于正常C3组[(46.7±9.1)个月比(68.4±9.9)个月,P=0.014]。应用Cox回归方法分析显示血清Scr异常(RR=1.147,95%CI:1.129~1.395,P=0.008)、低C3血症(RR=1.028,95%CI:0.672~1.495,P=0.039)、尿蛋白定量>1 g/24 h(RR=2.066,95%CI:1.242~3.838,P=0.006)以及肾穿刺时的病理指标Lee分级Ⅲ~Ⅴ级(RR=2.820,95%CI:1.249~5.638,P=0.041)、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或粘连(RR=1.232,95%CI:1.065~1.520,P=0.040)、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RR=2.604,95%CI:1.748~4.104,P=0.037)、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RR=0.872,95%CI:0.491~1.275,P=0.042)、细胞性或细胞纤维性新月体(RR=1.528,95%CI:1.073~2.385,P=0.009)是影响IgA肾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伴有低C3血症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表现更重,预后不良,对此类患者在早期积极控制微量白蛋白尿的同时,应进行密切随访及早期干预治疗。

    作者:郭宗运;李霞;周世菊;赵东;刘金彦;吴玉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肾下盏结石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肾下盏结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治疗的67例肾下盏结石患者临床资料,通过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肾盂肾下盏漏斗部夹角(IPA)、肾下盏宽度和长度、(结石所在)肾下盏盏颈/肾盏横颈小比值(minN/T),并探讨影响治疗成功率的因素。结果67例患者中,治愈52例(治愈组),未治愈15例(未治愈组),治愈组IPA和minN/T均明显大于未治愈组[(54.12±21.32)°比(42.12±22.68)°和0.63±0.18比0.5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同时行螺旋CT和静脉尿路造影术(IVU)检查,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的IPA高于IVU测量的IPA[(53.12±10.16)°比(47.67±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IPA和minN/T是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肾下盏结石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能更准确地观察肾下盏解剖结构,而且IPA和minN/T与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治疗成功率有关,对于术前准确评估手术适应证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庆磊;王磊;李平;王翔;王逢义;单锋芝;程广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多阻塞平面同期手术的耐受性观察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多阻塞平面同期手术的耐受性。方法入选OSAHS患者23例,其中行多阻塞平面同期手术患者13例(A组),根据阻塞平面选择不同术式完成上气道重建;行单纯腭咽平面阻塞10例(B组),采用双侧扁桃体切除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121.0±35.4)min比(80.7±25.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OSAHS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期处理多平面阻塞,可一次性解决上气道阻塞,完成上气道重建。与单纯处理腭咽平面阻塞相比虽然手术时间延长,但并无较多不良事件发生。

    作者:姜涛;李宪华;华娜;金哲;郭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宫颈微偏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对国内外宫颈微偏腺癌(MDA)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定量综合分析,探讨其临床及病理特征,为诊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分别以“宫颈微偏腺癌”“恶性腺瘤”中英文作为检索词,检索CNKI、WanFang、CBM、WeiPu及Medline数据库在1980-2014年公开发表的临床病例报道系列文献,并结合临床诊治2例MDA,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20~86岁,平均年龄44.8岁,中位数年龄44.5岁。临床症状以阴道大量排液及不规则出血为主;妇科检查常见宫颈肥大且质硬。宫颈细胞学检查阳性率9.73%(11/113);通过宫颈活检术、分段诊刮术及宫颈锥切术确诊MDA占报道病例58.38%(108/185);免疫组化检查癌胚抗原(CEA)、P53及Ki-67阳性率分别为93.91%(108/115)、75.44%(43/57)、100.00%(42/42)。MDA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助放、化疗;早期确诊、临床分期及手术方法对预后尤为重要。结论 MDA临床表现不明显,诊断困难,易漏诊及误诊;宫颈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低,重复且深层宫颈活检术或宫颈锥切术后行病理检查,并联合免疫组化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术前确诊者,应依临床分期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栾贺;韩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非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加局部麻醉在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非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加局部麻醉在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60例行胸腔镜下双侧交感神经选择切除术的手汗症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气管插管组和非气管插管组,每组80例。气管插管组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完成手术,非气管插管组采用静脉全身麻醉加局部麻醉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生理指标、全身麻醉药用量、麻醉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前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气管插管组诱导后5、10、15、20 min MAP和诱导后5、10 min心率明显低于气管插管组[MAP:(65.83±12.53)mmHg(1 mmHg=0.133 kPa)比(98.47±13.59)mmHg、(68.19±9.56)mmHg 比(93.53±10.16)mmHg、(69.72±8.44)mmHg 比(86.13±11.22)mmHg、(68.58±13.42)mmHg 比(81.52±9.67)mmHg;心率:(76.36±7.93)次/min 比(102.67±10.38)次/min、(78.42±9.13)次/min比(97.66±9.73)次/min],诱导后5、10、15、20 min SpO2和PaO2明显低于气管插管组[SpO2:0.93±0.14比1.00±0.13、0.94±0.21比0.99±0.16、0.93±0.34比0.99±0.20、0.94±0.24比0.98±0.13;PaO2:(83.73±8.35)mmHg 比(298.65.±25.19)mmHg、(68.57±9.32)mmHg比(328.58±30.61)mmHg、(63.93±10.54)mmHg比(303.26±29.34)mmHg、(65.51±11.72)mmHg比(317.49±28.15)mmHg],PaCO2明显高于气管插管组[(52.93±9.27) mmHg比(36.86±5.52)mmHg、(61.47±7.32)mmHg比(35.73±6.14)mmHg、(71.58±8.23)mmHg比(37.18±7.39)mmHg、(68.13±10.58)mmHg 比(36.35±5.8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气管插管组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麻醉时间均明显少于气管插管组[(235.63±19.42) mg 比(317.86±28.36) mg、(446.58±50.32)μg 比(623.47±403.93)μg、(66.45±13.35)min比(89.27±16.3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气管插管组需人工辅助呼吸率明显高于气管插管组[10.0%(8/80)比0],咽喉不适合、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气管插管组[0比32.5%(26/80)、25.0%(20/80)比11.2%(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全身麻醉加局部麻醉可安全用于行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除术的手汗症患者,不良反应少和不明显增加工作量。

    作者:丁伟;黄伯万;梁海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同促胃肠动力药在胶囊内镜检查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不同促胃肠动力药在胶囊内镜检查中的作用。方法71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氧氯普胺组(24例)、莫沙必利组(25例)和对照组(22例),甲氧氯普胺组吞服胶囊内镜后立即肌肉注射10 mg甲氧氯普胺,莫沙必利组吞服胶囊内镜前15 min口服5 mg莫沙必利,对照组未服用任何促胃肠动力药,检查当日三组肠道准备相同。比较三组全小肠检查完成率、胶囊内镜胃及小肠通过时间、小肠清洁度和病变检出率的差异。结果总体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94.4%(67/71)。甲氧氯普胺组、莫沙必利组、对照组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分别为95.8%(23/24)、96.0%(24/25)、90.9%(20/22),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氧氯普胺组、莫沙必利组胃通过时间分别为(27.5±20.7)、(28.1±20.9)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胃通过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的(52.3±33.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小肠通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氧氯普胺组、莫沙必利组胶囊内镜图像评分分别为(2.5±0.4)、(2.7±0.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胶囊内镜图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7±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氧氯普胺组、莫沙必利组小肠病变检出率分别为45.8%(11/24)、56.0%(14/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小肠病变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的18.2%(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前患者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可以提高检查质量,甲氧氯普胺与莫沙必利相比无明显差异。

    作者:罗程;徐永成;余志金;陈惠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辽宁鞍山地区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辽宁鞍山地区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及知晓率,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糖尿病高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在辽宁鞍山地区随机选取受试者2500例。详细调查受试者一般情况等,筛选空腹血糖≥5.6 mmol/L者或有糖尿病高危因素者,进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辽宁鞍山地区20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标化后总体患病率为8.2%,糖尿病前期标化后总体患病率为14.8%。随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知晓率为52.3%(125/239),糖尿病前期知晓率为8.7%(35/40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腰围、高三酰甘油血症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P<0.01或<0.05),经常运动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辽宁鞍山地区有较高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知晓率低。

    作者:曾芙蓉;王晓露;许惟元;刘星;郭海兰;李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影响并发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

    目的:分析影响并发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并发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5例并发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患儿中,死亡61例,病死率为48.8%。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循环不良/休克、肝衰竭、脑衰竭为影响并发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56、3.330、6.903,P<0.05或<0.01)。结论循环不良/休克、肝衰竭、脑衰竭是并发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作者:蒋宏;封东进;朱峰;曹军华;杨秋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麻醉诱导期不同通气方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诱导期不同通气方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组和V组,每组60例。M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采用手控辅助通气,操作均由同一名高年资主任医师完成;V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采用机控通气,根据潮气量不同再将V组进一步分为V1、V2及V3组,每组20例。V1组潮气量为体质量×4 ml/kg,V2组潮气量为体质量×6 ml/kg,V3组潮气量为体质量×8 ml/kg,插管完毕后根据呼气末CO2分压(PETCO2,维持在35~45 mmHg,1 mmHg=0.133 kPa)调整合适的潮气量完成手术。记录麻醉诱导期潮气量峰值、气道压峰值(Ppeak)、PETCO2、术中胃胀气及术后第1天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V组患者术中胃胀气及术后第1天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M组[50.0%(30/60)比21.7%(13/60)、45.0%(27/60)比18.3%(11/60)、26.7%(16/60)比10.0%(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V2和V3组麻醉诱导期Ppeak显著高于 V1组[(13.55±1.95)、(12.05±1.23)、(18.35±3.71) cmH2O 比(8.55±1.23) cmH2O,1 cmH2O=0.098 kPa],PETCO2低于V1组[(19.60±4.31)、(27.75±1.94)、(23.60±4.45)mmHg比(29.90±2.40)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手控通气方式优于机控通气方式,能够减少术中胃扩张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小潮气量、快通气频率在不同机控通气模式中能够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作者:朱学文;李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脊髓圆锥马尾部室管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脊髓圆锥马尾部室管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圆锥马尾部室管膜瘤16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病理显示7例为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15例患者症状和体征较术前均改善,1例患者术后尿潴留,术后1周逐渐恢复。术后随访1~3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脊髓圆锥马尾部室管膜瘤少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误诊,及早行MRI检查以明确诊断,显微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素勤;苏亦兵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颅内后循环高分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和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颅内后循环高分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分析。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35例颅内后循环高分级动脉瘤患者,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分级Ⅳ级17例,Ⅴ级18例。29例患者行动脉瘤手术治疗,其中栓塞治疗27例,夹闭治疗2例;4例单纯行脑室外引流术;2例药物保守治疗。出院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在术后1、12个月进行随访,神经功能预后评价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单纯行脑室外引流术或药物保守治疗的6例患者,5例在住院期间死亡,1例随访至出院后12个月,恢复良好。29例行动脉瘤手术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15例(51.7%),恢复差9例(31.0%),死亡5例(17.2%)。术后1个月随访恢复良好14例(48.3%),恢复差9例(31.0%),死亡6例(20.7%)。术后12个月随访恢复良好18例(62.1%),恢复差5例(17.2%),死亡6例(20.7%)。结论高分级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经积极手术治疗,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郑匡;钟鸣;谭显西;李则群;熊叶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不同手术时机疗效评价的Meta分析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不同手术时机行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以“ 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eye traumas”“transnasal endoscopicoptic decompression”“TEOND”“decompression of optic canal”“endoscopy”为英文检索词,检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以“视神经减压”“眼外伤”“内镜”“蝶筛窦径路”“外伤性视神经病”“外伤后视神经损伤”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了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库。纳入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不同手术时机行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TON的回顾性研究和临床对照试验,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章,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数据提取。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 5.3软件。结果共检出1087篇相关文献,终纳入16篇符合标准的研究,共803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外伤7 d内行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较外伤7 d后行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TON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效果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78;95%CI:2.02~3.82;P<0.01)。结论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TON应尽早手术,尽量在外伤7d内进行。

    作者:刘慧茹;马瑜;金杰;董晶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肺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肺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德国JAEGER公司生产的肺功能仪检测60例MPP患儿的急性期和正规治疗2~3周后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25%用力肺活量时用力呼气流量(FEF25)、50%用力肺活量时用力呼气流量(FEF50)、75%用力肺活量时用力呼气流量(FEF75)和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75/25)。并计算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结果60例MPP患儿急性期FVC、FEV1、PEF、FEF25、FEF50、FEF75、MMEF75/25的实测值均低于预计值[(1.56±0.53)L比(1.99±0.69) L、(1.37±0.47) L 比(1.68±0.57) L、(2.90±0.86) L/s 比(3.95±1.08)L/s、(2.48±0.67)L/s 比(3.56±0.89)L/s、(1.42±0.41)L/s 比(2.51±0.64)L/s、(0.65±0.20)L/s 比(1.28±0.33)L/s、(1.22±0.77)L/s比(2.18±0.61)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恢复期FVC、FEV1、PEF、FEF25、FEF50、FEF75、MMEF75/25占预计值百分比明显好于急性期[(98.80±9.34)%比(79.14±6.28)%、(98.67±8.28)%比(81.63±6.56)%、(86.23±6.86)%比(73.17±6.21)%、(85.17±7.86)%比(69.79±8.16)%、(79.08±7.99)%比(56.57±8.77)%、(70.85±7.48)%比(50.66±9.86)%、(77.35±6.81)%比(56.19±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急性期,MPP患儿肺功能表现为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在恢复期,肺功能指标明显好转,但小气道指标仍存在异常。

    作者:蔡金龙;李航;曲书强;田执梁;张驰;张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经额上沟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额上沟入路神经内镜辅助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6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1例行经额上沟入路神经内镜辅助脑内血肿清除术(内镜辅助组),32例行常规微创穿刺引流术(常规治疗组)。术后随访6个月,应用日常生活量表(ADL)进行评定并比较。结果术后复查头颅CT,内镜辅助组血肿清除率为86.0%。常规治疗组血肿清除率为23.3%,两组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辅助组死亡1例,常规治疗组死亡2例。存活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内镜辅助组预后良好率为83.3%(25/30),常规治疗组预后良好率为53.3%(16/30),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额上沟入路神经内镜辅助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

    作者:陶亮;陈治标;张华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重症脑损伤患者气管插管优化方案研究

    目的:探索重症脑损伤患者佳气管插管方案。方法选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76例,采用信封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传统组,每组38例。研究组诱导采用右美托咪啶,传统组诱导采用咪达唑仑或丙泊酚。插管前两组均用1%利多卡因3 ml行咽喉部及气管内表面麻醉,均用直接喉镜经口明视下行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0~35 mmHg(1 mmHg=0.133 kPa)。比较两组插管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心血管反应指标、心肌损伤和心力衰竭标记物、插管不良反应、患者插管舒适度评分和操作者满意度模拟评分。结果研究组气管插管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27.1±14.2)s比(42.2±18.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插管前、插管结束、插管后5 min、插管后10 min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低于传统组[心率:(77.8±8.5)次/min比(85.1±7.6)次/min、(85.3±9.1)次/min 比(106.4±12.5)次/min、(84.4±10.4)次/min 比(96.4±11.9)次/min、(80.5±12.1)次/min比(89.0±10.5)次/min;MAP:(82.6±10.1)mmHg比(93.2±14.3) mmHg、(88.3±13.2)mmHg 比(113.7±15.1) mmHg、(85.4±14.0) mmHg 比(101.3±9.9a)mmHg、(83.7±10.7)mmHg比(90.3±13.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组内和组间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插管后6和12 h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脑钠肽(BNP)均明显低于传统组[CK-MB:(30.5±7.2) U/L 比(35.2±10.1) U/L、(25.7±5.7) U/L 比(27.7±6.5) U/L;cTnT:(0.6±0.2)μg/L比(0.8±0.1)μg/L、(0.5±0.2)μg/L比(0.6±0.2)μg/L;BNP:(152.6±13.7)pg/L比(189.4±19.3)pg/L、(89.7±27.5)pg/L比(111.8±20.4)p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表面麻醉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研究组患者插管舒适度评分和操作者满意度模拟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2.5±0.4)分比(1.8±0.5)分和(8.8±1.1)分比(7.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右美托咪啶诱导联合表面麻醉的气管插管方法安全、有效,是目前重症脑损伤患者佳气管插管方案。

    作者:郑祥德;赵洁玉;周文来;兰清;吴昌徽;李文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肾钙乳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肾钙乳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肾钙乳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8例行腹部正位X线片和造影检查,15例行超声和CT平扫检查。结果病灶发生在双侧肾3例,单侧肾15例。8例X线片均示肾区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15例超声示密集光点组成的圆形或类圆形强光团。15例CT示肾内密度不均匀的圆形病灶,包含水样密度和钙密度液体。结论肾钙乳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X线、超声和CT表现结合病史可协助诊断。

    作者:陈鹏;宋亭亭;王革;徐吕翔;张金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32例心脏黏液瘤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心脏黏液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外科手术治疗的32例心脏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发生。随访1个月至5年,未发现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心脏黏液瘤手术治疗效果好,术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掌握好手术时机。

    作者:陈文胜;吴向阳;韦亚林;关新强;李真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180例难治性消化道息肉患者根据就诊单双号进行分组,EMR组(90例)采用EMR治疗,对照组(90例)采用高频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EMR组有蒂息肉完全切除率、扁平小息肉完全切除率、广基息肉完全切除率、总完全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MR 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3.10%(108/116)比73.87%(82/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术中出血率、术后出血率、切口过深率均低于对照组[10.34%(12/116)比20.72%(23/111)、0.86%(1/116)比7.21%(8/111)、6.90%(8/116)比19.82%(22/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年,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R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具有切除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潘良;张小平;赵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雷公藤多苷为主三联药物方案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为主三联药物方案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坎地沙坦联合百令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苷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血常规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3.75%(43/80)、75.00%(6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24 h尿白蛋白(24 hU-Al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12±0.44)g比(1.63±0.53)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为主三联药物方案治疗糖尿病肾病Ⅲ期可有效改善24 hU-Alb量,延缓病情进展,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作者:吴海樱;史菀萍;尤尚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内质网应激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然而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现在仍未明确。内质网应激可能在高血糖、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扮演了中间枢纽的作用。糖尿病的高血糖所诱导的葡糖胺途径以及糖尿病引起的巨噬细胞胰岛素抵抗均能诱发内质网应激。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所产生的非折叠蛋白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全过程,并且内质网应激所引起的脂质沉积、细胞凋亡、炎性反应正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标志。尽管内质网应激可能在糖尿病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有巨大作用,但每条具体通路所起的作用及各个因子相互之间的作用仍需研究,这样才能为我们治疗或预防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提供独特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侯雪琦;刘聪;李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研究进展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临床常见疾病,90%以上由EB病毒感染引起。EB病毒感染的B细胞表面抗原发生改变,引起T细胞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此外,辅助T细胞、树突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也在IM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IM的发病率不仅与幼年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同时还与同胞数目、出生顺序、光照因素等密切相关。除典型临床表现外,IM还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发生脾破裂、坏死性纵隔炎等危及生命。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状态、血浆蛋白质组学、脑脊液分析、EB病毒载量等辅助检查手段有助于IM的诊断。治疗方面抗病毒药物应用更加广泛,激素使用仍有争议。疫苗研究进展缓慢,目前已有疫苗进行了人体试验,这将为IM的预防提供有力的措施。

    作者:于嘉;任立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颅内动脉瘤几何学指标与破裂风险的研究新进展

    近几年,国际上一些学者通过测量大瘤体长度/载瘤动脉直径(SR)、入射夹角(IFA)、动脉瘤体积/瘤颈面积(VOR)、流入角(FA)、子母角(PDA)、A1直径/A2直径(A1/A2)、动脉瘤体积/假想小球体积(AVSV)和动脉瘤体表面积/假想小球体表面积(AASA)等动脉瘤几何学指标来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几何学指标对于评价动脉瘤破裂风险具有客观的意义,SR、IFA、VOR、FA、A1/A2、AVSV、AASA数值越大,动脉瘤越容易破裂;PDA数值越小,动脉瘤越容易破裂。

    作者:王凯;刘杰;于建林;杨莎莎;宋爱华;高亦深;邹积典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