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7年2期文献
  • 硼替佐米治疗POEMS综合征一例

    硼替佐米是第1个进入临床应用的蛋白酶体抑制剂,被推荐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和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POEMS综合征是一种与浆细胞病有关的多系统病变,根据其有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polyneuropathy,P)、脏器肿大(organomegaly, O)、内分泌病变(endocrinopathy,E)、单克隆性浆细胞疾病(monoclonal plasma cell disorder,M)和皮肤改变(skin changes,S)而命名。其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起病隐匿,累及器官广泛;此病发病率低,误诊率和致残率高,我科近期收治1例,患者发病1年余,诊治长达8个月,在确诊后,给予以硼替佐米为主的方案治疗,病情得以改善,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亚萍;吴涛;胡晓燕;白海;王存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重型脑室出血外引流注入尿激酶后保留时间的探讨

    目的:探讨尿激酶侧脑室灌注治疗重型脑室出血时保留时间对血肿消散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62例行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的重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尿激酶保留时间长短分为三组,A组(20例)保留1 h,B组(22例)保留2 h,C组(20例)保留3 h,观察比较三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血肿消散情况。结果术后第5~6、7~9、10~12天,A组血肿消散分别为2、5、13例,B组为5、13、4例,C组为3、13、4例,三组血肿消散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1)。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40,P=0.281)。结论尿激酶脑室内保留2 h对重型脑室出血外引流是比较合适的。

    作者:郭金光;李海燕;王竞;许建强;李玉生;孙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婴儿肝炎综合征与脂溶性维生素D、A、E水平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IHS)患儿血浆维生素D、A、E水平的变化,为IHS患儿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诊治的IHS患儿73例(IHS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婴儿8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维生素D、A、E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IHS组维生素D、A、E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37.871±20.111)nmol/L比(97.708±28.827) nmol/L、(1.082±0.657)μmol/L 比(1.810±0.517)μmol/L、(21.252±7.596)μmol/L 比(26.647±6.49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IHS组和健康对照组维生素D、A、E营养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HS患儿明显存在脂溶性维生素D、A、E缺乏,以维生素D缺乏为明显。维生素D、A、E可以作为IHS患儿治疗、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评估及远期并发症动态监测的指标。

    作者:王美芬;王明英;段金涛;刘四香;李娟;方佳慧;徐苏琦;邓成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改良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方法,并对比分析改良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传统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比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行改良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35例(改良组)和行传统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35例(传统组)的临床资料以及术后随访的情况。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组[(182±30)min比(220±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200±15)ml比(300±1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5.7%(2/35)比22.9%(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与传统组患者术后6个月胃镜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传统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远期疗效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

    作者:郑鹏;周健;吕永双;余天雾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丹参川芎嗪联合丁苯酞治疗儿童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丹参川芎嗪联合丁苯酞治疗儿童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儿童急性脑梗死患儿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10 ml/次,1次/d,加入100 ml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溶液稀释后静脉滴注。试验组在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5 mg,1次/d。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总有效率、肌力恢复及神经缺损评分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7.9%(29/33),对照组为75.9%(22/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4.00±0.47)分比(3.59±0.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5.42±2.18)分比(6.86±2.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丁苯酞治疗儿童脑梗死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晓娜;杨士斌;王欣;郑华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老年住院患者老年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老年综合征的罹患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住院的180例年龄≥65岁老年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分析患者发生老年综合征的情况。结果入选180例患者中视力下降、多病共存、多重用药、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尿失禁、慢性便秘及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86.11%(155/180)、85.56%(154/180)、82.78%(149/180)、56.11%(101/180)、49.44%(89/180)、46.67%(75/180)和42.22%(76/180)。女性罹患尿失禁[56.70%(55/97)比40.96%(34/83)]、慢性疼痛[56.70%(55/97)比25.30%(21/83)]、日常生活能力下降[64.95%(63/97)比45.78%(38/83)]和跌倒高风险[43.30%(42/97)比21.69%(18/83)]的发生率均比男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长,听力下降、慢性便秘发生率相应升高,服药种类相应增多;随着文化程度提高,尿失禁、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糖尿病患者疾病种类[(10.59±3.72)种比(8.29±4.03)种]、疾病>5种[94.59%(105/111)比71.01%(49/69)]、服药种类[(10.07±3.77)种比(6.87±3.07)种]、药物>5种[89.19%(99/111)比72.46%(50/69)]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发生率[62.16%(69/111)比46.38%(32/69)]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数量增多,视力下降、慢性便秘、疾病>5种的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老年患者普遍存在视力下降、多病共存、多重用药、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及尿失禁等老年综合征,合并糖尿病者更容易发生多病共存、多重用药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作者:韩增敏;张春玉;刘新;王顺钰;李艳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8例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神经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经验。结果29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2~15(6.8±2.2)min,其中1例气管套管置入困难;1例误入气管旁间隙;1例术中心律失常;10例术后伤口少量渗血;5例术后伤口明显出血;术中无难以控制的出血,无皮下气肿、气胸、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快捷、微创的气管切开技术,是神经重症患者较好的选择。

    作者:侯自明;杨俊;王浩;王长江;黄庆;王刚;张洪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妊娠期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与妊娠期糖代谢正常者孕25周时临床特点。方法选择GDM患者68例(GDM组),血糖正常孕妇68例(对照组)。于妊娠25周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HOMA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进行比较。结果 GDM组年龄大于对照组[(31.38±0.54)岁比(29.50±0.5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DM组舒张压高于对照组[(73.2±0.8)mmHg比(70.9±0.8)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 组体质量及 BMI 均高于对照组[(65.67±1.76)kg比(57.76±1.11)kg,(24.77±0.61)kg/m2比(22.11±0.42)kg/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GDM 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HOMA-IR 均高于对照组[(5.546±0.746)%比(5.085±0.034)%,(17.870±1.015) mU/L 比(14.400±0.634) mU/L,4.192±0.271比2.645±0.128],ISI低于对照组(0.014±0.001比0.02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患者与妊娠血糖正常者比较,存在年龄偏高、体质量偏重、BMI偏高、舒张压偏高、胰岛素水平高、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特点。

    作者:吴南楠;赵冬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36例原发性低颅压头痛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头痛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4年9月诊治的36例原发性低颅压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中,女25例(69.4%),男11例(30.6%),年龄(39.6±11.9)岁。所有患者都有头痛症状,91.7%(33/36)的患者头痛与体位有明显关系;恶心和/或呕吐、颈部不适是主要伴随症状;脑脊液(CSF)压力(45.3±28.6)mmH2O(1 mmH2O=0.0098 kPa),女性患者CSF压力(37.3±28.2)mmH2O,男性患者CSF压力(67.4±15.4)mmH2O,女性患者CSF压力显著低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F蛋白(545.6±377.1)mg/L,IgG水平(57.4±41.1)mg/L。颅脑MRI平扫+增强扫描异常占54.8%(17/31),主要异常是硬脑膜强化、硬脑膜下血肿、垂体饱满。脑电图检查有52.4%(11/21)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两侧半球弥漫性散在θ波和痫样放电;全部患者经保守治疗后都明显好转出院,3例1个月内复发,继续予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典型体位性头痛,腰椎穿刺CSF压力低于60 mmH2O,CSF蛋白、IgG增高,颅脑MRI增强扫描见硬脑膜强化、垂体充血增大是原发性低颅压头痛的主要特征,该病预后良好。

    作者:陈益升;冯智英;黄锦坤;高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凝血酶原片段1+2与宫颈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目的:分析凝血酶原片段1+2(F1+2)在宫颈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静脉血栓中的变化,为宫颈癌PICC患者静脉血栓形成早期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符合PICC要求的140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是否有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35例)和无血栓组(105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F1+2水平,结合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F1+2水平与宫颈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有相关性(r=0.640,P=0.004);与年龄、细胞类型、同步放化疗方式无相关性(P>0.05)。血栓组F1+2水平为(520.343±121.759)pmol/L,无血栓组为(388.361±104.873)p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1+2水平(OR=1.011,P=0.001)、年龄(OR=21.025,P=0.031)是宫颈癌PICC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F1+2与宫颈癌临床分期、PICC静脉血栓形成有密切联系,是宫颈癌PICC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原娜;焦英华;王喆;龚欢欢;卢秀荣;张贤雨;马欢;李锦秋;张志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复发性Tolosa-Hunt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复发性Tolosa-Hunt综合征(THS)的临床特征、复发特点。方法收集24例2006年1月至2016年5月确诊的复发性TH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特征、临床表现、病程及复发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转归等进行分析,并与同期69例初发性TH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复发性THS占THS总数的25.8%(24/93)。复发组男性比例显著高于初发组[66.7%(16/24)比42.0%(2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三叉神经第一支受累率低于初发组[16.7%(4/24)比33.0%(2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总病程3个月至20年,总复发次数2~10次,同侧复发18例,对侧复发6例,平均复发间隔1.9年(3个月至6年),2例在激素减量时复发,22例在激素停用时复发。24例患者均接受MRI检查,其中19例(79.2%)显示海绵窦受累,单侧受累16例,双侧受累3例;复发后激素治疗仍有效。结论 THS具有一定的复发性,少数患者复发频繁,复发周期差异较大,可为数个月至数年,易于在同侧,也可在海绵窦两侧交替复发。复发症状常较初发者轻,男性患者及未经激素规律治疗者可能更易复发,复发性THS对激素治疗仍有良好的反应。

    作者:孙厚亮;崔世磊;江汉秋;张晓君;王佳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等渗造影剂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介入治疗后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等渗与低渗造影剂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行介入治疗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等渗组110例,低渗组110例,等渗组应用等渗造影剂碘克沙醇,低渗组应用低渗造影剂碘海醇,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1天和第3天测定血清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胱抑素C(CysC)水平,观察两组术后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SCr、肾小球滤过率、Cys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SCr水平均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天等渗组肾小球滤过率高于低渗组、CysC水平低于低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等渗组肾小球滤过率仍高于低渗组、CysC水平也仍低于低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共发生CIN 46例,总的CIN发生率为20.9%(46/220)。其中低渗组发生CIN 32例,CIN发生率为29.1%(32/110),等渗组发生CIN 14例,CIN发生率为12.7%(14/110),两组CIN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等渗性造影剂比低渗性造影剂具有更低的CIN发生率。

    作者:宋涛;宋敏;李勇;时培苗;马文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及节律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及节律与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关系。方法选择年龄≥60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8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BPR)不同分为两组:杓型组40例和非杓型组108例。比较两组24 h动态血压监测参数、UACR和尿β2-MG的差异,分析UACR与24 h动态血压监测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昼间平均收缩压(dSBP)和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杓型组比较,非杓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升高,BPR和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非杓型组24 h平均脉压(24hPP)水平较杓型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杓型组UACR和尿β2-MG水平均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分析结果表明,UACR与24hDBP、nDBP、24hSBP、nSBP、24hPP显著相关(P<0.05或<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UACR与nSBP独立相关(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早期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

    作者:王爱荷;刘书贤;杜艳青;王晓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CX43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构建间隙连接蛋白43(CX43)过表达载体,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用内切酶EcoRI、XbaI双酶切含目的基因的质粒和慢病毒载体,将目的基因与酶切线性化的慢病毒载体进行连接,构建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pHBLV-CMVIE-IRES-ZsGreen-CX43;将构建的载体先进行酶切鉴定再对其测序分析,对测序正确的重组载体和包装质粒共同转染293F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和生产,收集浓缩病毒液后在293FT细胞中测定病毒滴度,并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CX43基因表达进行鉴定。结果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均证明CX43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包装慢病毒,收集浓缩后滴度为1×108/ml,实时定量PCR鉴定CX43基因在293FT细胞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成功构建了稳定过表达CX43的慢病毒载体。

    作者:王亚萍;司英健;封志纯;邢国胜;王艳;章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残余肾功能与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关系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5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标准碳酸氢盐透析,记录患者基线及透析过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尿量情况分为有尿组(24 h尿量≥100 ml,22例)和无尿组(24 h尿量<100 ml,34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及透析参数等指标的变化,分析残余肾小球滤过率(rGFR)与基线及透析参数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56例患者在12周的研究过程中共进行965次标准透析,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4.04%(232/965);有尿组低血压发生率为19.28%(80/415),低于无尿组的27.64%(152/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有尿组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透析超滤量、超滤比例以及透析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无尿组(P<0.01);两组患者透析前体质量、透析过程收缩压变异、透析过程舒张压变异及透析过程心率变异、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rGFR与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呈负相关(r=-0.257,P=0.001)。Kaplan-Meier法分析透析过程低血压发生情况,提示随透析时间逐渐增加,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升高,无尿组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累积发生率高于有尿组(log-rank=14.67,P=0.000)。结论残余肾功能与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临床医师在制定透析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对残余肾功能的保护。

    作者:池向耿;蔡琪;许敏玲;丁德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前后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和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化疗前后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和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AM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34例AML患者(观察组)、20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血清MIP-1α和IP-10的水平。结果观察组诱导化疗前血清MIP-1α和IP-10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诱导化疗后血清MIP-1α和IP-10水平显著降低,与本组诱导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患者诱导化疗1个疗程后有21例达完全缓解(CR),13例未达CR。CR组血清MIP-1α和IP-10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达CR组血清MIP-1α和IP-10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 CR 组(P<0.05)。CR 组与未达 CR 组 MIP-1α水平下降百分比分别为(32.51±10.34)%和(10.57±1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组与未达CR组IP-10水平下降百分比分别为(45.94±13.68)%和(31.17±1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初发未治疗AML患者血清MIP-1α和IP-10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52,P<0.05)。结论 AML患者不同状态下血清MIP-1α和IP-10水平不同,且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联合检测有望在AML的病情监测、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依据。

    作者:张兴利;吴鹏飞;孔荣;邱宏春;吴得红;徐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红外光谱分析法分析肾鹿角形结石化学成分的效果及其与泌尿系统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红外光谱分析法分析肾鹿角形结石化学成分的效果,并依据成分结果探讨其与泌尿系统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86例肾鹿角形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和传统化学滴定法分析结石成分,检测结石感染情况,分析结石感染情况与尿路感染情况及其与结石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红外光谱分析法与化学滴定法在检测肾鹿角形结石成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6例患者中有56例(30.11%)出现结石细菌感染(感染组),130例(69.89%)未发生结石细菌感染(非感染组)。感染组尿常规异常率、尿路感染率、中段尿阳性感染率及棉拭子阳性感染率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73.21%(41/56)比50.77%(66/130)、19.64%(11/56)比3.85%(5/130)、50.00%(28/56)比6.15%(8/130)、67.86%(38/56)比8.46%(1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碳酸磷灰石结石率、六水磷酸镁铵结石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21.43%(12/56)比5.37%(7/130)、57.14%(32/56)比2.31%(3/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感染组草酸钙结石率、尿酸结石率显著高于感染组[50.00%(65/130)比5.36%(3/56)、24.62%(32/130)比1.79%(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分析由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肾鹿角形结石成分,简单可靠,易操作,对于做好术后的感染防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永生;张丽;赵晓华;王颖;黄克岭;张长江;李双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输血相关性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炎症因子水平分析

    目的:对输血前后新生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进行分析,以探讨输血相关性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需要接受输血的162例患儿,其中接受输血后48 h内13例发生输血相关性NEC(试验组A),149例未发生NEC(试验组B)。同期未接受输血患儿1292例,发生NEC 45例(对照组A),在1247例未接受输血也未发生NEC的患儿中按随机数字表法选择30例(对照组B),比较各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的差异。结果162例患儿在接受输血后48 h内共13例发生NEC,发病率8.02%,同期未接受输血患儿1292例,发生NEC 45例,发病率3.48%,接受输血的患儿NEC发病率显著高于未接受输血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P<0.01)。试验组A和试验组B患儿在接受输血后24、48 h血清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B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试验组A在输血后24、48 h血清TNF-α、IL-6水平较试验组B、对照组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试验组B在输血后24、48 h血清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A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在发生NEC后24、48 h测得的血清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B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相关性NEC发病率较普通NEC发病率高,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全血处理与红细胞储存过程中产生的炎症介质如TNF-α、IL-6等有关。

    作者:许白叶;王琦凡;庄婉珠;梁世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Ras相关域家族蛋白1A基因甲基化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Ras相关域家族蛋白1A(RASSF1A)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45例卵巢EMS患者的异位内膜及相对应的在位内膜组织和20例非 EMS 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标本中RASSF1A基因的表达情况,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正常内膜组织中RASSF1A表达率依次升高,分别为37.78%(17/45)、60.00%(27/45)、85.00%(1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36,P=0.001)。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组织中 RASSF1A 启动子甲基化率分别为55.56%(25/45)、33.33%(15/45)、0,三组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70,P=0.000)。异位内膜组织中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率在增生期、分泌期分别为66.67%(14/21)、45.83%(11/24);在位内膜组织中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率在增生期、分泌期分别为38.10%(8/21)、29.17%(7/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组织中,Ⅲ~Ⅳ期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率明显高于Ⅰ~Ⅱ期(χ2=5.940,P=0.015)。在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组织中,RASSF1A表达水平与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呈负相关(r=-0.594、-0.577,P<0.01)。结论 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导致的基因转录沉默与EM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评估在位内膜组织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可作为EMS的表观遗传学标志物,有助于EMS的早期诊断。

    作者:武玉;彭丽娜;印蕾;李炜;曹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白细胞降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白细胞降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患者化疗后是否出现白细胞降低分为正常组(39例)和骨髓抑制组(69例)。使用SPSS 22.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单变量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对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白细胞降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女性、放疗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白细胞降低的危险因素(P<0.01);高血压、化疗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肌酐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白细胞降低的保护性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化疗前血肌酐及放疗是化疗后白细胞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化疗前血肌酐的OR值为0.950(95%CI:0.906~0.996,P<0.05),放疗的OR值为11.294(95%CI:2.993~42.613,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患者化疗前血肌酐水平越低,化疗后白细胞降低程度越大(P=0.04)。结论化疗前血肌酐水平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白细胞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杜红梅;曹硕;唐美月;吴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老年内科住院患者的口服药物用药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内科住院患者口服药物中的不恰当用药情况,指导老年患者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老年医学科行老年综合评估后的100份65岁以上患者的病历资料,以2012年版Beers标准为依据并借助药品说明书调查潜在的不恰当用药。结果100例患者中,联合用药数(5.81±2.78)种。超说明书用药1例。不符合Beers标准的潜在不恰当用药21例,其中3例为与诊断或疾病无关的潜在不恰当用药,4例为与疾病状态相关的潜在不恰当用药,14例使用了老年患者需慎用的药物。结论行老年综合评估后仍存在少量潜在的不恰当用药和超说明书用药。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老年综合评估的认识及应用,继续加强对用药合理性的评估。

    作者:黄颖;薛临萍;王芳;姚晓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健康成年人和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坐位潮气呼吸状态下气流速率的变化分析

    目的:观察健康成年人和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潮气呼吸流速-容积曲线(TBFV)各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15例无吸烟史的健康成年人(健康对照组)及15例稳定期COPD患者(COPD组)纳入研究,COPD组受试前8 h内未用过平喘药物。两组均接受坐位常规肺通气功能和TBFV测定,同步监测口腔压力变化。结果 COPD组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呼气中期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MMEF%)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析TBFV参数后发现,COPD组达峰容积比(VPTEF/VTE)和达峰时间比(TPTEF/TE)分别为0.18±0.08和0.20±0.08,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0.27±0.04和0.29±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呼气峰流速(PTEF)、吸气峰流速(PTI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平静呼气中晚期流速[呼出50%潮气量时的流速(TEF50)/PTEF、呼出75%潮气量时的流速(TEF25)/PTEF]显著高于 COPD 组(0.54±0.13比0.40±0.12,0.28±0.13比0.20±0.06,P<0.01或<0.05)。两组大吸气口腔压(PI max)和大呼气口腔压(PE 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定TBFV可了解不同呼吸力学特性受试者的平静呼吸状态下流速等参数的变化,并能反映呼气流速受限,经常规肺功能测定证实是可靠有效的,由于无需患者特别配合,易于推广。

    作者:陈宇清;王铭杰;吕成坚;陈萍;朱东;李强;周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靶向和化疗的治疗先后顺序对晚期进展性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影响

    目的: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和化疗交替治疗的疗效,探讨先靶向后化疗还是先化疗后靶向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进展及总生存期的影响。方法收集53例ⅢB~Ⅳ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实施先化疗方案32例(先化疗组),实施先靶向方案21例(先靶向组)。评估两组药物主要不良反应和近期疗效,计算两组肿瘤进展时间及总生存期,并进行比较。结果53例NSCLC患者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及血液学毒性,其中53例患者全部出现皮疹(100.0%),骨髓抑制34例(64.2%)。随访2个月后评价其近期疗效,先化疗组疾病控制率(DCR)为78.1%(25/32),先靶向组DCR为81.0%(17/21),两组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亚组分析结果认为不吸烟患者较吸烟患者DCR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先化疗组平均肿瘤进展时间10.00个月,先靶向组平均肿瘤进展时间11.1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先化疗组平均总生存期22.87个月,先靶向组平均总生存期20.78个月,两组总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0)。EGFR外显子19缺失的先化疗组平均肿瘤进展时间10.31个月,平均总生存期19.47个月;先靶向组平均肿瘤进展时间11.76个月,平均总生存期20.18个月。EGFR外显子21突变的先化疗组平均肿瘤进展时间10.32个月,平均总生存期23.05个月;先靶向组平均肿瘤进展时间11.23个月,平均总生存期20.80个月;四组肿瘤进展时间及总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34、0.726)。结论晚期EGFR突变的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胺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近期疗效较好,但先化疗还是先靶向对其进展和总生存期无明显影响,且不受EGFR敏感的突变类型的影响。

    作者:潘莹;龚五星;梁翠微;杨兵;谢云;郑礼平;张楠;付社竹;王燕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二甲双胍与妇科肿瘤关系的研究现状

    二甲双胍是双胍类药物的代表,是目前世界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表明其可抑制肝癌、胰腺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在妇科领域,多年来随着妇科肿瘤的早期发现率及手术方式的提高,有关妇科肿瘤的预后及控制病情进展的研究成为当代妇科临床及科研人员的研究热点,并已有关于二甲双胍与妇科肿瘤关系的研究成功报道。由此可见二甲双胍在妇科肿瘤领域有着相当乐观的发展前景及研究空间。本文将对二甲双胍在妇科肿瘤领域中的新研究成果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孙莉;谭文华;刘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相关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诊疗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是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一个常见的并发症,越来越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但目前关于HBV再激活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国内外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HBV再激活的定义及防治方案,本文就近年来的有关HBV再激活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作者:杨阳;魏燕;杨龙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