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胸内局灶型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胸内局限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情况,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32.8土10.9)岁.2例患者有胸痛症状,1例合并副肿瘤性天疱疮,其余患者均为体检发现.术前CT检查有4例患者考虑为Castleman病.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胸腔镜手术5例,开放手术4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术后1例患者因膈神经损伤出现呼吸困难,1例患者因心包积液二次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标本病理检查均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术后随访2~ 53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Castleman病临床少见,易于误诊,临床及影像科医生需要对该病提高认识.胸内局限型Castleman病手术治疗治愈率高,应作为首选.
作者:李俊;于跃;方海生;黄陈军;赵飞;周悦;葛鹏飞;孙云刚;孟阳春;王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医用缝合拉扣在全胸腔镜手术切口闭合过程中应用的适应证、技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接受全胸腔镜手术的患者121例,按切口闭合方法分为传统缝合组(53例)和医用缝合拉扣组(68例),记录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切口缝合时间、愈合时间、愈合情况、切口愈合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1例医用缝合拉扣组患者术后进行性出血,二次手术时拆除拉扣过程中发现切口拉扣固定可靠,且易于拆除,术后切口改用普通缝合方式.两组各有2例延迟愈合,医用缝合拉扣组2例均为切口渗血所致,其中1例改用传统缝合方式,1例采用加压包扎后愈合.医用缝合拉扣组切口闭合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缝合组:(110.0±12.7)s比(305.0±31.6)s,P<0.01.医用缝合拉扣组术后2周、术后1个月切口愈合评分高于传统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切口甲级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用缝合拉扣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传统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全胸腔镜手术切口闭合过程中使用医用缝合拉扣安全、可靠,可加快切口早期修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李凤卫;陈应泰;吴讯;张晓峰;刘思杰;辛兴;边建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及分析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出现再次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4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54例)和非骨折组(193例),对两组间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患侧、首次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实际失血量、术后短期谵妄、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合并症、Charlson合并症指数、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后短期谵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6个月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FIM评分是影响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P< 0.05或<0.01).结论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出现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后短期谵妄、内科合并症等被动因素,以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等主动因素.术后患者需积极接受内科疾病的治疗,并增强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髋关节功能康复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以预防再骨折的发生.
作者:任磊;孙永青;郝敬东;崔准;韩云毅;蒋育欣;靳凯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清、人工气道吸引物(ETA)、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呼出气冷凝水(EBC)中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疑似VAP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2例.入组患者均于临床疑诊VAP当日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并检测血清、ETA、BALF及EBC中sTREM-1水平.以BALF细菌学培养>104/CFU为VAP诊断金标准,经绘制ROC曲线选取佳截断点,评估诊断效价.结果 76例(57.58%)患者确诊为VAP.于临床疑诊VAP当日,VAP组和非VAP组BALF中sTREM-1水平为32.35 (30.08 ~ 41.72)、18.92(11.89~31.72) ng/L,在EBC中sTREM-1水平为1.57 (1.02~2.61)、0.41 (0.19~1.61) ng/L,VAP组BALF、EBC中sTREM-1水平均高于非V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在BALF中sTREM-1水平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且具有良好的敏感度(85.5%)与特异度(73.1%),佳截断点为23.61ng/L.在EBC中sTREM-1水平ROC曲线下面积为0.752,敏感度较高(98.3%),特异度偏低(48.1%),佳截断点为0.31 ng/L.BALF中sTREM-1水平与EBC中sTREM-l水平存在较好的相关性(R2=0.78,P<0.05).结论 sTREM-1在BALF及EBC中水平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VAP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春艳;薛志雯;吴璟奕;奚卫;卫颖珏;余跃天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曲妥珠单抗联合长春瑞滨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91例紫杉醇方案治疗失败的HER-2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其中接受曲妥珠单抗联合长春瑞滨治疗的患者45例(长春瑞滨组),接受曲妥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的患者46例(卡培他滨组).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和3年生存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临床获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长春瑞滨组客观有效率高于卡培他滨组[44.44%(20/45)比23.91%(1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2).结论 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中,曲妥珠单抗联合长春瑞滨或卡培他滨在不良反应和3年生存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曲妥珠单抗联合长春瑞滨客观有效率优于曲妥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
作者:施胜钰;傅佩芬;陈建华;赵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改变吸唾方法减少噪音对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影响.方法 使用椅旁吸唾器在标准负压条件下,用专业声级计测量不同距离吸唾管半吸、全吸水工作状态时的噪音值,测量距离分别设定在0、15、30、45 cm.将吸唾过程的全吸水状态设为试验组,半吸水状态设为对照组,根据患者主观感受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吸唾管尖端的机械噪音为(107.1±1.8) dB,模拟人耳噪音为(103.4± 1.8) dB.在0、15、30、45 cm测量距离,全吸水状态产生的噪音低于半吸水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吸唾产生的机械噪音和模拟人耳噪音逐渐下降.试验组VAS评分为(3.4±0.6)分,对照组为(6.2±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吸水状态能够有效降低吸唾管的噪音,正确的坐姿及操作习惯能减少噪音对医护人员的影响.
作者:阿兰;徐文洲;李红艳;刘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肺部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CD64(nCD64)指数与血清降钙素原(PCT)浓度的变化,评价nCD64指数与血清PCT浓度在诊疗过程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53例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组),另选择56例同期维持性血液透析非感染者(未感染组)、5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分析感染组致病菌分布情况,比较感染组、未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nCD64指数和血清PCT浓度的差别,对比感染组治疗前后nCD64指数和血清PCT浓度的变化.结果 感染组痰培养出致病菌5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7株(32.08%),革兰阳性球菌36株(67.92%).治疗前感染组、未感染组、正常对照组nCD64指数分别为4.13±0.43、0.82±0.08、0.78±0.08,PCT浓度分别为(3.64±0.29)、(0.45±0.04)、(0.45±0.04)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感染组治疗后nCD64指数与血清PCT浓度显著降低[0.86±0.09比4.13±0.43,(0.74±0.07) μg/L比(3.64±0.29)μ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CD64指数、血清PCT浓度是判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肺部细菌性感染的敏感指标,为慢性肾衰竭维挣性血液透析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治疗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后凸成形术(PKP)中采用裂隙内外分别灌注骨水泥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5年10月,对16例Kümmell病患者行双侧PVP或PKP裂隙内外分别灌注骨水泥治疗.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63 ~ 94岁.病程2~15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双能X线测定法(DEXA)骨密度测定,T值为-4.3-2.6.骨折位于T10~L4,其中2例为多发骨折.术后拍摄X线片观察骨水泥渗漏及病椎高度变化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 96个月,术后4例发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病椎前缘高度分别为正常的(50.3±8.3)%、(67.1±8.1)%、(65.2±6.4)%.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病椎前缘高度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8.63±1.23)、(2.56±3.48)、(1.38±0.92)分,ODI分别为(82.1±6.7)%、(28.5±7.3)%、(22.1-8.2)%.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与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相邻和原位椎体发生再骨折.结论 采用裂隙内外分别灌注骨水泥治疗Kümmell病临床疗效良好,可有效缓解背痛症状,减少术中骨水泥渗漏和术后邻近椎体或原位再骨折发生.
作者:丁立祥;张亘瑷;侯宇;陈蛟;宋继鹏;张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检测单纯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轻微肝性脑病及临床肝性脑病患者血清中的代谢产物,探讨肝性脑病患者代谢产物的变化,寻找轻微肝性脑病的可能血清标志物.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结合高分辨质谱法检测38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和33例健康人血清中的代谢产物.结果 单纯肝硬化患者与轻微肝性脑病及肝性脑病患者的代谢产物种类存在较大差异;轻微肝性脑病与肝性脑病患者的代谢物质变化基本相似;胍氨酸、L-酪氨酸、L-谷氨酸、苯丙氨酸二肽、高香草酸、鸟氨酸、L-丝氨酸在轻微肝性脑病与肝性脑病患者中均增多;次黄嘌呤则明显减少.结论 轻微肝性脑病时,患者机体代谢产物的种类就发生了与肝性脑病相似的变化;增多的7种代谢产物可能作为早期诊断轻微肝性脑病的代谢产物标志物群,次黄嘌呤可能成为治疗肝性脑病的有效药物.
作者:邢文斌;齐俊霞;刘威;尹沛源;蒲春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普瑞巴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细胞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er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普瑞巴林组,每组10只.观察普瑞巴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热痛阈和脊髓灰质背角神经元中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模型对照组术后第3、4、5、6、7、10、14天热痛阈值均低于同时点假手术组和普瑞巴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瑞巴林组术后第2天起热痛阈值低于假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普瑞巴林组Fos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细胞数目分别为(16.4±0.6)、(66.7±3.3)、(22.8±1.5)个,模型对照组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普瑞巴林组和假手术组(P< 0.05).结论 普瑞巴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大鼠具有镇痛作用,并且活化外周神经损伤和感染引起的脊髓胶质细胞,减少脊髓背角神经元对痛觉传入的伤害性刺激.
作者:金梅花;马丽;苗丽竹;张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患者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围手术期治疗与防护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患者206例,其中HIV阳性患者13例.HIV阳性患者术前常规检测血常规、生化指标、肝肾功能、凝血功能、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评价患者一般情况,给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及营养支持、免疫调节药物治疗;术中严格执行预防职业暴露相关防护规范化流程,应用一次性手术防护服:防护面罩、药物夹层手套/双层手套、防渗透手术衣、防护靴套等.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免疫功能与营养状况变化,监测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情况.随访PKP治疗后伤椎前缘高度、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情况.结果 13例HIV阳性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骨水泥渗漏、毒性反应发生.12例手术切口一期愈合,发生切口浅部感染l例,经清创后愈合.无死亡病例.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后即刻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营养不良HIV阳性患者进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及调节免疫干预治疗,干预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提高[(289.00±54.29)×106/L比(237.25±72.70)×106/L、(38.04±5.17) g/L比(33.73±7.16) g/L、(112.87±15.54) g/L比(100.68±18.9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2例.依照职业暴露后预防处理预案,所有医务人员均未发生HIV感染.结论 对HIV阳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取适当的围手术期治疗措施,PKP手术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手术疗效,围手术期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职业暴露防护规范化流程,可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安全性较高.
作者:李鑫;张强;赵昌松;孙胜;赵汝岗;蔡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计数检测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脑部非运动功能区代谢物变化.方法 选择PD患者42例(PD组)、健康体检者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头颅MRI和1H-MRS检查,测定非运动功能区前额叶、海马区、楔回及背侧丘脑的脑代谢物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NAA/胆碱化合物(Cho)和Cho/Cr,比较两组代谢物的差异性.结果 PD组NAA/Cr、NAA/Cho在双侧背侧丘脑、楔回、海马区、前额叶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D组Cho/Cr在右背侧丘脑、右侧楔回、右侧海马区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左海马区(r=-0.388,P=0.011)和左楔回(r=-0.325,P=0.036) NAA/Cho与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呈负相关.结论 PD患者脑部存在非运动功能区前额叶、海马区、楔回以及背侧丘脑广泛神经元损害,伴有部分胶质增生,左海马区、左楔回脑代谢异常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杨杰华;吴焕泽;关计添;张钦城;陈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术中不同肿瘤切除程度对术后面神经功能和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18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以肿瘤和面神经间的界限给予不同肿瘤切除策略,与面神经紧密粘连者不强行分离,内听道内残留肿瘤不需磨除内听道,肿瘤复发施行伽玛刀治疗.分析肿瘤切除程度与面神经功能和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 118例患者中1例(0.8%)手术死亡.随访8 ~ 90个月,听神经瘤全切除率为19.5%(23/118),近全切除率为74.6% (88/118),次全切除率为5.9% (7/118).术后复发率为16.1%(19/118),全切除者无一例复发,近全切者复发率为15.9% (14/88),次全切除者复发率为5/7,各术式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80,P<0.01).术后面神经功能良好率为90.7% (107/118),全切除者为73.9% (17/23),近全切者为95.5% (84/88),次全切除者为6/7,全切除者与近全切除者术后神经功能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68,P<0.05).伽玛刀进行治疗后3例(2.5%,3/118)随访期间肿瘤再生长增大而给予二次手术.结论 听神经瘤施行近全切除术辅以伽玛刀可使肿瘤的生长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能显著提高术后面神经功能良好率,针对肿瘤和面神经紧密粘连者是可行的治疗策略.
作者:谢乔林;陈文斗;玉石;廖秀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安全性.方法 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25例25个椎体,其中男11例,女14例,中位年龄76.6(58.0~88.0)岁.术前常规拍摄正侧位X线片、CT三维重建扫描和MR脂肪抑制序列扫描,明确骨折部位和椎体后壁的完整性与否.术后第1天拍摄正侧位X线片、CT三维重建扫描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出院后规律随访拍摄正侧位X线片.根据骨水泥渗漏分区进行术后骨水泥渗漏的部位统计,根据伤椎上位椎体上终板和下位椎体下终板测量后凸角,测量术前、术后伤椎前后壁的高度.结果 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较术前降低[(2.8±1.2)、(2.4±1.6)分比(6.4±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后凸角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后凸角也较术前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椎体前壁高度较术前升高[(21.7±5.0)、(21.4±4.1) mm比(20.3±3.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椎体后壁高度较术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上述各项数据与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安全可靠,清晰的影像显示器、熟练的穿刺技术、术中注意骨水泥推注时机是手术成功的必要因素.
作者:李哲;刘铁;原威;王宇;苏庆军;海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厚度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左室重构和左室功能不全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08例DCM患者(观察组)以及90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两组如下指标进行测量,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球形指数(SIS)、左室舒张末期球形指数(SI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EAT厚度,统计分析两组各指标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VESD、LVEDD、LVESV、LVEDV、LVESVI、LVEDVI及EAT厚度均明显升高,而LVEF、SIS及SID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患者EAT厚度为(8.1±1.8) mm,Ⅲ级患者为(7.8±2.0) mm,Ⅳ级患者为(7.9±1.7) mm,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73,P>0.05).线性相关分析提示,EAT厚度与LVESD、LVEDD、LVESV、LVEDV、LVEDVI、LVESVI、SIS及SID均呈正相关性(r=0.247、0.231、0.256、0.267、0.293、0.281、0.261、0.237,P<0.05),与LVEF未见相关性(r=0.132,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EAT厚度可作为DCM患者左室重构一项独立的危险因素(OR=0.793,95% CI:0.431~1.734,P=0.039).结论 EAT厚度与DCM患者左室重构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预测左室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春来;许贤彬;吴平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CT三维上呼吸道矢状面图像探讨影响光棒前段弯折长度和角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实施头颈部上呼吸道螺旋CT扫描的患者245例,年龄18~ 86岁,利用AW4.4Workstation的3D-CT重建软件获取患者上呼吸道正中矢状面图像,将获取的图像以1∶1的比例打印出来.使用气管导管来模拟气管插管,测量气管导管的自然弯曲角度α和弯曲长度L,并测量以下3个指标:上中切牙至会厌根部距离(D1),会厌根部至声门入口中点距离(D2),以及上切牙下缘、会厌根部、声门中点三者以会厌根部为交点所形成的角度β.结果 男性患者角α、β和L、D1、D2显著大于女性患者[(70.02±15.49)°比(55.84±14.70)°,(129.74±14.82)°比(120.40±14.19)°,(12.80±0.85) cm比(11.50±0.65) cm,(7.53±0.66) cm比(6.76±0.53) cm,(3.13±0.52) cm比(2.45±0.3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角α、β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45例患者分为两类,第一类患者角α、角β、年龄显著小于第二类患者[(48.17±9.29)°比(75.45±9.53)°,(112.31±8.64)°比(136.27±9.86)°,(36.93±17.21)岁比(53.92±19.6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5例患者角α、β以及年龄之间相关性分析显示,角α和角β均与年龄显著相关(P< 0.05),角o与角β显著相关(P<0.05).结论 光棒前段弯折长度和角度的塑型不仅要考虑到患者的性别因素,而且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因素.
作者:陈建恒;汪小海;李勇;夏小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与Lichtenstein术治疗成年人复发性腹股沟疝术后疼痛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选取60例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APP组和Lichtenstein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TAPP和Lichtenstein术进行治疗,术后6h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 TAPP组VAS评分为(3.76±1.47)分,Lichtenstein组VAS评分为(6.36±1.5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78,P=0.000).其中TAPP组疼痛主要为中度(17例,占56.67%)和轻度(11例,占36.67%),而Lichtenstein组疼痛主要为中度(14例,占46.66%)和重度(13例,占43.33%).术后随访6~48个月,TAPP组无慢性疼痛出现,Lichtenstein组出现慢性疼痛4例,慢性疼痛发生率为13.3%.结论 TAPP治疗成年人复发性腹股沟疝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可有效降低术后疼痛发生率.
作者:刘汇明;田庆;袁义磊;于素芹;丁洪华;王阳;高红雷;孙作成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毛细血管网皮片游离移植在伴有小面积皮肤缺损的离断指体再植术中的适用性.方法 应用改良的周边薄、中间厚的倒置“帽状”毛细血管网皮片、直接与创面边缘缝合、不用纱布加压包扎固定的方法,一期修复伴有皮肤缺损、非血管外露的离断指体再植术中创面10例14指,包括背侧7例10指(其中伸肌腱外露5指)、掌侧3例4指(其中屈肌腱外露2处),皮肤缺损范围:1.0 cm×0.8 cm ~ 3.0 cm×1.5 cm.结果 6处面积稍大皮片术后早期出现周边青紫、中央小水泡形成,其余8处皮片颜色渐由苍白转红润,所有皮片、再植指体终均成活,创口一期愈合,皮片质地、外观佳.结论 改进的帽状毛细血管网皮片游离移植是解决伴有小面积皮肤缺损的离断指体再植术中创面覆盖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宗传冲;王玉发;田恒;贾国梁;刘宇轩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非免疫性胎儿水肿(NIHF)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11例NIHF的影像学表现、病因分析、结局等.结果 产前超声结合胎儿MRI提示胸腔积液、腹腔积水及皮下水肿是胎儿水肿常见的异常影像.11例中心脏异常2例,先天性乳糜胸3例,染色体异常1例,胎粪性腹膜炎1例,膀胱破裂1例,原因不明3例.3例在28周前终止妊娠,2例胎死宫内,活产儿6例,3例产后48 h内死亡,3例存活.8例病理为胎盘水肿.结论 NIHF病死率高,其病因、发病机制和终止妊娠的时机把握有待于继续探究.
作者:崔春明;孙强;徐秀华;唐开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结肠镜检查术前准备中预防性应用匹维溴铵对结肠镜检查耐受性的影响,以改善老年人结肠镜检查质量.方法 选取300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门诊老年受检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组检查前1d开始服用匹维溴胺100 mg欣,3次/d,与餐同服,检查前2h口服100 mg,对照组检查前无用药.由内镜医生及助手记录两组结肠镜到达回盲部时间、检查过程中腹痛分级,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结肠镜检查完成率[98.0%(147/150)]和顺利检查率[78.0% (117/150)]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3% (140/150)、65.3%(98/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4、5.93,P< 0.05).观察组结肠镜到达回盲部时间<5 min、5~ 10 min、>10 min例数分别为25、60、62例,对照组分别为10、53、77例,观察组结肠镜到达回盲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痛分级I、Ⅱ、Ⅲ、Ⅳ级例数分别为32、85、30、3例,对照组分别为21、77、42、10例,观察组腹痛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所有患者服药后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老年人结肠镜检查前1d开始服用匹维溴铵,有助于缓解常规结肠镜检查中的腹痛症状,可明显提高老年人结肠镜检查的耐受性,从而改善老年人群结肠镜检查质量.
作者:徐桂涛;王晓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对比分析在大隐静脉剥脱术中联合使用不同型号橄榄头治疗后神经损伤及术中血管中断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96例接受静脉曲张剥脱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2例,A组使用大橄榄头用于踝关节切开术后的静脉抽出,B组使用小橄榄头用于踝关节切开术后的静脉抽出,C组大静脉剥离的方式分为两个部分,剥离从脚踝到膝关节水平远端部分使用小橄榄头,剥离从膝关节到腹股沟水平的远端部分使用大橄榄头.术后随访3~6个月,比较各组神经损伤及术中血管中断的发生情况.结果 A、C组术中血管中断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12.5% (4/32)、6.2% (2/32)比50.0% (16/32)],B、C组下肢神经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6.2%(2/32)、3.1%(1/32)比40.6%(13/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C组术中血管中断及神经损伤发生率均较低.结论 大隐静脉剥脱术中,腹股沟到膝关节水平近端部分使用大橄榄头联合膝关节到脚踝水平远端部分使用小橄榄头的手术方法所致的神经损伤及血管中断的并发症少.
作者:樊光明;田涛;侯志云;郑燕妮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疼痛是癌症发展过程中令患者恐惧的症状之一.晚期癌症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通常合并极其难治的疼痛,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阶梯疼痛治疗原则并不能使所有的癌痛得到有效缓解.随着对癌痛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和认识,在相应的癌痛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可使癌痛得以更加有效地控制.本文就癌痛的中枢和外周机制以及晚期癌痛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田德民;谭延芹;鞠衍馨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对于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和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也存在并发症,骨水泥渗漏引起骨水泥肺栓塞甚至可直接危及生命.本文对骨水泥肺栓塞的发病率、发病机制、风险因素、症状、辅助检查、治疗和预防进行综述.
作者:李哲;刘铁;原威;王宇;苏庆军;海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乳腺导管原位癌又称导管内癌,属于乳腺癌前期病变,其治疗方式与乳腺癌治疗方式相似.由于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的病死率较低,所以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治疗重点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但在其治疗方式上存在过度治疗现象.研究表明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治疗上,保乳手术加放疗与乳房切除术的治疗效果一样,前哨淋巴结活检也可评价患者的腋窝状态;对于行保乳手术的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来说,放疗和内分泌治疗可以降低同侧乳腺癌复发率,也成为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标准治疗.
作者:杜雪;张建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是危重患儿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功能紊乱、基因调控及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等多个环节.通过研究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调控机制,可以对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做出早期诊断.根据机体炎症反应状态,针对发病机制的各个环节,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从而阻止全身炎症反应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危重患儿的预后.
作者:赵炜;吴晓平;吕秀敏;徐书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的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fracture,OVCF)是指由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脊柱椎体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使椎体在轻微外伤甚至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发生的压缩骨折,临床表现以胸/腰背部疼痛为主,大多数患者不伴或少数患者伴下肢神经症状的一种疾病.
作者:苏庆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