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7年6期文献
  • 胸椎附件骨样骨瘤一例

    骨样骨瘤是一种较少见的原发性良性成骨性肿瘤,病灶呈圆形或卵圆形瘤巢,被反应骨包围,肿瘤直径很少超过15 mm.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壮年,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3:1~2:1.好发部位以下肢长骨为主,常见部位为股骨小粗隆、胫骨远端1/3,也可见于脊柱附件和关节部位,脊柱的发病率依次为腰椎、颈椎、胸椎[1-3].骨样骨瘤约占良性骨肿瘤的10%,而病变累及脊柱的又仅有15%左右,在临床中极易发生漏诊、误诊.我院收治1例胸椎附件骨样骨瘤患者,先于CT引导下经皮穿刺取病理活检确诊,再行射频消融术(RFA)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琦;王玮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性功能减退并血小板增多为首发表现:一例POEMS综合征报道并文献复习

    POEMS综合征,也被称为Crow-Fukase综合征,是由浆细胞异常增殖引起的副肿瘤综合征,主要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polyneuropathy,P)、脏器肿大(organomegaly,O)、内分泌病(endocrinopathy,E)、M 蛋白(M-protein,M)和皮肤改变(skin changes,S)为特征.因其牵涉到多器官、多系统及多学科,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常易被漏诊及误诊.本文报道1例初诊为性功能减退及血小板增多为首发临床表现的POEMS综合征并文献复习.

    作者:秦宏超;陈晖;李影;张真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CT诊断迷走左头臂静脉一例

    迷走左头臂静脉一般不引起明显的病理生理变化,患者也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这种变异对临床医生进行手术时需警惕,对胸外科手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报道1例迷走左头臂静脉病例.

    作者:杨玲;胡少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11月行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择期手术患者100例,ASA分级Ⅰ~Ⅱ级,其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30~65岁,体质量50~75 kg,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组(DS组),均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两组PCIA药物配方:S组为舒芬太尼3μg/h+昂丹司琼16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至100 ml;DS组为右美托咪定0.1μg/(kg·h)+舒芬太尼2μg/h+昂丹司琼16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至100 ml;背景输注速率为2 ml/h,负荷剂量为2 ml,患者自控镇痛(PCA)为0.5 ml,锁定时间为15 min.记录于术后4 h(T1)、8 h(T2)、24 h(T3)和48 h(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情况和疼痛、镇静评分;同时记录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于麻醉诱导前10 min(T0)及T1~T4,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外周静脉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CD3+、CD4+、CD8+和NK细胞活性,计算CD4+/CD8+.结果 与S组比较,DS组在术后各时间点MAP、HR显著低于S组(P<0.05),DS组各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低于S组[(1.8±0.3)分比(2.5±0.5)分、(1.1±0.5)分比(1.9±0.3)分、(1.0±0.5)分比(1.8±0.5)分、(0.8±0.3)分比(1.5±0.6)分](P<0.05),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S组[(3.5±0.3)分比(2.4±0.6)分、(3.3±0.5)分比(2.5±0.3)分、(3.5±0.6)分比(2.3±0.5)分、(3.2±0.4)分比(2.2±0.5)分](P<0.05);两组患者DS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S组(P<0.05);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于T1~T4时点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S组比较,DS组于T1~T4时点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显著高于S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更好,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周兴;钟素平;雷亨发;杨春涛;曹春莲;田杰;刘媛媛;杨吉安;李俊;米娜;何军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经前列腺小囊精囊镜治疗血精症的体会

    目的 探讨经前列腺小囊精囊镜治疗血精症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9月至2015年8月收治血精症患者共11例,年龄36~68(46.6±3.5)岁,血精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主要表现为精液中带有陈旧性血块8例,鲜血3例,伴有射精痛者7例,会阴痛、睾丸痛患者4例,无明显性功能减退者.直肠指检未触及肿大变硬的精囊.患者均行经前列腺小囊精囊镜检术,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 11例患者中有1例未能成功进镜,其余10例均成功进镜.血精原因分析如下:单纯精囊炎8例,精囊结石2例,射精管囊肿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射精管开口狭窄或梗阻.手术时间25~47(29.0±3.2)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2~4)d.术后未出现逆行射精、尿失禁、直肠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行单纯精道检查患者中有1例于术后6个月血精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发现射精管开口狭窄,行钬激光内切开术,术后血精消失.2例术后出现附睾炎,经抗炎、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经前列腺小囊精囊镜治疗血精症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贺炜;刘泓键;奉友刚;康永明;余周;姜明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复发性泌尿系结石患者的结石成分改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复发性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成分改变特征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复发性泌尿系结石156例患者,结石成分的测定均采用红外光谱法,对比复发前后结石成分的改变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方法对结石成分改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复发时结石成分改变48例(30.8%),其中草酸钙结石初发患者中有22.8%(18/79)在复发时转变为感染性结石,而感染性结石初发患者中有25.8%(8/31)在复发时转变为草酸钙结石.单因素分析提示结石的复发时间1~5年其成分发生改变的RR值是复发时间<1年或>5年的0.529倍(P=0.039);经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复发时间1~5年是预测复发结石成分出现改变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OR=0.242,95%CI=0.086~0.718,P=0.012).结论 复发性泌尿系结石患者其结石成分改变占30.8%,草酸钙结石与感染性结石间的成分改变现象为常见,复发的时间可作为预测结石成分改变的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叶友新;邢金春;刘荣福;陈斌;王惠强;郑嘉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腹腔镜下二级脾蒂断离法脾切除术在血吸虫性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断离法脾切除术(LSSP)应用于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引起的脾功能亢进患者切除脾脏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施行二级脾蒂断离法切除脾脏的30例血吸虫性肝硬化引起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患者成功游离二级脾蒂并切除脾脏,2例患者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断离脾蒂并切除脾脏.手术时间(80±20)min;28例患者术中出血(320±10)ml;术后拔出脾窝引流管时间(3~4)d;住院时间(10.8±1.2)d.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胰漏、继发感染、膈下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并无切口感染等近期并发症.术后4天所有患者均出现血小板回升,患者血小板>400×109/L时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处理;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肠梗阻、门静脉血栓形成等远期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下二级脾蒂断离法切除血吸虫性肝硬化引起的脾功能亢进脾脏安全有效,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杨晓丹;宋政炜;王晓光;倪全法;秦红波;余伟;费建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血栓调节蛋白、血浆D-二聚体对恶性肿瘤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影响

    目的 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血栓调节蛋白(TM)与血浆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探讨二者对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PICC置管要求的恶性肿瘤患者20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TM及D-Dimer.根据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和对照组.结果 207例恶性肿瘤PICC置管后,血栓组33例,对照组174例.与对照组相比,血栓组TM[(6.806±1.805)μg/L]、D-Dimer[(0.786±0.294)mg/L]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及D-Dimer与血栓组呈正相关性(r=0.572、0.530,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TM的优势比(OR)为1.899,D-Dimer的OR为7.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把TM和D-Dimer的截止水平设在总研究群体的第50个百分点分为高低风险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M、D-Dimer均高出现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OR为2.042,高于单独高TM(OR=1.286)和单独高D-Dimer(OR=1.044),提示TM、D-Dimer均高的恶性肿瘤患者出现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风险性增加2.042倍.TM与D-Dimer分别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r=0.477、0.492,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放化疗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TM及D-Dimer水平的升高对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原娜;王磊;王喆;张贤雨;田桂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凝结芽孢杆菌对尿毒症瘙痒症的治疗价值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瘙痒症的临床特点及通过凝结芽孢杆菌改善肠道菌群对其的治疗价值.方法 收集31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尿毒症瘙痒症发病率、临床表现、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充分透析的基础上,将40例常用止痒方法无效且微炎性反应指标升高的瘙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例,试验组给予凝结芽孢杆菌口服,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治疗,比较两组瘙痒程度减轻状况.结果 312例患者中,无瘙痒158例,轻度瘙痒56例,中度瘙痒68例,重度瘙痒30例.按瘙痒发生的程度分组,各组血尿素氮、血肌酐、血钙、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磷、钙磷乘积、免疫反应性甲状旁腺激素(iPTH)、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IL-6水平均随瘙痒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IL-6、iPTH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危险因素(P<0.01或<0.05).试验组中度、重度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RP、IL-1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CRP、IL-1及IL-6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毒症瘙痒症患者在充分透析的基础上,给予凝结芽孢杆菌调节肠道菌群,能减轻体内微炎性反应状态,有助于缓解瘙痒症状.

    作者:姜书宁;沙婷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干细胞因子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清干细胞因子(SCF)水平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9月经肾活检确诊的60例住院LN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将LN患者分为狼疮活动组(30例)、狼疮稳定组(30例);另选择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三组血清SCF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LN患者血清SCF水平与疾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狼疮活动组SCF水平[(357.29±63.85)ng/L]显著高于狼疮稳定组[(310.03±40.17)ng/L],狼疮稳定组SC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54.06±22.4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N患者SCF水平与SLEDAI、抗ds-DNA抗体、24 h尿蛋白定量(UTP)、红细胞沉降率(ESR)、病理活动性指数(AI)、肾小管间质病变(TIL)评分呈正相关(r=0.469、0.353、0.297、0.312、0.390、0.317,P<0.01或<0.05);与补体C3呈负相关(r=-0.321,P<0.05);与病理慢性指数(CI)无相关性(r=-0.181,P>0.05).结论 SCF可能参与了LN的发生发展过程;SCF能反映LN的临床和病理活动情况,可作为LN疾病活动的血清学监测指标.

    作者:张伟;刘雪梅;王惠芳;翟婷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GeneXpert MTB/RIF试验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 评价GeneXpert MTB/RIF(简称GeneXpert)试验在临床诊断肺结核及利福平耐药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15年9月22日至2016年5月25日疑似肺结核或临床诊断肺结核患者851例,对每例患者进行涂片镜检(简称涂片)、固体培养分离菌种(简称培养)和GeneXpert检测,培养分离出结核分枝杆菌患者进行利福平比例法药敏试验,GeneXpert阳性患者进行GeneXpert利福平耐药检测.以培养和比例法药敏试验为诊断标准,比较涂片、培养和GeneXper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GeneXpert与培养进行细菌学阳性的一致性检验,对GeneXpert利福平耐药试验与比例法药敏进行检测药物敏感度的一致性检验.结果 以培养作为细菌学诊断标准,GeneXpert敏感度为95.48%(211/241),特异度为94.91%(559/569),阳性预测值为87.55%(211/241),阴性预测值为98.24%(559/569);培养阳性涂片阳性的GeneXpert敏感度为98.78%(162/164),培养阳性涂片阴性的GeneXpert敏感度为85.96%(49/57).GeneXpert与培养的一致率为93.83%;Kappa值为0.847.以比例法药敏试验作为药物敏感性诊断标准,GeneXpert利福平耐药试验的敏感度为98.70%(152/154),特异度为92.98%(53/57),阳性预测值为97.44%(152/156),阴性预测值为96.36%(53/55);GeneXpert利福平耐药试验与比例法药敏试验一致率为96.38%,Kappa值为0.904.结论 GeneXpert试验操作简单,检测敏感度、特异度高,与培养及比例法药敏试验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可以诊断患者是否对利福平耐药,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刘爱梅;苏玉;张琪;唐柳生;廖光付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减少甲状腺术后头痛、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目的 探讨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 GB)对甲状腺术后头痛、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90例行常规甲状腺手术的患者按抽签的方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L组,麻醉诱导后用5 ml 0.5%利多卡因行SGB;N组,麻醉诱导后用5 ml 0.9%氯化钠行SGB;C组不做任何阻滞.术后48 h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头痛、恶心呕吐发生率、程度及不适感等.术后头痛、恶心呕吐用口头评定量表(VRS)进行评价.比较L组和N组SGB前后颈总动脉和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对照组平卧位与甲状腺手术体位颈总动脉和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N组和C组各有1例排除本研究.在术后48 h内,L组头痛发生5例(16.7%),N组8例(27.6%),C组17例(58.6%),C组头痛发生率显著高于L组(P=0.0007).三组头痛多发生在术后2、4 h.在术后48 h内,L组恶心呕吐发生8例(26.7%),N组11例(37.9%),C组20例(69.0%),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高于L组(P=0.0017)和N组(P=0.0343).三组恶心呕吐多发生在术后2、4 h.在L组与N组,行SGB后椎动脉与颈总动脉内径增宽(P<0.05).在C组,甲状腺手术体位时椎动脉与颈总动脉的内径比平卧位时变窄(P<0.05).SGB过程中未见并发症.结论 术前用0.5%利多卡因5 ml行SGB可有效减低甲状腺术后头痛、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作者:金哲浩;李迪;王娟;李冬梅;崔晓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联合不同体位和呼气末正压模式对机械通气评价肺可复张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估在不同体位下、采用不同呼气末正压(PEEP)对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肺复张(RM)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80例重度ARD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俯卧位(俯卧位组,40例)和仰卧位(仰卧位组,40例)两种不同体位,通过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外周动脉压]以及呼吸力学指标[包括呼吸频率(RR)、呼吸系统顺应性(Crs)、气道平台压(Pplate)]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在不同体位下、采用PEEP递增法以观察对PM的影响.结果 两组治疗后第3、5、7天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均较治疗后第1天改善,且俯卧位组较仰卧位组在治疗后第3、5天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RM后15 min、30 min、1 h、6 h、12 h、24 h的RR、Crs、Pplate水平与RM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RM后15 min、30 min、1 h、6 h、12 h、24 h的HR、CVP、外周动脉压水平与RM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度ARDS患者早期实施俯卧位通气联合PEEP递增法进行RM的治疗模式安全可靠,可有效提升氧合水平,有助于提高存活率.

    作者:何开源;罗振吉;王朝晖;李东梅;吴丽秀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颈静脉角淋巴结——分化型甲状腺癌区域性颈淋巴结清扫的疑惑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颈静脉角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处理方法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2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方法、并发症、术后淋巴结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淋巴结转移133例.Ⅵ区淋巴结阳性时侧颈区淋巴结阳性率:Ⅱ区43%(57/133)、Ⅲ区54%(72/133)、Ⅳ区45%(60/133)、颈静脉角处60%(80/133)、Ⅴ区6%(8/133).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FND)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择区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SDN)组中的切除颈前肌群组和保留颈前肌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大直径、甲状腺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颈静脉角处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甲状腺被膜侵犯(OR=3.53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OR=1.617),肿瘤大直径(OR=1.321)是颈静脉角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论 肿瘤直径≥1.5 cm、甲状腺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2个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应行侧颈淋巴结清扫,还要注意颈静脉角处的淋巴结清扫,这样才能做到根治度大于转移度.

    作者:陈焰;朱信强;张明;丁闯;孔令永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国产纳布啡预防剖宫产术后鞘内吗啡镇痛瘙痒的效果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 评价国产纳布啡用于预防剖宫产术后鞘内吗啡镇痛不良反应瘙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在蛛网膜下隙阻滞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60例(均为择期手术),ASAⅡ级,年龄18~35岁,接受鞘内吗啡0.2 mg术后镇痛,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纳布啡组(N组):断脐后静脉给予纳布啡4 mg(2 ml);0.9%氯化钠溶液组(P组):断脐后静脉给予0.9%氯化钠溶液2 ml,每组30例.在患者回病房(T0),术后1 h(T1)、2 h(T2)、3 h(T3)、4 h(T4)监测生命体征,比较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瘙痒程度评分、瘙痒发生时间、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恶心、呕吐、寒战和眩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瘙痒程度评分0~1分的比例显著高于P组[70.0%(21/30)比16.7%(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P=0.00).两组患者VAS评分及嗜睡、恶心、呕吐、寒战和眩晕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使用纳布啡能安全有效地减少剖宫产鞘内吗啡术后镇痛不良反应瘙痒的发生率和显著减轻瘙痒的程度.

    作者:戚忠;汪云飞;王加芳;祝德刚;李进;王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七氟醚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肺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在缺血再灌注早期吸入七氟醚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肺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七氟醚组,每组20例.七氟醚组在阻断升主动脉前吸入2%七氟醚15 min,阻断升主动脉后继续经膜式氧合器吸入2%七氟醚15 min;开放升主动脉前15 min经膜式氧合器吸入2%七氟醚预充,开放升主动脉后持续吸入2%七氟醚15 min.对照组不吸入七氟醚,其他处理同七氟醚组.时点界定为:T0(麻醉后切皮前)、T1(体外循环开始前即刻)、T2(体外循环停机即刻)、T3(停机后2 h)、T4(停机后6 h)、T5(停机后24 h).分别在T0、T2、T3、T5抽取桡动脉血测定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8.在T1、T2时点分别抽取肺动脉、肺静脉血进行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并计算二者差值.分别在T0、T2、T3、T4、T5时间点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计算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肺静态顺应性(Cst).结果 组内比较:两组TNF-α、IL-8、sICAM-1浓度在T2、T3、T5时点较本组T0均明显升高(P<0.05).七氟醚组TNF-α、IL-8、sICAM-1水平在T2、T3时点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点(P<0.05).组内比较:两组T2时点肺动脉、肺静脉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其差值均较本组T1时点明显增加(P<0.05).组间比较:七氟醚组T2时点肺动脉、肺静脉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其差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两组P(A-a)O2在T2、T3、T4、T5时点较本组T0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OI在T2、T3、T4、T5时点较本组T0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Cst在T2、T3、T4时点较本组T0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在T2、T3、T4时点七氟醚组P(A-a)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T2、T3、T4时点七氟醚组OI、Cs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常出现较严重的肺部炎性反应,在缺血早期和再灌注早期给予七氟醚处理,可明显抑制肺部炎性反应,更好地维持肺功能.

    作者:吕洁萍;田首元;聂丽霞;郝倩;周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右美托咪定镇静对吞咽反射的影响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镇静对吞咽反射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成年志愿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进行镇静,镇静深度BIS值60~65.在不同镇静深度下向咽部注水诱发吞咽反射,观察是否出现吞咽动作,同时记录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清醒镇静评分(OAA/S).结果 试验组BIS值在60时存在吞咽反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吞咽反射测试时,试验组RR、SpO2、OA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11.44±1.23)次/min比(16.60±4.59)次/min、(96.84±1.70)%比(95.00±2.67)%、(3.76±0.44)分比(2.52±0.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缓慢泵注右美托咪定维持BIS值在60以上,血流动力学稳定,不影响吞咽反射,临床使用安全性高.

    作者:朱歆洁;杨沁岩;陈强;陈钰铨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胆道闭锁患儿术时肝纤维化与年龄等因素相关性探讨

    目的 探讨胆道闭锁患儿术时肝纤维化程度与年龄、肝内外胆管增生数、肝细胞病变程度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行Kasai手术治疗的胆道闭锁患儿48例,术中均取肝组织及切除肝门纤维块送病理检查,切片HE染色、Masson三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程度,根据Okamoto肝纤维化分级法分为轻度肝纤维化组(23例)和重度肝纤维化组(25例),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之间的相关因素.结果 重度肝纤维化组患儿术时年龄38~89(62.64±14.92)d,轻度肝纤维化组患儿术时年龄18~92(53.13±16.89)d,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1,P=0.044).重度肝纤维化组肝内汇管区胆管增生数为(17.28±4.31)个,轻度肝纤维化组为(11.39±4.00)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0,P=0.000).两组肝细胞病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1,P=0.030).两组肝门纤维块大小(t=0.276,P=0.784)、纤维块内胆管增生数(t=0.53,P=0.60)、炎性反应程度(χ2=3.074,P=0.08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胆道闭锁患儿术时肝纤维化程度与年龄、肝细胞损害程度、汇管区胆管增生数相关,术时年龄越大,肝细胞损伤越重,汇管区内胆管增生越多,肝纤维化越重.

    作者:刘秀美;孟娇;陈帅;侯良超;胡元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经右桡动脉途径使用5F共用型导管行左内乳动脉造影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右桡动脉途径使用5F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行左内乳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86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接受经右桡动脉途径使用5F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行左内乳动脉造影,记录左内乳动脉造影成功率,造影结果,完成左内乳动脉造影时间,造影剂用量,并发症发生率,外科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桥血管情况等,并进行分析.结果 左内乳动脉造影成功率97.6%(84/86),造影均获理想显影结果;完成左内乳动脉造影时间(6.5±2.8)min,造影剂用量(17.6±11.1)ml;造影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7%(4/86);术后随访5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成功应用左内乳动脉作为桥血管,53例应用左桡动脉作为桥血管.结论 经右桡动脉途径使用5F共用型造影导管行左内乳动脉造影检查安全有效,对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侃;陈晖;周力;赵慧强;李东宝;姚道阔;李虹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肾癌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可能发病机制

    目的 探讨肾癌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接受肾癌治疗期间发生脑梗死以及住院接受急性脑梗死治疗期间证实患有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筛查肾癌患者2516例,其中符合肾癌合并脑梗死入选标准者36例(1.43%).入选患者中男29例(80.56%),女7例(19.44%),年龄45~80(65.11±14.77)岁.8例(22.22%)存在脑卒中危险因素,28例(77.78%)无脑卒中危险因素.脑梗死发病急性期内,患者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脑内出现单一高信号病灶8例(22.22%),出现2个及以上不同动脉供血区高信号病灶28例(77.78%).肾透明细胞癌18例(50.0%),乳头状细胞癌12例(33.33%),肾嫌色细胞癌6例(16.67%),其中有10例(27.78%)已经发生转移.血液生化检查显示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28例,癌抗原(CA)125水平升高22例,癌胚抗原(CEA)水平升高17例.结论 肾癌相关脑梗死以患者缺少脑卒中危险因素、脑内出现多发性梗死灶为特点,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CA125、CEA水平升高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作者:蒋海红;秦超;黄戈伦;卢秋红;贤自强;邓添薪;梁志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31例经验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效果、预后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2~24个月,分析手术效果,总结手术经验.结果 所有病例术中均见动脉血管压迫面神经出脑干区,其中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20例,小脑后下动脉4例,以上两动脉共同压迫5例,椎动脉1例,小脑前下动脉合并静脉1例.术后完全缓解25例,明显减轻3例,部分缓解2例,未见无缓解病例.随访12~24个月,症状消失28例,明显缓解2例,复发1例.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的方法,个体化全程减压是手术必要的,手术细节的处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作者:冯巍;陈昶;袁喜平;金福玉;贺玉宝;王秉尧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低温可调钠超滤曲线联合模式透析的临床研究

    目的 对低温可调钠超滤曲线联合模式透析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血液透析易发生低血压不能顺利治疗的患者40例,分别进行常规血液透析(CHD)和低温可调钠超滤曲线联合模式透析各10次,采用自身对照,比较两种模式治疗前后低血压发生率、生化指标变化,并对两种模式的透析充分性进行评估.结果 低温可调钠超滤曲线联合模式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CHD模式[4.8%(19/400)比20.2%(81/400),χ2=42.5,P<0.01].两种模式透析前后组间血Na+、K+、Cl-、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可调钠超滤曲线联合模式干体质量达标率为84.8%(339/400),显著高于CHD模式的59.5%(23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P<0.01).两组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钠浓度变化值(ΔNa+)、BUN下降率(URR)、BUN清除率(K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温可调钠超滤曲线联合模式是一种有效的透析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单福军;李鑫宇;武贵群;齐卡;赵颖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糖尿病足外治法的研究进展

    随着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也显著升高.糖尿病足致残率高,花费巨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糖尿病足的治疗在调整全身状态基础上,尤其重视创面的处理,目前糖尿病足外治法很多,为个体化治疗糖尿病足提供选择.

    作者:陶贵录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如何突破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魔咒

    医院获得性感染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患者常见的疾病之一,因其感染类型多、重症感染多、治疗难度大、病死率较高而备受关注.但随着抗菌药物的使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使用抗菌药物已不是解决感染问题的理想方案,从根源预防和控制感染,减少感染的发生才是关键.尤其针对某些特定类型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如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等,还需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以此突破ICU感染的魔咒.

    作者:姜洪丽;潘宾海;赵蓓蕾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