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7年7期文献
  • 单纯内侧纵束梗死引起的急性前庭综合征三例

    急性前庭综合征(acute vestibular syndrome,AVS)是一组以急性眩晕为主要症状,或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以及步态不稳的临床综合征.AVS分为外周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中枢性AVS多累及小脑和脑干.内侧纵束孤立性病变临床极少见,可表现为头晕、核间性眼肌麻痹等症状和体征.现将我们在临床工作遇到的3例单纯内侧纵束梗死引起的AVS报道如下.

    作者:乔晓红;郑福浩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血管内栓塞术救治急性脑梗死继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一例及相关文献复习

    正常人群中脑动脉瘤的发生率在3.6%~6.0%,脑动脉瘤患者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年发生率在0.05%~0.11%,提示脑动脉瘤患者多数终生不会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事件[1-2].一项针对脑动脉瘤患者的长期观察研究发现其脑梗死年发生率为2.2%[3],另一项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瘤的发生率会明显高于健康人群[4],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发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的风险.尽管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继发aSAH并不多见,但因脑梗死和aSAH在治疗上存在矛盾,而且其发病凶险、预后不良[5-8],因此临床上值得高度重视.影响脑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包括动脉瘤是否多发、瘤体大小和位置以及是否存在高血压等[9-11],然而,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继发aSAH的危险因素是否与脑梗死相关的抗栓治疗有关等尚不清楚.我院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成功救治1例急性脑梗死继发aSAH患者,现总结其临床诊治经过,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贤自强;秦超;梁志坚;卢秋红;蒋海红;黄戈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限制性输液联合去氧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对老年肠道手术患者组织氧代谢的影响对比

    目的 比较老年肠道手术患者限制性输液联合去氧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对组织氧代谢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肠道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限制性输液联合去氧肾上腺素组(Ⅰ组)、限制性输液联合去甲肾上腺素组(Ⅱ组),每组40例.两组术中静脉滴注复方乳酸钠5 ml/(kg·h),Ⅰ组联合小剂量去氧肾上腺素,Ⅱ组则联合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1 mmHg=0.133 kPa),术中的失血量给予补充等容量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分别于手术开始前(T0)、手术开始后1 h(T1)、手术开始后2 h(T2)和出手术室时(T3)行血气分析并检测血红蛋白等指标,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乳酸、动脉血氧分压、中心静脉血氧分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氧摄取率、血红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肌酐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T1~3血红蛋白、动脉血氧含量(CaO2),T1、T3静脉血氧含量(CcvO2)和T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Da-cvO2)明显低于Ⅱ组[血红蛋白:(103.8±7.9)g/L比(110.8±8.6)g/L、(101.7±7.7)g/L比(107.3±7.8)g/L和(101.6±6.9)g/L比(106.8±5.6)g/L,CaO2:(140.6±9.7)mmol/L比(149.6±10.5)mmol/L、(137.5±9.3)mmol/L比(144.9±10.2)mmol/L和(137.2±9.2)mmol/L比(143.1±8.9)mmol/L,CcvO2:(119.8±10.2)mmol/L比(126.4±10.8)mmol/L和(102.3±8.6)mmol/L比(108.5±8.9)mmol/L,Da-cvO2:(19.6±3.9)mmol/L比(23.0±4.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肠道手术患者限制性输液联合去氧肾上腺素对组织氧代谢的影响要较去甲肾上腺素更大些.

    作者:周志鹏;宋歌;王航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成年人皮肌炎合并消化道出血和穿孔八例分析

    目的 探讨成年人皮肌炎合并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治的1例成年皮肌炎合并消化道出血和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7例进行临床特点分析.结果 8例患者中,女6例,男2例,年龄18~63岁,黑便5例,呕血3例,便血3例,咯血1例.患者主要治疗方法为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及血管栓塞、内镜下止血等.8例患者中死亡4例.结论 成年人皮肌炎合并消化道出血和穿孔临床少见,但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对于早期出现上腹痛、呕吐、黑便的皮肌炎患者,要警惕发生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需同时兼顾其消化道相关不良反应.

    作者:张梦然;张玫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锁定钢板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采用手术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70例,其中应用锁定钢板治疗35例(锁定钢板组),普通钢板治疗35例(普通钢板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疗效.结果 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小于普通钢板组[(61.3±5.6)min比(78.3±4.2)min、(190.5±11.5)ml比(268.5±21.2)ml和(12.6±1.8)周比(16.5±1.5)周],优良率明显高于普通钢板组[94.29%(33/35)比74.98%(2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固定较牢固,利于患者术后及早恢复.

    作者:王煜;方波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基于新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类标准评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早期预测急性胰腺炎病情的价值

    目的 基于2012年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类标准,探讨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对评估AP病情的价值.方法 选取AP患者83例,根据2012年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AP(MAP)组(39例)、中度AP(MSAP)组(31例)和重度AP(SAP)组(13例),并以2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MAP组、MSAP组和SAP组患者于入院第2天,对照组于体检当天检测血清CRP和PCT水平.采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CRP和PCT水平对SAP、感染性胰腺坏死(IPN)、器官衰竭及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MAP组、MSAP组和SAP组血清CRP和PCT明显高于对照组[(49.84±12.26)、(89.77±22.10)和(123.69±37.09)mg/L比(3.92±1.37)mg/L,(1.15±0.42)、(2.44±0.61)和(3.27±0.96)μg/L比(0.41±0.13)μg/L],MSAP组和SAP组明显高于MAP组,SAP组明显高于M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P严重程度与血清CRP和PCT水平呈正相关(r=0.652和0.714,P<0.05).血清CRP水平预测SAP、IPN准确度中等(AUC分别为0.73、0.76),对器官衰竭预测准确度较低(AUC为0.67),对死亡风险预测无意义(AUC为0.46);血清PCT水平预测SAP、IPN和死亡风险准确度中等(AUC分别为0.71、0.86和0.80),对器官衰竭预测准确度较低(AUC为0.64).结论 基于2012年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应用血清CRP水平预测SAP准确度高于血清PCT水平,应用血清PCT水平预测IPN和死亡风险高于血清CRP水平,应用血清CRP和PCT水平预测器官衰竭准确度均较低.

    作者:王书英;贾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Toll样受体2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2(TLR2)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以及与胶质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期为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 收集90例手术切除的胶质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其中WHO分级Ⅰ~Ⅱ级39例,Ⅲ级24例,Ⅳ级24例;另外选取12例行颅内减压手术患者的正常脑组织;培养恶性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MG、U251-MG和人星形胶质细胞系H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LR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TLR2蛋白和不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相关性.结果 Ⅰ~Ⅱ级、Ⅲ级、Ⅳ级胶质瘤组织TLR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0.27±0.09、0.57±0.12、0.96±0.18比0.11±0.05和0.31±0.05、0.44±0.05、0.71±0.09比0.02±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TLR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9和194.9,P<0.05).在恶性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MG和U251-MG中TLR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人星形胶质细胞系HA(1.000±0.100、0.356±0.060比0.245±0.030和0.720±0.100、1.800±0.150比0.004±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2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部位等因素无关(P>0.05),但与肿瘤直径和WHO分级有关(P<0.01).结论 TLR2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和细胞系中均有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有关;TLR2蛋白不仅可以作为胶质瘤生物标志物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也可以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作用靶点.

    作者:王玉华;孙其凯;耿鑫;李泽福;马立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吸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健康人肺纤毛运动及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及健康人中,吸烟对肺纤毛运动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92例COPD患者(COPD组),其中吸烟48例(COPD吸烟组),不吸烟44例(COPD非吸烟组);再选取7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其中吸烟37例(对照吸烟组),不吸烟39例(对照非吸烟组).均进行糖精试验及肺功能检查,测定黏膜纤毛清除时间(MCT)、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计算FEV1与FVC比值(FEV1/FVC)和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结果 COPD组MCT明显高于对照组[(26.17±19.23)min比(15.28±11.34)min],FEV1/FVC和FEV1%pre明显低于对照组[(54.25±12.76)%比(83.04±5.98)%和(53.26±9.84)%比(85.38±5.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吸烟组MCT明显高于COPD非吸烟组和对照吸烟组[(30.72±27.37)min比(18.25±8.19)和(18.31±8.17)min],FEV1/FVC和FEV1%pre明显低于COPD非吸烟组和对照吸烟组[(49.98±11.38)%比(58.00±6.85)%和(80.15±4.67)%、(50.24±8.77)%比(61.31±4.62)%和(82.13±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非吸烟组MCT明显高于对照非吸烟组,FEV1/FVC和FEV1%pre明显低于对照非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吸烟组MCT明显高于对照非吸烟组[(18.31±8.17)min比(11.26±7.5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吸烟组和对照非吸烟组FEV1/FVC和FEV1%pr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CT与吸烟强度、年龄呈正相关(r=0.346和0.256,P<0.05),与FEV1/FVC和FEV1%pre呈负相关(r=-0.327和-0.414,P<0.05).结论 吸烟明显影响肺纤毛运动功能,并且可使COPD患者的肺功能恶化.

    作者:张丹;王镇山;曹丽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儿童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早期快速自然消散九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早期快速自然消散发生的机制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9例儿童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早期快速自然消散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患儿8 h内血肿完全消散;6例患儿8 h内血肿明显减少,并于48~72 h完全消散.结论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早期快速自然消散的儿童在临床中罕见,血肿的重新分布及稀释、扩散,同时儿童的解剖学特点,也可促进血肿自然消散.通过保守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作者:张磊;吴红记;佟建洲;武利伟;李树文;封立彬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靶血管狭窄程度对桡动脉桥通畅率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靶血管狭窄程度的不同,对桡动脉血管桥远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90例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左乳内动脉、桡动脉和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根据术前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三组:右冠状动脉狭窄50%~75%85例(Ⅰ组),右冠状动脉狭窄76%~89%95例(Ⅱ组),右冠状动脉狭窄90%~100%110例(Ⅲ组).术后随访2~5年,应用CT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各血管桥的通畅率.结果 三组患者无死亡,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三组患者左乳内动脉血管桥总通畅率为93.3%(270/290),大隐静脉血管桥总通畅率为70.2%(433/617),桡动脉血管桥总通畅率为69.7%(202/290).Ⅱ组和Ⅰ组桡动脉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桡动脉桥通畅率明显高于Ⅱ组和Ⅰ组[85.5%(94/110)比68.4%(65/95)和50.6%(4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桡动脉血管桥通畅率明显高于大隐静脉血管桥通畅率[85.5%(94/110)比71.5%(16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左乳内动脉血管桥通畅率和大隐静脉血管桥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靶血管狭窄程度对桡动脉血管桥中、远期通畅率有很大影响,右冠状动脉术前狭窄≥90%的患者,术后桡动脉血管桥有较高的通畅率.

    作者:李金东;武艳红;董铭峰;王建堂;柴守栋;唐培哲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首次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心房颤动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AF)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与首次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AF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AF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螺旋CT检测EAT体积;首次射频消融术后随访6~18个月,其中空白期AF复发27例(观察组),空白期无AF复发5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EAT体积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EAT体积、左心房周EAT体积明显高于对照组[(118.6±29.2)cm3比(94.3±27.1)cm3和(28.9±9.0)cm3比(22.7±7.3)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EAT体积和左心房周EAT体积是预测RA术后空白期AF复发的独立因素(OR=1.053和1.128,95%CI 1.010~1.079和1.032~1.224,P<0.05).观察组远期AF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0.7%(11/27)比15.5%(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1,P<0.05).结论 当患者总EAT体积、左心房周EAT体积较大时,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更容易AF复发.

    作者:杜绒贵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右美托咪啶用于老年患者硬膜外神经阻滞镇静的半数有效剂量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用于老年患者硬膜外神经阻滞镇静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 选择拟硬膜外神经阻滞下择期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7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D1组(右美托咪啶0.2μg/kg),D2组(右美托咪啶0.4μg/kg),D3组(右美托咪啶0.6μg/kg),D4组(右美托咪啶0.8μg/kg),D5组(右美托咪啶1.0μg/kg),每组15例.输注右美托咪啶完毕后20 min,以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3分为镇静有效,采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右美托咪啶用于老年患者硬膜外神经阻滞中镇静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95%有效剂量(ED95)及95%CI;比较五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OAA/S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五组低血压、心动过缓、低氧血症及过度镇静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老年患者镇静的ED50为0.36μg/kg,95%CI为0.27~0.44μg/kg;ED95为0.94μg/kg,95%CI为0.71~1.62μg/kg.右美托咪啶输注后五组MAP、心率、SpO2和OAA/S评分不同程度下降,但以D4组和D5组变化更明显.D1组、D2组和D3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和过度镇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D4组和D5组(2/15、5/15和8/15比14/15和15/15,1/15、6/15、7/15比13/15和14/15,0、0和1/15比5/15和7/15),D1组、D2组和D3组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D5组(0、0和0比3/15和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4组与D5组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用于老年硬膜外神经阻滞镇静的ED50为0.36μg/kg,95%CI为0.27~0.44μg/kg;输注右美托咪啶大于0.8μg/kg时,对老年患者呼吸循环影响明显,不良反应增加.

    作者:叶琦刚;王以瑞;毛孩峰;叶克平;王文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老年人行走功能状态与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行走功能状态与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结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70岁)的临床资料,通过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Schonberg指数)评定行走功能状态,其中行走功能正常114例(行走正常组),行走功能困难86例(行走困难组).两组患者采取相同的肠道准备方案和教育指导方式,观察两组患者遵嘱执行肠道准备方案的依从性,调查未严格遵嘱的原因,采用波士顿肠道准备量表(BBPS)评估肠道清洁质量,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进行等级资料行走功能状态与肠道准备依从性和肠道清洁质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行走困难组未完整服用清洁剂比例明显高于行走正常组[53.5%(46/86)比26.3%(30/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2,P<0.01).行走困难组未能完整服用肠道清洁剂的原因依次为频繁上厕所行走不便39例,遗忘4例,不良反应3例.行走困难组整体肠道准备依从性好比例和肠道准备充分率明显低于行走正常组[41.9%(36/86)比65.8%(75/114)和55.8%(48/86)比72.8%(83/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65和6.264,P<0.01或<0.05).两组其他遵嘱执行肠道准备方案严格执行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行走功能状态与肠道准备依从性和肠道清洁质量呈正相关(r=0.238和0.177,P<0.05).结论 行走功能状态与老年结肠镜检查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相关,行走困难可能预示老年患者肠道准备依从性和清洁程度欠佳.

    作者:胡文清;万琴;祖娇丽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个体化手术入路在膝关节镜半月板成形术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个体化手术入路在膝关节镜半月板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行膝关节镜半月板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常规手术入路50例(A组),采用个体化手术入路50例(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A组[(28.8±3.1)min比(39.5±5.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51,P<0.01).A组和B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47/50)比96%(48/50),χ2=0.522,P>0.05].B组半月板、软骨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2%(1/50)比14%(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5),两组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韧带损伤、感染、神经血管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器械损坏、滑膜瘘等发生.结论膝关节镜半月板成形术使用个体化手术入路可方便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半月板与软骨损伤发生率,但对术后疗效及其他并发症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广辉;王洪伟;高锋;吴琼;李铭章;杨海宝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品管圈在降低腹膜透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在降低腹膜透析(PD)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 将89例出院后需要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QCC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均实施常规的随访管理,QCC组在此基础上按照制定的QCC活动流程实施QCC活动,两组干预时间均为1年.比较两组血压、尿素清除指数达标率、腹膜炎发生率、导管漂管率、外口感染率、因并发症入院率、退出腹膜透析率等指标.结果 QCC组干预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124.11±13.07)mmHg(1 mmHg=0.133 kPa)比(132.68±12.09)mmHg和(72.13±10.51)mmHg比(78.91±11.7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CC组尿素清除指数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56%(43/45)比81.82%(3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QCC组腹膜炎发生率和因并发症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22%(1/45)比13.64%(6/44)和0比9.09%(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漂管率、外口感染率和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腹膜炎与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r=-0.28,P<0.05),尿素清除指数达标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r=0.21,P<0.05).结论 QCC管理模式能降低腹膜透析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李相;马小芬;张宜明;梁卫东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单孔腹腔镜与多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阑尾炎的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单孔腹腔镜与多孔腹腔镜手术在小儿阑尾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行单孔腹腔镜手术(观察组),48例行多孔腹腔镜手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等.结果 患儿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切口长度明显低于对照组[(19.8±5.3)min比(30.2±8.1)min、(15.6±4.7)h比(22.7±6.5)h和(1.1±0.2)cm比(2.3±0.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1例发生切口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痊愈,两组未发生其他术中、术后并发症,所有患儿恢复顺利.结论 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阑尾炎安全可行,手术时间短,胃肠功能恢复快,并且美容效果更好.

    作者:沈刚;王月凤;李功俊;周立军;陈媛;王晓一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狭窄≥50%,681例)和冠状动脉正常组(狭窄<50%,727例).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总胆汁酸、肌酐、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并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性别构成、高脂血症家族史、降脂治疗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吸烟率、高血压率、糖尿病率、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肌酐、空腹血糖、总胆汁酸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18.6%(127/681)比14.2%(103/727)、64.6%(440/681)比45.8%(333/727)、48.5%(330/681)比22.7%(165/727)、(58.9±12.2)岁比(56.7±13.1)岁、(25.6±4.3)kg/m2比(24.9±4.5)kg/m2、(70.28±15.94)μmol/L比(52.79±12.75)μmol/L、(6.82±2.73)mmol/L比(5.57±2.35)mmol/L、(7.86±4.38)μmol/L比(5.63±3.71)μmol/L和(3.32±0.69)mmol/L比(2.28±0.5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男性、年龄、糖尿病、高血压、BMI、血肌酐、总胆汁酸呈正相关(r=0.084、0.068、0.322、0.263、0.073、0.248和0.176,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糖尿病、高血压、血肌酐、BMI(>24 kg/m2)、总胆汁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 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正相关,其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谢洪祥;王秋林;蔡国才;李璐;吴奇;童健文;周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Toll样受体4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神经损伤作为组织损伤的一种,不可避免地激发神经组织的炎性反应,介导神经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参与慢性疼痛的发生.炎性介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Toll样受体4(TLR4)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MGB1-TLR4通路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明确HMGB1-TLR4通路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和药物作用的新靶点.

    作者:马越;李易桐;马玉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胃癌早期诊断血清学指标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肿瘤之一,5年生存率较低,是由于胃癌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就诊时大多数患者已发展为晚期.目前胃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侵入性检查,如胃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等,这种方法特异度高,不易误诊,但由于检查费用及技术要求较高,且患者依从性差,很难用于早期胃癌的大规模筛查及诊断.因此,寻找非侵入性的筛查方法,如方便、安全、低成本、特异度及敏感度高的血清标志物成为当今研究热点.现就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DNA甲基化、循环肿瘤细胞、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等血清学指标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朱超;吴来;卢忠冉;侯云修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现状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是一种起源于类肠嗜铬细胞(ECL)的少见的异质性肿瘤.由于对这类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及诊断技术的提高,近年G-NEN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G-NEN与胰腺和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反应均存在差异.G-NEN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及活检病理,CT/MRI等常规影像学检查、生长抑素受体核素显像等有助于分期的诊断.G-NEN的治疗包括内镜下切除、手术、化疗、生长抑素类似物、介入、核素治疗等.现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研究和工作经验,阐述G-NEN的流行病学、临床分型、诊断流程、治疗策略等.

    作者:李洁;张盼盼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诊治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是一种多器官受累的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主要侵犯上、下呼吸道和肾脏.GPA是一种少见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困难,临床上容易误诊.重症患者病死率高,目前多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分诱导缓解治疗和维持缓解治疗两个阶段.现对GPA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GPA的进一步认识,减少误诊和误治.

    作者:刘彧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

    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胃切除术(pylorus-vagus-preserving gastrectomy,PPG)早是Maki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治疗消化道溃疡的一种手术方法,该手术的基本特点:(1)降低胃大部切除的范围.(2)保留幽门.(3)迷走神经的保存[1].该术式能提高患者术后胃功能.理论上该术式也适用于早期胃癌的外科治疗,但过去外科医生强调肿瘤的根治性切除以提高胃癌的肿瘤学预后,因此很少将PPG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近年随着早期胃癌发病率逐年增加及外科技术的发展,为保留自主神经和脏器功能提供了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科学基础.第4版日本胃癌诊疗规约中已将PPG作为一种治疗早期胃癌的局限性手术[2].

    作者:张驰;梁品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胃癌靶向治疗现状与进展

    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胃癌发病率和病死率仅次于肺癌,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鉴于我国胃癌多数为进展期疾病,通过手术根治者所占比例很小,因此药物治疗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目前细胞毒药物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已近瓶颈,分子靶向药物地位日渐提升,不仅在晚期胃癌姑息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中也渐露头脚.从作用靶点上看,早年的胃癌靶向药物研究主要聚焦在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家族中的EGFR通路和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HER)-2通路,靶向血管生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通路也是研究的热点,相继有药物获批上市[2-3].近年靶向其他通路的药物层出不穷,如间质-上皮转化因子(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MET)、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GF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 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R)、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免疫检测点和干细胞抑制剂等[4].这些新兴的靶向药物目前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其中部分药物显示了很好的疗效,很可能成为今后胃癌靶向治疗的有力补充.现对近年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加以展望.

    作者:刘静;刘云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靶向WEE1激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一、WEE1激酶的功能WEE1属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是G2/M期检查点激酶,可调节细胞G2/M期转换、组蛋白合成及 DNA 损伤的修复,维持基因组稳定[1].WEE1早在粟酒裂殖酵母中被发现,人们发现缺少WEE1的酵母细胞可以在体积达到正常大小的一半时进行分裂,导致体积较小,进而发现了WEE1负性调控CDK活性的功能[2].

    作者:陈冬芍;高静;沈琳;张小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策略与进展

    c-kit/PDGFRA功能性基因突变的发现使得人们逐渐揭开了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主要发病机制,同时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特异性分子靶向药物的成功研发,彻底改变了 GIST 的治疗模式,并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状况.依据不同基因突变类型及耐药机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成为治疗GIST的主要方向.

    作者:李健 刊期: 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