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7年8期文献
  • 妊娠合并严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阴道分娩一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自身免疫机制使血小板(PLT)破坏过多的临床综合征,以PLT减少和出血为特点[1].ITP对妊娠的影响主要是出血问题,出血严重程度常与PLT减少的程度有关.现报道1例妊娠合并严重ITP顺利阴道分娩病例.

    作者:陆晓云;刘洋成;严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室管膜下区在胶质母细胞瘤预后中的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室管膜下区以及肿瘤中心距侧脑室壁边缘(TV)的短距离与胶质母细胞瘤的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6年130例胶质母细胞瘤的数据资料,其中45例肿瘤累及室管膜下区.采用卡方检验和生存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卡方检验表明年龄、性别、肿瘤方位、肿瘤体积、术前癫痫、肿瘤切除程度在是否累及室管膜下区这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年龄、性别、肿瘤方位、肿瘤体积、术前癫痫、肿瘤切除程度在TV<30 mm和TV≥30 mm这两个组间的分布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辅助性治疗(HR=0.765,95%CI:0.557~0.998,P=0.045)、室管膜下区(HR=2.996,95%CI:1.995~4.500,P<0.01)和手术切除程度(HR=0.472,95%CI:0.313~0.713,P<0.01)是生存时间的预测因素,将上述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切除程度(HR=0.563,95%CI:0.366~0.867,P=0.009)、辅助性治疗(HR=0.726,95%CI:0.529~0.997,P=0.048)、室管膜下区(HR=2.634,95%CI:1.725~4.022,P<0.01)都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期相关.而在肿瘤累及室管膜下区的患者中,单因素分析表明辅助性治疗(HR=0.535,95%CI:0.332~0.863,P<0.01)和TV(HR=3.297,95%CI:1.738~6.253,P<0.01)都是可预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预后因子,当将上述两个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时,结果表明辅助性治疗(HR=0.540,95%CI:0.333~0.875,P=0.012)以及TV<30 mm(HR=3.234,95%CI:1.711~6.112,P<0.01)仍然与胶质母细胞瘤的预后有关.结论 肿瘤累及室管膜下区以及TV<30 mm是胶质母细胞瘤的预后危险因素.

    作者:张善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介绍一种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并观察比较PDT改良前后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重症医学科(ICU)行PDT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为常规PDT术组60例和改良PDT术组60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APACHEⅡ评分等一般情况和两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拔除气管套管后切口愈合时间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APACHEⅡ评分等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PDT术组相比较,改良PDT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明显减少[(5.80±1.19)min比(7.65±1.05)min、(8.33±3.30)ml比(11.33±4.34)ml、(1.08±0.30)cm比(1.27±0.25)cm](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PDT相比较,改良PDT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小,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张桓铭;施俊博;冯丽芝;夏文芳;郑颜磊;周青山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患者脊柱手术围手术期的处理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处理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患者脊柱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总结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方式,使这些患者能够更好地获得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到2016年3月48例HIV阳性脊柱手术治疗患者(试验组),79例HIV阴性脊柱手术治疗患者(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脊柱手术类型及合并基础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加强营养支持、抗生素的使用、输血等处理,使用免疫调节药物、高效抗逆转录病毒(HAART)治疗,进行职业防护,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围手术期处理.观察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机会性感染、内固定失效、死亡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分析总结.率的比较用配对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试验组及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试验组切口术后延迟愈合2例(4.2%),对照组切口术后延迟愈合4例(5.1%),均经过清创后愈合,无切口感染病例.试验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级的共2例患者,1例患者进行了急诊手术,术后出现机会性感染,另1例为择期手术的患者,术前将CD4+T淋巴细胞计数调节为2级后手术,术后无并发症出现.两组均无内固定失效病例及死亡病例.结论 HIV阳性脊柱疾病患者是一类特殊的患者,通过合理术前评估,优化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及适当手术方式、术后积极防控机会性感染,HIV阳性脊柱手术患者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赵昌松;张强;孙胜;张耀;李鑫;赵汝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球囊辅助夹闭联合包裹技术在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球囊辅助夹闭联合包裹技术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6年6月使用球囊辅助夹闭联合包裹技术治疗9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成功接受球囊辅助夹闭联合包裹技术,术中无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 球囊辅助夹闭联合包裹技术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安全、有效,有助于降低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术中出血及术后复发.

    作者:何麟;蔡洪;赵春勤;陈忠;陈泰山;刘谊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结直肠癌转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检测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在不同分期结直肠癌(CRC)患者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结直肠癌转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治疗的CRC患者60例(Ⅱ~Ⅲ期42例,Ⅳ期18例)和直肠良性疾病患者30例.采用免疫磁珠富集分离技术和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mFISH)检测CTC数目,同时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癌胚抗原(CEA)的表达水平,分析CTC与CEA的相关性.结果 CRC患者外周血CTC阳性率[CTC≥1、5、10的阳性率分别为73.33%(44/60)、35.00%(21/60)、16.67%(10/60)]显著高于良性疾病对照组[13.33%(4/30)];Ⅳ期CRC患者外周血CTC的阳性率显著高于Ⅱ~Ⅲ期患者;CRC患者外周血CTC数量与血清CEA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6652,P<0.01).结论 CRC患者CTC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疾病患者,且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外周血CTC检测对CRC转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平;魏建昌;张通;陈华翠;曾山崎;曹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体质量水平对行激素治疗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喘息患儿症状缓解率、急性发作率及再住院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体质量水平对行激素治疗哮喘预测指数(API)阳性喘息患儿症状缓解率、急性发作率及再住院率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API阳性喘息患儿共120例,根据Kaup指数常模肥胖界值分为正常组(63例)和肥胖组(57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症状缓解率、随访急性发作率、急诊就医率及再住院率等.结果 正常组患儿治疗后2周和4周症状缓解率为52.38%(33/63)、90.48%(57/63);肥胖组患儿治疗后2周和4周症状缓解率为35.09%(20/57)、77.19%(44/57);肥胖组患儿症状缓解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正常组患儿随访3个月和6个月急性发作率为19.05%(12/63)、9.52%(6/63);肥胖组患儿随访3个月和6个月急性发作率为31.58%(18/57)、19.30%(11/57);肥胖组患儿随访急性发作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同时正常组患儿急诊就医率和再住院率为6.35%(4/63)、3.17%(2/63);肥胖组患儿急诊就医率和再住院率为19.30%(11/57)、15.79%(9/57);肥胖组患儿急诊就医率和再住院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肥胖可导致行激素治疗API阳性喘息患儿症状缓解效果下降,急性发作率和再住院率上升,不利于临床预后改善;而控制体质量水平有助于提高患儿激素治疗敏感性.

    作者:钱玲鹤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发生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3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低氧血症(氧合指数≤200 mmHg,1 mmHg=0.133 kPa)分为低氧血症组(51例)和非低氧血症组(152例),将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以及后续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低氧血症发生率为25.12%(51/2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分级、糖尿病、肺动脉流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程度、主动脉夹层剥离范围、白蛋白、纤维蛋白、血红蛋白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发生低氧血症有影响.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程度和主动脉夹层剥离范围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发生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69,95%CI 1.059~1.771,P=0.017;OR=1.557,95%CI 1.090~2.225,P=0.015),白蛋白和血红蛋白为保护性因素(OR=0.915,95%CI 0.860~0.975,P=0.006;OR=0.983,95%CI 0.968~1.000,P=0.044).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低氧血症发生率高,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程度和主动脉夹层剥离范围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发生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和血红蛋白为保护性因素.

    作者:庞秀慧;买买提艾力·艾则孜;杜宇奎;张为民;张立;何亮;阿依别克·乃比;郭盛;郭永忠;刘筠;张总刚;杨秀滨;唐和年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九例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行LPD手术的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中,接受完全腹腔镜下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2例行手助腹腔镜手术,1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53.0±86.1)min,术中出血量(333.3±304.1)ml,术后住院时间(25.3±8.9)d,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3.5±1.0)d,术后并发症包括:胰漏4例,其中A级胰漏1例,B级胰漏3例,所有并发胰漏的患者都是通过非手术治疗治愈,淋巴漏1例,腹腔出血1例,胃排空障碍2例,胆漏1例,均是通过非手术治疗治愈,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乳头腺癌5例,胰腺导管癌1例,胆总管中断分化癌2例,胰头潴留性囊肿1例,术后随访3~24个月,1例胰头导管癌患者存活17个月,1例胆总管中段癌患者术后12个月发现肝脏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其余7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具有一定的微创优势,安全可行.

    作者:余杰;刘建生;郭建曻;张永平;魏志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辽宁省3~14岁脑瘫患儿现状调查研究

    目的 对辽宁省3~14岁脑瘫患儿进行现状调查.方法 调查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辽宁省14座城市中各市级医院、县级医院、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1323例3~14岁脑瘫患儿.结果 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8.9岁6个年龄段脑瘫患儿比例均在10%左右,其他年龄段比例均在7%左右.男女比例普遍集中在4:1左右;高危因素中新生儿惊厥252例(19.0%),早产230例(17.4%),低体质量儿187例(14.1%),该3种高危因素比例在10%以上;脑瘫分型中痉挛型脑瘫患儿719例(54.3%)所占比例高,共济失调型低(2.9%);合并症中智力落后患儿666例(50.3%),所占比例高,其次为语言障碍582例(44.0%),其他合并症均在10%以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中以Ⅱ级(35.0%)和Ⅲ级(32.5%)患儿多;就读患儿7.0%,享受医保患儿85.0%;城市户口69.0%,农村户口31.0%;母亲文化程度小学以下4.2%,于综合医院康复患儿占36.1%,儿童医院占60.1%,妇幼保健院占3.9%.结论 辽宁省内脑瘫患儿以痉挛型为主,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新生儿惊厥、早产、低体质量儿,多合并智力低下及语言障碍,可作为进一步研究脑瘫防治工作的基础性资料.

    作者:关丽君;穆亚平;王晓茵;王爽;曲笛;李润洁;于阔;金妍;董顶宝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来那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低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观察

    目的 回顾性分析来那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低剂量地塞米松(RC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4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按非随机同期对照法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采用RCD方案和MPT方案治疗.比较两种方案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高质量缓解(CR+VGPR)率分别是84.0%(21/25)和65.0%(13/20)(P>0.05),64.0%(16/25)和30.0%(6/20)(P<0.05).复发率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是24.0%(6/25)和55.0%(11/20),76.0%(19/25)和45.0%(9/20)(P<0.05).治疗组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嗜睡、便秘、水肿等非血液学毒性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来那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低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春晖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6例发病在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24~36 h头部CT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HT组和非HT组,对年龄、性别、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否具有长期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病史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T组与非HT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吸烟史、饮酒史、发病至溶栓时间、糖尿病病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前NIHSS评分[(14.53±6.06)分比(9.98±6.26)分,P=0.000]、高血压病史[86.1%(31/36)比70.0%(147/210),P=0.046]及心房颤动病史[63.9%(23/36)比24.3%(51/210),P=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OR=1.079,95%CI=1.014~1.147,P=0.016)、心房颤动病史(OR=3.298,95%CI=1.481~7.345,P=0.003)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结论 溶栓前NIHSS评分高、心房颤动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茂湘;范铁平;王晓东;王晓红;赵旭生;邓勇;彭道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乳腺癌根治术经超声引导术侧前锯肌平面阻滞技术在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乳腺癌根治手术经超声引导术侧前锯肌平面(SP)的阻滞技术在患者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择期接受全身麻醉下乳腺癌根治手术的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SP阻滞组(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4例).麻醉诱导成功后经超声引导施行术侧SP阻滞,观察组注射20 ml的0.375%罗哌卡因,对照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术后两组均给予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分别于术后2、4、8、12、24 h(分别为T1、T2、T3、T4、T5)作Prince-Henry疼痛量表评分(PHPS评分),计算术中瑞芬太尼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的用量,并计算24 h内有效的PCIA泵按压次数(D1)与实际按压次数(D2)的比值(D1/D2),同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PHPS评分在T1[(1.4±0.5)分比(3.1±0.6)分]、T2[(1.5±0.6)分比(2.9±0.8)分]、T3[(1.7±0.5)分比(2.8±0.7)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瑞芬太尼术中用量[(288.7±42.1)μg比(376.5±61.6)μg]、舒芬太尼术后24 h内用量[(53.4±16.7)μg比(87.8±24.5)μg]明显减少(P<0.05),且D1/D2值(0.89±0.12比0.57±0.18)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降低[0比20.6%(7/34)](P<0.05).结论 乳腺癌根治手术经超声引导施行术侧SP阻滞可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的疼痛感,且加强了术后镇痛的效果并降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

    作者:钟帝钦;王志鹏;蔡锦锴;许敏娜;郑如婷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子宫及阔韧带梭形细胞肿瘤145例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及阔韧带梭形细胞肿瘤的类型、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5年12月子宫及阔韧带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45例子宫梭形细胞肿瘤原发部位为宫颈11例(7.58%)、宫体119例(82.07%)、阔韧带内12例(8.28%)、宫体或宫颈与腹壁同时存在3例(2.07%).病理组织学类型平滑肌来源126例(86.90%),其中良性平滑肌瘤120例、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肿瘤3例、平滑肌肉瘤3例;内膜间质来源15例(10.34%),其中子宫内膜间质结节5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0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变异型3例(2.07%),包括伴有平滑肌分化的子宫内膜间质结节2例、伴有平滑肌分化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胃肠道间质瘤1例(0.68%).结论子宫及阔韧带梭形细胞肿瘤主要为平滑肌、内膜间质来源、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变异型及罕见的胃肠道外发生的胃肠道间质瘤,需要结合临床部位、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肖术芹;王亚萍;韩璐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心脏中心一日病房模式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运重建术的探讨

    目的 探讨心脏中心一日病房模式行冠状动脉造影必要时支架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对绩效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一日病房行冠状动脉造影必要时支架术并转入普通病房,或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128例患者手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不良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及介入并发症:冠状动脉痉挛、夹层、穿孔和闭塞,造影剂过敏,患者上肢水肿,骨筋膜室综合征和桡动脉闭塞),平均住院日,医疗费用.结果 一日病房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者76例,行支架植入术者3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者17例,成功率为100%,不良事件主要为桡动脉痉挛5例,穿刺部位血肿3例和造影剂过敏1例;与同期普通病房相比,一日病房单纯造影者[(1.0±0.2)d比(3.0±1.2)d],行介入治疗者并转入普通病房者[(2.0±0.5)d比(4.0±1.5)d],转入普通病房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者[(9.0±2.2)d比(12.0±2.9)d]平均住院日显著缩短(P<0.05),住院医疗费用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 一日病房模式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必要时血运重建术在诊疗技术成熟的心脏中心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夏经钢;郝恒剑;尹春琳;徐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出生胎龄及体质量与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关系

    目的 了解出生胎龄及体质量对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出生后即入住新生儿科的患儿共500例,记录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等,以及出生时基本情况(胎龄、体质量、分娩方式、性别).根据患儿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28~30+6周,48例),中期早产儿(31-33+6周,125例),晚期早产儿(34~36+6周,216例),及足月儿(37~42周,111例).生后6 h内检测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分析比较不同胎龄凝血功能差异.另将双胞胎66对,根据体质量分为体质量小组及体质量大组,比较胎龄相同情况下体质量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各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组,凝血指标[APTT:(93.25±21.34)、(82.80±21.37)、(78.29±17.77)、(62.03±13.7)s;FIB:(1.95±0.96)、(1.67±0.60)、(1.51±2.44)、(1.40±0.85)g/L;DD:(2.11±0.64)、(1.02±0.33)、(0.66±0.31)、(0.51±0.25)mg/L;AT-Ⅲ:(25.89±11.80)%、(33.86±11.40)%、(36.65±13.60)%、(45.18±14.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FDP、DD均随胎龄增加呈降低趋势(P<0.05,r均<0),FIB及AT-Ⅲ则随胎龄增加呈升高趋势(P<0.05,r均>0),PT与胎龄关系不大(P>0.05).另一分组,出生体质量不同,凝血功能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出生早期凝血功能主要与胎龄有关,当胎龄相同时,各指标与体质量关系不大.需警惕胎龄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时复查凝血功能,预防出血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赵娟;张丙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AGGF1在食管鳞癌组织的表达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AGGF1的表达,并分析与食管鳞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收治的70例食管鳞癌和30例正常食管组织中AGGF1进行检测,并对其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GGF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食管组织[54.29%(38/70)比23.33%(7/30)](P=0.004).食管鳞癌中AGGF1的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TNM分期、临床分期、组织病理学及预后密切相关(P均<0.05).AGGF1阳性表达者总生产时间较阴性表达者短[(19.7±3.5)个月比(33.2±4.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GGF1及VEGF阳性表达(P=0.043、0.024)、临床分期(P=0.035)是食管鳞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AGGF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因素、生存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陆艳荣;阿衣古丽·哈热;吴旻;李曾艳;巴尔夏古丽·扎比胡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在孤立性肺动静脉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孤立性肺动静脉瘘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例孤立性肺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完成胸部CTA及三维重建,均行全身麻醉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结果 CTA显示肺动静脉瘘瘤体长径3.0~5.0 cm,术后无出血、咳血、严重漏气及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10例病灶均彻底切除,无中转开胸.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个月不吸氧时,10例患者桡动脉血气分析显示氧分压分别为(62.5±6.7)、(70.2±4.8)、(75.4±4.8)mmHg(1 mmHg=0.133 kPa),依次显著提高(P<0.05).10例患者随访时间3~30个月,肺动静脉瘘无复发.结论 胸部CTA及三维重建指导的胸腔下肺段切除术是治疗孤立性肺动静脉瘘非常有效的手段,创伤小,恢复快,可以大程度地减小对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于跃;孟阳春;孙云刚;葛鹏飞;李俊;赵飞;周悦;王伟;黄陈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成年癫痫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成年癫痫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临床特征,并探讨癫痫相关自身因素与ADHD患病间的关联性.方法 选择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82例确诊的成年人癫痫患者(观察组),另选82例健康体检成年人为对照组.对成年人癫痫合并ADHD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DHD的发生率显著升高[26.8%(22/82)比4.9%(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72,P<0.01).观察组合并ADHD的检出率以症状性癫痫(8/17)及多病灶痫样放电(6/14)较高(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癫痫的首发年龄可能作为成年人癫痫合并发生ADHD的一个危险因素(B=-0.891,P<0.05).结论成年人癫痫同时合并ADHD的危险性比健康成年人升高,ADHD中注意缺陷型多见;成年人癫痫的病因、痫样放电部位及首次发病年龄与并发ADHD可能密切相关.

    作者:李娟;王红;王守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同侧股浅动脉逆行入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下肢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同侧股浅动脉逆行入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临床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急诊外科59例股浅动脉近端及中段病变患者,均运用PTA和支架植入术治疗,其中17例采用同侧股浅动脉逆行入路治疗股浅动脉近端及中段闭塞,病变长度6.5~13.4(8.3±2.9)cm,右侧11条,左侧8条.术后1、3、6、9、12、18、24个月随访.结果 19条股浅动脉均治疗成功,使闭塞症段动脉得到再通,未出现相邻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24个月内随访通畅率为14/19,踝肱指数:治疗前为0.20~0.51(0.39±0.06),治疗后0.65~1.15(0.74±0.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同侧股浅动脉逆行入路治疗股浅动脉近端及中段闭塞病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李金朋;杨秀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ERCC1、BRCA1和TS表达水平在进展期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人类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胸苷酸合成酶(TS)mRNA在进展期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以及ERCC1 mRNA和BRCA1 mRNA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9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后石蜡病理组织的ERCC1、BRCA1和TS mRNA表达水平,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指标用四格表χ2检验进行结果分析,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预后比较采用小样本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时序检验分析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ERCC1 mRNA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CEA、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BRCA1 mRNA表达水平与远处转移(P=0.030)、肿瘤分化程度(P=0.002)相关,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TS mRNA表达水平与远处转移(P=0.003)相关,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ERCC1与BRCA1 mRNA表达水平具有相关性(P=0.002).1年总生存率为95.92%(47/49);2年总生存率为83.67%(41/49);3年总生存率为73.47%(36/49).ERCC1 mRNA低表达组(47.8个月、41.0个月)较高表达组(27.3个月、20.0个月)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长(P=0.001、P=0.001);BRCA1 mRNA低表达组(43.7个月、42.7个月)较高表达组(29.3个月、25.1个月)总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长(P=0.009、0.006);TS mRNA低表达组(39.8个月)较高表达组(25.2个月)无病生存时间长(P=0.030).结论 ERCC1 mRNA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仅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征有关,BRCA1和TS与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有关.低水平ERCC1和BRCA1表达对以铂类为基础的结直肠癌一线化疗具有更好的预后效果且两者相关,低水平TS也具有更长的无病生存时间.三者联合检测可作为结直肠癌化疗预后的预测因子.

    作者:夏志秀;王昌亮;丛进春;张国华;冯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围手术期静脉镇痛药对胃肠动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术后胃肠动力的尽快恢复是加速患者康复的关键因素,胃肠动力的恢复常受到手术麻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表明抑制术后急性疼痛导致的应激反应能够改善胃肠动力的恢复情况.但是围手术期静脉镇痛药物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尚未一致,本文就围手术期不同静脉镇痛药物对胃肠动力影响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作者:王浩;刘洪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种类繁多,细菌总数达100万亿,各菌群之间及其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几年,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的关系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众多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在调节人体多个系统疾病(包括消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免疫相关性疾病和肿瘤)的风险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的关系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总结近5年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为人类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时敏敏;于世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现状

    索拉非尼是欧洲肝病研究协会、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及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推荐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唯一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作为一种多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的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可明显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疾病进展时间和总体生存期,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评价标准越来越完善.笔者就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分子机制、疗效与安全性、疗效评估简要概述.

    作者:王征征;王凯;周进学;李庆军;展翔宇;韩风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