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细胞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肿瘤细胞实现扩散、转移以及免疫细胞趋向炎症反应区都必须首先穿越由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和基底膜组成的屏障.
作者:彭冬先;何援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转铁蛋白受体(TfR)与二铁铁蛋白复合物的内在化是生物体内铁转运的主要途径,机体其他铁运输途径对维持人体细胞内铁的内稳不起重要作用.
作者:闻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系统包括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膜受体(mTNFRs)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s);它们组成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与其他细胞因子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免疫网络,参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1].
作者:刘汝宏;丛志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细胞因子的特性及其分类细胞因子(cytokine)泛指一些由机体免疫或非免疫细胞产生的,与造血、炎症和免疫应答反应密切相关的小分子多肽类糖蛋白,其分子量在80ku以下.
作者:周郁;周仲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麻醉手术中多种因素均可诱发哮喘发作,导致支气管痉挛,直接威胁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周钦海;钱燕宁;傅诚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肺炎衣原体,简称TWAR(1983年华盛顿分离株TW183和1965年台湾分离株AR-39),是1986年正式命名的一种呼吸道病原体.研究发现它不仅是儿童和成人慢性及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并可能与结节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病有关,从而愈来愈受到重视.
作者:刘慧;张天托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目前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以IgE介导的,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参与的慢性呼吸道炎症,以可逆性的呼吸道狭窄及呼吸道高反应性为特征.
作者:马敏;曹兰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国内外近年来随着尸检率的提高,发现肺栓塞的发生率并不低,美国每年约有100万人发病,病死率20%~40%,占美国死亡原因的第3位,若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有20%~30%的患者可立即死亡,幸存者仍有30%的患者复发,而积极治疗者的急症病死率可降至1%.
作者:崔宝奎;钟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肺栓塞临床较常见,但诊治是否得当,直接影响预后.正确诊治者病死率8%,诊治不当者病死率达25%~30%,有研究表明其死亡病因[1]:①未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过分强调栓子的来源,过分强调三联征.
作者:梁金荣;张宇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他汀类药物是多种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总称,可以阻断HMG CoA转变为meval-onic acid(甲羟戊酸),从而显著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他汀类药物主要分布肝脏,并且主要在肝脏中起作用,其主要作用为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
作者:李飞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随着对休克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休克有了新的认识,现代的认识是:休克是因任何急重症打击而出现机体真毛细血管网内广泛而深刻的灌注衰竭,组织中氧和营养物的供应降到细胞可以耐受的临界水平以下,并发生代谢产物的积聚,这是一种急性循环衰竭、生命脏器的低灌注和伴随的代谢状态[1].
作者:黄国良;杨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治疗高血压药的基本作用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不同的降压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发挥降压作用,同时对肾的血流动力学也有不同影响.目前治疗高血压患者的常用药物有利尿剂、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动脉血管舒张剂、钙通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作者:何宝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异丙酚(propofol)这种新型的静脉麻醉药,自1977年发现其麻醉活性以来,因其具备比其他静脉麻醉药优良的特性,如起效快、血浆清除率高、血药浓度降低快、麻醉苏醒迅速、完全,无精神症状、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低、不产生急性耐受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作者:方舒东;李晓峰;杨锡馨;林才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大量前沿研究已证实,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激动剂在体内作用广泛,与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及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近年来,关于β3-AR激动剂对体脂及能量平衡方面的作用已有较多文献报道,本文着重论述β3-AR激动剂在减重外的其他作用.
作者:王维敏;马向华;陈家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镁是人体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其主要是能激活ATP酶和其他多种酶,以及天然的钙拮抗作用.与急重症疾病的关系密切已成公认.现将近年国内镁剂辅助治疗急重症的进展及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王生尧;杨爱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从1994年Zhng等利用位置克隆技术首次成功地分离出小鼠的肥胖相关基因(ob基因)以来[1],对ob基因及其编码蛋白leptin(瘦素)的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作者:邓浩萍;杨文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慢性肾衰竭(CRF)患者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传统观点认为造成CRF患者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有膳食摄人不足及结构不合理,代谢及内分泌紊乱,透析不充分,食欲差,透析时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丢失,以及透析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等引起食欲降低,摄入减少.
作者:张宁;苏如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肥胖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的疾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所致能量摄入多于消耗失衡的结果.目前肥胖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1999年WHO已正式宣布肥胖是一种疾病,其对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很大的精神以及经济负担,在有些国家肥胖者还面临社会偏见和歧视.
作者:陈晓云;杨庚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在组织学上分为肿瘤和肿瘤样病变.滤泡腺瘤是真性良性肿瘤,肿瘤样病变考虑过度生长.现就甲状腺良性肿瘤治疗新进展概述如下.
作者:金仲品;肖清明;张青山;刘淑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年来的研究提示[1],血浆总的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升高,是血管性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也与血管内皮损伤有关,现将高Hcy血症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朱玉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也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nsulin dependent-diabetes mellitus,IDDM),是一种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胰岛β细胞的选择性破坏.
作者:宋光明;申竹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也是DM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DN的病理特征是细胞外基质(ECM)在肾小球、肾小管沉积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肾间质纤维化改变.
作者:尹仕红;李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多种原因可导致某些儿童不能达到预期的成年人高度.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是常见身材不成比例的侏儒,其病因是由于遗传性软骨发育不全导致的骨生长性疾病.
作者:高勇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有增长趋势.1999年,美国死于前列腺癌达37 000例[1].药物性去势作为雄激素阻断应用在复发癌和转移癌已得到临床上肯定,随着应用雄激素阻断治疗前列腺癌的增加,也观察到这种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特别是可导致骨质疏松更应引起极大的重视[2].
作者:薛钧尘;王文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胎儿在子宫的生物物理活动包括心跳、呼吸运动、四肢肌肉活动,胎儿在子宫内行为状态与孕周的发展呈正相关.其过程从发生、发展到成熟,可分为自主性活动和受外界刺激后活动两大类.
作者:薛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ITS)又称胎儿间输血综合征,是指单卵单绒毛膜性双胎,两个胎儿的血循环在胎盘血管有吻合支相通,由于双胎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
作者:张钰;李奕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