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 国际刊号:1006-2084
  • 国内刊号:11-3553/R
  • 影响因子:1.14
  • 创刊:1994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06
  • 全年订价:9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 医药卫生综合
医学综述杂志   2003年6期文献
  • 前S1蛋白在检测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HBV)是一种嗜肝细胞病毒,自1970年英国的Dane在患者血清中发现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以来,人们发现乙肝患者血清中有三种形式的病毒颗粒存在,并在病毒复制、传染性方面存在差异.

    作者:高建国;周运恒;姚雯颖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HLA研究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滞性肝疾病,病因未明,以30~60岁女性多见.其肝组织病变特征为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内小叶间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功能不全.

    作者:费克香;佘克其;王世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干扰素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进展

    干扰素(IFN)临床研究已有近30年的历史,目前仍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重要药物[1].国内外报道IFN治疗结束时HBeAg和HBV DNA阴转率为30%~50%,停药1年后为20%~25%[2].提示IFN虽是公认的有效药物,但有许多局限性,联合治疗是CHB的一个重要方向[1].本文对近年IFN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汝勇;吴翠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肠道细菌易位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除有局部的病理损伤表现外,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炎症反应及并发多器官损伤.尽管在诊断、预防、治疗及监护上取得了不少进展,SAP仍是一个威胁死亡的疾病,其病死率可达10%~20%[1].

    作者:杨俊山;孙广新;田玉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熊去氧胆酸在肝病中的应用

    熊去氧胆酸(3α,7β-二羟基-5β胆烷酸,UDCA)是一种二羟基胆酸,在人类总胆汁中占3%.由日本冈山大学的Shoda从中国熊胆汁中分离出来并命名,Leuschner等于1985年用其治疗合并慢性肝炎的胆结石时发现血清转氨酶降低[1],此后大量的临床研究亦证实UDCA对一些肝病确有治疗作用.本文就UDCA治疗肝病的作用机制及疗效简要介绍如下.

    作者:李树廷;王成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以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和运动迟缓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病理基础为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和脑内Lewy小体(Lewy's body,LB)形成.

    作者:王伟;姜晓丹;徐如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机制和宿主的防御反应研究进展

    1隐球菌病的第一阶段:新生隐球菌进入肺泡间质新生隐球菌的感染可能初发于机体吸入有荚膜的单倍体酵母细胞,或吸入担孢子.理论上,能穿过肺组织的大颗粒直径为2μm,酵母细胞的直径为4~8μm,担孢子的直径为1.8~2μm,并且易于气雾化,对干燥有抵抗力.

    作者:郭秀军;廖万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继发脑出血

    1958年Sussan等首次应用溶栓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开辟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新领域.近10年来,通过对多中心合作,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如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CASS)[1],美国国立神经病与卒中研究院(MNDS)rt-PA卒中研究[2]等,进一步评价了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的安全有效性.

    作者:王寅生;罗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小儿疼痛的研究进展

    在过去的10年期间,医学家们以前所未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疼痛问题上,使得儿科医生在了解儿童疼痛感受和减轻他们疼痛的能力上有很大进展.显著的进步在于临床逐渐的认识到,引起儿童疼痛知觉的系统是极为精细和复杂.

    作者:杨志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剂cocktail治疗的研究进展

    神经保护剂的主要目的是干预缺血半暗带发生的病理生化级联反应,防止或延迟细胞死亡.

    作者:潘殿卿;李志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产生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脑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出血后脑水肿导致的脑疝形成,而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的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许多实验研究发现了一些相关物质和因素,并对产生机制和防治进行了探讨,现综述如下.

    作者:温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GABAA受体与全身麻醉机制

    γ-氨基丁酸(GABA)受体与其内源性配体γ-氨基丁酸相结合,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on,IPSP),而GABA则是分布于哺乳动物脑内的一种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其作用至少通过两种受体亚型GABAA 和GABAB所调控[1].

    作者:万丽;罗爱林;田玉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颅脑伤患者脑氧代谢监测

    颅脑创伤患者病情复杂,CT、NMR只能反应形态结构上的损害,临床医生需要既行之有效又简便易行的方法来估计伤情及预后,并且指导治疗.许多学者发现颅脑创伤就象全身其他部位的创伤一样,伤后即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一系列代谢紊乱,这些代谢紊乱可以造成继发性脑损害.

    作者:郑吉安;宋庆华;林欣;焦德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螺旋CT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对于肝肿瘤的诊断,常规的CT平扫及强化扫描仅能发现较大的肝脏肿瘤.特别是由于扫描速度和成像条件的限制,无法对肝脏肿瘤的血液供应特点进行观察.螺旋CT是CT扫描技术上的新进展.

    作者:刘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影像学对肝残留征的诊断价值

    肝脏脂肪变性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理改变.饮食、营养状态、食物污染及HBV和HCV感染等因素与脂肪肝、肝硬化有关[1,2].

    作者:付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肿瘤的多药耐药与神经酰胺糖基化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证明鞘脂类物质(sphingolipids)广泛参与信号传导过程,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凋亡[1].鞘脂类包括诱导细胞凋亡的神经酰胺(ceramide),以及诱导细胞增殖的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ph1P)、葡萄糖苷基神经酰胺(glucosylceramide,GicCer)和其他鞘糖脂(GSLs).

    作者:刘颖;王丽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细胞凋亡在卡介苗治疗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种独特的,通过激活自我毁损机制的细胞死亡过程.可以说,几乎全部抗肿瘤药物杀伤肿瘤均通过影响凋亡过程,该事实已经确认了凋亡在肿瘤生长和治疗耐受的进程中的重要性.

    作者:任黎刚;汪朔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基因治疗与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占生育年龄妇女的1/3,其中20%~50%的患者有各种症状,包括异常子宫出血、疼痛、压迫症状、不孕和流产.这些症状直接与肌瘤生长的部位、数目和大小有关.

    作者:李晓玲;温颂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CD44基因与肺癌研究进展

    肺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与病死率有跃居首位之势,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肺癌发生发展是多阶段、多因素的协同作用,其中介导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细胞黏附作用,与肿瘤发生、演变和转移等关系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作者:成志强;王晓玫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肿瘤抗原与肽疫苗

    自从200多年前Edward Jenner发现良性的、自愈性的牛痘感染,可以保护个体对抗致命性的天花感染,这使得人们首次意识到自身的免疫系统对机体的保护作用[1].随后对抗麻疹、脊髓灰质炎等感染性疾病的疫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免疫学家深受鼓舞,开始尝试用疫苗治疗肿瘤.

    作者:马维东;郝希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HLA-Ⅰ类分子与肿瘤逃逸

    在肿瘤免疫应答过程中,MHC-Ⅰ类分子限制的C+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在阻止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肿瘤免疫应答刺激信号的产生主要涉及到MHC-抗原肽-TCR三原体结构的生成.

    作者:李文广;姚庆祥;畅继武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整合素激活FAK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的侵袭转移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对肿瘤分子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细胞内信号转导已成为目前普遍关注的生物学问题.

    作者:周军;丁彦青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介入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现状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是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原因.国外报道育龄女性发病率为20%~40%[1],常合并严重的贫血;随着瘤体增大出现下腹疼痛、腰骶部不适、尿频、性交痛、不孕等.

    作者:刘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特别征文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对女性夜尿症的研究

    夜尿症指夜间频繁排尿,它是下尿路征的典型症状,严重地影响着妇女的睡眠和生活质量.现对夜尿症的定义、患病率、对妇女的影响、病因、诊断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任晨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的研究新进展

    紧急避孕旨在对无保护性性交后数天内,为妇女提供一切尽可能的非流产方法,以达到防止非医院妊娠发生的目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避孕措施.近半个世纪以来,很多国家对紧急避孕进行了大量研究.自米非司酮问世以来,对其在紧急避孕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

    作者:李向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羊水过少的诊治现状

    羊水过少是一种产科严重并发症,可发生在妊娠任何时期,羊水量少于300ml者称为羊水过少,过去认为羊水过少的发生率为0.1%,近年来由于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及B超的广泛应用,羊水过少的检出率为0.5%~4%[1].

    作者:刘宝瑛;钟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病理妊娠胎盘结构研究的新进展

    1胎盘研究的现状胎盘是介于母体和胎儿的一个中介性器官,胎盘的研究已成为一个专门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胎盘研究的内容已广泛涉及到组织胚胎、生物化学、生殖免疫及分子生物学等领域.但胎盘研究基本的内容是胎盘病理学研究.

    作者:丁丽;王冬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钙剂在妊高征中的应用进展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妊娠晚期,是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妊娠并发症,迄今病因不十分明确,治疗效果不满意,随着妊娠周数的增加而病情逐渐加重,往往需要终止妊娠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韩丽华;王清图;吴瑞亭;修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B淋巴细胞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山ematosus,SLE)被看作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型,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

    作者:钱宗杰;何培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重症狼疮性肾炎组织学分类的评价

    1980年春天,在国际儿童肾脏病学会主持下,由临床医生组成的病理学分类小组会聚在巴黎,其中有Renee、JacobChurg、Conrad Pirani、Lilianne Morel-Maroger-Striker、Jay Bernstein和Edmund J.Lewis[1],目的是推荐一种狼疮性肾炎的分类方法,用于临床治疗时患者的分类.

    作者:王小磊;刘建中;武文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川崎病与EB病毒感染关系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病因至今仍不清楚,推测与感染有关.

    作者:张莉;申昆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