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自问世以来,对其性质、作用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现已证实它是一种多功能生长因子和特异性血管生长因子,具有特异性促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强烈诱发活体内新血管形成,是唯一的对血管形成具有特异性作用的生长因子,其他生长因子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能作用于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是不具特异性的.
作者:张天飞;蒋登金;郭光金 刊期: 2003年第09期
1994年,人类用克隆定位的方法成功克隆出小鼠的肥胖基因(obese gene)后[1],1995年Kenned依据脂肪组织生成一种可调节体重的激素,提出的固态脂肪理论得到证实.人类的ob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长约20kbp,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
作者:施桂兰;司戈;刘宝俊;蔡学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1分类、结构、基因和基因表达1.1分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是一组由四种异构体组成的配体激活的核受体,即α、β(δ或hNUC1)、γ1、γ2,属于Ⅱ型核受体超家族成员,由各自不同的基因编码[1].
作者:林庆明;庄维特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新发现的一类细胞凋亡抑制蛋白(IAPs),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及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发现IAPs与肿瘤、神经细胞凋亡等疾病有关,IAPs有可能作为靶蛋白为这些疾病的治疗开辟新路径.
作者:王爱珍;李述庭 刊期: 2003年第09期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中的一种重要生物活性肽.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是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activator,t-PA)的主要生理抑制剂.
作者:陈世德;陶新智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机体可以感受O2浓度变化并对缺氧做出适应性反应,基因表达调控是这种适应性反应的一种主要方式.缺氧可以启动许多基因的转录,用以维持组织氧供并增强细胞在严重缺氧情况下的生存能力.
作者:张爱霞;王斌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人体通过肝细胞排放入胆汁的物质是依赖各种运输单位完成.胆汁淤积是由于有关胆汁分泌运输蛋白的基因损害或获得性因素引起.
作者:范然;吴硕东 刊期: 2003年第09期
蛇床子(fructus cnidii)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干燥成熟果实,味辛凉,归肾经,有温肾助阳、祛风、燥湿、杀虫之功效.蛇床子的有效成分可分为香豆素类和萜类化合物.目前对蛇床子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与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香豆素类,称之为蛇床子总香豆素(TCCM).
作者:沈丽霞;张丹参;张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生药丹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根.主含丹参酮、隐丹参酮、异丹参酮、丹参素及微量元素硒、锌等.
作者:李勤;李秉芝;刘宏;刘启宗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借飞沫及手接触而传播.是一种人畜(猪、鸡等)共患的病毒性疾病,宿主广泛.我国是多发区,发病率居传染病首位.世界四次大流行中三次发源于我国.
作者:季梅;季华;梁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传统观点认为,高血压患者平均动脉压升高是总外周阻力升高和小动脉壁/腔比值增加的结果.近的研究除考虑血压的稳定部分也考虑其波动部分.
作者:王占成;姬文慧;舒怡和;胡小平;张维忠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番茄红素(lycopene)是一种存在于红色水果蔬菜中的植物色素,属于烃类类胡萝卜素,含有11个共轭双键及2个非共轭碳-碳双键,相对分子质量为536u.番茄红素在体内的分布很广,特别在肝脏、肾上腺、卵巢和睾丸中分布很高[1].
作者:袁暾;蔡美英;魏大鹏 刊期: 2003年第09期
血管活性肽激酶抑制剂(vasopeptidase inhibitors,VPIs)试治高血压、心力衰竭和逆转内皮功能不全是目前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前沿课题,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为其应用于心血管临床奠定了基础.
作者:孙永波;李滨;王义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先天性门静脉血管畸形临床罕见.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的临床应用,有关报道渐趋增多.为提高对先天性门静脉血管畸形声像图的认识,现将超声方面相关文献,结合我院病例综述如下.
作者:朱建平;许其增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自1977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0%,且主要发生于术后3~6个月,严重制约了该治疗手段的推广应用.近年来,PTC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预防及治疗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研究的焦点.
作者:陈磊磊;龙明智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无痛性心肌梗死是指心肌梗死发生后患者无典型的、特征性的疼痛表现.而缺血性胸痛常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诊及医师做出诊断具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无痛性心肌梗死可以完全无症状或其症状非常不典型,以致患者和医生都未认识到这些症状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从而不能及时做出诊断而延误治疗[1].
作者:韦红卫;张林潮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小儿肺炎是婴幼儿常见病和多发病,心力衰竭是其严重的合并症.重症肺炎可以合并心力衰竭,目前已得到大多数儿科医师的共识,其发病机制主要和缺氧、感染引起肺动脉高压、心脏负荷增加及心肌功能受损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有关.
作者:王俊;杨柏松;韩晓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胺碘酮(amiodarone,A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对顽固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伴有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1].
作者:唐源;王国干 刊期: 2003年第09期
自1986年Murry等[1]提出心肌预适应(preconditioning,PC)概念以来,已有许多研究对心肌预适应的保护机制进行了探讨.
作者:马守国;付润芳;翁世艾 刊期: 2003年第09期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由于各种刺激通过神经介导反射的作用,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
作者:王雄关;林文华;任自文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理想的依从是指患者严格遵照医嘱,反之称为不依从.正确地执行医嘱是防治疾病的前提.再好的防治方案和药物,如果不按规定使用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国内外调查结果显示,患者不按规定用药的比例是很高的[1].
作者:闫宇翔;王仁安;康晓平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卒中是人类三大致命疾病之一,在我国其病死率仅次于恶性肿瘤,排名第二.卒中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发病年龄不断提前,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发现了更多的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病例,患者可能完全没有临床症状,只在头颅CT和MRI检查时意外发现,或者有一些特异的异常表现,诸如认知障碍、情绪紊乱、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等,由于它与临床卒中有着许多相同的危险因素,这些患者的临床卒中发生比例比没有这些影像学改变者明显高,即使后没有发生卒中,出现认知改变的概率也明显增高,故SBI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者:张洁 刊期: 2003年第09期
药物成瘾(drug addiction)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强迫性用药,即明显的失去控制地主动寻药和服药行为.药物成瘾可分为生理性(physiological)成瘾和心理性(psychic)成瘾,复吸(relapse)在药物成瘾中居于重要地位,阐明复吸的机制是研究药物成瘾的关键.
作者:夏建勋;袁孝如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简称NB)是来源于节后交感神经系统的胚胎性恶性肿瘤,绝大多数来源于肾上腺,在小儿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占所有小儿恶性肿瘤病死率的15%[1].96%的患儿发病年龄在10岁以前[2].
作者:胡惠丽;何乐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卒中后抑郁是指卒中后继发的抑郁症,它不但是一种情感障碍,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功能损害恢复、增加卒中后病死率及自杀率的潜在危险因素,并长期影响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因而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视.现就目前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病理生理及生物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常明则;吴海琴;赵英贤 刊期: 2003年第09期
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辅酶A(HMG-CoA)合成酶抑制剂(他汀类)调脂药物已广泛应用于血脂代谢异常的治疗.
作者:程丰;刘春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氯胺酮,化学名是2-(2-氯苯基)-2甲胺基-环己酮盐酸盐,自Domino 1965年引入临床后,至今仍是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镇痛效果唯一确定的麻醉药,其亚麻醉剂量也能产生镇痛效果.
作者:张健;陈萍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他汀类药物(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阻断HMG-CoA还原成3-甲基-3、5-二羟戊酸,导致胆固醇生成减少.
作者:王耀辉;杨成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作者:任杰远;孙秀珍;付延霞 刊期: 2003年第09期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调节机体内环境和血管阻力的关键激素,病理生理作用重要,乃是己知天然升压物质中作用强的激素.既往认为AngⅡ多经肝-肺经典途径并在其特异转换酶作用下由AngⅠ活化而成.
作者:袁志敏;刘豫陇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纳洛酮(naloxone)于1960年合成.1963年开始用于临床.1978年Holaday首次应用纳洛酮治疗大鼠内毒素休克[1,2].此后,其在儿科临床治疗窒息、休克、昏迷、药物中毒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又有诸多新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黄启凌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小儿麻醉前用药的目的是为了充分镇静、提供遗忘、减少恐惧;调整自主神经反应;轻度抑制腺体分泌.但通过什么给药途径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对成人来说无论经哪种途径给药(鼻腔、直肠、舌下含服、口服、肌肉注射)都不成为问题,但对小儿来讲,确成为一大难题.
作者:魏津平;张锦 刊期: 200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