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气管哮喘的患儿中,儿童难治性哮喘只占据5%~10%,但却占用了60%以上的哮喘防治经费.儿童难治性哮喘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按照GINA方案使用大推荐剂量的吸入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后,症状仍然难以控制的哮喘可称为难治性哮喘.其发生往往与遗传因素、持续性接触变应原、反复病毒或支原体感染、胃食道反流、慢性鼻炎、长期和(或)大剂量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引起β2受体下调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可分为急性重症哮喘、脆性哮喘、慢性难治性哮喘(激素抵抗型、激素依赖型)、致死性哮喘等类型.提出了难治性哮喘的处理对策.
作者:欧维琳;韦欢;李雄 刊期: 2006年第16期
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肺栓塞的诊断通常是根据临床表现加上1项或多项辅助检查确诊.一般性的检查方法有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片、血浆D-二聚体等,而肺动脉造影、肺通气/灌注扫描、CT肺血管造影是确诊或除外肺栓塞的较为可靠的诊断方法.
作者:张法明;李晓莹 刊期: 2006年第16期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存在消化道症状,但无法用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来解释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病因:胃肠运动异常、内脏敏感性增高、炎症、脑肠互动、心理社会因素.临床表现: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治疗: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等.
作者:闻淑军;张志广 刊期: 2006年第16期
流感病毒的H抗原和N抗原容易发生变异,主要发生在甲型流感病毒.从北京、广州、天津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到甲3型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有可能通过抗原变异或通过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形成重配株,从而具备人传人的能力.当血凝素与抗原持续发生变异,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与清除,从而能多次反复有效地突破人群的免疫屏障,引起新的流行.
作者:焦化琴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肺疾病,以普通型间质性肺炎为特征性病理改变,诊断时须密切结合临床、放射和病理表现,确诊需外科肺活检以获取病理组织学标本.近年来对IPF疾病认识研究不断加深,在IPF诊断方面有一定进展.
作者:胥韦;李羲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综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轴等精神生物学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庆海;李秀玲;郭秀珍;谢传革 刊期: 2006年第16期
自然杀伤(NK)细胞受体研究的进展对NK细胞如何选择性的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而避免杀伤正常细胞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NK细胞表面的主要抑制性和活化性受体包括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C型凝集素受体家族,自然细胞毒受体等.临床资料显示,异基因骨髓移植中供受者之间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配体错配引发的异源反应性NK细胞活性可以防止白血病细胞复发.本文主要阐述NK细胞的受体是如何调控NK细胞的杀伤活性及调控NK受体-配体间相互作用提高抗肿瘤效应的方法.
作者:梅家转;郭坤元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免疫治疗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但是,肿瘤的低免疫原性和机体对肿瘤的低免疫反应性,使得免疫治疗受到限制.目前,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呈递作用,在提高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得到进一步认识.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肿瘤的新方法.
作者:李彩霞 刊期: 2006年第16期
β-连环蛋白是一种由原癌基因编码的多功能蛋白,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将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建运;张玉茹 刊期: 2006年第16期
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糖尿病,具有很高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HLA与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但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关联型不同,表明2型糖尿病及肾病的发生具有明显异质性.
作者:马泽军;孙蓓;陈莉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尿中某些蛋白排泄量的增加,早于血清中检测指标的变化,尿中特殊蛋白的变化,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孙丽莎;韩红玲;高博 刊期: 2006年第16期
当细胞内的自由基产物超出其自身的抗氧化能力时,便会产生氧化应激.糖尿病时由于葡萄糖代谢异常,自由基产生过多,导致氧化应激.急性或慢性的高血糖均可促使周围神经组织内自由基的产生,促进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展.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针对氧化应激进行的抗氧化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提示氧化应激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德刚;赵瑛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以周围神经病变多见,常侵犯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发病机制主要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代谢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有关,是高血糖环境下线粒体电子传递链过氧化物产生过量导致的结果.临床表现多样化,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现临床检测手段有限,治疗的目标为缓解症状及预防神经病变的进展和恶化.
作者:李玫玫 刊期: 2006年第16期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具有调节机体中蛋白质和核苷酸合成的作用,并与机体中的抗氧化能力有关.GSH对糖尿病大小血管病变、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GSH已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脂肪肝等并发症的治疗.
作者:胡欣 刊期: 2006年第16期
他汀类药物的调脂效应及其有益作用已得到广泛证实,然近年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在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
作者:于影 刊期: 2006年第16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治疗法则为使雌激素产生减少和作用削弱或增加雄激素作用,治疗药物在不断进展,近来又出现了高选择性和针对性药物.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药物治疗及进展.
作者:薛春芬 刊期: 2006年第16期
早产是导致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危急早产儿生命的急性病.自皮质类固醇激素用于早产先兆的孕妇以来,它显著降低了新生儿RDS的发生率.但对有持续早产先兆的孕妇,产前多疗程皮质激素的应用对胎儿的潜在影响目前尚无临床试验研究(RCT).目前的动物模型研究表明,产前重复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对胎儿肺、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脏器官发育有负面影响.因此,产前重复激素治疗应权衡利弊.
作者:陈贵岭;成要平 刊期: 2006年第16期
依据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分析,对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合理应用以及适应证,给药方法进行循证性举证,提示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改善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预后,除非有禁忌证及不能酎受者,β受体阻滞剂应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治疗病物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
作者:李秀真;陈显德;辛怀玉 刊期: 2006年第16期
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应用于临床已有一个多世纪.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有研究报道非甾体类抗炎药在抗肿瘤方面也具有活性,现就其在这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介绍.
作者:翟爱峰;李玛琳 刊期: 2006年第16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利尿剂抵抗问题较为常见,其原因可能与患者依从性差、肾功能损害等因素有关.利尿剂抵抗的心力衰竭预后差,临床医师应识别利尿剂抵抗,并早期采取应对措施.
作者:杨帆;赖沙毅 刊期: 2006年第16期
脓毒症是引起危重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脓毒症对人类健康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新近的研究指出,鸟司他丁能够阻断全身炎性反综合征(SIR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进程,显示出较强的脏器功能保护作用.本文就乌司他丁在脓毒症时的脏器保护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梁小仲;姚华国;张媛莉 刊期: 2006年第16期
退行性膝关节是一种病情复杂、病程较长的疾病,现总结中药外用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研究进展,各种中药外用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方式方法,中药外用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能使患处受到药物和物理的直接刺激,具有简便易行、经济适用、副作用小的特点,值得推广.今后有必要筛选确切有效的外用复方、单方、验方,进行正交实验设计,找出佳的方药对或单味药物,对疗效评定进行量化、客观化,使之更有科学性、可比性、可靠性.
作者:靳嘉昌;黄东;杨斌;莫晓明;张卫革;陈桂武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西医发病机制、临床治疗、实验研究,重点介绍了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并指出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作者:李全礼;都鹏飞 刊期: 2006年第16期
近年来中药在防治脑缺血的基础研究方面显示了较好的疗效,本文按照中药功效的不同,分别补益类、活血类、清热类中药及其提取物抗脑缺血的实验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指出应统一脑缺血动物模型制作标准,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深层次的中药有效单体作用定位等方面的研究.
作者:于文涛;杨牧祥;王少贤;王玮 刊期: 200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