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 国际刊号:1006-2084
  • 国内刊号:11-3553/R
  • 影响因子:1.14
  • 创刊:1994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06
  • 全年订价:9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 医药卫生综合
医学综述杂志   2011年1期文献
  • 间充质干细胞调控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介导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机体炎症反应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主要调控途径是影响参与炎症反应的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和炎性因子分泌.单核/巨噬细胞是参与体内炎症反应的主要功能细胞,而MSCs可以通过前列腺素E2、吲哚胺-2,3双加氧酶、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10等多种中间途径来调控单核/巨噬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表型和作用,将促炎的M1型巨噬细胞转化为抑炎的M2型.MSCs在心肌梗死、急性肺损伤、皮肤切口愈合、肾损伤等多种疾病模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MSCs治疗多种炎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陈柄全;彭漪;肖轶;彭智勇;赵吉玲;余国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辣椒素受体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和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重性精神疾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首选的治疗措施.目前的药物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临床结局,且不良反应明显,故新药靶点的开发变得日趋迫切.近年来,许多组织学、遗传学、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证据证实辣椒素受体参与调节大脑的神经元活动,与焦虑、抑郁及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具有相关性.虽然目前辣椒素受体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该受体与中枢多巴胺受体及大麻素受体系统等联系紧密,很可能成为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治疗靶点.

    作者:何婷玉;王惠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岩藻糖基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岩藻糖基转移酶(FucT)是一类生物合成酶,参与岩藻化寡糖合成,催化L-岩藻糖从供体底物鸟苷二磷酸β-L-岩藻糖转移到各种糖受体底物,包括低聚糖、糖蛋白和糖脂,岩藻糖基化通常是寡糖和糖结合物生物合成的后一步.含有L-岩藻糖的糖结合物对大量的生理和病理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如炎症、细菌和病毒感染、肿瘤转移和遗传紊乱.FucTs在肝癌、肺癌、卵巢癌、结肠癌等肿瘤中高表达,可能参与肿瘤转移过程,并在气道黏膜修复中起重要作用,参与胚胎着床等过程.

    作者:孙玥;王晓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交感神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肥胖患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肥胖时,机体处于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脂肪因子异常分泌、低度炎症状态等一系列病理条件下,肝细胞摄取非酯化脂肪酸增多,合成及释放极低密度脂蛋白减少,导致肝细胞脂肪化.中心性肥胖的人群相比正常体重的人群全身交感神经活性升高,机体交感神经可参与调节糖脂代谢、炎症反应及肝脏纤维化等过程.因此,通过调节交感神经活性可以对肝脏代谢及损伤发挥保护作用,对NAFLD起到保护作用,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余巧;包明威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LCZ696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是一种新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它将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缬沙坦和脑啡肽酶抑制剂前药沙库巴曲按1∶1比例结合在钠超分子复合物中.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并不是很理想,对于心力衰竭也没有有效治疗药物.而LCZ696通过抑制脑啡肽酶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不仅能升高利钠肽水平,利钠肽具有利尿、抗增殖、抗心肌肥厚等作用,还能够降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活性,抑制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使醛固酮分泌减少,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因此,LCZ696对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和高血压)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未来仍需要更大型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喻晓荣;马瑞新;赵洋;张盼盼;韩学芳;余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产生一系列针对核抗原和细胞质抗原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是一种针对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和细胞成分的抗体,在正常人体血液中可有较低水平的自身抗体,超过一定水平的自身抗体会对身体产生损害,从而引起疾病.自身抗体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自身抗体与相应疾病的关系可提高疾病确诊率,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有利于疾病治疗及预后.

    作者:黎毅;潘邦贫;李晓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微RNA在脂代谢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血脂是机体重要的储能物质,脂代谢异常是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致肥胖症、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多种疾病.近年来,脂代谢异常相关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传统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微RNA(miRNA)是一组很小的非编码基因,可促进或抑制脂肪细胞分化,参与三酰甘油(TG)、胆固醇等的生物合成.miRNA与肥胖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可能成为脂代谢异常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志及治疗靶点,为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

    作者:余雪婷;徐玉善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整合素与细胞骨架生物学关系研究进展

    整合素几乎存在于所有类型的细胞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布模式,参与了许多生物学过程,其是一个双向信号转导元件,在细胞生存和基因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骨架是位于细胞核及细胞膜内侧面的一种纤维状蛋白基质,参与细胞的分裂及运动、细胞内物质运输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对信号转导的各个环节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功能也受信号转导系统的调节.整合素与细胞骨架互相影响,共同参与了生物体的多种生命活动,深入研究两者的作用机制,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洋;洪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疗进展

    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核素显像常呈“冷”结节或“凉”结节,故结节的良恶性诊断尤为重要,且许多大的良性结节会出现压迫症状,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窒息感,既往行开放性手术切除缓解症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取得明显进步,如多普勒超声、细胞病理学诊断、分子生物学检测,可用于评估结节的数量、大小和性质.近年来,传统开放性手术带来的创伤、并发症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微创治疗,微波消融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等优势,可作为传统开放性手术的良好补充与替代,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作者:熊晓慧;黄汉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下肢静脉曲张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下肢静脉曲张已成为一项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以腿部沉重、肿胀感和疼痛为主要特征.目前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有研究显示,遗传是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先天因素;年龄是重要的生理因素;体质指数与发病有密切关系,身高也可能相关;女性的发病率普遍高于男性;不同职业人群发病率有所不同;地理环境、基础疾病等因素也与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有一定程度的关联.下肢静脉曲张是一项慢性渐进性疾病,希望通过对该病危险因素的研究与控制,为该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商之涵;卢岳青;刘文飞;董翼;方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万古霉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金黄色葡萄球菌(SA)通过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导致多重耐药.万古霉素是侵入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首选药物,主要用于治疗MRSA的感染.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SA菌株报道越来越多.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中耐药性的分子基础可能是多基因的逐步突变,主要涉及编码参与细胞膜生物合成分子的基因.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是由存在于质粒上的vanA基因和操纵子介导的.VISA的分离率相对较高,但其耐药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因可能存在交叉耐药性,替代疗法治疗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应谨慎.为了防止进一步的耐药,适当使用抗菌药物和实施感染控制指南必不可少.

    作者:魏利;李桂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胎儿和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治进展

    胎儿和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据病因可分为自身免疫性甲亢和非自身免疫性甲亢,其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呈现多系统受累.合理的孕期管理包括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胎儿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胎心率的动态监测可帮助早期发现胎儿甲亢.而恰当的新生儿筛查如生后0~5dTRAb水平、3~7d促甲状腺激素和游离甲状腺素水平的检测则可对新生儿甲亢做出可靠预测.胎儿甲亢的治疗主要通过调整母亲的抗甲状腺药物.新生儿自身免疫性甲亢多数为暂时性的,以药物治疗为主;非自身免疫性甲亢停药后易复发,根本的治疗为甲状腺切除术和(或)放射性碘治疗.

    作者:柯芳芳;贲晓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进展

    胸腰段脊柱骨折因其致伤暴力强大、发生机制复杂、为脊柱带来的破坏性大(甚至可破坏椎体三柱结构),严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患者常伴脊髓神经损伤,致残率高.目前对于部分病情较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可先开展非手术治疗,但多数患者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故手术治疗成为主要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方法.现常用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术式多样,包括前路、后路、前路联合后路及微创术式,各术式均有其优缺点,为保证手术实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常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作者:李德勇;黄海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治疗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目前全球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使用广泛的血液净化治疗方法,近年来其发展迅速,但并发症居高不下,长期生存率不理想,病死率极高.因此,提高MHD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其住院率和病死率成为国内外血液净化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以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为中心的微炎症状态在MHD患者中十分常见,微炎症状态与MHD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密切相关.而早期干预MH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未来靶向抗细胞因子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及透析优化将成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胡美玲;蒙如庆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心搏骤停后亚低温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随着心肺复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心搏骤停后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成功率越来越高,但对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来说,总体生存率和预后仍较差,其原因主要为不可逆的脑损伤.而亚低温治疗是指通过降低患者核心体温以保护器官,相关研究表明心搏骤停后进行亚低温治疗可以减少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总体预后.目前如何在心搏骤停后进行亚低温脑保护的应用及整个治疗过程的管理,是众多研究者全面探索的问题.

    作者:付润;沈骁;章淬;穆心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

    系统性硬化症(SSc)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之一,病因未明确,主要发病机制为免疫失调、血管病变、皮肤及内脏器官的过度纤维化.免疫失调产生多种针对自身组织、细胞或成分的循环自身抗体,且自身抗体往往产生于病程早期,出现在临床表现前.目前已发现越来越多的SSc相关自身抗体与临床表现、疾病过程、临床并发症及预后存在明显关联,总结SSc相关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对SSc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并发症预测及预后判断尤为重要.

    作者:刘合会;邓丹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穿透性胎盘植入合并完全子宫破裂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穿透性胎盘植入合并完全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诊断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围产医学部收治的28例完全子宫破裂孕妇中4例由穿透性胎盘植入导致的病例资料.结果 穿透性胎盘植入合并完全子宫破裂的发生率约为0.003% (4/128 242),占子宫破裂的14.3% (4/28).其中,3例瘢痕子宫(2例有剖宫产史,1例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宫腔镜宫腔赘生物切除术史),2例凶险性前置胎盘,3例有人工流产史(1~3次),2例胎盘附着于宫角,2例高龄.2例胎盘植入于剖宫产切口,2例植入于宫角;2例行全子宫切除,2例保留子宫,出血量2 000~5 000 mL;4例孕产妇均存活,3例死胎/新生儿重度窒息.结论 穿透性胎盘植入合并完全子宫破裂起病急,进展快,易误诊,出血严重,对孕产妇和胎儿影响巨大.因此,快速诊断、及时手术是减少不良结局的关键.

    作者:郝丽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在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摘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在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摘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在麻城市人民医院住院接受扁桃体和腺样体摘除术治疗的88例患儿,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麻醉诱导前先给予研究组1 μg/kg负荷量泵注4μg/mL浓度的右美托咪定,输注时间为10 min,后以0.5 μg/(kg·h)剂量进行持续泵注50 min;对照组麻醉诱导前使用与研究组右美托咪定等体积的0.9% NaCl注射液,后同时给予对照组与研究组0.01 mg/kg盐酸戊乙奎醚+2~3 μg/kg芬太尼+0.15 mg/kg顺阿曲库铵+2~ 2.5 mg/kg丙泊酚等药物静滴进行麻醉诱导.术毕分别给予研究组和对照组0.1 mg/kg地佐辛静脉滴注.比较两组围术期各时点[入室5 min (T0)、插管时(T1)、插管后10 min(T2)、拔管时(T3)、拔管后15 min(T4)]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h、6h、24 h时的躁动情况、镇静情况、疼痛程度;同时记录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T1时点,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水平较T0时点均呈下降趋势,且研究组降低速度更缓,而T2、T3、T4时点各水平较T0时点均呈升高趋势,且研究组更接近T0时点水平,两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4h、6h、24 h时儿童麻醉后躁动评分、Ramsay镇静评分、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研究组下降速度更快,两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术后恶心呕吐、嗜睡、低氧血症等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接受扁桃体和腺样体摘除术的患儿术中联合使用右美托咪定与地佐辛有利于提高手术实施安全性,患儿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疼痛感及躁动情况明显减轻,镇静效果好.

    作者:朱炜;杨明镜;江培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AIDS合并神经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经验分析

    目的 探索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合并神经外科疾病时进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时效性、安全性、并发症及是否影响预后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2012年4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52例AIDS合并神经外科疾病患者的入院情况、神经外科疾病种类、手术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检验结果及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2例AIDS患者均接受了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术前住院时间(5.6±1.2)d,术后住院时间(12.0±1.5)d;血CD4+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数值对术后并发症未见明显影响,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增加;不同部位、病理类型及手术方式对AIDS患者预后不同,手术可改善AIDS合并神经外科疾病患者预后.52例患者术后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手术切口感染,同时未见患者其他机会性感染情况增加.术后随访12个月,52例患者中临床症状缓解(减轻或消失)38例(73.0%),症状持续11例(21.1%),临床症状进展3例(5.7%).结论 AIDS不是神经外科疾病手术的禁忌证,及时、有效、安全、适当的手术治疗对AIDS合并神经外科疾病患者有益.

    作者:陈世超;冯恩山;孙际典;曹杨;李培亮;梁博;王小永;梁庭毓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NF1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研究进展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s)是临床上罕见的神经源性恶性肿瘤,约半数继发于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大多数NF1型MPNSTs高度恶性,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截至目前,广泛切除术仍为局部MPNSTs的首选治疗方法.NF1型MPNSTs由于发生率低,治疗手段有限,预后较差,所以尚未受到广大医师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NF1型MPNSTs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方案有了新的进展.已有多种新药物或方案被批准用于临床前或临床治疗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随着对NF1型MPNSTs生物学特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其治愈将成为可能.

    作者:王晨羲;刘国龙;吕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白藜芦醇治疗胰腺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手术难度大,且放化疗不敏感,是一种预后极差的肿瘤.白藜芦醇治疗胰腺癌在体外及动物实验中均已取得一定进展,白藜芦醇可通过干扰胰腺癌细胞及干细胞中多个异常的信号通路和靶基因而抑制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抑制侵袭转移来实现抗胰腺癌作用,且白藜芦醇联合放疗或化疗有一定增敏作用.目前尚未有白藜芦醇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研究,健康志愿者服用低剂量的白藜芦醇可调节体内与致癌物质代谢相关的解毒酶的水平,但白藜芦醇应用于胰腺癌的治疗仍需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

    作者:孔祥子;张妙;孙韶龙;彭洋;王宝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分子特征图谱预测肌层浸润型膀胱癌对PD-1/PD-L1抑制剂治疗反应

    程序性死亡受体1 (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仅对部分肌层浸润型膀胱癌(MIBC)患者有效.随着二代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MIBC分子特征图谱借助于大数据挖掘技术得到不断完善.有研究发现,PD-1/PD-L1抑制剂对MIBC的治疗效果与肿瘤组织的分子特征图谱相关.目前,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关于利用肿瘤组织分子特征图谱指导MIBC精准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研究成果对MIBC患者总体生存期的延长、不良反应的减少、经济负担的降低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实现MIBC患者精准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蔡佳佳;石达;郭广武;吴松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