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人体重要、作用广泛的细胞因子之一,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及细胞分化、增殖等作用.血清中IGF-1有两种形式:一是发挥生物学作用的游离型,一是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结合的形式,IGFBP-3可促进或抑制IGF-1的生物学活性.当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时, IGF/IGFBP系统发生相应的变化,参与甲状腺细胞的生长与功能的调节,从而影响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成为诊断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生物标志物之一和临床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王凤玲;邓海荣;刘玉枝;侯振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耶氏肺孢子菌(Pj)引起的肺孢子菌肺炎是免疫缺陷患者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基因组测序分析揭示了Pj对人宿主依赖性的新机制.研究发现,Pj十分适应生存于人类的肺部,依赖肺部环境获取气体和营养物质,具有逃避宿主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能力.Pj不使用几丁质和N-甘露聚糖,仅在包囊期合成使用β-1,3-葡聚糖.Pj有球形的包囊和滋养体两种生存形态.包囊期是肺孢子菌有性繁殖和对外传播期,机体吸入空气中的肺孢子菌包囊而感染,成熟包囊进入肺泡后破裂,囊内小体脱囊后发育为滋养体,滋养体期细胞壁薄且具有变形能力和胞吞功能,能与宿主肺泡Ⅰ型细胞吸附,增殖并导致弥漫间质性肺炎.
作者:张丽娟;郭爽;任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症状之一.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随着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因此,通过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能正确识别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低水平胆红素是一种氧自由基清除剂,具有防止和保护细胞受超氧化合物损伤的抗氧化作用.但随着血中胆红素水平的升高,其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神经细胞损伤.此外,胆红素可对神经元细胞膜、线粒体及DNA产生毒性作用,同时也可损伤突触功能.故未来需进一步探究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机制,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胆红素引起的脑损伤.
作者:赖芳芳;张丙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是临床上常见的错851743畸形,可通过上颌扩展技术治疗.对于青少年,由于腭中缝未闭合可通过快速扩弓、慢速扩弓打开腭中缝解决上颌横向发育不足.对于成年人,单纯的扩弓无法达到骨性扩展,可通过微螺旋钉种植体辅助快速扩弓、外科手术辅助快速扩弓来实现腭中缝扩展,从而解决横向发育不足问题.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美观舒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隐形矫治兴起并在扩弓方面效果显著.
作者:刘琳;胡江天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钛种植体因美观舒适、不损伤邻牙、临床效果显著、成功率较高等优点广泛用于口腔种植领域.但有部分种植体在植入牙槽骨后,存在骨结合失败、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种植体周围炎等问题,限制了钛种植体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与普及.为了获得更为可靠的骨结合,保障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性,学者们通过多种纯钛表面处理技术,在钛种植体表面制得不同理化涂层(羟基磷灰石涂层、聚吡咯涂层等)和生物活性涂层(生物肽活性涂层、壳聚糖活性涂层等),以增强骨结合能力,降低种植失败的风险.
作者:魏中武;陈灼庚;黄谢山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通过正畸治疗获得良好的面型是现代正畸追求的目标.面下1/3在评价面部侧貌美观中具有重要意义,唇部软组织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牙齿、颌骨畸形的治疗终的变化都将反映在唇部软组织上,而正畸治疗与唇部软组织密切的关联在于通过拔牙矫治改变唇部软组织进而提高侧貌美观度,因此,对唇部软组织形态的客观评价对错1321790畸形的诊断、正畸治疗及预后的评估意义重大.目前已经有很多种评价唇部软组织的方法及已经有学者对治疗后唇部软组织的变化进行初步预测.
作者:邹崇飞;邓怡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近年来,激光在口腔中应用的研究不断增多.常用的激光中铒激光由于波长接近水和羟基磷灰石对红外线的吸收峰值,故常用于牙体硬组织疾病的治疗,如龋病、脱敏、根管消毒、根尖手术等,对于软组织疾病的治疗相对较少.相反,Nd:YAG激光、CO2激光、He-Ne激光和Diode激光由于波长的吸收特性,杀菌及止血效果较好,因此常用于口腔软组织疾病的治疗,如唇系带修整术、黏膜病等.由于各类激光工作原理不同,为了达到治疗目的,避免和减少激光的副效应,在选择激光时应联系不同的病变类型及程度.
作者:林洁;孙宇;雷雅燕 刊期: 2018年第09期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手术后常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衰减,尤其多发于老年人,但其症状多样,极易引起忽视,从而造成住院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下降等.近年来由于老年患者手术量的提升,POCD也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POCD的发生原因是多因素的,应用整合思想完善POCD的发生机制可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然而其确切的影响因素尚未确定,手术、麻醉、术前基础疾病、基因、大脑微栓子以及术后镇痛等均会影响POCD的进展.
作者:于璐;马鸿雁;石景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或组织作用减弱导致的全身代谢减低综合征.其发生与遗传、环境、疾病、药物等有关.因此,更多病因的发现有利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危害目前已被证实,其导致生长发育、智力发育、糖脂代谢、氧化应激、血压等异常,从而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管功能产生影响.未来,甲状腺激素缺乏的危害及其补充是否能使神经系统和血管功能获益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程千鹏;洛佩;吕肖锋 刊期: 2018年第09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复杂的气道和肺实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进行性气流受限和肺实质的破坏.在全世界范围内COP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并呈上升的趋势.在COPD的发病过程中,吸烟、遗传、环境因素、慢性感染、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因子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B细胞以及相关细胞因子在其中的作用,阐明COPD的免疫作用机制,可能为COPD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费凡;郑玉龙 刊期: 2018年第09期
正畸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在咬合关系、牙颌面部美学以及长期治疗稳定性之间建立佳平衡关系,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矫治取得协调,矫治结果必然是稳定和持久的.从咬合关系而言,上下牙量协调即Bolton指数正常是理想牙齿排列和牙弓间关系重要基础之一,而Bolton指数是评价上下牙量协调与否的指标之一,可以初步预估矫治完成后是否能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Bolton指数异常是临床中常见的现象,学者们关于Bolton指数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仍存在很多不同观点.
作者:韦斌霜;尹康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耳部瘢痕疙瘩作为瘢痕疙瘩的一种,是在皮肤创伤愈合的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胶原过量沉积导致的类肿瘤样纤维增生性疾病,增生的瘢痕疙瘩常常超出原有损伤边缘,影响美观.临床中比较常见的耳部瘢痕疙瘩多由于穿耳孔、耳部烧伤或烫伤引起.由于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故临床上治疗方法各异,文献报道的治疗效果、复发率等也存在很大差别.耳部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手术、局部注射药物、激光、近距离放疗、加压、冷冻、外用及口服抗瘢痕药物等,但单一的治疗方法复发率高并且疗效欠佳,目前国内外主张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治疗瘢痕疙瘩,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洲冰;何乐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颅脑外伤后脑积水是颅脑外伤,尤其是严重颅脑外伤后常见的继发性损害,常常导致严重的脑组织代谢紊乱和功能障碍,影响颅脑外伤患者的康复过程,增加致残率.颅脑外伤继发脑积水的发病机制与脑脊液循环通路的阻塞相关,而脑脊液循环通路的纤维化在其发生机制中亦占有重要地位.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于患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高对颅脑外伤后脑积水发生、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认识,可以早期诊断颅脑外伤后脑积水,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作者:孙硕;周辉;施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心力衰竭、持续性心房颤动和病死率增加.希氏束起搏是具生理的心室起搏方式,通过正常的希氏束-浦肯野系统传导,可以保持或恢复双心室同步激动,避免心室收缩的不同步,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多个关于永久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表明希氏束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并能够纠正束支传导阻滞,保护和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希氏束起搏可能成为心脏起搏的优选方式,并可能代替目前常用的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式.
作者:吴鹏慧;陈椿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之一,它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而咬合因素是导致TMD发生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在TMD众多治疗方法中咬合板以其保守、可逆的特点被认为是治疗TMD的首选方法.咬合板的种类较多,但不同类型的咬合板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同,治疗TMD的疗效结果也不同.为了证实种类繁多的咬合板的疗效,学者们进行了各种临床试验,但结果都尚未完全明确,对咬合板治疗TMD的疗效仍然存在不同观点.
作者:陈思思;刘亚丽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环状RNA(circRNA)是mRNA在剪接过程中5′端与3′端剪接到一起而形成的非编码RNA.circRNA的高度稳定性、高丰度和组织特异性赋予circRNA的许多潜在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circRNA对基因转录及转录后水平有重要意义,此外已发现circRNA与多种癌症的发生有关.皮肤基底细胞癌中,显著异常表达的circRNA潜在靶向与癌症相关的miRNA,如hsa-miR-19b-1.皮肤鳞癌中circRNA的miRNA响应元件已有23个与之对应的且与皮肤鳞癌相关的miRNAs.目前发现肿瘤中存在许多异常表达的circRNA,对于circRNA-miRNA的研究,可以为癌症的基因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司晨琛;周炳荣;骆丹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冷冻治疗作为一项新兴的治疗手段,已逐渐成为局限性前列腺癌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相对于根治性手术及根治性放疗,冷冻治疗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随着设备的改进及技术的提升,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证实,为一些老年患者、身体条件差及初始治疗后复发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随着临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及深入,冷冻治疗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作者:陈金虎;梁朝朝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危害了妇女的健康.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发病涉及多种基因和信号通路的异常,如p53基因突变、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增加、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突变、Notch信号通路等的异常,基因和信号通路的异常导致细胞增殖和凋亡失控,进而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目前关于宫内膜癌的分子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仍需进一步探索.
作者:于岩君;尹香花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高迁移率族蛋白2(HMGA2)在癌变中起重要作用,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扩散等恶性表型,而且在许多恶性肿瘤中HMGA2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消化道恶性肿瘤是我国发病率、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HMGA2与消化道恶性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一定相关性,其过表达一方面促进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生长、上皮间质转换和侵袭,一方面降低消化道恶性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对放化疗的敏感性.
作者:石磊;刘福建;贾秋红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胃癌作为高发恶性肿瘤,预后相对乳腺癌、甲状腺癌等其他恶性肿瘤差.目前,外科治疗依然是患者获得临床痊愈的唯一途径.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及复发率等生物学特性,淋巴结清扫在胃癌外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尽管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和肿瘤学可行性经过前瞻性研究予以证实,但是进展期胃癌的相关治疗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究证实.我国半数以上胃癌患者就诊时已发展为进展期,因此进展期胃癌的治疗被广泛关注.一些临床试验显示,腹腔内化疗及热灌注治疗等方式联合手术应用于进展期胃癌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仍需大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作者:于震;王海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肝癌患者83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腹腔镜组(38例)和开腹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比例、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及术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开腹组[165(100,200)mL比300(210,420)mL,P<0.01];术后恢复情况如术后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镇痛药使用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1(1,2)d比3(3,4)d、1(1,1)d比4(4,5)d、2(2,3)d比4(3,5)d、2(2,3)d比5(4,6)d、6(5,7)d比10(9,11)d,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2.6%(1/38)比15.6%(7/45),P<0.05];术后1周开腹组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与直接胆红素(DBIL)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腹腔镜组ALT、DBIL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具有可行性,且短期临床疗效较开放手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刘志发;邰升;王继才;苏志雷;姜兴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术前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与单纯手术治疗Ⅰ~Ⅱ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CBM、万方等数据库已发表的比较术前辅助化疗联合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单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对宫颈癌患者临床及病理疗效的随机对照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年12月.提取资料后对5年生存率、5年无疾病生存率、淋巴结转移率、宫旁浸润率、脉管浸润率、手术切缘阳性率、术后复发率及术后放疗率进行荟萃分析,以评价术前辅助化疗对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疗效.结果 共有14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包含1694例患者,其中术前辅助化疗组862例,单纯手术组832例.通过RevMan 5.3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显示,术前辅助化疗能明显提高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OR=1.44,95%CI 1.10~1.88,P=0.008),降低淋巴结转移率(OR=0.48,95%CI 0.38 ~0.61,P<0.00001)、宫旁浸润率(OR=0.38,95%CI 0.25~0.57,P<0.00001)及脉管浸润率(OR=0.39,95%CI 0.20~0.78,P=0.007).但对提高宫颈癌患者5年无疾病进展率(OR=1.20,95% CI 0.87~1.66,P=0.27)及降低手术切缘阳性率(OR=0.48,95%CI 0.10~2.30,P=0.36)、术后复发率(OR=0.74,95% CI 0.51~1.06,P=0.10)和术后放疗率(OR=0.56,95%CI 0.28~1.13,P=0.11)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辅助化疗能够明显降低Ⅰ~Ⅱ期宫颈癌患者术后病理高危因素发生率,并且可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作者:刘俊秀;张玉娟;潘润洲;李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肾上腺是腹膜后器官,体积细小、位置深在,周围由肾筋膜及脂肪包绕,在外伤时可以对肾上腺起到很好的缓冲及保护作用,因此创伤性肾上腺损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病变.近年来随着外伤患者逐渐增多及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不断更新及广泛应用,肾上腺损伤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熟悉肾上腺损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影像科医师做出快速正确的诊断,为临床医师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付莉伟;吕哲昊;张宪贺;刘白鹭 刊期: 2018年第09期
扩散加权成像(DWI)是反映水分子随机热运动的无创性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肿瘤的诊断及鉴别中显示出较好的临床价值.胸部由于自身解剖限制,曾是磁共振检查的难点.近年来,磁共振软硬件设施有了快速发展,随着更强的梯度及线圈、快速成像序列、脂肪抑制技术及呼吸门控技术等的应用,胸部DWI图像质量有了很大提高.DWI在肺癌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备受关注,在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CT相当,在淋巴结良恶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显示出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诊断肺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手段.
作者:蔡荣芳;崔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超声造影(CEUS)是一种纯血池显像技术,其通过微泡造影剂增加靶组织和周围组织的声阻抗差异,提高图像的分辨率,且能实时动态显示靶组织的血流灌注特点,即增强模式、微血管显像及时间-强度曲线等,提高微细血管的检出率,进而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率.CEUS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像学技术,在乳腺癌的诊断、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判定中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且得到了国内外多中心研究的认可.同时,CEUS在评估乳腺癌预后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报道.相信随着CEUS临床应用的不断深入及靶向造影剂的发展,CEUS将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得到应用.
作者:李静;郭丽苹 刊期: 2018年第09期
与根尖X线片、全景片或物理测量相比,锥形束CT(CBCT)分辨率高,成像不变形,且克服了根尖片测量时的放大失真问题,一次扫描即可得到全口资料,可提供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和3D图像.而与传统CT相比, CBCT扫描时间短,辐射剂量小.正确的测量牙齿长度、判断牙齿位置是口腔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 CBCT已应用于口腔医学各学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不仅为疑难病例的解决提供了新途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还可以为口腔医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赵娜;陈鑫;孙超;吴大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前列腺癌是西方国家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之一.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是局限性前列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随着近年来前列腺癌发病的年轻化,患者对术后性功能保留的要求越来越高,故保留性神经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受到广大泌尿外科医师的关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经历了从开放到微创、经腹腔到经腹膜外、非保留到保留神经血管束等一系列变化,手术方式、技术及设备均得到改进.未来,相信会有更多新术式被逐渐发掘,以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作者:完海洋;孙大开;平秦榕;王春晖;钟一鸣 刊期: 2018年第09期
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及消化道瘘和漏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上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内镜下治疗及手术治疗,而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上述疾病均能在内镜下得到良好的治疗.消化道出血可以通过内镜下局部注射药物、热凝及机械法止血;消化道穿孔及消化道瘘和漏可以通过内镜下缝合、放置支架、纤维蛋白胶封堵及金属夹夹闭等方法治疗.OTSC是一种内镜下使用的新型金属夹,它直径大、咬合力强,可以封闭较大的创面,为内镜治疗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作者:李晨希;于红刚;李素琴;李夏;朱晓芸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这一概念被提出.ERAS是通过一系列经过优化的围术期措施,尽量减少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应激反应以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从而使患者更快恢复.ERAS摒弃常规的术前机械灌肠,采用更为简单的肠道准备,应用硬膜外麻醉和镇痛,术中使用腹腔镜技术,术后早期摘除鼻胃管和引流管,并鼓励早期下床活动.ERAS虽然在结直肠外科应用已有多年,效果显著,但是普及程度还不理想,需要进一步推广发展.
作者:赵新宇;朴大勋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手段仍以手术为主.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推广,妇科恶性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开展.目前,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方式主要有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等.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切口美观、术中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在早期宫颈癌的治疗中腹腔镜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吴婉蓉;吴寒舒;陈雨柔;刘福林;张蔚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