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 国际刊号:1674-2982
  • 国内刊号:11-5694/R
  • 影响因子:1.44
  • 创刊:2008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   2016年7期文献
  • 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平性评价

    目的:对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进行评价,分析公平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方法: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评价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横向采用参保、筹资、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等指标评价,纵向分析人口老龄化和现收现付制,以及个人账户对医疗保险公平性的影响。结果:参保机会、城乡居民筹资较公平;不同收入人群间的基金筹集、职工实际筹资负担率、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利用、代际之间以及个人账户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结论:继续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根据收入差异制定不同的缴费额、起付线和封顶线,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取消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作者:马蔚姝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门诊保障政策比较及经验启示

    利用文献综述法梳理典型发达国家门诊保障的相关政策并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门诊保障制度提供参考借鉴。分析认为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为:门诊统筹是医疗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原则上不用单独缴费筹资;应该因地制宜制定门诊社区首诊政策;根据门诊服务的提供管理方式来确定供方的补偿方式及门诊待遇目录的详细程度;分类管理门诊服务,并分别制定支付政策;把监管的重点放在对门诊医生的管理上,外部监管应是符合目前我国情况的监管方式;患者也要承担一定的门诊支付责任,但医保支付封顶线不宜过低;对弱势群体实行一定的倾斜政策,可以考虑在统一制度下对其医药费用进行部分减免。

    作者:冯毅;姚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欢迎订阅2016年《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医学信息研究所和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承办的卫生政策与管理专业学术期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 ISSN 1674-2982,国内统一刊号为CN 11-5694/R,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 )来源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A)。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我国各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分析和思考

    目的:为完善我国各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检索收集2015年我国各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新方案、细则、办法等文件,采用文献分析、对比分析和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各省招标采购工作进度不一,在招标药品范围、质量层次划分、双信封评审体系和中标产品数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建议发挥市场机制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的作用,落实带量采购,构建完备的质量评价体系,加快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作者:满春霞;管晓东;邹武捷;郭志刚;马莉莉;刘伊;史录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英国患者用药可及性方案实施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风险分担协议在提高患者对药品的可及性、降低药品成本效果的不确定性和控制医保基金财务风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各国政府或保险人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英国患者用药可及性方案,包括方案的起源、分类、应用流程、实施效果等。指出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实施风险分担协议的条件,但仍需进一步明确风险分担协议实施主体,构建风险分担协议标准化流程,同时加强卫生技术评估在卫生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以逐步推进风险分担协议的实施等建议,以期完善我国药品谈判制度,提高药品谈判的科学性和效率。

    作者:常峰;崔鹏磊;夏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The Lancet》:低盐饮食不利于健康

    一项全球大型研究发现,低盐饮食可能并不利于身体健康。实际上,与平均的盐摄入量相比,低盐可能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只有患有高血压和高盐摄入量的人,才应该减少饮食中的钠盐。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我国老年长期照护制度筹资模式研究

    过去几十年来,我国长期照护筹资虽然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但增长幅度较小,难以满足众多老年人口的需求,亟需对当前的筹资模式进行改革。2016年7月,《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杂志发表了题为“Financing institutional long-term care for the elderly in China:a policy evaluation of new models”的文章,对我国国内三种典型的筹资模式进行了分析:上海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青岛的护理保险模式以及南京的家庭调查模式。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对相关人员访谈发现,社会医疗保险模式为简洁方便,但不同制度下参保人员的可负担性存在差别,甚至产生了服务滥用问题;家庭调查模式的准入条件和筹资效率均较低;护理保险模式是理想的政策选择,但其准入条件较为严格,使得很多有需求的老年人被排除在外。研究建议针对长期护理制度应建立起一个预付制的筹资机制;制定严格的准入条件,并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合理评估;进行支付方式改革,改变当前按项目付费的单一支付方式。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失业率、公共卫生支出与癌症死亡率密切相关

    2016年5月,《TheLancet》在线发表的题为“E-conomic downturns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and canc-er mortality in high-income and middel-income coun-tries,1990—2010:a longitudinal analysis”的文章显示,全球经济危机可诱发失业率增加和公共卫生支出的减少。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者根据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1990-2010年中高收入国家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失业率增加与癌症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而公共卫生支出增加则与癌症死亡率降低相关。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我国诊所监管政策演变历程研究

    作为个体开业行医的主要承载机构和组织形式,诊所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医务人员自由执业的情况。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对诊所监管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建国以来,伴随着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治理思路的变迁,我国诊所发展经历了允许(1949—1957年)、限制(1958—1977年)、重新允许(1978—1996年)、促进和鼓励(1997年—)四个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政府对诊所在卫生系统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认识逐渐加强,对其监管措施经历了从原则性监管到精细化监管的发展历程。结合诊所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未来诊所可以作为我国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的重要补充。

    作者:黄宵;李文敏;向国春;顾雪非;孙杨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个体诊所监管:现状、问题与建议

    目的:了解中国当前个体诊所的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在东中西部各选1个典型省份,每省选取2个地级市,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典型诊所参与式观察法开展实地调研。结果:我国个体诊所监管存在严重不足,亟需建立有效的个体诊所监管机制。结论:应强化个体诊所的监管,提高个体诊所准入门槛;强化部门间分工协作,实行联合执法,推动信息互通和联网信息化建设;经济激励与惩罚措施并用,提高惩罚力度;发挥行业协会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

    作者:王超群;孙杨;毛正中;顾雪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社区卫生服务举办主体多元化与政府主导权被迫让渡的关系

    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约有半数不属于政府直接举办,形成了多元化的举办主体格局。本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审视“举办主体多元化”对社区卫生发展的影响,并探讨监管权解决方案。方法:在陕西省T区和山东省X区,用大差异抽样法选取不同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以及卫生行政人员进行访谈。采用归纳式的主题分析方法,解释举办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的前因后果,并提炼出实务理论。结果:选择举办主体多元化是财力不足、体制约束和卫生资源多样化基础上的适应性策略。这一方面促进了服务网络的建立,另一方面政府被迫让渡主导权给举办主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自主管理,监管碎片化、监管弱化,终社区卫生发展出现偏差。结论:多元举办主体格局的问题实质是治理权划分的问题。解决发展偏差、收回政府主导权的方法应是强化服务监管,放弃对机构的人、财、物等具体事务的管理,同时调整价格、医保等财务相关政策,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独立经营能力。

    作者:张明吉;王伟;李静然;杨蓉蓉;徐玲;严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基于健康产出的卫生总费用与GDP的关系研究

    目的: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卫生总费用指标的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国内外通用性更好的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广义政府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两个卫生费用指标,以及出生时的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个健康产出指标,分析不同GDP水平下,卫生费用指标处于何种水平时,会与“优”的健康产出有关。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覆盖214个国家、1995—2012年的数据。结果:不同人均GDP水平下,卫生费用指标与人均GDP之间的散点分布有不同的规律,结合了健康产出也是如此。不同人均GDP水平下,卫生费用指标取值不一定越高,健康产出越好。建议:在GDP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动态的进行相关研究。影响卫生费用和健康产出的因素更多更复杂,可以根据数据的可得性纳入更多的影响因素进入研究。人均GDP区间划分可以更细,但不宜过细。不能一味要求卫生总费用各项指标持续增长,同时要考虑社会、居民的承受能力以及投入产出。一套标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卫生总费用投入的评价,要根据本国的实际特点做出分析。对于卫生工作的考核,要充分考虑到卫生事业发展的终目的是要改善居民的健康水平而非增加投入。

    作者:满晓玮;蒋艳;赵丽颖;王艺桥;洪宝林;赵璇;程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地区公平性研究

    目的:本文从均等化的视角分析我国近年来政府卫生支出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化。方法:计算近10年来各省间和东、中、西部地区政府卫生支出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并分析历年变化及原因。结果:基尼系数从2003年的0.31下降至2013年的0.11;泰尔指数从2003年的0.0270下降至2013年的0.0004,其中2011年及2012年有所反弹。东部地区泰尔指数由正转为负,其优势逐渐转为劣势;中部地区泰尔指数为负值但向0靠近,处于劣势但有所改善;西部地区2006年以前泰尔指数为负,但2009年以后为正,其相对劣势逐渐转化为相对优势。结论:近年来由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实施,各省间政府卫生支出的整体公平性上升,东高、中低、西较低的格局有所变化。建议: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应适当增加河北、山东、广东、湖南及河南等人口大省的政府公共卫生投入。

    作者:温连奎;杨莉;孙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连续性服务路径下高血压控制效果评价--一项农村社区干预实验

    目的:为提高农村地区高血压人群血压控制率,设计连续性服务路径干预方案,通过现场干预和人群对照研究,论证方案有效性,并探索其他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性服务路径包括连续性社区保健路径、临床诊疗路径和综合管理路径。2012年7月—2014年6月,选取重庆黔江4乡镇分为2组进行干预,分层随机抽样患者进行对照。采取双重差分模型对血压值和血压控制率进行分析。结果:853名患者接受基线调查,终随访712人。经检验,乡镇和患者因素不构成干扰,组间血压值具有可比性。相比对照组,实验组血压值下降10.156 mmHg ( P<0.001),血压控制率上升27.6%( P<0.001)。家庭结构、教育水平和到医疗机构的距离对血压值的降低有显著影响。结论:连续性服务路径有利于降低血压值,提高血压控制率;其中血压控制率变化更敏感。建议通过增加患者社会支持、强化慢病健康教育、改善公共交通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高血压患者慢病管理效果。

    作者:唐文熙;叶婷;张亮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慢性病的社区干预:芬兰北卡项目的经验与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慢性病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全面梳理了芬兰北卡项目的主要成效、关键举措和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芬兰经验对中国慢性病干预的启示。北卡项目表明,社区干预是慢性病预防和控制的有效路径。中国政府要想有效应对慢性病的挑战,总体上应该采取社区干预的思路,同时还需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慢性病的社区干预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郇建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我国慢性病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我国居民健康造成较大威胁,慢性病管理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文献和相关政策研究,从宏观—政策,中观—组织机构间的协调,微观—患者和人群三个层面对我国慢性病管理工作进程进行梳理归纳,并立足我国慢性病管理实际提出我国慢性病管理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未来的慢性病管理工作应注重提炼慢性病管理理论模型;结合医改分级诊疗工作的推行,构建整合式慢性病管理服务网络;加快提升慢性病管理“终端”能力建设。

    作者:吕兰婷;邓思兰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