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建立心脏特异性表达KCNQ1V180L转基因小鼠,为研究KCNQ1基因功能及其突变与心律失常性心脏疾病的关系提供工具动物.方法 把KCNQ1V180L基因插入α-MHC启动子下游,构建转基因表达载体,显微注射法建立C57BL/6J KCNQ1V180L转基因小鼠,PCR鉴定转基因小鼠的基因型,采用Western Blot鉴定KCNQ1V180L在心脏组织中的表达,记录转基因小鼠死亡情况,超声分析转基因小鼠心脏结构形态和功能改变,心电分析转基因小鼠心肌电生理变化.结果 建立了2个心脏组织特异性表达KCNQ1V180L转基因小鼠品系.转基因小鼠离乳前即出现猝死;超声检查显示转基因小鼠左心室内径变短,心室壁变厚,短轴缩短率增加;心电分析显示其心室复极异常.结论 KCNQ1V180L转基因小鼠具有临床长QT综合征类似的病理改变,可作为研究KCNQ1基因功能及其突变与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的疾病动物模型.
作者:吕丹;鲍丹;董伟;陈炜;张旭;曹兴水;张连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不同种雏鸭建立鸭乙肝病毒感染模型的影响因素,观察应用该模型抗病毒的效果.方法 采集鸭血清,应用PCR方法定性检测鸭血清中病毒DNA;定量PCR方法检测鸭血清中病毒DNA载量变化;用抗病毒药物处理,观察其在鸭DHBV感染模型中的抗病毒效果.结果 不同种鸭DHBV自然感染率不同,樱桃谷鸭为8.75%,湖北麻鸭两个批次分别为17.80%和10.68%;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两途径均能致雏鸭感染DHBV,静脉注射感染率80%,腹腔注射感染率65%;鸭感染DHBV后,体内病毒载量维持在106~108copies/mL,可持续20 d以上;抗病毒药物处理后,在不同DHBV模型中其抗病毒效果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鸭的种类和人工感染途径可影响DHBV感染率;雏鸭感染DHBV后其体内有持续性的病毒血症;DHBV感染模型是药物抗病毒研究较好模型.
作者:郝友华;李安意;丁红晖;朱帆;赵西平;杨东亮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恒河猴血清抵抗素(RETN)水平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 高脂血症恒河猴和健康恒河猴各8只,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测定其空腹血清RETN、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分析高脂血症恒河猴血清RETN水平与血脂的关系.结果 实验组的血清RETN水平、TC、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TG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HDL-C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RETN与TC、LDL-C正相关,与TG负相关,与HDL-C无相关性.结论 高脂血症恒河猴血清RETN水平与血脂存在相关性,可为人类高脂血症研究提供实验数据.
作者:李艳艳;和占龙;赵远;杨凤梅;禹文海;陈丽雄;王俊斌;鲁帅尧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内脂素(visfatin)也被叫做尼克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是一种脂肪因子,研究表明其与肥胖有关,但是与脂肪积累的关系仍然不明确,本研究是以内脂素转基因和内脂素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为对象,研究内脂素与脂肪积累的关系.方法 Western blot法对比分析转基因、基因敲除杂合子和野生型小鼠脂肪组织中内脂素表达水平.从2月龄开始对3种雌性小鼠饲喂高脂饲料,分别在2、4、6、8、9月龄测定其体重变化,并在9月龄时利用磁共振成像定性观测小鼠脂肪积累及分布,称量皮下和腹腔脂肪总重量并对腹腔脂肪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内脂素转基因小鼠脂肪组织中内脂素的表达量比野生小鼠增加37%,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比野生小鼠降低了55%.饲喂7个月高脂饲料后,转基因小鼠体重平均27.8±0.8 g,野生小鼠体重平均33.6±1.1 g,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体重平均37.6±1.9 g.皮下和腹腔脂肪总重量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小鼠的脂肪总重量比野生小鼠降低了40%,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的脂肪总重量比野生小鼠增加了37%,组织学染色显示,内脂素转基因小鼠的平均单个脂肪细胞面积小,而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面积大.结果 证实,内脂素表达量与体重、皮下和内脏脂肪总重量及脂肪细胞大小呈负相关.结论 在饲喂高脂饲料的情况下,内脂素可以抑制脂肪的积累.
作者:关菲菲;全雄志;朱皓;高珊;张晓娟;张连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GFP基因导入对BALB/c荧光裸鼠脾脏组织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不同日龄(14日龄、28日龄、49日龄、70日龄)BALB/c荧光裸鼠及BALB/c普通裸鼠各32只,雌雄各半,处死取脾脏,对脾脏的绝对重量、脾脏指数进行测量分析,对脾脏的组织学改变进行观察,并对脾脏淋巴细胞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14日龄荧光裸鼠相比,28日龄荧光裸鼠脾脏指数明显较高(P <0.05).与14日龄荧光裸鼠相比,49日龄、70日龄荧光裸鼠淋巴细胞数明显变少(P <0.05).与普通裸鼠(14日龄、28日龄、49日龄、70日龄)相比较,相同日龄荧光裸鼠(14日龄、28日龄、49日龄、70日龄)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P <0.05).结论 GFP基因对不同日龄荧光裸鼠的脾脏发育及其功能有一定影响.
作者:方天;尤金炜;张立波;陈涛;田小芸;刘彪;吴正林;许龙祥;周森妹;赵志刚;恽时锋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二氢生物喋呤还原酶(dihydropteridine reductase,QDPR)对HEK293T细胞自噬作用的影响.方法 构建野生型QDPR和突变型QDPR重组质粒分别转染HEK293T细胞,并设空载体对照组.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空载体组,野生型QDPR组和突变型QDPR组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 1的表达量变化.结果 1)测序结果证实PCR扩增得到编码正常QDPR的cDNA序列正确以及突变的cDNA也在正确的位置突变;2)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HEK293T细胞后,野生型QDPR和突变型QDPR融合蛋白成功表达;3)RT-PCR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QDPR组LC3基因水平明显上调(P<0.05),突变型QDPR组LC3基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和突变型组Beclin1基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QDPR组LC3-II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但LC3-I的蛋白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突变型QDPR组与对照组相比LC3-I,II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量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二氢生物喋呤还原酶能增强HEK293T细胞自噬相关基因LC3和Beclin 1的表达,提示其可能具有激活自噬作用的功能;二氢生物喋呤还原酶93位氨基酸的突变影响了其对细胞自噬作用的调控,降低了自噬标志分子LC3-I和Beclin1的基因表达.
作者:古艳婷;赵婷婷;李平;张浩军;朱斌;韩文兵;董晞;费敏;孙斯凡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实验动物病毒学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测频率等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简要介绍国内外常用实验动物病毒检测的内容和方法.结合目前我国实验动物病毒检测实际工作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提出建议.
作者:佟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在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中,小鼠的可逆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应用广泛.除了测量脑梗死体积外,神经功能缺损的行为学评价也是判定脑缺血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其评价指标大多移植于大鼠的评价体系,方法较多,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本文对小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的行为学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及侧重点做一综述.
作者:高志;ZHAO Hai-ping;赵海苹;罗玉敏;吉训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硫氧还蛋白(Trx)是体内广泛存在的氧化还原蛋白,其家族中两种重要的硫氧还蛋白:硫氧还蛋白1(thioredoxin1,Trx1)和硫氧还蛋白2(thioredoxin2,Trx2)都含有保守的-Cys-Gly-Pro-Cys-还原序列.由于Trx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和抗凋亡的作用,因此Trx在凋亡途径中的作用机制就成为了对抗肿瘤的研究热点.
作者:徐涛;于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α-synuclein是一种位于突触前末梢的蛋白,是遗传性和散发性帕金森病的特征性包涵体--路易小体的主要成分.α-synuclein基因突变或者遗传改变可导致帕金森病.大量研究揭示α-synuclein参与了神经元的变性过程.本文对α- synuclein在帕金森疾病中的神经元毒性机制以及α- synuclein转基因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张丽;张连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水貂犬瘟热动物模型,并利用水貂犬瘟热模型评价不同犬瘟热强毒株的毒力,为水貂犬瘟热病毒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从猴、藏獒、犬的病料中分离犬瘟热病毒,测定犬瘟热病毒的毒力,并进行传代培养.利用犬的犬瘟热动物模型筛选稳定的犬瘟热强毒株,进行水貂犬瘟热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毒力评估.结果 筛选出了稳定的犬瘟热强毒株并进行了家犬动物实验,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临床症状,并利用不同的代次毒进行了犬瘟热动物模型的建立.结论 成功建立了犬瘟热动物模型并对不同来源的犬瘟热病毒毒力进行了评估.
作者:王胜乐;王铁成;冯娜;李元果;于志君;丁洁;许薇薇;忻悦;岳秀芳;王铮;郑学星;杨松涛;黄耕;赵永坤;高玉伟;夏咸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改良硬膜外导管固定法应用于构建硬膜外阻滞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用于构建硬膜外阻滞大鼠模型.实验组在切开置管后导管固定使用创新性关卡,采用不透气无菌医用胶带封闭导管;对照组则采用单纯缝线环绕法固定,并保留导管接头固定于后颈部.术后每天硬膜外腔注射0.1%罗哌卡因30 uL,共28 d.对比观察两组术后发生感染率,硬膜外阻滞模型有效时间及硬膜外导管深度变化等情况.结果 术后感染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模型有效时间:实验组长于对照组(26.2±1.7d & 18.5±3.0d,P < 0.05);硬膜外腔内导管深度:实验组与对照组比,其均值和离散程度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1.81±0.07 & 1.44±0.55,P < 0.05).结论 应用改良导管固定法构建大鼠硬膜外阻滞模型,有助于提高其稳定性和成功率.
作者:周波;陈国忠;刘小龙;许秀艺;刘韧;王丽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按照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和农业部对于兽医诊断制品的要求研制小鼠仙台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并在临床检测中分析其适用性.方法 建立仙台病毒的种子批和BHK-21细胞的细胞库;标化仙台病毒生产工艺、抗原蛋白纯化工艺;优化ELISA反应板体系;标化质控血清.使用规范化的ELISA试剂盒对我单位672份送检血清样品进行检测,使用IFA和Western blot方法进行复检.结果 病毒的种子批检验表明在-80℃保存半年以上毒力稳定;病毒生产和抗原纯化工艺的标准化提高了抗原生产的稳定性;对照体系的设定降低了环境等变量对于结果判定的影响.在对临床样本的检测过程中发现3种方法的灵敏度ELISA高于Western blot高于IFA.结论 规范化的小鼠仙台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能对小鼠仙台病毒感染状况作出准确判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结果可重复性.
作者:向志光;佟巍;刘先菊;张丽芳;李雨函;王艳蓉;刘云波;魏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体外克隆斑马鱼baff基因并分别构建pEGFP-C1-baff、pEGFP-N1-baff、pIRES2-EGFP-baff重组质粒,通过胚胎显微注射获得过表达baff的转基因斑马鱼,以探讨其作为人类SLE模型和用于SLE药物筛选的意义.方法 通过RT-PCR法由斑马鱼脾脏克隆出斑马鱼baff基因全长807 bp蛋白编码区域,分别构建baff过表达载体pEGFP-C1-baff,pEGFP-N1-baff 及 pIRES2-EGFP-baff重组质粒,体外细胞转染并通过免疫印迹法验证蛋白表达后,通过胚胎显微注射过表达载体,GFP荧光跟踪并筛选阳性鱼.结果 通过体外细胞转染实验与免疫印迹法验证了pEGFP-C1-baff,pEGFP-N1-baff转染后细胞Baff-GFP融合蛋白的成功表达,通过胚胎显微注射与GFP荧光筛选,成功获得过表达baff的转基因斑马鱼.结论 本研究所构建pEGFP-C1-baff、pEGFP-N1-baff、pIRES2-EGFP-baff重组质粒均可通过显微注射获得过表达baff的阳性转基因斑马鱼,为进一步探讨其作为人类SLE疾病模型的意义及Baff拮抗药物的筛选奠定基础.
作者:张力;谢英;刘树锋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提取、分离、纯化鼠尾胶原蛋白的方法.方法 通过对鼠尾进行剥离获得鼠尾腱,用Tris-HCl缓冲液、胃蛋白酶处理获得鼠尾胶原蛋白原液、反复使用氯化钠溶液进行分级盐析、醋酸溶液复溶进行鼠尾胶原蛋白的纯化.超纯水透析除去无机盐类获得纯化的鼠尾胶原蛋白.通过SDS-PAGE蛋白质电泳、氨基酸含量分析等技术手段鉴定.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鼠尾胶原蛋白,纯度达到电泳纯.与国外进口的商业化鼠尾胶原蛋白产品相比无差异.研究了提取、分离、纯化参数对得率、纯度的影响,建立了优的鼠尾胶原蛋白提取条件,胃蛋白酶用量:1∶500,酶解时间:72 h,盐析浓度:2 mol/L,提取所用酸溶液:0.05 mol/L醋酸溶液.结论 为鼠尾胶原蛋白的扩大化生产提供了合适的工艺参数,为大量获得鼠尾胶原蛋白并进行更深层次的功效方面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
作者:任海涛;钟志勇;郑佳琳;饶子亮;邝少松;王刚;唐小江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