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是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月刊),主要刊载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等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比较医学成果和进展。本刊开设研究报告,综述与专论,研究快报,技术方法,经验交流,管理科学,国外研究进展,学术信息,简讯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2015年《中国实验动物学报》《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将计划由以下编委组织7期高水平专题:(1)顾为望教授:小型猪在生物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已完成);(2)范慧敏教授:实验动物心肺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已完成);(3)范永升教授:中医药研究与“病症”结合动物模型(杂志截稿日期:2015年2月28日);(4)高诚教授: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标识标记、模型和评价(学报截稿日期:2015年5月31日);(5)王强教授:斑马鱼在发育生物学及实验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学报截稿日期:2015年7月31日);(6)代解杰教授:实验动物新资源标准化研究及疾病动物模型的创建(杂志截稿日期:2015年8月31日);(7)肖杭教授:实验动物在药理毒理方面的应用研究(杂志截稿日期:2015年9月30日)。
作者:《中国实验动物学报》《中国比较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构建含小分子肽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用携带P1-GFP融合基因的慢病毒感染MSC,使MSC具有靶向性,将靶向MSC注入小鼠体内后观察MSC在小鼠脾脏的定位及与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用组织片贴壁法培养健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小分子肽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并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尾静脉将转入P1-GFP融合基因的MSC注入小鼠体内,18 h后免疫组化染色观察GFP在小鼠脾脏的定位。结果培养的健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 MSC感染含P1-GFP融合基因的慢病毒18 h后MSC开始出现绿色荧光,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逐渐增强,72 h达高峰。靶向MSC表达髓系干细胞的表面标记CD105(90.0%)/CD44(98%),CD73(85.0%)/CD90(98.5%)。将靶向MSC经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18 h后小鼠脾脏出现大量GFP阳性细胞,并与脾脏淋巴细胞密切接触。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含P1-GFP融合基因的靶向MSC,靶向MSC成功定向脾脏,并与脾脏淋巴细胞密切接触,可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
作者:秦力维;张宁坤;路平;彭秀军;王桂琴;高原;曹利群;崔蓓;郭建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构建猕猴B病毒囊膜蛋白gD的真核表达载体,并且检测其在293T细胞内的表达情况。方法首先通过基因合成手段获得含B病毒gD蛋白的基因片段,在经由PstⅠ和NotⅠ双酶切后连接到pEGFP-N3载体,随后将构建的pEGFP-N3-GD重组质粒转染到人胚胎肾上皮细胞系293T细胞。再用Western blot检测所提蛋白其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并用激光共聚焦分析其在细胞内的表达定位情况。结果成功获得携带gD基因的阳性重组质粒pEGFP-N3-GD,且pEGFP-N3-GD重组质粒能在293T细胞的表面正常表达。结论利用真核表达系统,既能够在细胞表面产生B病毒gD蛋白的特异性重组抗原,而且可用于B检测抗原的制备。
作者:王新;易思萌;刘慧芳;马凯;范君文;马雨楠;游颖;孙兆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筛选对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HP-PRRSV )敏感的小型猪品系,以用于HP-PRRS活疫苗的评价。方法本研究选择蓝塘猪、蕨麻小型猪、巴马小型猪、五指山小型猪(白系)接种PRRSV NVDC-JXA1株强毒,并以本地二元杂猪作为对照。攻毒后每天观察动物精神、食欲、死亡等情况,死亡动物进行剖检,并采取肺组织做RT-PCR检测病毒,连续观察5周,试验结束时采取存活动物血清分别检测PRRSV抗体。结果攻毒后各组都有动物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死亡等现象,死亡动物RT-PCR 检测都显示为阳性,存活动物PRRSV抗体检测阳性。从死亡率看,巴马小型猪和五指山小型猪白系对PRRSV NVDC-JXA1株强毒的敏感性高,并且敏感性超过了对照组二元杂猪。结论巴马小型猪和五指山小型猪白系对HP-PRRSV敏感,可用于HP-PRRS活疫苗的检验。
作者:潘金春;任柏桦;闵凡贵;陈瑞爱;王希龙;王林川;王凤国;罗书明;叶健聪;刘玲;黄鹏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论文包括中文题目、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和邮编)、中文摘要以及英文题目、作者、单位与摘要、中文关键词(3~8个)、中图分类号、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对应)、正文、参考文献。1.题目应简明扼要、准确地反映文章的主题,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符号和代号。一般以20个字内为限,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利用显微注射技术注射敲除Txnip基因的TALEN mRNA获得TXNIP敲除小鼠。方法在线设计Txnip敲除位点,构建TALEN载体并在细胞水平验证剪切活性,体外转录TALENs成mRNA并通过显微注射技术注射到C57BL/6J小鼠受精卵,对F0代小鼠进行DNA水平鉴定获得TXNIP敲除小鼠。结果在Txnip第一外显子上设计了TALEN识别剪切位点,并在细胞水平验证具有剪切活性,注射mRNA到受精卵获得了4只敲除小鼠,其中2只Txnip发生移码突变,成功制备了TXNIP敲除小鼠。结论通过注射TALENs mRNA可以高效制备TXNIP敲除小鼠。
作者:张欢欢;刘楚新;马月;肖丽萍;李飞达;应华忠;刘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筛选出适用于滇西亚种树鼩种群遗传质量控制的特异性微卫星分子标记。方法首先从树鼩全基因组序列中筛选出约700个微卫星位点,择优选出约100个位点设计引物,去除有不良因素的,后保留33对和文献报道的13对引物对滇西亚种树鼩DNA进行 PCR扩增,根据琼脂糖电泳和聚丙烯酰胺电泳结果筛选保留,进行STR扫描再次筛选适于树鼩遗传检测的微卫星位点组合。结果筛选出树鼩微卫星位点22个,STR基因扫描有明显Stutter峰。比较备选位点和终筛选出的位点,普通树鼩位点中选取5个,2个可用,与滇西亚种的重合率是40%;印度小树鼩位点中选取5个,2个可用,重合率是40%;中缅树鼩的位点中选取3个,2个可用,重合率约70%。结论筛选出的22个微卫星位点适用于滇西亚种树鼩的遗传检测,为树鼩种群的遗传质量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张媛;李晓飞;李振宇;仝品芬;陈玲霞;尹博文;代解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维生素C对光老化大鼠皮肤结构的保护作用,为临床用药和保健提供依据。方法用紫外线辐射背部皮肤的方法建立光老化大鼠模型,每周照射2次,连续4周,UVA累计辐射量为123 J/cm2,UVB累计辐射量为5 J/cm2。造模期间,大鼠每天灌胃给予维生素C溶液50 mg/kg,持续30 d。实验结束后,比较模型组和治疗组照射部位皮肤在大体形态、光镜和透射电镜下的组织结构差异。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维生素C组以下方面的皮肤结构损伤程度得到减轻:红疹、溃疡、表皮细胞增生、表皮增厚、真皮血管扩张、炎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和空泡化、弹力纤维变性和局灶性蓄积、胶原纤维横断面粗细不均。结论大鼠皮肤光老化模型建立成功。维生素C对紫外线诱导的光老化皮肤结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楼彩霞;高擎;孙侠;黄威;钟志勇;邝少松;葛亚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卵蛋白( OVA)致敏激发后,在挪威褐鼠无创且清醒的状态下,可观察和记录到过敏性哮喘发作全过程(速发相和迟发相)的动物模型。方法66只挪威褐鼠按致敏液[OVA和Al(OH)3]不同平均分为11组,单纯注射OVA的4组(0.01、0.1、1.0和10.0 mg/只);OVA混合Al(OH)3干粉的5组(0.1+100、1.0+100、10.0+100、1.0+52和1.0+4 mg/只);OVA混合Al(OH)3胶体的1组(10.0+4 mg/只);正常对照组1组。10个致敏组分别于第0天和第5天背部皮下2点注射相应致敏液,每点注射0.2 mL,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第37天雾化吸入5%OVA激发10 min。然后立即放入体积描记器中连续记录16 h呼气相延长参数( penh)值。采集第0、7、14、21、28、35、38天血清,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E含量。 HE染色观察肺病理变化。结果除单纯注射OVA 0.01 mg组外,其他各组大鼠血清特异性IgE含量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且在致敏1周后IgE开始大量产生,直到第5周均呈持续增长趋势。观察到了哮喘发作的速发和迟发双相气道反应,其特点表现在Penh值的显著增高,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以OVA 10.0&Al(OH)3100、OVA 10.0& Al(OH)3 gel 4组为例)的速发相/迟发相峰值、面积均显著增大(P<0.05)。模型组(以OVA 10.0&Al(OH)3100组为例)有以气道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表现。结论成功建立了无创、清醒状态下挪威褐鼠过敏性哮喘发作全程记录模型。
作者:陶婧婧;徐燕锋;韩云林;徐玉环;秦川;高虹;张星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P-选凝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 1, PSGL-1)主要特异性表达在白细胞上,我们的研究PSGL-1缺失在小鼠体内脾脏、骨髓中MDSCs的变化。方法利用我们实验室现有的PSGL-1-/-小鼠进行试验,经过鉴定后,PSGL-1-/-后代小鼠;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57和PSGL-1-/-小鼠脾脏、骨髓中Gr-1和CD11b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C57小鼠相比,PSGL-1-/-基因工程小鼠MDSCs在脾脏、骨髓中显著上调( P<0.001),结论 PSGL-1的缺失导致小鼠脾脏、骨髓中MDSCs升高。
作者:周泽启;李江超;张潇涵;韩露;叶宇翔;王丽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建立焦虑抑郁共病动物模型,为焦虑抑郁共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西酞普兰组。采用慢性束缚加孤养方法建模,模型组和西酞普兰组每日束缚4 h(10:00~14:00),连续进行35 d,单笼饲养。造模14 d后,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西酞普兰组给予西酞普兰10 mg/kg,腹腔注射,注射剂量为0.1 mL/10 g,给药时间为21 d。应用糖水偏爱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模型抑郁症状的转化效度,应用空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价模型焦虑症状的转化效度,同时观察西酞普兰对焦虑抑郁模型行为学改善作用。结果糖水偏爱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结果显示,慢性束缚模型组糖水偏爱指数明显下降,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延长,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1)。空场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在中央区停留时间和运动路程明显减少,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P<0.05)。西酞普兰增加模型小鼠的中央区时间及中央区运动路程(P<0.05,P<0.05)。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动物进入开臂次数比例及时间比例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5)。西酞普兰未能逆转这种行为学改变。结论慢性束缚应激模型表现为焦虑抑郁共病,转化效度稳定,可作为焦虑抑郁共病动物模型,用于焦虑抑郁共病生物学机制及其治疗研究。
作者:孙秀萍;张楠;高杰;宋铭晶;秦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实验动物是医学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儿童是特殊的用药人群,故儿童药实验研究中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学研究是保证新药研究科学性的关键问题。作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乳鼠在儿童常见疾病及其治疗药物药理学研究和毒理学评价中的应用情况,归纳乳鼠在药理毒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为儿童药研发中受试动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朴成玉;于敏;刘永武;刘树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实验动物福利操作技术规范网站”( Procedures With Care)是中国首例实验动物福利领域在线学习网站(网址:http://pwc.cnilas.org),由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CALAS)、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信息中心和英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 RSPCA)联合翻译制作。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基于人体试验的实际应用及伦理方面的考虑,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肿瘤药物研发至关重要。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在肿瘤治疗新药的开发过程中消耗大量资源,佳动物体内模型的选择可以改进或缩短研发进程。在技术复杂性方面,肿瘤遗传工程小鼠模型( GEMM)已逐步完善,并且GEMM能够准确重建人类肿瘤的同源发生,为加快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机遇。本文主要综合比较预测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效果的不同类型动物模型,探讨其优劣,并对体内模型的评估方法及与临床转化等进行简述,为肿瘤药物临床前试验提供参考。
作者:余飞;丁慧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建立鼠痘病毒的荧光定量Taqman-PCR检测方法,以期能快速、准确、灵敏、特异的检出鼠痘病毒。方法经过比对和筛选,本研究选取鼠痘病毒的ERPV_027基因480-800位序列段,作为引物设计位点设计引物和探针,并对该引物对和探针的特异性、灵敏性、稳定性和重复性进行检测。结果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对鼠痘病毒的检测极限是68 copies/μL;该方法特异性强,只对鼠痘病毒特定片段进行特异性扩增,而对小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沙门氏菌等其它病毒、细菌无扩增;该方法稳定性和重复性均较好。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检测鼠痘病毒的荧光定量Taqman-PCR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作者:杜江涛;戴方伟;周莎桑;宋晓明;吕宇;萨晓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大鼠细小病毒H-1和KRV株双重PCR方法并对方法进行初步应用。方法根据NCBI发表的H-1(NC_001358)和KRV(U790330)基因组序列分别设计特异引物,以H-1和KRV 病毒DNA为模板建立双重PCR方法,对方法进行优化后验证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经口感染大鼠,分为H-1和KRV单独感染组和混合感染组,感染后第2,4,6,8,10天采集大鼠粪便,第10天处死所有大鼠,采集心、肝、脾、肺、肾和盲肠内容物等组织,用建立的方法对粪便和组织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建立的双重PCR方法以H-1和KRV为模板能够分别扩增出183 bp和302 bp 2个条带,敏感性验证显示能够检测到的低H-1量为3.8 pg/mL,低KRV量为0.73 pg/mL;在以小鼠微小病毒、犬细小病毒和猫细小病毒为模板时无任何条带扩增出,特异性良好。感染第2天在所有大鼠粪便中均检测到病毒核酸,感染大鼠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感染第10天采集组织,H-1在各组织的检出率分别是心50%(4/8),肝50%(4/8),脾62.5%(5/8),肺50%(4/8),肾37.5%(3/8),盲肠内容物62.5%(5/8),且单独感染组检出率高于混合感染组;KRV在各组织的检出率分别是心0(0/8),肝25%(2/8),脾87.5%(7/8),肺12.5%(1/8),肾25%(2/8),盲肠内容物62.5%(5/8),混合感染组检出率高于单独感染组。结论建立的H-1和KRV双重PCR方法能够高效的检测大鼠粪便及组织中的病毒感染,可作为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有力补充。
作者:李晓波;付瑞;王吉;卫礼;王淑菁;岳秉飞;贺争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特异、敏感的小鼠多瘤病毒( murine polyomavirus, MPyV)荧光定量 TaqMan PCR检测方法,用于MPyV核酸的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小鼠多瘤病毒基因组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及TaqMan探针,扩增长度为69 bp的片段,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对构建的重组质粒标准品进行检测,并绘制标准曲线,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后用建立的方法对人工感染MPyV的肺脏、脾脏和粪便,及86份小鼠临床样本进行检测,验证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结果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强,只能在小鼠多瘤病毒DNA中检出荧光信号,检测灵敏度达到100拷贝,批内和批间重复性好,检测结果变异系数( CV )均小于1.13%,人工感染MPyV小鼠的肺脏、脾脏和粪便均为阳性,对86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有3份样本呈阳性(阳性率为3.5%)。结论建立的MPyV荧光定量TaqMan-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适合用于MPyV临床诊断、日常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尹雪琴;袁文;王静;黄碧洪;饶丹;伍妙梨;朱余军;冯胜鹏;郭鹏举;张钰;黄韧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实验动物用于病原性研究越来越多,生物安全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有时还会非常严重。近十年来,实验动物相关法规、标准不断完善,加之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进一步提高,为保障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提供了良好的控制要求。但是,目前依然存在一些认识上、操作上和管理上的问题,如实验动物和实验用动物的使用要求、动物大小与饲养设备的安全控制、福利要求与生物安全的取舍侧重等方面。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观点,以期为良好控制动物实验中的生物安全起到借鉴作用。
作者:魏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获得2015~2017年“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学术质量提升项目”资助,这是本刊继2013~2014年“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之后第2次获得该项目资助。“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由中国科协组织,目的是提升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科技期刊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支撑作用。2015~2017年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第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二、它们对饥渴之苦可以说不二、它们对饥渴之苦可以说不实验动物种类不同,对食物、饮水的要求不尽相同。充足的饮食,是保证动物正常、健康的基本营养要求。除非有特殊要求或实验需要,只要动物存在,就应充分满足食物、饮水要求。实验动物种类不同,对食物、饮水的要求不尽相同。充足的饮食,是保证动物正常、健康的基本营养要求。除非有特殊要求或实验需要,只要动物存在,就应充分满足食物、饮水要求。啮齿类动物需要磨牙,因此,供啮齿类动物食用的颗粒饲料非常干硬,一般为全价饲料,能满足营养需求,同时满足动物磨牙需要,千万不能好心办坏事,将干硬饲料泡软后喂食。啮齿类动物需要磨牙,因此,供啮齿类动物食用的颗粒饲料非常干硬,一般为全价饲料,能满足营养需求,同时满足动物磨牙需要,千万不能好心办坏事,将干硬饲料泡软后喂食。
作者:魏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