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自制水囊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IABP)患者术侧肢体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入选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患者42例.采用7号橡胶手套充水3/4容积制成水囊,将水囊置于患者术侧膝关节和足跟下方.采用自行设计的量表评估应用水囊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比较患者应用水囊前后的舒适度.结果 应用水囊前患者术侧肢体有不适感和麻木感,应用水囊后舒适度显著提高(P<0.05),无一例压疮发生.结论 IABP治疗患者术侧肢体应用自制水囊可提高其舒适度和满意度.
作者:马芙蓉;陈雪玉;万芳;贺春锋;屈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RT)的长期疗效以及随访相关技术细节.方法 1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男性1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72.25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8例、缺血性心肌病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按常规方法置入CRT后对起搏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观察长期疗效.结果 随访12个月,经过双心室起搏辅以优化的起搏参数及药物治疗,左心室射血分数从29%提高至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从65.8 mm缩小至59.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RS波从144 ms缩短至124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衰临床症状减轻,心功能改善,运动耐量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心脏重塑进程延缓,因而心衰住院事件减少.结论 CRT能够使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心脏重塑进程延缓.随访优化起搏参数和药物治疗对提高疗效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赖兆新;宋岸坚;谭文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的ACS患者80例作为ACS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42例;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急性期血清hs-CRP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CS组hs-CRP水平[AMI组(25.45±7.56)mg/L,UA组(14.54±4.55)mg/L]与对照组[(3.45±1.04)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hs-CRP水平高于UA组(P<0.05).血清hs-CRP水平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AMI组:OR= 1.54,P<0.01;UA组:OR=1.46,P<0.01).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可以反映心肌损害的程度,是A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ACS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价的较好指标.
作者:刘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运动平板试验对不典型胸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2011年3~12月来我院就诊的不典型胸痛患者进行运动平板试验的临床资料.结果 98例不典型胸痛患者的冠心病阳性率为60.20%.结论 在基层医院中,运动平板试验可作为不典型胸痛患者诊断冠心病或判断预后的重要无创检查手段.
作者:石新路;赵玉镯;刘慧颖;张瑜;李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联合比索洛尔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02例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61~86岁,在常规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比索洛尔1.25 mg,每日2次,口服,作为起始剂量.另一组为观察组,男性36例,女性16例,年龄62~88岁,在对照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9 g,每日3次,口服.疗效不佳时两组均将比索洛尔逐渐加至5 mg,每日1次,口服.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每周房颤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服药后的临床疗效,共观察4周.结果 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每周房颤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有效,联合比索洛尔治疗,疗效优于单用比索洛尔.
作者:张战文;赵智琛;刘敏;刘沙;纪焕文;王全河;王东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急诊介入治疗(PCI)后应用螺内酯联合美托洛尔与单用美托洛尔对晚期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102例AMI患者直接急诊PCI血管再通后,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随机分成治疗组(螺内酯联合美托洛尔)51例和对照组(美托洛尔)51例,在早期(<24 h),3、6个月末3个时点分别检测两组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末肽(PⅢNP)、脑纳肽(BNP)和醛固酮(ALD)水平,并采用彩色多普勒心动超声仪连续随访并测量、计算左心室形态、构型等多项指标.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3、6个月末血清PⅢNP和BNP显著降低[PⅢNP (ng/L)分别为259.1±60.1比289.3±69.4,P<0.05;195.2±43.1比222.6±47.4,P<0.01.BNP (ng/L)分别为334.2±82.5比370.8±72.9,P<0.05; 237.6±67.1比278.6±65.4,P<0.01].形态学上,两组左心室均逐渐扩大,6个月末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同组和两组间对应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AMI直接急诊PCI后应用螺内酯联合美托洛尔,对晚期左心室重构的抑制作用优于单用美托洛尔.
作者:谢晓春;卢炳蔚;张丽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hs-TnT)含量在冠状动脉循环中的变化.方法 分别测定AMI患者与对照组冠状静脉窦、冠状动脉与外周血清中hs-TnT浓度.结果 AMI患者冠状静脉窦、冠状动脉与外周静脉血清中hs-TnT浓度(μg/L)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842±1.0935比0.0069±0.0052、0.8594±0.7908比0.0072±0.0049、0.6682±0.7636比0.0068 ±0.0045)(P均<0.01).AMI患者冠状静脉窦血清hs-TnT浓度(μg/L)较冠状动脉血清hs-TnT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842±1.0935比0.8594±0.7908)(P<0.01).结论 AMI患者外周静脉、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窦血清hs-TnT浓度明显升高,以冠状静脉窦血清hs -TnT升高明显.
作者:陈峰;庞继恩;孙强;盛斌;姜靖;刘志涛;孙晓峰;崔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AECG)对室性早搏起源部位的定位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经12导联同步AECG检查明确诊断有频发单源室性早搏的患者90例,分析12导联AECG及该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室性早搏QRS波群形态的差异,对其起源部位分别进行初步定位,并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室性早搏起源于右室共65例,其中起源于右室流出道55例(占61.11%)、右室心底部5例(占5.56%)、右束支2例(占2.22%)、其他3例(占3.33%),起源于左室流出道20例(占22.22%)、左室心底部3例(占3.33%)、左束支2例(占2.22%).结论 根据12导联同步AECG的室性早搏QRS波群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其起源部位,指导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方式的选择.
作者:刘鸣;汪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后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 入选320例STEMI并成功行PPCI的老年女性患者,分为无复流组和复流正常组,探讨PPCI后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老年女性STEMI患者行PPCI后无复流发生率为25.3%(81/320).经单变量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收缩压(SBP)<100 mm Hg、靶病变长度>20 mm、侧支循环0~1级、PCI前血栓负荷评分≥4和PCI前IABP使用是女性STEMI患者PPCI后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无复流发生率随无复流预测因素数量增加而显著升高,具有0、1、2、3、4和5个无复流独立预测因素时无复流发生率分别为0%(0/2)、10.8%(9/84)、14.5%( 17/117)、37.7% (29/77)、56.7%(17/30)和81.8%(9/11)(P<0.01).结论 老年女性STEMI患者PPCI后无复流预测模型由5个因素组成:入院SBP<100 mm Hg、靶病变长度>20 mm、侧支循环0~1级、PCI前血栓负荷评分≥4和PCI前使用IABP.随着无复流独立预测因素增多,无复流发生率显著升高.
作者:张敏慧;王长华;陈韵岱;孙志军;刘宏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心力衰竭在中国的发病率成逐年上升趋势[1].目前临床上心衰诊断一经确定,5年内的死亡率超过60%,终末期心衰患者预后更差,即使经过药物治疗,1年内的死亡率仍达75%[2].随着疾病进展,心脏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不断减弱,因此疾病后期,供临床医生选择的有效治疗手段十分有限,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作者:成兴华;万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几乎所有生命活动均需蛋白质的参与,其在机体中的代谢对生物体具有重要影响.正常细胞蛋白质代谢是一个持续降解和再合成的动态过程.真核细胞内主要存在两种蛋白降解系统:一种是溶酶体,主要降解经胞吞进入细胞中的胞外蛋白质;另一种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 proteasome system,UPS).
作者:王春玲;王佳;张剑梅;王明晓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蛇床子素后处理对大鼠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在体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伪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再灌注+蛇床子素后处理(Ost)组.采用BL-410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记录大鼠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心室压力上升和下降大速率(±dp/dtmax)等心功能数据.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采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含量,应用透视电镜对左室心尖部心肌组织超微结构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与Sham组相比,I/R组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显著降低,血清CK-MB及cTnI含量均显著增高.与I/R组比较,Ost组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心功能明显改善,血清CK-MB及cTnI含量显著降低.结论 蛇床子素后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马同强;燕子;李雯;温永金;曹成章;马文良;梁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牛磺酸(Tau)及其与地尔硫卓(DTZ)合用对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尾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Pit)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采用DSI心电遥控装置记录清醒无拘束大鼠心电图T波及心率变化,运用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CK、AST、LDH、SOD及MDA含量.结果 Tau与DTZ联合应用可显著改善注射Pit后的T波升高,减慢心率(P<0.01或P<0.05);可以降低血清中CK、LDH及AST含量(P<0.01或P<0.05),升高SOD和降低MDA活力(P<0.01或P<0.05),其作用优于Tau及DTZ单用药组.结论 Tau与DTZ对注射Pit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二者合用具有协同性.
作者:王洁;陆克义;李险峰;张明升;刘慧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持续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及反应性心肌损伤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改变.现对一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脏器衰竭多科室配合抢救成功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付焕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镜像右位心的病理解剖特点,探讨其临床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24例镜像右位心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主要的合并畸形、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行VSD修补术7例,VSD+ASD修补+右室流出道疏通2例,TOF矫治术2例,Rastelli术1例,DORV矫治术+VSD修补术1例,内管道Fontan+共同瓣成形术1例,DORV心内修复术+ASD修补术+永存右上腔畸形引流修复术1例,DORV矫治术+FO缝闭术1例,TOF矫治术+ASD修补术1例,改良Fontan2例,DCRV矫治术+TVP 1例,PECD矫治术1例,DORV矫治术+TAPVC矫治术+ASD修补术1例,TAPVC矫治术+TVP 1例,DORV矫治术+ASD修补术1例.23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 ①镜像右位心多存在心内复杂畸形.②超声心动图(UCG)仍然是基本的诊断方法,多层螺旋CT可弥补超声诊断复杂先心病的不足.③心内的解剖与正位心脏呈镜像样反位,术中操作时应辨清解剖关系,并依据心腔内特殊标记以减少损伤.
作者:孙保;庾华东;金晶;李艳萍;吴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口服甲状腺素对低体重先心病患儿围术期甲状腺激素(TH)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10 kg以下需在CPB下行心脏手术的先心病患儿4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用药组(T组)和对照组(NT组),每组20例.T组患儿术前48 h至CPB后72 h按1.5μg·kg-1·8 h-1口服甲状腺素片,NT组给予安慰剂.分别于用药前(T1),术前20min(T2),CPB后4 h(T3)、12 h(T4)、24 h(T5)、48 h(T6)、72 h(T7)抽血,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T3、FT3、T4、FT4、TSH浓度,并利用监护仪读数测算心率(HR)、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和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结果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T组血浆T3、FT3、T4、FT4浓度在T3~T6时持续降低,T6分别比T1时下降约67%、53%、58%和47%(P<0.05);血浆TSH浓度在T3~T5时持续降低,T5较T1时下降约39% (P<0.05).T组血浆T3、FT3、FT4浓度在T3~T7时均高于NT组(P<0.05);T组血浆T4、TSH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P>0.05).两组各时间点H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组T3~T6时的SVRI、PVRI值均低于NT组(P均<0.05),但LVSWI高于NT组(P均<0.05).结论 口服甲状腺素能安全、有效地防治低体重先心病患儿CPB围术期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能有效地改善CPB后血流动力学紊乱.
作者:王少强;魏松洋;马志强;杨瑞丽;刘鹏;郑庆杰;徐泽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总结33例非风湿性二尖瓣后叶脱垂成形手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后叶脱垂(除外其他合并畸形、风湿性病变及前叶脱垂)患者33例,男性1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6.5岁.术前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9例、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24例.通过 部分瓣叶矩形切除、瓣环环缩及成形环的综合运用修复二尖瓣,同期置入二尖瓣爱德华弹性环28枚.结果 全组病例均痊愈出院,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前心脏彩超检查:左房内径(49.26±17.13)mm,左室内径(60.29±8.32)mm,射血分数(66.1±9.6)%,左室短轴缩短率29.78±6.81.术后1周心脏彩超检查:左房内径(40.23±7.93)mm,左室内径(50.63±4.67 )mm,射血分数(53.0±8.3)%,左室短轴缩短率23.50±5.01.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检查:左房内径(36.16±7.46)mm,左室内径(45.61±5.67)mm,射血分数(65.0±7.6)%,左室短轴缩短率29.67±5.91.随诊6~70个月,平均随访18.2个月,二尖瓣功能正常或有微量反流22例,有微少量和少量反流9例,有少中量反流2例.无因二尖瓣关闭不全而再次手术者.结论 对于二尖瓣后叶脱垂的病变,术中在经食管超声的帮助下,通过部分瓣叶矩形切除、瓣环环缩及成形环的综合运用,能够修复几乎所有非风湿性所导致的二尖瓣后叶脱垂,避免瓣膜置换.对于非风湿性二尖瓣后叶病变,瓣膜成形技术成熟、可靠,修复效果满意.
作者:陈宏伟;郑理玲;谢纳新;张志孟;孙学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和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误诊的1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本组被误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5例、脑血管病1例、纵膈肿瘤1例、急性胰腺炎1例、急性胆囊炎1例、肾结石1例、急性胸膜炎1例.结论 AD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容易误诊.对AD认识不足,体格检查不全面,未及时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作者:张向立;王立成;边涛;李少珂;赵俊涛;朱永锋;李鹏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胱抑素C检测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肾功能评价的应用价值,用其观察患者围手术期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2010年7月至2012年1月在我科行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前按照KDOQI CKD筛选出CKD 1期(GFR>90 ml·min-1· 1.73 m-2)和CKD 2期(60 ml·min-1·1.73 m-2≤GFR<89 ml·min-1·1.73 m-2)患者16例,并于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测量血清胱抑素C、肌酐和β2-微球蛋白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胱抑素C、肌酐、β2-微球蛋白与GF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2、0.630和0.608.冠心病患者术后第1天胱抑素C浓度为(0.882±0.220)mg/L,与术前(1.268±0.154) mg/L相比明显下降(P<0.05),第2天后呈逐步升高趋势并于第7天达到高峰,胱抑素C浓度为( 1.411,±0.208 )mg/L,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 胱抑素C是检测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肾功能变化情况的良好参考指标.应用胱抑素C观察发现患者不停跳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围手术期肾功能仍有损伤.
作者:高震;吴海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2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分为AF组和非AF组.比较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筛选高危因素.结果 本组CABG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1.31%.单因素分析,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P波离散度、RCA近中段狭窄>50%、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体外循环与否、同期行瓣膜手术与否、移植血管数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5岁、P波离散度>40 s、RCA近中段狭窄>50%、LAD>40 mm、LVEF≤40%均与术后房颤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年龄>65岁、P波离散度>40 s、RCA近中段狭窄>50%、LAD>40 mm、LVEF≤40%是CABG术后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伊力哈木江·克尤木;木拉提·阿不都热合曼;张明明;艾克拜尔·买买提;李俊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导致中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199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第一次发表的女性心血管病预防建议,提高了美国民众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公众意识,并促进了预防和治疗的进步.2007年,心血管疾病每分钟仍会导致一名美国女性死亡.2011年,AHA对女性心血管病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并将“循证为基础”转化为“效果为基础”的指南,更加关注预防治疗的有效性.
作者: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专家共识组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