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于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的术后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心内科行PCI术发现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的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8例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18例患者应用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即刻疗效以及随访6个月后的效果.结果 36例患者均在6个月后参与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随访率为100%.随访期间,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再发心肌梗死,1例出现非本次治疗血管病变狭窄并再次行PCI术.观察组术后6个月分支血管直径(2.98±0.15)mm,与术后即刻直径(3.14±0.44)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对照组术后6个月分支血管直径(2.73±0.63)mm,比术后即刻直径(3.01±0.11)mm变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药物涂层球囊对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文广;马立永;赵春勇;陈金岭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清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房颤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并发房颤将其分为房颤组(n=37)和窦律组(n=61).收集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疾病史、心功能检查、实验室检查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BNP与房颤的关系.结果 房颤组患者年龄、术后24 h LVEF大于窦律组,术后24h血清BNP、hs-CRP水平高于窦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术后24h LVEF、术后24 h BNP、术后24 h hs-CRP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868、1.285、1.784、1.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血清BNP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房颤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5 (95%CI0.794~0.915),血清BNP佳临界值为107.28 pg/m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35%、82.11%,准确度为75.29%.结论 血清BNP水平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24h内及时检测可作为预测房颤的重要指标.
作者:盛开;赵启明;高秉仁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冠状动脉分期杂交技术围手术期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2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接受分期杂交冠状动脉治疗.按照制订的治疗计划,患者首先接受微创不停跳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搭桥,5d后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非前降支血管.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连续5d以上;手术中使用肝素1~3mg/kg,维持活化凝血时间>300 s,术毕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比例为1∶2.手术后第一日起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直至第5日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完成冠脉介入治疗之后终身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及1年硫酸氯吡格雷75mg/d.评价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统计出血并发症,总结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本研究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20例患者均按计划顺利接受冠状动脉分期杂交治疗.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患者出血风险未增加.结论 冠状动脉分期杂交治疗所采用的围手术期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作者:王有余;杨小东;王晓民;许哲通;张鲁锋;万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脉搏门控非增强快速MR成像对不同分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敏感度.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24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中病理诊断为A型14例、B型1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脉搏门控非增强快速MR成像质量和特征,判断鉴别诊断敏感度.结果 A型与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快速MR成像图像都能够满足医生的临床诊断要求,冠状动脉开口、瓣膜交界及主动脉窦的图像质量都为2级和1级.脉搏门控非增强快速MR成像鉴别诊断不同分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90.0%;脉搏门控非增强快速MR成像对瓣膜交界、主动脉窦、冠状动脉开口的评价准确度分别为91.7%、87.5%和87.5%.结论 脉搏门控非增强快速MR成像在不同分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诊断图像优良,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可行性,能有效显示形态学信息,从而指导临床鉴别诊断.
作者:刘金芝;熊敏超;程志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体重≤6 kg的婴幼儿接受不同的封堵器械进行经导管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的结果.方法 对体重≤6 kg的PDA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来自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武汉市第一医院四所医疗中心,在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受经皮PDA介入封堵术.结果 适合做心脏导管介入的13例PDA患儿,年龄19天至1.3岁,平均(4.6±2.7)个月,体重2.5~6.0(4.6±0.9)kg;血管造影PDA的窄处直径为1.0~7.3(2.9±1.1)mm.10例患儿成功置入了封堵装置(10/13),3例失败.平均透视时间11~52(22± 15)min.术中使用了多种类封堵装置和动、静脉鞘.术后即刻无房室瓣关闭不全、无新出现的心律失常、没有需要输血的病例、未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等、无卒中或死亡病例.术后即刻造影,2例患儿存在残余分流(2/13).后一次随访时经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所有患儿左心室/右心室直径均在正常范围,无新出现的心律失常,未观察到降主动脉血流加速.结论 谨慎的选择病例,体重为2.5~6.0 kg的婴幼儿在经验丰富的介入中心可以安全并且成功地进行经皮PDA封堵术.
作者:丁珊珊;尚小珂;董念国;王斌;陈澍;李飞;肖书娜;王利军;卢蓉;柳梅;张长东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不同转运方式对辽西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情况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辽西地区两家医院共571例STEMI患者,根据患者的转运情况分为自行转运组和救护车转运组.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发作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TF)、溶栓的比例、急诊PCI的比例、住院总费用、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出院后1个月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救护车转运组189例(33.1%),自行转运组382例(66.9%).救护车转运组STF时间显著短于自行转运组[(10.2±4.9)h比(12.3±5.3)h,P<0.01].救护车转运组溶栓的比例显著高于自行转运组(15.3%比7.9%,P=0.006).救护车转运组急诊PCI的比例显著高于自行转运组(15.9%比9.9%,P=0.040).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13.4%比10.6%,P=0.345).救护车转运组出院后1个月规律使用二级预防用药比例显著高于自行转运组(60.3%比50.8%,P=0.032).自行转运组出院后1个月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救护车转运组(13.6%比7.9%,P=0.047).结论 救护车转运可缩短STEMI患者缺血时间,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
作者:王永;栾波;段娜;于国宁;李佳进;何信用;李睿;尹兰英;高雨竹;李昂;侯爱洁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超高龄(>80岁)患者同时伴有多支血管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不同策略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202例ACS超高龄患者,均经冠脉造影证实伴有多支血管病变且实施PCI,其中仅对罪犯血管实施血运重建106例(A组),完全实施血运重建96例(B组).对两组临床特征、对比剂肾病情况、住院时间、随访1年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绞痛复发、再次血运重建及全因死亡等)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B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为11.5%(11/96),与A组的16.0%(17/106)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146).B组MACE发生率为10.4%(10/96),明显低于A组的39.6%(42/106),其中心绞痛的复发率也低于A组[3.1%(3/96)比19.8%(21/1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40).结论 针对ACS超高龄患者同时伴有多支血管病变时实施PCI完全血运重建的治疗策略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高瑜;蔡兴赳;方小丽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经右腋下小切口封堵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手术经验,探讨其疗效、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市中心医院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缺损大小5~36 mm.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在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做直切口,长度2~4 cm,经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于右心房壁缝双荷包线并切开,通过输送导管在食管超声监视下释放房间隔缺损封堵伞.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无恶性心律失常和气栓发生;术后无脑部并发症.1例封堵伞脱落至右房,经原切口改行体外循环下手术;1例术后有2 mm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随访残余分流消失.结论 经右腋下小切口外科封堵是一种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有效手术方式,具有安全可靠、简便、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成祥军;苏如金;王广阔;张志刚;邓毅权;李伦明;梁湘源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波时限与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关系.方法 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134例,根据射血分数分为REF组(LVEF<45%,n=60)和PEF组(LVEF≥45%,n=74);对照组入选同期住院无心衰的冠心病患者60例.各组患者分别测量心电图QRS波时限、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比较CHF组与对照组、REF组与PEF组间心电图QRS波时限、BNP水平的差异,以及REF组QRS波时限与BNP及LVEF的相关性.结果 CHF组QRS波时限显著长于对照组[(118.76± 19.90)ms比(82.65 ±6.16)ms,P<0.05],BNP水平亦高于对照组[(587.73±642.30)pg/ml比(52.99±12.43) pg/ml,P<0.05],LVEF低于对照组[0.48±0.11比0.59±0.05,P<0.05].REF组QRS波时限显著长于PEF组[(136.43±10.86)ms比(102.62±10.07)ms,P<0.05],BNP水平高于PEF组[(1071.44±625.68)pg/ml比(145.49±149.45)pg/ml,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EF组QRS波时限与BNP呈正相关(r=0.669,P=0.000),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r=-0.176,P=0.000).结论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较长,血浆BNP水平较高,并且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也存在差异.QRS波时限和血浆BNP水平可用于辅助判断心力衰竭类型及心功能状况.
作者:宋翠;郑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全容积三维超声评估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局部结构和收缩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临床纳入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40例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均采用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图(FV-3DE)检查,对两组对象左心室局部舒张末期容积(REDV)、局部收缩末期容积(RESV)及局部心搏量(RSV)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左心室17节段局部射血分数(REF)情况.结果 术前研究组REDV(124.19±18.43)ml、RESV (63.28±20.14)ml、RSV(48.92±2.68)%,与对照组(86.32±12.35)ml、(34.25±5.63)ml、(60.43±3.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REDV(112.56±16.95)ml、RESV(50.29±10.47)ml、RSV(55.14±2.89)%,比术前有较大改善,与对照组(86.32±12.35)ml、(34.25±5.63)ml、(60.43±3.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研究组左心室17节段RSV与对照组比较,除中段侧壁、后壁,室间隔,心尖段室间隔和心尖帽外,其余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基底段前间壁、后壁、室间隔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节段多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V-3DE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局部容积和心脏功能具有较好的评估效果,对临床预测冠心病患者病情及心功能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杨仁东;杨银广;钟智波;黄祯;古雯洁;谭颖仪;许慧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早期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CI术后心肌存活性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PCI治疗的前壁AMI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冠心病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冠心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心肌存活性,心功能指标,BNP、CK-MB、cTnI水平以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节段改善率(62.21%)均高于对照组(4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LVESV、LVEDV、E/A明显下降,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27.48±1.35)ml/m2比(35.37 ± 1.39)ml/m2,(54.32±5.27)ml/m2比(67.49±6.25)ml/m2,0.76 ±0.03比0.89 ±0.04];两组患LVEF、CI明显上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59.54±3.01)%比(52.07±3.44)%,(2.37 ±0.03)L/m2比(2.05±0.04)L/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NP、CK-MB、cTnI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提高前壁AMI急诊PCI术后患者的心肌存活性,改善心肌形变能力,保护心功能,降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强;刘珂;牛红梅;张巍;马丽娟;韩继如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微小RNA-423-5p(miR-423-5p)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8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病例组,并于同期随机选取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对两组受试者血清miR-423-5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病例组血清miR-423-5P水平为(0.97±0.32),高于对照组的(0.4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2,P<0.01).慢性心力衰竭miR-423-5p高表达患者血清NT-proBNP、LVEDD水平高于miR-423-5p低表达患者,LVEF低于miR-423-5p低表达患者,心功能分级高于miR-423-5p低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423-5p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灵敏度为89.92%,特异度为93.34%,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95%CI0.862~0.975).结论 MiR-423-5p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异常表达,并且与心功能密切相关,早期检测可作为评估心力衰竭严重程度、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孙丽丽;智永超;杨雪;王雅洁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老年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武汉市第八医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90例,按溶栓药物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观察组采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灌注情况,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cTnI、CK-MB峰值水平,胸痛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纤PAI-I、t-PA水平,溶栓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溶栓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82.22%和91.11%,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T段无回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cTnI、CK-MB的表达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胸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PAI-I降低,t-PA表达升高,观察组PAI-I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t-PA表达升高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后总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出血事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疗效肯定,对人体纤溶系统影响较小,患者溶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韩梅;张驰;冯珺;谢锦萍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血尿酸水平与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航空总医院心内科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200例,选择同期非心衰入院患者180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及检验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与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相关性.依据尿酸水平,将200例心衰患者分为尿酸正常组、轻度高尿酸血症组和显著高尿酸血症组,统计分析心衰患者血尿酸水平与患者心功能状态的关系.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组患者平均尿酸为(488.23± 13.56) μmol/L,对照组平均尿酸为(396.54±15.34)μmol/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与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OR值为2.244(P<0.05).在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尿酸正常组、轻度高尿酸血症组及显著高尿酸血症组间心功能分级、NT-proBNP、6 min步行距离、LVEF、LVEDV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尿酸水平的升高,心功能指标进一步恶化.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更高.高尿酸血症可能是慢性心衰的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越高,患者心功能状态越差.
作者:刘倩;任凤学;苏豪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在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状态下,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清白蛋白及胆红素等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2015年我院6个科室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合并危及生命的疾病,如严重的心动过缓、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各种慢性疾病终末期等.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10%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和生化指标.结果 ①共入选1113名患者,其中杓型组783例、非杓型组330例.两组间年龄[(62.7±14.5)岁比(68.7±13.8)岁]、冠心病(145例比97例)、脑卒中(226例比119例)、糖尿病(142例比8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30例比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9例比42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杓型组总蛋白[(68.3±6.2)g/L比(68.3±6.2)g/L]、白蛋白[(42.6±4.1)g/L比(41.5±4.4)g/L]、前白蛋白[(243.6±65.1)g/L比(299.4±69.2)g/L]、白球比例(1.71±0.35比1.65±0.35)均高于非杓型组(P<0.05).杓型组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0.308±0.066比0.321±0.070)低于非杓型组(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年龄、合并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清白蛋白浓度及直胆/总胆比值是血压昼夜节律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血清白蛋白、直胆/总胆比值与血压的昼夜节律相关.
作者:丁宏;陈震;刘哲;张泽峰;朱志军;焦桂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后的血小板变化规律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的心脏手术患者在围术期应用IABP超过3天者共17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应用IABP前的后一次血小板计数、应用IABP后每日血小板计数,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分析血小板减少与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中共有104例(59.1%)应用IABP后出现血小板减少,其中Ⅰ度减少22例、Ⅱ度减少51例、Ⅲ度减少23例、Ⅳ度减少8例.全组共有17例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无1例出现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中149例存活并顺利康复出院,27例死亡或自动出院.存活患者中141例患者在出院时血小板计数即恢复正常值,其余8例患者仍为Ⅰ~Ⅱ度血小板减少.结论 血小板减少是应用IABP的并发症之一;但只要加强监护、及时处理,即使出现Ⅲ度、Ⅳ度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同时,血小板减少并不引起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也可能并非IABP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姜兆磊;尹航;汤敏;马南;沈赛娥;梅举 刊期: 2018年第05期
体外循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许多既往根本就无法救治的患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急性心肌梗死伴心脏泵衰竭、心源性休克等死亡率极高[1,2].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是长期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甚至死亡[3,4].迅速建立有效的循环支持、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实施再灌注治疗是其治疗为重要的手段.
作者:姑丽娜扎尔·艾比布拉;穆叶赛·尼加提;李国庆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指由于脂质代谢异常,使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心血管系统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其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既往有多种学说从不同角度阐述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包括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内皮损伤反应学说等.
作者:陈晔;吴锦露;翁晓春 刊期: 2018年第05期
左心室与体循环动脉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评价心血管功能的关键指标.本文简要回顾心室-动脉相互作用和耦合的部分评估方法,重点在于说明基本的生理原理和各种参数,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方法.
作者:尚小珂;陈澍;刘义华;李飞;李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趋化因子是一类具有诱导细胞定向移动属性的促炎细胞因子,其受体是一组G耦联蛋白.趋化因子的分子中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C),依据半胱氨酸的序列位置将其分为C、CC、CXC、CXXXC四大类.CXC类中的CXC趋化因子配体10 (chemokine ligand-10,CXCL10)又称干扰素诱导蛋白10 (interferon-y-inducible protein 10,IP-10),在调节免疫应答、细胞增殖、血管生成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表明,CXCL10与免疫性脑脊髓炎、克罗恩病、肺结核、甲状腺疾病、1型糖尿病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有相关性[2].近有多个研究显示,CXCL10和多种心脏疾病有密切联系.
作者:罗晓萌;杜凤和;陈步星;郭彩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虽然近年来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及其临床并发症仍然是全世界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也造成了社会巨大的经济负担[1].医学研究者们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办法.
作者:姜慧敏;王梦龙;刘剑芳;叶晶;徐瑶;王震;叶迪;万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调节PCBP2表达水平对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原代乳鼠心肌细胞;在体外应用儿茶酚胺类物质(血管紧张素Ⅱ、异丙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来诱导心肌细胞.诱导心肌细胞肥大,通过对心肌细胞表面积和心肌肥大标志物的检测,观察敲低和过表达PCBP2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 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异丙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均可诱导心肌细胞肥大,使心肌细胞表面积增加.敲低心肌细胞PCBP2后,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的程度更大,使心肌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而过表达心肌细胞PCBP2后,可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使心肌细胞表面积显著缩小.结论 PCBP2参与调节心肌细胞肥大,是抑制病理条件下心肌细胞肥大的负性调节因子.
作者:张韫佼;梅举;刘浩;董莉亚;马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Caspase-1在大鼠缺氧相关性肺高压中的作用及茶多酚对Caspase-1的影响,探讨茶多酚防治缺氧相关性肺高压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24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肺高压组(n=8)和茶多酚组(n=8).肺高压组和茶多酚组建立肺高压模型,茶多酚组加用茶多酚200 mg·kg-1·d-1干预.4周后测量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hs-CRP、IL-1β、Caspase-1浓度,RT-PCR检测肺组织Caspase-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 肺高压组大鼠mPAP[(25.50±3.02)mm Hg]、血浆hs-CRP[(70.01±12.39)ng/L] 、IL-1β[(91.71 ±16.04)ng/L]、Caspase-1浓度[(134.06±16.03)ng/L]、肺组织Caspase-1 mRNA(1.239±0.304)和Caspase-1蛋白表达(0.329±0.051)均较对照组mPAP[(15.13± 1.96)mm Hg]、血浆hs-CRP[(20.68±4.29)ng/L]、IL-1β[(24.36±6.07)ng/L]、Caspase-1浓度[(31.64±5.41)ng/L]、肺组织Caspase-1 mRNA (0.708±0.138)和Caspase-1蛋白表达(0.118±0.015)明显升高(P均<0.01).茶多酚组mPAP[(20.50±0.93)mm Hg]、血浆hs-CRP[(49.16±9.02)ng/L]、IL-1β[(62.49± 17.03)ng/L]、Caspase-1浓度[(78.40±17.07)ng/L]、肺组织Caspase-1 mRNA(0.851±0.190)和Caspase-1蛋白表达(0.160±0.038)均较肺高压组明显降低(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浆Caspase-1与hs-CRP(r=0.784,P=0.000)和IL-1β(r=0.857,P=0.000)均呈正相关,肺组织Caspase-1蛋白表达量与mPAP呈正相关(r=0.809,P=0.000).结论 Caspase-1通过调控炎症介质功能参与大鼠缺氧相关性肺高压的形成.通过降低血浆Caspase-1浓度和下调肺组织Caspase-1表达,进而抑制肺血管炎症,可能是茶多酚改善缺氧相关性肺高压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雷敏;徐戈;黄琛;欧婷;王利兵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运动康复护理路径在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12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方案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心功能、再住院率及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的CK、BNP、ALD分别为(90.25±13.45)U/L、(106.25±27.81)ng/L、(193.25±45.23)ng/L,均低于对照组的(121.25±34.86)U/L、(142.37±34.19)ng/L、(253.25±65.30)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HR为(88.60±7.35)次/min,低于对照组的(76.51±26.63)次/min,LVEF水平(85.28±5.12)%,高于对照组的(70.25±4.96)%,6 min步行距离(378.25±57.43)m,长于对照组的(193.58±45.52)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康复护理路径能降低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肌酶水平,改善心功能,减少再住院率及病死率.
作者:吉晓霞;吴少芳;侯亚南;杨金莲;朱莉;苏杰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