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杂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0-503X
  • 国内刊号:11-2237/R
  • 影响因子:1.49
  • 创刊:197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 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联机数据库(MEDLINE/PubMed)及其《医学索引》(IM),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杂志   2004年6期文献
  • 罗非昔布和依他昔布在妇科小手术中的预先性镇痛效果

    目的比较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罗非昔布和依他昔布应用于妇科小手术的预先性镇痛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选取在日间病房行妇科人工流产吸宫术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分别在术前口服安慰剂、或罗非昔布50 mg、或依他昔布120 mg.术后15、30、60min及出院时,出院后6、24h分别记录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于镇痛不足的患者予以芬太尼(恢复室内)和扑热息痛(回家后),并记录其用量.术后24 h评估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满意度.结果在术后60min,依他昔布组VAS低于罗非昔布组(P<0.05);术后6 h罗非昔布组和依他昔布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安慰剂组(P<0.05,P<0.01).术后24 h罗非昔布组和依他昔布组均无患者主诉腹痛.其他时间点各组间VAS差异无显著性.各组患者在恢复室内芬太尼用量无差异,但患者回家后扑热息痛的用量罗非昔布组(0.2 g/人)和依他昔布组(0.05 g/人)明显低于安慰剂组(1.21g/人)(P<0.01),且依他昔布组用量低于罗非昔布组(P<0.05).各组患者的恢复过程差异无显著性.术后24 h依他昔布组镇痛满意度(96±7)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在人工流产吸宫术患者术前应用罗非昔布和依他昔布可以降低术后6 h的VAS,并减少其他镇痛药物的用量,二者之间依他昔布的效果更加明显.

    作者:刘薇;Loo CC;Tan HM;叶铁虎;任洪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胰岛素、环磷酸腺苷和皮质激素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启动子的顺反式调节

    目的观察体外环磷酸腺苷(cAMP)、皮质激素(DEX)和胰岛素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550 bp启动子片段的顺反式作用.方法将重组的pGL2-PEPCK-Luc荧光素酶表达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法与内对照质粒pSV-β-Galactosidase共同转染大鼠肝肿瘤细胞系CBRH7919,通过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观察胰岛素、cAMP和DEX对PEPCK启动子的调控作用.结果cAMP和DEX对PEPCK具有明显兴奋作用,两者同时刺激具有叠加效应.生理浓度下,胰岛素对基础状态及cAMP和DEX激活的PEPCK启动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550 bp(-600-+69)PEPCK调控序列在肝细胞内具有较完善的正负反馈调节机制,可以作为糖尿病基因治疗的候选基因.

    作者:冯凯;王姮;孙琦;肖新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肿瘤靶向基因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目的建立一种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富集的恶性肿瘤进行靶向基因治疗的方法.方法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PEⅢmut.将组蛋白H1亚基与表皮生长因子C环(H1-EGFc)融合蛋白作为非病毒载体,与pcDNA3.1-PEⅢmut在体外形成复合物.以此蛋白质-DNA复合物分别处理EGFR富集的BT-325和Hela细胞以及EGFR缺乏的JK细胞,并在处理48 h后计算该蛋白质-DNA复合物对各细胞的杀伤率.结果含3 μg DNA的H1-EGFc与pcDNA3.1-PEⅢmut复合物对EGFR富集的BT-325和Hela细胞的杀伤率分别是46.03%和48.12%,但对EGFR缺乏的JK细胞无杀伤作用.结论成功建立了针对EGFR富集恶性肿瘤的靶向基因治疗方法.

    作者:方华圣;洪梅;张树政;卢圣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不同饮食模式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的影响及胃食管酸反流机制

    目的探讨不同饮食模式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的影响及胃食管酸反流机制.方法8例GERD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36~59岁,中位年龄43.5岁.所有患者随机交叉接受标准餐和高脂餐.同步记录餐前30 min和餐后2 h内食管动力和食管pH值的变化.结果餐后1 h TLESR频率及时限明显高于餐前及餐后2 h(P<0.05).但标准餐和高脂餐后1 h TLESR的频率及时限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标准餐后2 h TLESR的频率及时限与餐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高脂餐后2 h TLESR的频率及时限明显高于餐前和相应时间段的标准餐(P<0.05).与标准餐比较,高脂餐后LES压力(LESP)明显降低(P<0.05).两种试餐对与吞咽相关的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后蠕动收缩波幅(Post-LESRA)和食管远端蠕动收缩波幅及有效收缩率无明显影响(P>0.05).高脂餐后酸反流发生的次数和pH<4的时间明显增加(P<0.05).标准餐后61.7%的酸反流发生于TLESR,而高脂餐后37.8%酸反流发生于TLESR和50.2%发生于LESP下降.结论标准餐和高脂餐能明显增加GERD患者餐后TLESR发生的频率.高脂餐后酸反流的程度明显重于标准餐后,高脂餐通过增加餐后TLESR发生率和降低餐后LESP双重途径引起胃食管反流,而标准餐后酸反流发生的机制与餐后TLESR频率的增加有关.

    作者:孙晓红;柯美云;王智凤;刘晓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黄连专属性对照物质及其指纹图谱的创建

    目的建立黄连的专属性对照物质及其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用于其基源鉴定.方法采用规范化的程序获取黄连专属性对照物质并测定其1H NMR和HPLC指纹图谱;通过硅胶柱色谱法分离其化学成分,鉴定各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实现指纹图谱的解析.结果不同来源的黄连样品,其1HNMR和HPLC指纹图谱都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特征性;从其专属性对照物质中分得盐酸巴马亭、盐酸小檗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和盐酸药根碱5个主要成分,经光谱分析鉴定了结构.黄连专属性对照物质的1H NMR和HPLC指纹图谱主要显示所分得小檗碱型生物碱的特征信号.结论黄连专属性对照物质的1H NMR和HPLC指纹图谱反映了其主要活性成分的结构和整体组成,适用于其基源鉴定和质量评价.

    作者:秦海林;李志宏;王鹏;杨俊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组胺点刺皮肤试验的剂量--反应曲线下面积比较抗组胺药物的活性

    目的应用组胺点刺皮肤试验的剂量-反应曲线下面积(AUDRC)比较抗组胺药物(咪唑斯汀和氯雷他定)的抗组胺活性.方法90名健康志愿者及60例过敏性疾病患者,按随机、双盲的方法单次口服咪唑斯汀10 mg,氯雷他定10 mg或安慰剂1片.服药前及服药后2、4和24h分别进行组胺皮肤滴定试验,记录风团及红晕反应面积,计算AUDRC.结果健康志愿者和过敏患者在服药前及服药后2、4和24 h的风团及红晕反应差异均无显著性.服药前,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和安慰剂3组的AUDRC2.7-54.3mmol/L差异无显著性.服药后,咪唑斯汀组和氯雷他定组的AUDRC2.7-54.3mmol/L均比服药前明显下降,且咪唑斯汀组的AUDRC2.7-54.3mmol/L下降幅度较大(P<0.01).结论依据抗组胺药物对组胺点刺皮肤试验的抑制作用可建立药效动力学模型,AUDRC可作为比较抗组胺药物药效动力学活性的一个指标.

    作者:王瑞琦;张宏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间盘中X型胶原基因的表达

    目的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椎间盘内X型胶原基因表达的特点.方法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21例IS患者的顶椎与下端椎椎间盘、1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的顶椎椎间盘以及3例正常人(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的腰椎椎间盘凸、凹两侧的软骨终板和纤维环组织中X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IS顶椎椎间盘凹侧X型胶原基因的表达高于凸侧(P<0.05),IS下端椎椎间盘凸侧和凹侧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IS顶椎椎间盘中X型胶原基因的表达高于下端椎(P<0.05),CS顶椎椎间盘凹侧X型胶原基因的表达高于凸侧(P<0.05).结论IS顶椎椎间盘中X型胶原基因的表达增加,凹侧的表达高于凸侧,其改变可能是继发性的.

    作者:林琦;吴志宏;刘勇;王以朋;翁习生;林进;田野;沈建雄;赵宏;仉建国;邱贵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测定的临床诊断意义

    目的了解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Ab)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POAb)测定对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法测定389例患有各种甲状腺疾病及其相关疾病(包括经病理证实的桥本甲状腺炎、Graves病、结节性或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良、恶性肿瘤;临床诊断的亚急性甲状腺炎、其他内分泌疾病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者的anti-TgAb和anti-TPOAb水平,并计算其阳性率.结果不同疾病患者的血清anti-TgAb和anti-TPOAb水平及阳性率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01),其中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血清anti-TgAb和anti-TPOAb水平和阳性率高(其中位数分别为373和6 974 U/ml,阳性率分别为84.3%和86.3%),Graves病次之(中位数分别为84和1 369 U/ml,阳性率分别为44.8%和72.4%),亚急性甲状腺炎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两种抗体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血清anti-TPOAb水平显著高于anti-TgAb水平,二者之间呈直线相关(r=0.673,P<0.001).结论血清anti-TgAb和anti-TPOAb水平测定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具有临床鉴别诊断意义.

    作者:连小兰;白耀;孙梅励;郭芝生;戴为信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喉镜显露困难患者实施全身麻醉气管插管

    目的评价喉镜显露困难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实施经口气管插管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能性.方法对我院1989年1月~1997年12月间的1 683例喉镜显露困难患者进行观察,全部患者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躯体状况分级Ⅰ级、年龄1.5~67岁、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实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根据喉镜显露的手术前估计把患者分为两组:Ⅰ组为可见到会厌(喉镜显露分级为Ⅱ级和Ⅲ级),1 375例;Ⅱ组为不能见到会厌(喉镜显露分级为Ⅳ级),308例.Ⅰ组患者麻醉诱导采用硫喷妥钠4~5 mg/kg和琥珀胆碱1 mg/kg,喉镜显露采用改良Macintosh法.Ⅱ组患者麻醉诱导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或吸入麻醉,麻醉深度为能够有效抑制喉镜显露引起的呕吐反射,而又不抑制患者的自主呼吸,并采用光导纤维可塑芯硬喉镜进行气管插管操作.在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操作过程中,对患者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观察并记录有无心率失常、呼吸抑制等气管插管并发症;在喉镜显露和气管插管成功后,立即检查患者有无牙齿、唇、舌和口咽部组织损伤等创伤性并发症.结果在Ⅰ组的1 375例患者中,经1次试操作即获得气管插管成功者为1 279例(93.0%),气管插管操作时间短于3 min者为1 304例(94.8%).在308例采用光导纤维可塑芯硬喉镜进行气管插管的Ⅱ组患者中,1次试操作成功者为114例(37.0%),气管插管操作时间短于3 min者为123例(39.9%).在Ⅰ组和Ⅱ组患者中,经2~3次试操作获得气管插管成功者分别为96和156例.需要4次和4次以上试操作获得气管插管成功者为38例,并且仅见于Ⅱ组患者.创伤是常见的气管插管并发症.喉镜显露Ⅱ级、Ⅲ级(Ⅰ组)和Ⅳ级(Ⅱ组)患者创伤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0.7%、3.9%和14.3%.呼吸抑制等其他并发症仅见于Ⅱ组患者.全部患者的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为6.7%(113/1 683).结论在熟练掌握困难气道管理技术之后,可安全地在全身麻醉下对喉镜显露困难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处理.

    作者:李成文;薛富善;邓晓明;胥琨琳;佟世义;廖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Neuroform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Neuroforn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及梭形动脉瘤的初步应用.方法8例患者(9个动脉瘤),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41~74岁.3例为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3例(4个)为椎动脉动脉瘤,2例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股动脉穿刺后常规肝素化.3 m长的Transcend 0.014交换导丝在微导管的保护下送到载瘤动脉后,通过该导丝释放支架,或直接将预装好的支架系统在205 cm长的Transcend 0.014导丝导引下送到理想的位置后释放支架,在支架释放完毕后,根据具体情况做是否进一步用电解弹簧圈(GDC)填塞.术后维持肝素化24 h.对已经用弹簧圈填塞动脉瘤的病例口服6周阿司匹林,300 mg/d,抵克立得250 mg/d.之后阿司匹林300 mg/d,维持6个月.单纯支架置入病例肝素化后仅口服阿司匹林1个月,300mg/d.结果3例(2例颈内动脉及1例椎动脉动脉瘤)放置支架后用弹簧圈完全闭塞动脉瘤.2例(3个)椎动脉动脉瘤仅放置支架,其中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在3个月后复查时用GDC完全栓塞动脉瘤腔.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放置支架后动脉痉挛,患者无症状,4个月后复查动脉瘤腔明显减小,GDC完全填塞动脉瘤腔.另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放置支架后用GDC部分填塞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在弹簧圈推出过程中支架移位,颈内动脉痉挛.术后常规抗凝,20 h后动脉瘤再次出血,患者因急性脑疝死亡.结论Neuroform因其质地柔软,很容易通过弯曲的颅内血管并释放,结合GDC的填塞,可使颅内宽颈动脉瘤得到治疗,同时支架本身也能使动脉瘤形态及血流动力发生变化.但由于过分柔软,其稳定性及支撑力较差.

    作者:李佑祥;李险峰;吴胜昌;刘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软脂酸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的凋亡

    目的探讨软脂酸(PA)对肝细胞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PA对细胞生存力的影响.用Trypan blue法检测细胞死亡率;流式细胞记数仪检测细胞周期;AnnexinV和碘化丙啶双重染色定量检测早期凋亡及Bcl-2/Bax的表达.结果在人HepG2细胞系中PA诱导了时间相关性细胞死亡和剂量依赖性的细胞生存能力下降;PA诱导了HepG2细胞随处理时间而增加的早期凋亡,PA处理后HepG2细胞中Bcl-2/Bax的比值下降.结论PA能诱导肝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Bax比值有关.

    作者:张利;纪军;朱晓钰;吴园园;于环;张槟;李雪岭;孙喜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腕管综合征关节镜下手术与开放手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通过比较开放松解术和内窥镜下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效果,探讨两种方法的优劣.方法前瞻性随机选取2000年4月~200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收治的40例(47侧)特发性腕管综合征患者,开放切开松解17例(21侧),关节镜下松解23例(26侧),评价患者的主观症状缓解、并发症以及手术、住院、重返工作时间.结果关节镜下松解组与开放松解手术组的临床症状缓解、肌电图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而关节镜下松解组的手术瘢痕压痛出现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重返工作时间均明显少于开放松解手术组(P<0.01).结论内窥镜下腕管松解具有瘢痕压痛小、住院时间短、功能恢复早、安全、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是治疗特发性腕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宏;赵宇;田野;杨波;邱贵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硬膜外隙甲磺酸罗哌卡因的麻醉和术后镇痛临床效果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的硬膜外麻醉和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44例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经腹子宫切除术或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盐酸罗哌卡因组用7.5 mg/ml盐酸罗哌卡因15 ml麻醉,用2 mg/ml盐酸罗哌卡因术后镇痛;甲磺酸罗哌卡因组用8.94mg/ml甲磺酸罗哌卡因15 ml麻醉,用2.374 mg/ml甲磺酸罗哌卡因术后镇痛.结果在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点分布、效果、效果维持时长及维持相对稳定的循环、呼吸、肝肾功能等方面,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的差异均无显著性,二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硬膜外隙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具有相似的麻醉和术后镇痛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徐建青;朱波;叶铁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黄连种子湿沙棚贮、精细育苗技术

    目的建立黄连种子湿沙棚贮、精细育苗技术,提高黄连种子育苗率.方法以老式撒茅林育苗技术为对照,筛选出新的种子贮藏和育苗方法.结果5月采收种子用湿沙棚贮到11月,采用精细育苗方法播种,发芽率达98%,每千克种子可育苗14万株.结论精细育苗技术比原撒茅林育苗方法黄连种子育苗率提高8倍,并已在大面积生产中推广应用.

    作者:徐锦堂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7例椎体血管瘤患者,其中颈椎1例,胸椎3例,腰椎3例,6点疼痛评分为2.67±0.41,运动能力评分2.83±0.33.透视下定位有症状的椎体,采用局麻,俯卧位.6例胸椎、腰椎血管瘤患者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1例颈椎血管瘤采用颈椎前外侧入路,注射15%~20%的骨水泥,使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铸形.术后平卧6 h.术后1、3、9个月,采用临床症状检查、平片和CT的方法随访.结果7例手术都获得成功,注射骨水泥4~7 ml.5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2例明显缓解;2例同时具有神经根症状的患者,神经根症状缓解;术后疼痛评分(0.33±0.47)、运动功能评分(1.33±0.41)显著低于术前(P<0.01).随访1~9个月,无复发.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杨新健;吴中学;赵军锋;张友平;宋磊;贺红卫;林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卵巢成熟畸胎瘤695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695例卵巢成熟畸胎瘤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1990年1月~2000年12月间住院的行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卵巢成熟畸胎瘤患者695例,建立数据库后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腹腔镜手术在平均住院日、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上均较开腹手术缩短或减少(P<0.001).肿瘤以单侧多见,占85.8%,右侧略高于左侧(45.2%和40.6%).手术中对另一侧卵巢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459例肉眼未发现异常表现者行剖探术,仅有1例(0.22%)有阳性发现.并发症以扭转为常见(占7.5%),发生扭转的肿瘤平均直径(10.2±4.5)cm较未发生扭转者(6.9±3.2)cm大(P<0.001).扭转的概率随肿瘤的增大而增加,当肿瘤大径在6 cm以下时,发生扭转的机率小于4.4%,而在8 cm以上时,扭转发生的机率在10%以上(P<0.001).破裂、感染、恶性变均为罕见的并发症.结论在卵巢成熟畸胎瘤的处理上腹腔镜手术优于开腹手术;如术中肉眼见对侧卵巢无异常时,可以考虑不行剖探术;肿瘤大径大于8 cm时,发生扭转的机率将大为增加.

    作者:龚晓明;冷金花;郎景和;黄荣丽;刘珠凤;孙大为;朱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的泪膜功能

    目的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泪膜功能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11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泪膜功能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按年龄、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眼底病变进行分组.分别进行眼干症状询问、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试验,SIt)和泪膜脂质层形态观察.根据上述检查结果进行干眼评分.结果2型糖尿病组的干眼评分(3.28±1.56)高于对照组(2.31±1.50,P<0.01);BUT(6.50±4.84)s低于对照组(12.26±7.16)s(P<0.01);SIt(10.61±6.86)mm与对照组(10.92±7.05)mm差异无显著性(P>0.05).2型糖尿病组的干眼症患病率为19.8%,高于对照组8.0%(P<0.05).对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眼底分为3组: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背景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3组的干眼评分分别为:2.95±1.50、3.38±1.48和4.11±1.60(P<0.01);SIt分别为(10.95±6.89)mm、(11.71±7.30)mm和(7.63±5.20)mm(P>0.05);BUT分别为(7.53±5.23)s、(5.88±4.10)s和(4.47±4.17)s(P<0.05);对有眼底病变者分为已行激光治疗组和未行激光治疗组,两组的干眼评分分别为4.71±1.14和3.26±1.15(P<0.01);BUT分别为(2.93±2.06)s和(6.26±4.36)s(P<0.01);SIt分别为(7.21±6.51)mm和(11.33±6.73)mm(P<0.05);出现角膜染色的比率分别为50.0%和17.9%(P<0.05).干眼评分与眼底病变程度和是否行激光治疗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年龄、性别、胰岛素治疗、病程、血糖控制分组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泪膜功能异常,其泪膜功能改变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眼底激光治疗有相关性.

    作者:李海燕;庞国祥;许卓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黄连研究进展

    概述了黄连生态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及黄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的近况.

    作者:徐锦堂;王立群;徐蓓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原发性宫颈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原发性宫颈恶性淋巴瘤非常罕见,占原发性子宫颈肿瘤的0.008%、女性结外型淋巴瘤的2%,非何杰金淋巴瘤的0.5~0.6%.可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的宫颈癌分期系统、结外淋巴瘤的Ann Arbor分期系统分期,国际指数评分分级.现报告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宫颈恶性淋巴瘤1例.

    作者:温秀艳;马良坤;孙大为;郎景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黄连生态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及前景展望

    本文简要讨论了沿用300多年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砍伐森林、搭棚遮荫栽培黄连技术,及我国研究成功并推广应用的人工造林遮荫等多项生态栽连模式.生态栽连模式发展了黄连生产,保护了森林资源,取得了较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徐锦堂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主题:基因组医学与公共卫生--2004年亚太人类基因组与遗传学大会简介

    概述两年一次的亚太地区人类基因组与遗传学大会于2004年11月17~20日在新加坡召开.来自亚太地区数十个国家千余名科学家与会,我国有数十人赴会,笔者也在其中.

    作者:方福德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