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杂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0-503X
  • 国内刊号:11-2237/R
  • 影响因子:1.49
  • 创刊:197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 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联机数据库(MEDLINE/PubMed)及其《医学索引》(IM),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杂志   2011年2期文献
  • 腺相关病毒介导β淀粉样肽单链抗体对动物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效果

    目的 观察携带β淀粉样肽单链抗体基因的腺相关病毒对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 给突变淀粉样蛋白前体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腿部肌肉注射携带 AB 单链抗体基因的腺相关病毒,在药物注射前和注射后3、7、10个月用 Morris 水迷宫测定潜伏期,并在药物注射后 10 个月取大脑做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淀粉样斑块在海马的沉积.结果 注射基因治疗药物后3个月,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改善,注射基因治疗药物后 10 个月,模型小鼠海马淀粉样斑块的沉积减少.结论 肌肉注射携带 AB 单链抗体基因的腺相关病毒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有治疗作用.

    作者:蔡炯;牛娜;李方;王世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微小RNA-146a的表达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寻找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特异性表达的微小RNA,为进一步研究微小RNA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 查找与SLE发病相关的基因,采用微小RNA靶基因预测数据库预测SLE相关基因上的可能微小RNA靶位点,选择其相对应的微小RNA-146a,即hsa-miR-146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ER方法检测SLE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微小RNA的表达差异.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PBMCs中hsa-miR-146a的循环阈值的差值高于正常对照组(4.52±1.18比2.76±1.38,P=0.02),hsa-miR-146a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SLE患者PBMCs中hsa-miR-146a的表达水平降低,表明hsa-miR-146a在SLE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海燕;李扬;陈梅红;张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基于磁共振分级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关节软骨T2图

    目的 探讨T2图在膝关节骨关节炎关节软骨成像的表现与运用.方法 对38例健康组和53例膝关节骨关节炎(OA)患者进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和胫股关节软骨矢状位T2图成像,测量软骨10个亚区的T2值.OA 组另行矢状位脂肪抑制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成像和修订的全器官磁共振成像评分(WORMS),按修订的磁共振Recht分级分成轻度(OA1)和重度(OA2)两组,比较各亚区T2值在健康组、OA1和OA2组间的差异、T2值与WORMS及WOMAC评分的相关性和T2值测量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信度.结果 健康组、OA1组和OA2组胫股关节软骨各亚区的T2值分别为43.9-53.6、41.1-55.0和45.6-56.1 ms.OA2组T2值在股骨内侧中区、胫骨内及外侧中区高于健康组,在股骨内侧中区、胫骨内侧前及中区高于OA1组(P<0.05).除股骨外侧后区外,OA组的T2值与WORMS评分呈正相关(R=0.307-0.811,P<0.01),与WOMAC总分及亚领域评分无相关性.除OA组的胫骨外侧前区观察者间外,T2值测量在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具有可信度(R>0.740,P<0.05).结论 T2地图能区分基于磁共振分级的OA严重程度,是膝关节OA病情监测的敏感手段.

    作者:胡娜;张燕;盛敏;吴志宏;金今;包飞;孟薇;徐进;姜波;刘东;金征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高龄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性疾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目的 了解高龄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性疾病(PAD)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无损伤周围血管检查仪测定门诊及住院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踝肱指数(ABI)、标准问卷调查及各项指标测量确定患者身体基线状况;任一侧肢体ABI≤0.9 诊断为PAD.结果 290例坚持服用降压药物的高龄男性高血压患者,9例除年龄、ABI外部分基线资料不全,平均年龄(84.61±4.20)岁,平均ABI值0.948±0.258,ABI分布频率高的区间为0.91-1.30,其中106例为PAD患者,182例为非PAD患者,2例ABI>1.3.PAD患者的ABI值明显低于非PAD患者(P<0.05),而年龄、血尿素氮水平、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血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高于非PAD患者(P<0.05).高龄高血压男性PAD的患病率为36.5%,其中小于85岁的患者PAD患病率为28.6%,而85岁以上者为46.3%(P<0.05);高血压有效控制者的PAD患病率(27.5%)比高血压未有效控制者的PAD患病率(40.1%)明显降低(P<0.05);使用利尿剂、钙拮抗剂、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的患者PAD患病率分别为41.4%、36.1%、22.4%、26.8%;PAD患病率合并脑卒中者比无脑卒中者(44.7%比27.5%)、血脂异常者比血脂正常者(41.4%比33.3%)、合并冠心病者比无冠心病者(44.1%比13.9%)、合并糖尿病者比无糖尿病者(53.7%比21.8%)明显增高(P<0.05),有无吸烟和饮酒者PA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值1.12,95%置信区间1.014-1.238)、尿素氮(OR值1.15,95%置信区间1.025-1.30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OR值1.05,95%置信区间1.005-1.089)、糖尿病(OR值4.02,95%置信区间1.797-9.009)、冠心病(OR值6.34,95%置信区间1.734-23.214)是PA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高血压患者PAD患病率高,PAD的发生与年龄、尿素氮、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糖尿病、冠心病明显相关.

    作者:丁一妹;王玉;李燕;杨培;刘敏艳;刘亮;朱平;李小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病灶大小对触诊不清的乳腺恶性病灶超声检出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病灶大小是否影响超声对临床触诊不清的乳腺恶性病灶的检出及能否作为临床触诊不清的乳腺病灶活检的指征.方法 超声检查发现而临床触诊不清的乳腺病灶816个.根据病灶大径将全部病灶分为≤0.5、0.6-1.0、1.1-1.5、1.6-2.0和>2.0 cm 5组.分别比较全部病灶、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2、3级病灶及BI-RADS 4、5级病灶恶性检出率在不同病灶大小的组间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以病灶大小作为BI-RADS2、3级触诊不清乳腺病灶的活检指征是否可行.结果 816 个病灶中恶性病灶100个(12.3%).随病灶增大,恶性病灶的检出率增高(P<0.05).在不考虑BI-RADS 分级的情况下,>2.0 cm组的恶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0.6~1.0、1.1~1.5、1.6~2.0 cm组的恶性病灶检出率有高于≤0.5 cm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BI-RADS4、5级病灶,>2.0 cm与≤0.5 c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 cm组恶性病灶检出率有高于0.6~1.0、1.1~1.5、1.6~2.0 cm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大小可以作为BI-RADS 2、3级触诊不清乳腺病灶活检的指征.以1.25 cm为活检阈值,能够获得较满意的敏感性(83.3%)和特异性(56.9%).结论 病灶大小对触诊不清的乳腺病灶的恶性检出率有一定影响.对超声诊断为BI-RADS 2、3 级的病灶,病灶大小可以作为活检的指征之一.

    作者:张琼;姜玉新;朱庆莉;刘赫;吕珂;孙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减阻剂对正常大鼠后肢骨骼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

    目的 探讨聚氧化乙烯(PEO)对大鼠骨骼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两组.经腹腔麻醉后,分别经尾静脉泵入生理盐水(对照组)或10ppm PEO溶液(实验组),泵入速度均为5ml/h,持续20 min.选择右侧大腿中段短轴切面,分别于给药前及停药后即刻行对比超声造影检查.实验全程连续监测心电图、颈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结果 实验组在给药后骨骼肌毛细血管容量由(20.78±2.63)dB增加至(22.40±1.94)dB(P=0.023);微血管血流速度由(0.27±0.08)s<'-1>增加至(0.35±0.13)s<'-1>(P=0.010);微血管血流量由(5.65±1.81)dB/s增加至(7.91±3.28)dB/s(P=0.013).而对照组在给药前后毛细血管容量[(21.68±2.01)dB比(21.19±1.19)dB,P:0.385]、微血管血流速度[(0.29±0.09)s<'-1>比(0.27±0.06)s<'-1>,P=0.275]、微血管血流量[(6.27±1.94)dB/s比(5.71±1.43)dB/s,P=0.1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给药前后,大鼠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O可以显著增加微循环灌注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同时轻度开放骨骼肌毛细血管.

    作者:胡锋;查道刚;陈向辉;杜荣生;周冰洁;刘伊丽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与甲状腺激素受体α1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甲状腺激素应答性基因转录的调节

    目的 探讨胰岛索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IGFBP-3)与甲状腺激素受体α1(TRα1)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甲状腺激素应答性基因转录作用的调节.方法 采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拉下实验、免疫共沉淀以及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实验检测IGFBP-3与TRα1之间的相互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种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采用双萤光素酶实验检测过表达IGFBP-3对甲状腺素T3激活的生长激素启动子的影响.结果 谷胱甘肽-S-转移酶拉下实验、免疫共沉淀以及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实验结果证明IGFBP-3 与TRα1在体内和体外都可以相互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GFBP-3和TRα1可以共定位于HEK-293细胞的细胞核.通过双萤光素酶实验检测到过表达IGFBP-3可以抑制甲状腺激素对生长激素启动子的激活作用(P<0.01).结论 IGFBP-3通过与 TRα1 相互作用抑制甲状腺激素应答性基因的转录,为IG-FBP-3 在核内发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非依赖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作者:裘佳;马晓骊;王欣;陈虹;黄秉仁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胰蛋白酶原激活肽和白细胞介素-6在实验性急性胰腺炎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浆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作为早期预测实验性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5组.分别是3%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组、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组、3%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后0.5h经股静脉注入乌司他丁组、0.9%生理盐水逆行胆胰管注射组和假手术组(只行开、关腹术).每组18只大鼠,每组再随机分成3组,分别于制模后3、6、24 h后取血处死,留取标本.观察血清淀粉酶、血浆TAP水平、血清IL-6水平变化,并在光镜下对胰腺病变进行双盲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 制模后3和6 h血浆TAP水平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组[(4.798±0.169)和(3.999±0.299)nmol/L]比3%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组[(2.416±0.148)和(3.356±0.211)nmol/L]明显增高(P<0.01);制模后6 h,血清IL-6水平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组(1339.51±56.43)pg/ml明显高于3%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组(619.07±42.25)pg/ml(P<0.01).结论 在轻重不同的急性胰腺炎模型中,胰腺病理改变越严重,血浆TAP和血清IL-6峰值出现越早.血浆TAP水平可以作为早期精确预测急性胰腺炎模型胰腺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高军;田志军;邱宝樑;李非;孙家邦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影响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的脊柱胸廓畸形指标

    目的 研究脊柱侧凸患者的肺功能及影响肺功能的脊柱胸廓畸形指标.方法 采用配对研究的方法,将78例先天性和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以性别和年龄1:1配对.测定两组受试者的肺功能和侧凸患者的脊柱胸廓畸形影像学指标.结果 脊柱侧凸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和用力肺活量成比例下降,肺总量和功能残气量降低,呈现以肺容积下降为特征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量相应降低,单位肺泡弥散量正常或略偏高.气道阻力和气道传导未受累.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除了上述改变外,还出现了气道阻力和残气量的异常.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受累胸椎数、胸腰椎高度、侧凸度数是肺容积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解释肺容积下降的40%~51%.结论 脊柱侧凸患者的肺功能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量降低.累及胸椎数越多、胸腰椎高度越低、侧凸度数越大,肺容积损害越明显.

    作者:郝冉;吴志宏;韩江娜;孟淑珍;朱元珏;于斌;王以朋;邱贵兴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免疫蛋白酶体亚基在干燥综合征唇腺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免疫蛋白酶体亚基人低分子质量多肽(LMP)2、LMP7 在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唇腺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 pSS 诊断、鉴别诊断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40例pSS患者、15 例非 pSS 的结缔组织病患者和9例正常人的下唇唇腺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LMP2 和 LMP7 在3组唇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计算腺泡阳性率,半定量分析LMP2和LMP7在各组唇腺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对数据进行平方根反正弦转换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 3 组间的 LMP2 和 LMP7 的腺泡阳性率差异,用Spearman进行pSS组的腺泡阳性率与各临床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LMP2 和 LMP7 表达在腺泡细胞和导管上皮细胞.LMP2 的腺泡阳性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9),LMP7 的腺泡阳件率 3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SS组高于结缔组织病组,结缔组织病组高于正常组;仅pSS组内的LMP7的腺泡阳性率高于LMP2(P<0.01).pSS组内LMP2和LMP7腺泡阳性率与临床各检验结果无相关性(P>0.05).结论 pSS 患者唇腺中LMP7的表达明显增强,LMP2 无明显上调,提示LMP7和LMP2两亚基的个体基因调节机制不同.

    作者:李珍;罗玉凤;曹金伶;郭春岚;王鸿琳;肖镜琏;张洁;张丁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三氯醋酸-丙酮沉淀法用于骨组织蛋白的提取

    目的 探讨三氯醋酸-丙酮沉淀法提取骨组织蛋白的可行性和效率.方法 采用盐酸脱钙法和三氯醋酸-丙酮沉淀法,分别用于骨组织蛋白的提取,并对两种方法的提取效率进行对比.结果 三氯醋酸-丙酮沉淀法可获得较高的骨蛋白提取率,与盐酸脱钙法相比,分子条带分布范围相近,且不受骨髓造血组织影响.结论 三氯醋酸-丙酮沉淀法可以用于骨组织蛋白质组的研究.

    作者:崔永锋;杨贞;朱宝华;肖鲁伟;童培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多排螺旋CT在腘动脉陷迫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多排螺旋 CT 在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经手术探查明确诊断 PAES 的10 例患者共 13 条肢体的诊断与治疗.3例(30.0%)为双侧 PAES.结果 11 条肢体首诊时腘动脉已发生闭塞(84.6%).体位变化检查、彩超和造影诊断 PAES阳性率15.4%.螺旋CT诊断PAES的阳性率为100%.术中探查显示,Ⅰ型2例(15.4%)、Ⅱ型5例(38.5%)、Ⅲ型4例(30.8%),Ⅴ型2例(15.4%).单纯行腘动脉松解术 2 例,行腘动脉松解、血栓内膜剥脱、补片成型术8例,行置管溶栓、腘动脉松解术3例.随访时间4~33 个月,中位随访时间 22 个月,1期通畅率92.3%(12/13),累计通畅率100%(13/13),救肢率100%.结论 体位变化检查、彩超和动脉造影对已经闭塞的 PAES 诊断有一定局限性,螺旋 CT 对PAES的诊断和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巍巍;刘昌伟;李拥军;刘暴;叶炜;曾嵘;宋小军;陈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应用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全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解剖及功能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重度盆腔器官脱垂行全盆底重建术的临床资料,通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评价解剖疗效,生活质量问卷评价功能疗效,分析性生活问卷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手术由相同医师完成,未发生膀胱、直肠、大血管损伤,无输血病例.手术时间(63±19)min(40~100min),出血(143±72)ml(50~300ml).除1例术后尿潴留外,其余均1~2 d恢复自主排尿.3例(14.3%)术后病率.3例(14.3%)网片侵蚀.12例有性生活者,术后新发性交痛及性交困难各2例.新发压力性尿失禁及膀胱过度活动症各1例.评分显示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P=0.000),而性生活质量降低(P=0.044).解剖治愈率95.2%(20/21),患者主观满意度85.7%(18/21).结论 全盆底重建术用于纠正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手术安全、解剖恢复率高、功能恢复不及解剖恢复.网片侵蚀、新发下尿路症状、性交痛及性交困难等并发症不容忽视.

    作者:刘小春;朱兰;郎景和;史宏晖;龚晓明;李琳;范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蛋白-2基因的测序分析

    目的 在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进行测序分析,寻找新的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蛋白-2基因序列变异.方法 选择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4例,抽取静脉血提取DNA.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94例样本的外显子区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检测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蛋白.2基因变异情况.结果 94例样本共检测出13个变异位点,包括5个常见变异和8个新发现变异位点,其中启动子区变异7个,内含子2个,外显子1和外显子5各检出1个新的错义突变(K18N和Y178C);-638A>G、-395G>C、1891-1892TC I/D和2971G>C以及-43A>T和2297A>G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关系(r<'2>>10.8).结论 RGS2基因在新疆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中检出的变异位点及频率存在种族特异性,外显子区的错义突变频率较低,是否影响血压调节需进一步的功能验证.

    作者:张菊红;李南方;严治涛;姚晓光;王红梅;张德莲;王新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同种异体新鲜半月板与骨软骨联合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效果观察

    半月板是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吸收震荡、传递负荷,损伤后将发生关节软骨退变、剥脱、软骨下骨硬化,终导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2].胫骨平台骨折多合并半月板损伤,常并发严重的创伤性骨关节炎[3],终需行人工关节置换.

    作者:周预;刘玉杰;赵斌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鞍区曲霉菌病一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7岁,因垂体瘤术后3年,间断发热、进行性视力下降3个月入院.患者3年前因手足麻木行头部核磁共振 (magnetic resonance,MR)发现垂体无功能大腺瘤,并行经单鼻蝶垂体无功能大腺瘤切除及鞍底重建术,术后曾有脑脊液鼻漏.

    作者:阳洪波;潘慧;王任直;于淼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垂体肿瘤的长期随访治疗及人文关怀

    垂体瘤作为一种颅内肿瘤,由于近年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其新发病例有升高的趋势.目前常见的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本文主要探讨长期治疗和随访在非手术治疗的垂体瘤患者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垂体瘤预后的影响.同时,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患者的治疗不应该仅停留在对疾病的生物学治疗,更应该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以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杜函泽;李康;朱惠娟;杜红伟;潘慧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垂体下丘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目前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及PET/CT在临床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垂体下丘脑作为神经内分泌组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PET作为功能影像方法在垂体下丘脑疾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综述PET技术在垂体下丘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胡慧颖;潘慧;程欣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在库欣病诊断和术前定位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8>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ET)/CT在库欣病定性和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2 例经口鼻蝶窦垂体腺瘤切除后病理证实为库欣病患者,术前行<'18> FDG PET/CT躯干和脑显像,同期行鞍区核磁共振成像 (MRI)和奥曲肽全身显像,6例行岩下窦静脉取血 (IPSS).结果 12 例PET/CT 躯干显像均未见异常,脑显像对垂体病变诊断的阳性率为91.6%(11/12),MRI对垂体病变诊断的阳性率为66.7%(8/12),6例IPSS 中5例定位为垂体,定侧准确率为50%(3/6).结论 <'18>FDG PET/CT躯干显像可协助除外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而脑显像对库欣病定位的准确率明显高于MRI,尤其对MRI检查阴性和IPSS无法定位患者的术前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欣;崔瑞雪;潘慧;袁涛;朱惠娟;李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垂体腺瘤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对垂体腺瘤的发生机制有了新的认识.目前认为垂体腺瘤的发生与基因突变、生长因子、细胞受体、转录因子和细胞信号通路等有关.

    作者:姚勇;代从新;王任直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和特发性矮小症的安全性问题

    重组人生长激素的安全性总体较好,但也有少量不良反应出现,如水钠潴留、良性颅内高压、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继发肿瘤发生的危险性升高、脊柱侧凸、股骨头滑脱等,但总体发生率较低.

    作者:舒畅;潘慧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