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6%羟乙基淀粉(130/0.4)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10月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AIMI患者72例,完全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各36例。Ⅰ组用6%羟乙基淀粉(130/0.4)早期液体复苏,Ⅱ组用平衡盐溶液(1.86%乳酸钠溶液和复方氯化钠溶液之比为1∶2)行早期液体复苏。另选择同期医院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36例)。比较Ⅰ组、Ⅱ组液体复苏前及复苏后2~3 h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Ⅰ组和Ⅱ组复苏前全血高切黏度[(6.8±0.8)、(6.7±1.0)mPa? s]、全血低切黏度[(16.4±5.6)、(16.9±6.2)mPa? s]、红细胞聚集指数[(7.8±1.4)、(7.7±1.6)]、纤维蛋白原[(5.16±1.13)、(5.08±1.21)g/L]、血小板聚集率[(59±16)%、(58±16)%]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4.5±0.8)mPa? s、(11.3±3.9)mPa? s、(4.1±0.7)、(3.25±0.41)g/L、(30±11)%](均P<0.01),复苏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复苏后全血高切黏度[(4.9±0.6)mPa? s]、全血低切黏度[(13.0±3.4)mPa? s]、红细胞聚集指数[(3.1±1.0)]、血小板聚集率[(33±11)%]均低于本组复苏前和Ⅱ组复苏后[(5.6±0.6)mPa? s、(14.2±2.7)mPa? s、(4.9±1.4)、(41±13)%](P<0.05或P<0.01)。结论6%羟乙基淀粉(130/0.4)对AIMI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改善优于平衡盐溶液。
作者:赵俊平;张祖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类风湿关节炎( RA)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据统计,世界范围内RA发病率为0.5%~1.0%,部分地区高达5%[1]。其主要特点是慢性、对称性、进行性多关节炎,表现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滑膜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袭,关节结构的破坏等,并会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性损伤[2],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破坏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3],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其并发症包括胸膜炎、心包炎、脉管炎等,严重的可能会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4],并可导致死亡,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5]。该病发病的广泛性和危害性,迫切地要求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特别是根本的分子机制上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本文从分子水平上对近年来RA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述。
作者:莫丹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AAPs)是目前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药物[1],但研究发现这类药物会增加患者代谢综合征( MS)的发生率[2]。 MS包括糖耐量减低、糖尿病、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脂代谢异常及高血压[3-4]。 MS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及脑卒中的患病率及死亡风险是无 MS者的2~3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5-6]。所以AAP所致药源性MS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7]。目前AAPs所致MS相关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发现,AAPs影响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REBP是一条重要脂代谢信号传导途径,调控胆固醇、脂肪酸生物合成和转运,其不恰当表达将引起MS[8], AAPs对SREBP系统的影响可能是药源性MS的相关机制之一。本研究综述AAPs,SREBP与药源性MS的关系。
作者:杨琳;徐一峰;陈剑华;施慎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男,60岁,因“四肢麻木、双下肢无力2个月余,走路不稳1个月余”于2013年4月1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出现四肢远端麻木感,逐渐波及双上肢肘部、双下肢膝部,伴双上肢肘部、双下肢膝部以下痛觉、冷热觉过敏,双下肢乏力,但尚能行走。入院前1个月患者出现双下肢行走困难,踩棉花感,于当地医院查同型半胱氨酸( Hcy )108μmol/L(0~20μmol/L),行维生素B1、B6、B12口服治疗,病情未再进展。近2年来自觉近期记忆力及反应力下降。既往慢性胃炎病史20余年,每次胃病发作时进食少、不食肉类,此次发病前20 d曾因慢性胃炎入外院治疗,胃镜结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入院查体:四肢皮肤干燥、脱屑。神清语利,理解力、反应力、近期记忆力下降,计算力、定向力未见明显异常;颅神经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近端肌力Ⅳ+级,双下肢远端肌力Ⅴ级,双侧T12椎体水平以下振动觉减弱、位置觉消失,双上肢指鼻试验稳准,双下肢跟膝胫试验欠稳准,双侧反击征(+),四肢腱反射消失,双侧Babinski征(+)、Romberg征(+);心肺听诊正常。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尿便常规、脑脊液常规、血肝肾功能、叶酸水平正常,维生素 B12186 ng/L (180~914 ng/L),Hcy 79.1μmol/L,抗胃壁细胞抗体(PCA)(IgG型)1︰320,人抗内因子抗体( IFA)(+)。肌电图:双下肢周围神经源性损害,双胫神经H波潜伏期延长,左胫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18分,智力减退。头颅MRI提示轻度脑白质变性,颈椎MRI提示C3~7、T1~2椎体水平脊髓后部中线两侧纵行条状异常信号,未见明确强化(图1)。初步诊断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SCD )。患者经过大剂量维生素B12肌内注射、叶酸口服及营养神经治疗后行走不稳明显好转,可扶拐缓慢行走。出院后继续上述治疗,14 d后电话随访,可脱拐行走。
作者:陆慧;笪宇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男,43岁。因“左手外伤术后2 d”于2012年5月26日入院。既往无药物、食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78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10/75 mmHg(1 mmHg=0.133 kPa)。 X线片(2012年5月24日外院)示:左手第2掌骨基底部骨折,骨折端成角畸形,软组织影紊乱。诊断:左手第2掌骨骨折术后;左手食指伸肌腱开放断裂术后;左手指神经修复术后。暂予抗感染、活血及神经营养等对症治疗,之前无不适。2012年6月3日加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20507)20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2012年6月4日遵医嘱继续静脉输液,30 min后患者诉出现左手皮疹并伴瘙痒,体格检查见左手背散在红色片状皮疹[(1 cm ×0.5 cm)/个],立即停药,给予马来酸氯苯那敏片4 mg口服,含酚炉甘石洗剂外用抗过敏治疗。2012年6月5日患者症状好转,皮疹消退。患者首次应用本品无不适,第2天继续静脉滴注,30 min后出现皮疹、瘙痒等皮肤过敏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发展与用药有合理的时间相关性,在停药、抗过敏、止痒治疗后,过敏症状消失。基本可以确定为丹参多酚酸盐所致皮肤过敏反应。
作者:孔飞飞;沈洁;郭良君;褚冬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男,56岁,肝癌放射介入术后。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5.9℃,脉搏67次/min,血压115/70 mmHg(1 mm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右肋下约5 cm,肝区叩痛(+)。入院查心电图正常,血常规:WBC 3.1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469,RBC 4.26×109/L,血红蛋白132 g/L, PLT 93×109/L。于2013年8月10日9:00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100μg 入液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治疗粒细胞减少。9∶35患者感发热、乏力,无头痛、恶心等不适,患者未在意;9:40患者出现口渴,起身欲喝水时突然出现晕厥,家属即将其平卧并呼叫医生。此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药结束并更换其他药物。当时患者意识不清、面色灰白,头部出冷汗,测体温正常,血压104/62 mmHg,脉搏57次/min;症状持续时间约1 min后,患者面色逐渐恢复,意识转清,发热、乏力感消失。患者述昨日应用上述药物,在用药结束时曾出现发热、乏力、头晕不适,但程度较轻,更换药物后上述症状即消失,未在意。
作者:李惠云;张文静;贾荣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女,61岁,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治疗,无药物过敏史,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且稳定,准备出院时,突然着凉出现咳嗽、咯痰,并加重伴发热,体温37.6℃,肺部轻度感染。给予注射用头孢呋辛钠1.5 g抗感染治疗,痰热清注射液(上海凯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210304)2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治疗,连续使用3 d患者无任何不适。咳嗽、咯痰较前症状好转,已无发热。第4天,患者家属反映加用头注射用孢呋辛和痰热清注射液治疗2d后发现患者较以往发困、嗜睡,输液后2h症状加重,开始未在意,近2d睡眠时间又见增多,医生考虑可能是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所致,停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单用痰热清注射液。进一步观察发现患者困倦症状未见减轻,立即停用痰热情注射液,未作任何处理,停药后次日患者困倦症状减轻,3 d后症状消失,提示该患者所发生的嗜睡症状可能与使用痰热清有关。
作者:赵喜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男,56岁,因“腹痛腹泻伴心悸1 d”入院,于2012年11月24日下午6时许食用南瓜叶后逐渐出现腹痛腹泻,解黄色稀便,量中,无里急后重感,于当晚到铜鼓县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按急性胃肠炎治疗,未见好转,且出现心悸、头昏及胸闷,再次到本院就诊,收入住院。入院查体:体温36.7℃,呼吸频率21次/min,脉搏90次/min,血压110/65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痛苦表情,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呼吸稍促,未及干湿啰音,心率90次/min,律齐,腹平软,剑突下压痛阳性,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活跃。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4.8×109/L,中性粒细胞0.92,血红蛋白184 g/L,血小板105×109/L;肾功能:肌酐16.8 mmol/L;电解质:正常;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125.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83 U/L;心肌酶学:肌酸激酶447.2 U/L,肌酸激酶同工酶28.6 U/L;大便常规:潜血+++,白细胞+;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抽静脉血呈紫黑色,在空气中振摇仍不变色,放置5~6h 后才变红色。入院诊断:食物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入院后,静脉给予阿拓莫兰护肝,奥美拉唑护胃,由于本院无美蓝,故予维生素C5 g静脉滴注,每日1次。患者症状体征逐渐消失,2012年11月30日复查血常规、心肌酶学、肾功能、大便常规均正常;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92.3 U/L,天冬氨酸转氨酶72 U/L。患者要求出院,劝阻无效,嘱其1周后复查肝功能。
作者:钟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女,16岁。因面部畸形要求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来我科就诊。既往有多饮、多尿史14年,饮水量6000~8000 ml/d,尿量5000~6000 ml/d。发育迟缓,身高约1.3 m,左侧颅骨缺损。专科检查见患者左右面部不对称,左侧下颌角处较对侧肥大,左侧眼角斜向外下方,双侧眼球稍向前突,口腔内检查发现左侧上颌第一磨牙缺失,左侧上颌第一前磨牙残冠,右侧上颌中切牙残冠,左侧上中切牙远中唇侧扭转,双侧上颌第二磨牙部分萌出,左侧下颌第一磨牙残根,右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左侧后牙开合。全齿及下颌骨曲面断层X线片示右侧下颌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根尖下方可见一圆形的暗影,左侧下颌体骨质增生,下颌升支短(图1)。颅脑CT片见左侧颅骨呈圆形缺损,边缘不规则,直径约4 cm。颅骨病损穿刺活检诊断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正颌外科医师、神经内科医师及正畸科医师会诊认为暂不考虑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先由神经内科治疗,控制尿量及饮水量,促进患者全身生长发育,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简单正畸治疗排齐牙列,轻微调整局部咬?关系。
作者:刘冠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男,88岁。因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于2013年5月16日入院。入院后双下肢、阴囊部重度水肿,尿少,伴有喘息,端坐位。医嘱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多巴胺20 mg、呋塞米60 mg、氨茶碱0.25 mg 输液泵静脉滴注10 ml/h,于下午13∶00开始,中途护士巡视病房,未发现异常。19∶00夜班护士巡视病房发现剩余药液变为茶色,量约40 ml。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值班医生,严密观察病情,心电监测示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无其他不适主诉。为证实颜色逐渐变为茶色现象,24℃温度下用5%葡萄糖注射液分别与3种药物不同组合配伍,试验结果见表1。
作者:李井娜;杨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在重症肝病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5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重症肝病科的18例特殊感染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增强手消毒的意识、提高护士自我管理能力,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病房环境和医疗仪器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对特殊感染患者的护理等,防止医院感染扩展。结果18例特殊感染肝病患者中,9例(50.0%)痰涂片培养阳性呼吸道感染患者治愈7例(38.9%);4例(22.2%)尿液培养阳性泌尿生殖系感染的患者经治疗均治愈;3例(16.7%)便培养阳性消化道感染患者经治疗后消化道感染得到控制;1例(5.6%)血培养阳性患者经治疗、复查血培养阴性。18例特殊感染患者的病菌无1例传播给其他住院患者,无一例造成院内感染的发生。结论通过强化对特殊感染患者采取规范操作流程及消毒隔离等有效护理措施,可以大幅度地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孙焕芹;李莲惠;刘梦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心电现象是心脏电生理活动的产物。心电图包含着心脏生命活动、身心健康与疾病的重要信息,临床用途广泛,涉及医院各个科室,常用于疾病诊断、健康体检、麻醉监护、重症医学与远程医疗等现代医学与健康事业领域。心电图作为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辅助检查之一,是医学本科生诊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诊断学中的教学难点,是社区与全科医学培训的常见教学内容。正确判读心电图,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1]。如何更好地尽快让医学生掌握这项基本技能,培养合格的临床大夫,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带教工作中,笔者探索了心电图波形-间期-节律的系统分析和教学方法,改进了教学效果,现将体会和经验做一总结。
作者:郭成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北京市试行卫生管理专业技术职务的相关难点及应对策略。方法总结分析北京市2010年开始试行卫生管理研究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以来聘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工作中实行如下处理和解决办法:岗位性质确定为卫生管理研究岗位,申报范围限于在医疗机构管理岗位从事卫生管理研究工作的人员,考试尺度把握为“宽进严出”,设置严格的破格申报条件,设置其他专业技术职务转为卫生管理技术职务的原则。结果针对试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及时研究和请示使之得以不同程度处理和解决,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结论试行卫生管理研究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存在难点和问题,通过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及制定相应政策可以推进这项工作的进展。
作者:金春明;王宗;李建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