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1年19期文献
  • Rsa Ⅰ与Sma工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法的建立及其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建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Bsa Ⅰ、Sma Ⅰ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方法,对基因芯片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上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两位点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无相关关系.方法设计、合成两组寡核苷酸探针,使用3甲氧基氨基丙基硅烷、戊二醛等化学物质,实现探针与固相支持物玻片的连接.应用不对称PCR方法扩增Rsa Ⅰ、Sma Ⅰ多态性片段,在扩增体系中掺入荧光标记dUTP,获得被测片段的单链标记产物.对核酸杂交反应的温度、动力学和离子浓度变化进行研究,获得佳的杂交鉴别条件.对20名正常人,酶切法确定多态性基因型,再用寡核苷酸阵列法检测,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使用该方法对50例血栓病人进行检测,探讨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与vWF基因Rsa Ⅰ、Sma Ⅰ多态性的关系.结果寡核苷酸阵列法和酶切法对20例标本检测的符合率为100%;血栓病人与正常人Bsa Ⅰ、Sma Ⅰ两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GG、GA、AA和CC、CT、TF分别为4.0%、12.0%、84.0%和24.0%、44.0%、32.0%,正常人分别为1.4%、11.8%、86.8%和8.8%、57.4%、33.8%,血栓病人等位基因频率G、A和C、T分别为10.0%、90.0%和46.0%、54.0%,正常人分别为7.4%、92.6%和37.5%、62.5%,血栓病人与正常人之间两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vWF基因RsaⅠ、Sma Ⅰ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方法,为基因芯片技术在SNP检测上的应用提供依据.未获明确证据表明Rsa Ⅰ、Sma Ⅰ多态性与血栓的发生有关.

    作者:戴克胜;赵雨杰;王宏;高维强;王迎春;阮长耿 刊期: 2001年第19期

  • 18氟标记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FDG PE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82例经病理证实的NSCLC患者胸部CT扫描、全身ⅡG PET显像和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NSCLC患者肺部病灶及转移灶部位FDG摄取均增高.FDG PET对预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94.4%,特异性为100%;对探测胸外转移灶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T.42例患者手术治疗的结果证实,FDG PET对NSCLC的分期准确性达95.2%.经全身FDG PET显像,82例患者中37例(45.1%)的CT分期得到改变,为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结论 FDG PET在NSCLC的术前分期方面优于CT等常规检查,但在精确定位方面仍然需要结合解剖显像技术.

    作者:管一晖;何胜利;董竞成;左传涛;赵军;刘永昌;林祥通 刊期: 2001年第19期

  • 面神经颅内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面神经颅内段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应用10%甲醛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漂白干颅骨10例20侧.结合侧方手术入路对面神经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面神经颅内段分为五段,即脑桥小脑角段、内耳道段、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脑桥小脑角段和内耳道段与位听神经伴行;迷路段短细,约3.8mm±0.7 mm长;鼓室段与骨迷路和中耳关系密切;乳突段长约15.5mm±1.9mm,经茎乳孔出颅.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中可利用第四脑室脉络丛定位面神经脑干端;经岩前人路中可利用弓状隆起和岩浅大神经定位面神经内耳道段和迷路段:部分鼓室段骨壁缺如,面神经直接裸露在岩骨表面;外半规管至二腹肌嵴前端是面神经乳突段的标志线.

    作者:贾旺;于春江;王凤梅;陈菲 刊期: 2001年第19期

  • 中枢性尿崩症408例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中枢性尿崩症(CDI)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1956~2000年所收治的408例中枢性尿崩症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包括113例鞍区肿瘤导致的CDI患者,并对初诊时不能明确病因诊断的35例CDI患者进行了3个月~16年的随访.结果在儿童青少年时期CDI的发病多在8~12岁,在成人CDI的发病多在25~35岁之间;CDI病因中特发性尿崩症占52%,儿童青少年时期鞍区肿瘤占33%,其中以生殖细胞瘤为主,占65%;而成年人鞍区肿瘤占22%,并且外伤导致的CDI占11%,明显高于儿童时期(占5%);组织细胞增生症均发生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占3%;伴有生长迟缓或生长速度下降的GH缺乏,是诊断鞍区肿瘤导致的CDI的独立危险因素;CDI患者无明显诱因症状突然缓解,是CDI病情加重的提示性征象;鞍区薄层MRd检查是CDI病因诊断有价值的检查手段,对于初诊不能明确病因的CDI患者,应该3~6个月复查MRI.结论有86%的患者在2年随访期内得到明确的病因诊断;除肿瘤之外的CDI患者只要进行激素的替代治疗,预后良好,几乎不会因CDI而死亡;放射治疗是治疗鞍区生殖细胞瘤有效的方法,采用正规的放射治疗或加手术均可使CDI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达到80%以上.

    作者:顾锋;金自孟;张殿喜;邓洁英;史轶蘩 刊期: 2001年第19期

  • 间盘源性腹股沟痛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间盘源性腹股沟痛的发生机制.方法取成年Wistar大鼠21只,随机分为保留腰椎旁交感干组、切断腰椎旁交感干组及自身对照(切断右侧腰椎旁交感干,保留左侧腰椎旁交感干)组,每组7只.分别于L5~L6椎间盘右后侧壁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48h后取双侧L1、L2脊神经节制片,观察脊神经节内HRP标记细胞及切除腰椎旁交感干对HRP标记细胞数的影响.另取成年Wistar大鼠7只,其注药、取材、制片等步骤均与上述保留腰椎旁交感干组动物相同.切片应用HRP与免疫细胞化学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相结合的方法相结合法显色,确定HRP标记细胞的性质.结果各组大鼠双侧L1、L2脊神经节中均发现HRP标记细胞.HRP标记细胞数组间对照(保留交感干组为22.5±7.1~29.3±9.7,切断交感干组为12.9±5.1~13.3±4.9,P<0.01)和自身对照(保留交感干侧为24.8±6.7、30.6±8.4,切断交感干侧为15.8±4.4、14.5±4.1,P<0.01)结果均表明,当切断腰椎旁交感干后,脊神经节内HRP标记细胞数明显减少.免疫细胞化学实验观察到双侧L1、L2脊神经节内有HRP和SP双标细胞.结论间盘源性腹股沟痛主要是经交感神经传递、累及L1与L2神经前支节段性支配区的牵涉痛.

    作者:姚猛;石作为;孙崇毅 刊期: 2001年第19期

  • 体重指数过低与总死亡率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与全死因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对1984~1986和1992年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的江苏省金坛县农民3 204人(男1457人,女1 747人)随访,采用COX回归估计体重过低对全死因死亡率的相对危险性(Relative Risk,RR).结果平均随访12.40年,共死亡307例(男187例,女10例);不同体重指数组间死亡粗率差异显著;以BMI 18.5~24.9 kg/m2为参考组,体重过低(BMI<18.5 kg/m2)组总死亡率的RR为1.58(95%CI 1.16~2.14);吸烟和收缩压升高也是增加总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排除随访早期5年内因肿瘤死亡的45例后,体重过低组总死亡率的RR仍达1.49(95%CI 1.07~2.07).结论体重过低是增加总死亡率的危险因素,不能完全以吸烟、亚临床肿瘤的混杂效应来解释.

    作者:钱卫冲;郭剑涛;张文生;钱荣富;吕锁章;张仕清;王震震;杜福昌;王海燕 刊期: 2001年第19期

  • 奥曲肽抑制肝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在体外、体内对肝癌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DNA末端原位标记染色(TUNEL)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奥曲肽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生长影响及凋亡的诱导作用.利用SMMC-7721肝癌细胞株建立裸鼠肝癌原位种植瘤模型,实验组皮下注射奥曲肽100μg@kg-1@d-1;对照组予生理盐水20μg@d-1;共给药8周.结果培养细胞经不同浓度的奥曲肽作用48h后,对肝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肝癌细胞3H-TdR掺入值与奥曲肽的浓度呈负相关(r=-0.97,P<0.01).TUNUL显示,1×10-6mol/L的奥曲肽作用24h后,肝癌细胞凋亡率为15.2%±2.4%;流式细胞检测可见明显的凋亡峰.奥曲肽治疗组裸鼠肝癌原位种植瘤重量明显低于对照组(0.27±0.05vs 0.85±0.37,P<0.01).结论体内及体外实验表明,奥曲肽能有效抑制肝癌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癌细胞DNA合成及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王春晖;唐承薇;汤丽平 刊期: 2001年第19期

  • 乙型肝炎病毒DNA转染与鸭乙型肝炎病毒DNA感染原代鸭肝细胞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HBV DNA复制和表达的跨种属特异性,为HBV DNA转染跨种属原代肝细胞模型的建立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分离培养原代鸭肝细胞(PDH),电转线性HBV DNA(转染组,1.19×1012拷贝/1×107PDH)或急性感染DHBV(感染组,4×108病毒颗粒/1×107PDH),分别于转染/感染后l d、3 d、5 d等时点检测PDH培养上清或裂解液中HBsAg、HBeAg与DHBsAg(采用IMX系统或ELISA检测);并采用Dot Blotting检测PDH裂解液中总HBV DNA.于转染/感染后2 d提取PDH总DNA采用Southem Blotting分析HBV DNA与DHBV复制型式.以单纯电击或未感染的PDH为对照组.结果转染后1 d、3 d和5 d各时点转染组PDH裂解液中HBsAg分别为15.24、14.55和5.13(P/N值,阳性≥2.1),HBeAg均为阴性;PDH培养上清中HBsAg与HBeAg均阴性;感染组各时点PDH上清中DHBsAg分别为14.6、31.53、34.73(S/N值,阳性≥2.1);上述各项指标于对照组均为阴性.Dot Blotting显示转染组与感染组PDH各时点的裂解液中HBV DNA与DHBV DNA均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Southern Blot分析显示:转染组HBV DNA与感染组DHBV均为游离复制型,可见4.0kb以下分子涂抹带,包括rcDNA、cccDNA(scDNA)和ssDNA等复制中间体;未见整合型HBV DNA-高分子区(4~24kg)涂抹带.结论HBVDNA在PDH中的复制和表达与DHBV感染组相似,可能为肝细胞内环境依赖性,无严格种属特异性限制.

    作者:姚云清;唐霓;黄爱龙;王波;张定凤 刊期: 2001年第19期

  • α1-抗糜蛋白酶信号肽基因及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α1-抗糜蛋白酶(AACT)信号肽基因多态、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与帕金森病(PD)发病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在64例PD患者、101例健康老人对照中观察AACT信号肽基因多态、ApoE基因多态的分布,并通过比值比(0R)对AACT多态、ApoE多态与PD作相关分析.结果(1)PD患者与正常老人间不存在AACT各等位基因多态分布的差异(x2=0.83 P=0.363>0.05),但PD患者AACT-AA纯合子基因型与PD正关联(OR=2.68,x2=4.31P=0.038<0.05).(2)ApoE基因多态性与PD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等位基因:x2=2.85 P=0.241>0.05;基因型:x2=9.25P=0.099>0.05).(3)非ApoEε4型AACT-AT杂合子基因型与PD负关联(OR=0.47,x2=4.10 P=0.043<0.05).(4)AACT-AT杂合子型PD与ApoEε4等位基因正关联(OR=3.26,x2=5.53 P=0.019<0.05).结论AACT-AA纯合子基因型、AApoEε4型AACT-AT杂合子基因型均可能是PD发病的风险因子.

    作者:郝怡鑫;谢惠君;徐凌;吴奇涵;汪晓华;林大宇;汤国梅;任大明;郑惠民 刊期: 2001年第19期

  • 健康男性青年运动负荷试验的研究

    目的明确健康人运动时呼吸循环反应及运动前后血钾改变,寻找定量评价呼吸困难和求取无氧阈(AT)的方法.方法对43名健康青年男性进行了运动负荷试验,测定了气体代谢指标和动脉血钾,判定了勃氏分级指数(BS)和每分钟氧摄取量(VO2)的相关性,评价了5种气体代谢交换法求取的AT.结果死腔通气率静息时为0.28±0.05,大运动时为0.19±0.05,两者比较P<0.01,运动前后动脉血钾分别3.76 mmol/L±0.29mmol/L,4.10 mmol/L±0.38 mmol/L,两者比较P<0.01;BS与Vo2直线相关,得到BS斜率(BSS)等定量评价呼吸困难指标.不同方法求取的AT,ATvCo为1208ml/min±233ml/min,和与其比较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健康青年男性运208 ml/min 233 ml/min. ATVE和ATvzo与其比较具有一致性(P>0.05动中通气效率改善;运动后动脉血钾增高;运动中呼吸困难能够定量评价;应用每分钟二氧化碳呼出量(Vco2)、每分钟通气量(VE)、氧通气当量(VEO2)锐利增加形成拐点求取AT是合适的.

    作者:刘广杰;刘志;宋玉;刘刚;于润江 刊期: 2001年第19期

  • 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耐药的分子机制

    微生物耐药是包括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下称Hp)感染在内的许多微生物感染治疗中日益受到重视的问题.抗生素联合方案根除Hp,必须克服其耐药问题.在研究Hp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时,必须把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区分开.外部因素包括感染的程度、机体的免疫状态、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内部因素包括生物化学和遗传为基础的微生物耐药机制.通常,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是通过获得编码酶的遗传物质而产生.这些酶可使抗生素失活,外排抗生素增加或改变药物的靶位点.目前,发现大多数Hp菌株对抗生素耐药是突变引起的[1-5].对Hp菌株26695和J99的整个基因组序列分析,证实其缺乏抗生素耐药基因[6,7].关于Hp耐药株研究的报道已经越来越多,但主要集中在Hp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耐药的研究上,而重点涉及到分子机制的研究.本文就Hp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耐药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郑小丽;胡伏莲;王蔚虹 刊期: 2001年第19期

  • 双心耳切除对心脏分泌心钠素的影响

    心钠素或心房利钠因子(ANF)在调节心血管系统和稳定内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心脏不仅仅是循环系统中的一个动力器官,而且还具有内分泌的重要功能[1].作者观察了在人类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切除双心耳对心脏分泌心钠素的影响,着重研究术后血浆ANF的动态变化以及血浆ANF减少对机体产生的后果.本研究在获得医院学术委员会的许可和病人家属的同意、签定知情同意书后完成.

    作者:何忠良;陈如坤;张昌铭;许唯;徐世伟;陈芳;董爱强;张赛;程海峰;范军强 刊期: 2001年第19期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意义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致畸性疾病,发病2年即可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1].现行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线检查以及类风湿因子(RF)检测,符合此标准时病人常已出现骨关节破坏,加之RF缺乏特异性,都不利于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因此临床需要能用于RA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指标.自从证实抗核周因子(APF)是RA的特异性抗体并可在疾病早期出现后,又陆续发现抗角蛋白抗体(AKA)2-51、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cytokeratin filamentaggregating protein,filaggdn)抗体(AFA)[6]以及抗Sa抗体[7],这些都对诊断RA具有高度特异性,都可在疾病早期出现.新近认为上述抗体在化学结构上具有相关性,它们的表位都含有瓜氨酸,故称之为瓜氨酸相关自身免疫系统[8].此系统可能在RA的发病及发展中起作用.2000年,国外首次报道根据filaggrin的cDNA序列合成一条含瓜氨酸的环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可用于ELISA检测,并成功地在RA血清中检测出抗CCP抗体(anfi-CCP)[9].目前国外仅有数篇报道,国内尚无有关报道.我们以人工合成的CCP为底物,自行建立了ELISA方法,检测了RA病人血清中的抗CCP抗体.

    作者:艾脉兴;曾小峰;甘晓丹;史艳萍;邓学新;宋琴芳;吴庆军;唐福林 刊期: 2001年第19期

  • 第四届国际胃癌学术会议简介

    第四届国际胃癌学术会议2001年4月30日至5月2日,在美国纽约市召开,云集了35个国家、地区的胃癌基础、临床学者,交流论文近700篇,内容十分广泛.我国北京、上海、沈阳等地从事胃癌研究的学者参加了会议,较过去历届均多.在各种会议上做了交流.现将胃癌外科治疗有关内容择要简介如下.

    作者:陈峻青 刊期: 200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