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1年24期文献
  • 人类补体衰变加速因子对小鼠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人类补体衰变加速因子(DAF)在小鼠细胞表达后,对小鼠细胞抗人血清补体破坏的保护作用.方法用人DAFcDNA转染小鼠细胞使该基因在小鼠细胞中表达.再将此种小鼠细胞放入含正常人血清的培养基中孵育,观察小鼠细胞是否被破坏.结果转染人DAFcDNA并表达人DAF的小鼠细胞,在含人正常血清的培养基中孵育48 h后仍能存活并可以传代,而对照组的小鼠细胞孵育后在1~4 h 内迅速死亡.结论人类的DAF可以保护小鼠细胞不受补体的破坏.

    作者:赵玉千;李路江;付耀文;吴长利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临床耐受性试验

    目的评估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 )在人体内的安全性.观察其对血象、血小板聚集功能等的影响及注射后抗体产生情况.方法 27名正常人分为4 组,分别单次皮下注射rhTPO 0.25、0.5、1.0 μg/kg或2.0 μg/kg,5例化疗后急性白血病,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每日皮下注射rhTPO 1.0 μg/kg,连续7~14 d,动态观测血象、血小板聚集、血清生化指标和抗rhTPO抗体等.结果 27名正常人单次皮下注射rhTPO 后仅1例在给药后6 h体温一度至37.4℃;1例给药次日出现轻度乏力、纳差和思睡;1例出现一过性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血小板数约于给药后第14 d达高峰,与给药前相比,平均升高24%~52%,给药后21 d基本回落至基础水平.血小板升高时聚集功能无明显改变.7例血液肿瘤患者接受连续皮下注射rhTPO后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适反应;1例出现一过性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4例用药后血小板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1例给药后血清中检出一过性低滴度(1∶5)抗rhTPO抗体.结论 rhTPO单次皮下注射(0 . 25~2.0 μg/kg)和每日1次皮下注射(1.0 μg/kg,7~14 d)对人体是安全的,不良反应轻微.rhTPO具有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升血小板作用,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赵永强;姜杰玲;焦力;潘家琦;陈书长;王书杰;单渊东;沈悌;武永吉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未分化型鼻咽癌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未分化型鼻咽癌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对1990~2000年收治的149例病理类型为未分化型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按1992年福州鼻咽癌学术会议制定的分期标准分期,Ⅰ期4例,Ⅱ期33例,Ⅲ期73例,Ⅳ39例.治疗方案:单纯放疗78 例,诱导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加放疗32例,同步化疗加放疗39 例. 结果未分化型鼻咽癌占鼻咽癌总数的3.58%.149例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64.48%,无瘤生存率为60.35%, 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为77.05%,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为80.13%.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N分期及TNM分期.结论未分化型鼻咽癌是鼻咽癌中的一种少见型,N分期及TNM分期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以放疗为主的治疗方案, 对未分型鼻咽癌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梅;林色南;郑崴;邱素芳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人前列腺组织中雄激素受体亚型表达与基因克隆

    目的研究人前列腺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R)亚型的表达及其基因学基础.方法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泳和分子生物学基因克隆技术,对1例前例腺增生症(BPH)患者手术切除的前列腺组织中的AR亚型蛋白表达与AR亚型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在该例患者增生良性前列腺组织中,发现有3个AR亚型蛋白表达,并克隆出了1条有1 913个核苷酸组成的AR 亚型cDNA,命名为PHAR-1.GenBank登记号为:BankIT372205 AF324243.PHAR-1与GenBank中已登记的AR序列比较,有3段序列共961个核苷酸相同,有952个核苷酸组成的序列不同,显示了这条新的AR cDNA的同源性和特异性.结论同一组织标本的3个AR亚型蛋白表达并克隆1条AR cDNA基因的结果,提示AR亚型蛋白可能源于同一基因的不同起始密码子的转录作用.AR 亚型cDNA的克隆为研究AR亚型的调控与转录、AR亚型蛋白表达与前列腺增长,BPH与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筛选阻断与激活AR亚型基因的药物,探讨治疗前列腺癌的新策略奠定了基础.

    作者:夏术阶;王延军;唐孝达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恶性胸腹水和实体肿瘤患者多药耐药基因表达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相关基因表达对肿瘤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效果监测的指导意义;了解原发性乳腺癌多药耐药基因1(MDR1)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 mRNA共表达及其与临床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16例恶性胸腹水肿瘤细胞和102例实体肿瘤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mRNA的表达,以及其中84例乳腺癌MDR1和GST-π的mRNA共表达. 结果 (1)16例恶性胸腹水肿瘤细胞和18例实体肿瘤组织MDR1的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化疗效果的平均符合率为85.0%.(2)84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MDR1 mRNA表达的阳性率为79.8%,且中、高表达为33.3%;GST-π的阳性表达率33.3%,而中、高表达仅为 4.8%,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术前化疗组的MDR1 mRNA阳性率87.8%,与术前未化疗组的68.6% 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MDR1 mRNA表达阳性率在腋淋巴结转移组中为89. 1%,淋巴结无转移组中为 68.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术后有复发转移组中 GST-π mRNA阳性率为71.4%,与无复发转移组的20.6%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GST-π mRNA表达阳性率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组中,比ER、PR阴性组高,2 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 MDR1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化疗疗效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望作为肿瘤化疗疗效的一项监测指标;MDR1是乳腺癌的主要耐药机制;术前化疗可诱导MDR1 mRNA的表达;MDR1 和GST-π mRNA表达是乳腺癌有意义的预后指标,对于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冯玉梅;郝希山;毛慧生;刘洪隐;王立梅;谢广茹;王殿昌;李春海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环氧化酶异构酶在大鼠胃溃疡模型中的表达和活性变化

    目的观察环氧化酶异构酶COX-1和COX-2 在大鼠胃溃疡模型中的动态表达和活性变化.方法采用乙酸胃腔内注射方法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采集溃疡诱导后1 h~15 d的溃疡基底、边缘和正常胃组织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测定组织中COX-1和COX-2的 mRNA表达及蛋白质水平,采用测定组织匀浆液代谢花生四烯酸产生前列腺素E的能力的方法检测标本的总COX活性.结果溃疡诱导后溃疡基底的COX-2的mRNA和蛋白质在炎症期(6 h~3 d)高度诱导表达并且其蛋白质在溃疡愈合期(3~15 d)维持较高水平.COX-1的表达变化在溃疡诱导前后相对恒定.溃疡基底组织及溃疡边缘组织匀浆液随溃疡的愈合表现出更高的总COX 活性,而溃疡周围正常组织的COX活性变化不显著.结论在溃疡愈合期仍保持高水平表达和活性的COX(特别是COX-2)可能在损伤愈合和组织重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郭津生;古永亮;王吉耀;曹之宪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热休克蛋白90和糖皮质激素受体比例失衡对哮喘患者T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比例失调对T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同时观察地塞米松(Dex)对HSP90和G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哮喘患者和7例正常对照,利用格尔得霉素(GA)特异性阻断HSP90的作用, 造成功能性HSP90与 GR比例降低,用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仪计数凋亡细胞的方法,观察用Dex和GA处理的T细胞凋亡情况;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观察Dex和GA处理对哮喘T淋巴细胞HSP 90和GR mRNA 表达的影响.结果 Dex可明显诱导哮喘T淋巴细胞的凋亡(3 3 .8%±3.2% 比 23.2%±1.5%,P<0.01),GA对T淋巴细胞的凋亡无明显影响,却可阻断Dex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24.5%±6.0% 比 33.8%±3.2%, P<0.01);De x对正常人T淋巴细胞的凋亡有诱导作用,但其程度较弱(25.9%±3.5% 比 23.1%±1.5%, P<0.05).Dex可抑制哮喘患者T淋巴细胞HSP90和GR 的表达(分别为1.23±0.16比1.68±0.38 和 0.42±0.06比0.54±0.07, P 均<0.05),GA对 Dex的这一作用有阻断作用,但GA本身对HSP90和GR 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HSP90/GR 比例降低可影响Dex诱导的T细胞凋亡;Dex对哮喘患者GR和HSP90mRNA的表达有下调作用,而 Dex的这一作用可被GA所阻断.

    作者:钱小顺;朱元珏;许文兵;林耀广;李龙芸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红细胞分化相关因子1对人红白血病细胞珠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化相关因子(EDRF)1基因在人红白血病(HEL)细胞中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EDRF1真核正义和反义表达载体,转染HEL细胞并筛选稳定表达细胞克隆.然后利用Northern 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观察红系标志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应用凝胶阻滞电泳(EMSA)的方法观察红系转录因子DNA结合活性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相比,EDRF1过表达的HEL细胞中α-珠蛋白合成明显增加,EDRF1反义表达载体转染的HEL细胞中的α-、γ-珠蛋白合成下调,而红细胞生成素(EPOR)表达水平没有明显改变.红细胞特异的转录因子GATA-1和NF-E2 mRNA的表达在转染前后没有明显改变.GATA-1转录因子的DNA结合活性在反义表达载体转染的HEL细胞中受到明显的抑制,而红系核因子(NF-E)2的转录活性则没有明显的改变.结论EDRF1下调珠蛋白的合成是通过抑制红系特异的转录因子GATA-1的DNA结合活性实现的.

    作者:王敦成;沈倍奋;黎燕;李仝;王建安;赖春宁;施明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女性生殖道中新型致病支原体的分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我国妇女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患者中生殖道是否存在新型致病支原体( 穿通支原体、发酵支原体和梨支原体)的感染,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和正常人(各172例)的宫颈分泌物,接种在改良的SP-4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 . 阳性培养物用生化反应、协同凝集试验、代谢抑制试验、聚合酶链反应和DNA序列测定等方法进行鉴定. 结果从172例患者宫颈分泌物中分离到1株穿通支原体(0 .58%),2株发酵支原体(1.16%).从172名正常女性的宫颈分泌物中没有分离到相应的菌株.结论从病原学首次证实,南京地区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患者中存在穿通支原体、发酵支原体的感染.

    作者:任慕兰;赵季文;李海玲;华咏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前列腺癌组织中Ⅰ型与Ⅱ型5α-还原酶表达的意义

    目的研究两型5α-还原酶同工酶在人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及免疫组化方法,对1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取自尸体肾移植供体及全膀胱切除标本) 及15例前列腺癌组织中两型5α-还原酶的表达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研究.结果正常及前列腺癌组织中都存在着两型5α-还原酶mRNA及其酶蛋白的表达.Ⅰ型还原酶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 ,前列腺癌组织中Ⅱ型还原酶的表达相对较弱.Ⅰ型还原酶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期、分级及血清PSA水平存在正相关.结论Ⅰ型5α-还原酶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Ⅰ型5α-还原酶抑制剂或两型5α-还原酶的双重抑制剂可应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

    作者:叶烈夫;张元芳;方祖军;丁强;姚孟树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肿瘤内科治疗的原则及策略

    肿瘤内科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治疗恶性肿瘤的新的学科领域,包括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免疫和基因治疗以及中医中药治疗等,与外科手术及放射治疗相比,肿瘤内科学的历史显然较短,但近20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与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同样重要的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三大手段之一.

    作者:石远凯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第12例低热-胸痛-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II)

    本例的病历摘要见本卷第23期第1469页分析与讨论本例患者具有如下特征:(1)整个病程中,患者一般情况较好,呈良性经过.(2)尽管胸部C T示病变广泛累及双肺、纵隔、胸膜等多个部位,但患者除低热外,无其他结核中毒症状.旧结核菌素试验阴性 ,血沉正常. (3)左侧胸腔积液为淡黄色,具有逐渐吸收好转趋势. (4)病理报告互相矛盾,2次胸水涂片报告找到癌细胞,且免疫组化癌胚抗原染色示癌细胞阳性,但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病理报告为增殖性结核,未找到典型干酪样坏死灶和结核杆菌.

    作者:刘又宁;陈良安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蝲蛄致Haff病6例临床分析

    1924年夏秋,在波罗地海的Haff海滨出现急性中毒性肌肉病的流行,其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肌肉僵硬疼痛[1-3],无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发热和肝脾大[1],部分病人存在咖啡色尿,临床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数病人迅速恢复正常,仅个别严重者死亡.在此后9年内的同一季节和同一地区发现了大约1 000例病人,并发现这些病人均与吃淡水鱼有关,鱼的品种包括淡水鳕鱼、鳝鱼和梭子鱼.从1934年至今类似 Haff 病的描述还出现在瑞典和原苏联[4-6].2000年美国的Buchholz总结了6例进食水牛鱼导致的Haff病[5] ,但到目前,此病还没有在亚洲地区发病的报道.2000年8月上旬,在北京地区相继出现进食蛄引起的Haff 病患者,现对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

    作者:袁云;陈清棠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凋亡的诱导及机理的探讨

    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可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凋亡,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那么三氧化二砷对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又如何呢?本实验旨在探讨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株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作者:刘连新;姜洪池;朱安龙;周津;王秀琴;吴晻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热休克蛋白gp96的纯化及其对荷肝癌小鼠的治疗作用

    肿瘤的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有着立竿见影的作用,但肿瘤的治愈率很难得到突破.疫苗能充分调动全身的免疫细胞及/或免疫分子,发挥抗肿瘤效应,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1] .近年来有研究证实热休克蛋白(HSP)具有抗肿瘤作用[2],我们用蛋白层析法及Wester n-印迹法分离并鉴定小鼠肝癌细胞H22的gp96,并以gp96免疫治疗Balb/c小鼠,观察其抗肿瘤效应.

    作者:杨威;曹春霞;潘承恩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残胃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六例

    残胃癌是胃手术后一种少见而严重的晚期并发病,国内外已有报道. 由于胃切除手术的广泛应用,及术后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病例的增加,残胃癌的发生率有日渐增高趋势.我院共收治残胃癌6例(均经病理证实),报道如下.

    作者:李平佑;毛维国;杨隆劭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应用负压活检枪进行肝肾及实质性肿块穿刺1155例

    我院应用福州梅生机电新技术开发研究所[闽药管械(试)字2000第20200050号]生产的自动负压活检枪共进行肝脏、肾脏及实质性肿块穿刺活检1 155例,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一、负压活检枪的结构与原理1.结构:包括专用穿刺针和自动负压器.专用穿刺针包括双峰外磨套管针和单峰内磨穿刺针.前者用来穿刺皮肤,其结构特征为:套管针针孔呈双峰双斜面状,双峰相互对应,针峰锋刃由针孔管壁外侧面磨制,针孔锋刃锐利,针孔口径上下相等,套管针内设有穿刺针芯.后者用来穿刺组织,其结构特征为:穿刺针孔呈单峰单斜面状,针峰锋刃由针孔管壁内侧面磨制,针孔锋刃锐利,针孔口径上小下大,呈喇叭状,取得的组织较粗,穿刺针内不设针芯,配有短内芯1个.套管针及穿刺针均采用不锈钢制作,穿刺肾组织、实质性肿块时,套管针为20号,穿刺针为16号.穿刺肝组织时,套管针为18号,穿刺针为14号.

    作者:陈建;陈新民;谢福安;高信祥;庄永泽;余英豪;余自华;郑智勇;马继民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全国肿瘤耐药与肿瘤化疗药物临床应用学术会议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的全国肿瘤耐药与肿瘤化疗药物临床应用学术会议,2001年9月20~25日在海口市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412篇,来自全国各地的18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振义教授,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郝希山教授,本刊编委、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教授,本刊编委、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科主任廖美琳教授,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管忠震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基础部部长杨纯正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陈赛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冯奉仪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林洪生教授,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何友兼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朱平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刘云鹏教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徐健民教授等出席会议并作专题学术报告.

    作者: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袁桂清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

    中心静脉插管是危重病抢救中的重要有创诊疗措施之一.美国住院患者每年消耗中心静脉插管700万根,发生医院获得性血行性感染20~40万例,其中85%~90% 与血管内装置尤其是中心静脉插管有关.约50%的ICU危重病患者有中心静脉插管,其中25%的导管有微生物定居.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的发生率为2.8~12.8例/1 000导管留置天,且显著影响患者的罹患率、病死率和医疗费用.

    作者:杜斌 刊期: 2001年第24期

  • 巨大输卵管囊肿一例

    患者,女性,12岁,因腹部明显隆起1年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腹腔囊肿收入院,入院前无明显不适症状。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

    作者:曾思务;孙卫红;张作峰;张学功 刊期: 2001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