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建立中国人腓骨肌萎缩症(CMT)基因诊断的方法。方法 分别应用PCR-双酶切、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或PCR直接测序等方法对32个确诊的CMT家系进行了PMP22、MPZ、Cx32等致病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 21.9%的CMT家系患者有Cx32、MPZ和PMP22基因的突变。PCR-SSCP检测到10个家系有异常泳带,经PCR测序证实有5个为多态;另5个为与疾病相关的致病的点突变,即4个Cx32 和1个MPZ基因的点突变。PCR-双酶切诊断了2个包含PMP22基因在内的大片段重复突变的CMT1A型家系。 PCR-DGGE仅1个家系患者有异常泳带,该结果也可经PCR-SSCP方法检出。结论 PCR-SSCP和PCR-双酶切可作为Cx32、MPZ、PMP22基因的点突变和CMT1A的大片段重复突变的初筛的方法,而PCR-DGGE方法用于Cx32基因的突变检测不理想,点突变应经DNA测序证实。
作者:萧剑锋;唐北沙;谢光洁;肖波;夏家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血管活性肽在血管再狭窄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在大鼠主动脉内皮球囊拉伤模型上,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及主动脉组织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肾上腺髓质素(Adm)含量以及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Ⅱ)含量,用3H-TdR掺入法和组织学分析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以及血管内膜/中膜面积比值。并在培养的VSMC上,采用3H-TdR掺入法研究血管活性肽对细胞增生的影响。采用RT-PCR法观察血管活性肽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WKY大鼠的主动脉和VSMC高血压相关基因-1(HRG-1)表达的影响。结果 术后10 d,血浆及主动脉ET达高峰,分别较对照组升高69%和124%(P<0.01);主动脉AⅡ含量升高80%(P<0.01)。应用ET抗血清或卡托普利可明显抑制血管损伤诱导的VSMC增殖和内膜增厚。血浆和主动脉CGRP水平在术后3 d升高64%和89%(P<0.01),术后10 d血浆和组织Adm分别升高129%和102%(P<0.01)。在体应用CGRP(25 μg/kg)可显著抑制血管损伤诱导的VSMC增殖和内膜增厚(抑制率分别为66%和79%,P<0.01)。ET和AⅡ抑制血管HRG-1表达,激活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CGRP和Adm诱导HRG-1表达,并抑制MAPK活性。结论 ET和AⅡ可促进损伤血管内膜增殖,而CGRP和Adm具有代偿性抗内膜增殖作用。ET、AⅡ、CGRP和Adm等血管活性肽可通过调节HRG-1表达和MAPK途径以调控VSMC增殖,影响损伤血管狭窄的形成。
作者:刘乃奎;陈光慧;王晓红;姚兴海;苏加林;李天昌;武旭东;张勇刚;汤健;唐朝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胶质瘤的体内侵袭和转移特性。方法 利用体外转染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移植模型,将携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pEGFP-N3质粒体外转染C6细胞,筛选能稳定表达GFP的瘤细胞克隆,并做流式细胞仪和电镜检测。将阳性转染和未转染瘤细胞以立体定向法植入SD大鼠脑实质内,建立大鼠移植瘤模型。4周后处死大鼠并作脑连续石蜡切片,相邻切片分别行苏木素-伊红(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显微镜(激发光波长为488 nm)检测。对移植瘤细胞行原代培养,以检测荧光基因在体内的保存情况。结果 阳性转染的C6瘤细胞的EGFP在大鼠脑内获得稳定表达,在荧光显微镜下较易于区分肿瘤与非肿瘤区,并能发现侵袭至远处的单个瘤细胞,其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优于HE染色或免疫组化方法。结论 GFP基因体外转染C6胶质瘤细胞并行大鼠脑内移植,是一种较好的研究脑胶质瘤侵袭性的体内实验模型。
作者:章翔;李侠;吴景文;高大宽;梁景文;刘先珍;王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将心脏解剖三节段概念引入二维超声心动图(2DE)诊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使2DE诊断复杂先心病简单化,条理化。方法 应用2DE对920例复杂先心病根据心脏解剖三节段概念进行分型诊断,822例心血管造影对照,584例手术证实。结果 根据心脏解剖三节段概念其中心房正位855例(包括89例永存左上腔静脉和31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心房反位53例、心房不定位12例;2组房室瓣开放747例、一侧房室瓣闭锁112例、一组共同房室瓣61例;心室右袢606例、心室左袢111例、单心室203例(包括24例双腔心);大动脉关系正常位304例(包括35例肺动脉闭锁)、大动脉右转位319例、大动脉左转位240例、大动脉正常位置关系镜向32例、永存动脉干25例。2DE诊断正确823例,总诊断准确率89.5%。结论 将心脏解剖三节段概念引入2DE诊断复杂先心病,对心脏逐节段分析可使诊断简单化,条理化,为心脏外科手术提供简单明确的诊断依据。
作者:侯传举;邓东安;张玉威;曾慧茹;王巧玲;邸继红;殷霞;朱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一种新型的CpG岛胞嘧啶甲基化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用亚硫酸氢钠处理DNA,再用链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对错配修复基因hMLH1启动子含CpG位点的靶序列进行扩增;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在部分变性温度下测定靶序列的保留时间,并与亚硫酸氢钠-酶切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用DHPLC对结肠癌细胞株RKO和胃癌细胞株PACM82的hMLH1启动子进行测定,发现RKO细胞PCR产物的保留时间明显长于PACM82细胞PCR产物的保留时间(6.7 min比6.2 min)。RKO细胞PCR产物保留时间的延长是亚硫酸氢钠处理后的模板中胞嘧啶和鸟嘌呤含量较PACM82高所致。从此结果分析,可以判断出RKO的hMLH1启动子已甲基化,而PACM82细胞未甲基化。此结果与酶切法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新方法可以快速检测CpG岛胞嘧啶甲基化。
作者:邓大君;邓国仁;吕有勇;周静;辛慧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视网膜脱离(RD)眼黄斑部光感受器细胞与光感受器后神经元细胞功能异常的情况。方法 120例RD患者128只眼的LERG被记录分析, 应用手提眼底镜式局部刺激器通过放大的瞳孔直视眼底监控固视状况,闪烁光频率31 Hz。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ERG的基波(1f)与二次谐波(2f)在RD眼振幅降低。1f的异常率在发病时间<1周组、1~周组、2~周组与4~周与8周以上组分别为15%、25%、47%、76%和91%,1f/2f的异常率为5%、14%、28%、64%和87%。随着发病时间的延迟, 2f的下降较1f更明显, 1f/2f呈升高趋势。在眼底镜下黄斑部脱离(48眼)与不脱离(80眼)两组中,1f与2f的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f在前组的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在后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 黄斑部脱离组的1f/2f比值升高(P<0.05)。手术后佳矫正视力与复位前的LERG振幅有显著相关。结论 RD眼的黄斑部光感受器细胞与光感受器后神经元的功能损害同时存在,RD伴黄斑脱离者的视网膜内层功能受损程度明显增加,RD眼的LERG振幅与解剖复位后的视功能恢复有显著相关。
作者:吴星伟;张皙;许迅;宫媛媛;孙勇;朱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克隆能与多种肿瘤细胞特异性地反应,且经核素标记已成功试用于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的临床显像的单克隆抗体(McAb)3H11的对应抗原,研究其表达分布。方法 在用McAb 3H11筛选胃癌细胞MGC 803 cDNA表达文库,获得一段阳性cDNA片段的基础上,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CE)获得对应抗原的全长cDNA。Northern blot研究表达分布。结果 McAb 3H11抗原cDNA长2.2 kb,主要分布于肿瘤组织。经序列比较在GenBank中无高度同源基因。同时在制备抗体的过程中发现McAb 3H11抗原在哺乳类体内免疫原性较低。结论 McAb 3H11对应抗原可能是哺乳动物胚胎生长的调节蛋白,在肿瘤中恢复表达,可能与细胞快速增殖和低分化相关。
作者:陈东海;马泓;吴健;寿成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 E波速度在负荷改变及缺血状态下的变化规律。方法 在犬应用脉冲波多普勒测量左室对照状态、负荷改变及缺血状态下二尖瓣瓣尖及瓣下1 cm及2 cm三个取样点的E波流速,各点心电图 R波顶峰至 E波顶峰的时间(R-E)变化,同时用心导管法测量左室松弛时间常数(T),分析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并了解与 T值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二尖瓣血流速度在左室内的衰减为非线性,与静息状态相比速度衰减幅度由25%增加到39%,二尖瓣血流时间指标R-E受负荷影响小,受缺血的影响显著与静息状态相比缺血状态下,R-E1从308 ms±54 ms延长至370 ms±74 ms(P<0.01),R-E2从318 ms±56 ms延长至397 ms±79 ms(P<0.01)。结论 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 E波速度受负荷改变影响、缺血可使其衰减加快。
作者:王磌;张运;张梅;张薇;王勇;邢艳秋;张园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深感有必要向临床医生提出要“肯于读书、善于读书”这一问题。首先,并非临床医生都肯读书。以英国某医院1999年的一个调查统计为例,1周内阅读专业文献不足15~60 min者占主治医生的30%,住院医生的15%,实习医生的75%。我国的情况恐怕更有不及。在临床工作中“吃老本”“想当然”“人云亦云”的情况相当普遍。“临床医学就是经验医学”是19世纪的陈旧观念。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发展,在20世纪中已逐渐纠正这种片面性。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时,更应自觉地摒弃这种陈旧的观念。作为一个好的临床医生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不善于结合临床经验去读书、去分析和总结,举一反三,不断提高,也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的。对此,吴阶平院士曾有一段精辟的阐述:“实践、思考、知识三者结合的重要性,我是在成长中逐渐体会到的……,如果三者的自然结合能尽早提高到‘自觉结合’则不仅成长速度可以大大提高,而且是可以无止境的”[1]。
作者:王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抗生素后效应(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这是抗生素对其作用靶细菌特有的效应。近年来,国外对PAE这一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PAE作为评价新抗生素药效动力学的重要参数。PAE理论可为临床设计更为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关于抗生素是如何引起PAE的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其学说之一是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抗生素与细菌靶位持续性结合,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从而使其靶位恢复正常功能及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延长[1];学说之二是应用抗生素后促进白细胞效应(PALE)[2]。它是指抗生素与细菌接触后,菌体变形,易被吞噬细胞识别和吞噬,于是出现抗生素与白细胞协同杀菌效应,从而使细菌修复时间延长。
作者:王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72岁,于2000年12月25日入院。 患者自20余年前开始,间断出现咳嗽,咯白色泡沫痰或白、黄色粘痰并渐感喘憋。每于冬季好发,受凉或感冒后加重。每年咳喘、咯痰加重约3个月。3年前开始,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并间断出现双下肢水肿,有时伴有神志恍惚、谵语等症状。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心病,肺性脑病”,每年均需住院治疗1~3次。半个月前在受凉后上述症状复发并加重,咯大量白粘痰,间有黄痰,双下肢明显水肿。在当地医院予“青霉素”抗感染治疗约10天,疗效不佳。3天前开始出现烦躁、谵语,来我院急诊,血气分析示严重Ⅱ型呼吸衰竭,遂收入呼吸重症监护病房。
作者:王辰;黄克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子宫内经胎盘引起的传播无法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加以阻断,危害十分严重。因此,HBV宫内传播及其机制的研究已是控制乙肝的关键课题之一。我们从1992年开始在西安地区对此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初步确定了主要危险因素,提出了HBV宫内传播的假设:存在:血源性与细胞源性两条途径的假设[1,2]。1997年至1998年在太原地区作了重复性观察,并对胎盘组织“细胞转移”HBV的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与标本收集:(1)研究对象与血标本:收集1997年2月至1998年7月太原市传染病院妇产科分娩的全部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共171例。(2)胎盘标本:可供研究使用的胎盘标本共158例,占研究对象的92%。
作者:徐德忠;闫永平;王素萍;刘蓬勃;王歆;史梦远;王雪萍;白钢钻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探讨螺旋CT三维 (3D) 成像在喉及下咽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对29例喉咽癌患者进行了3D成像观察。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患者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35 ~72岁,平均54.5岁。病例包括梨状窝癌6例,咽后壁癌1例,声门上癌5例、声门癌11例、声门下癌2例和跨声门癌5例。所有患者都经纤维喉镜和手术病理证实。 2.方法:采用GE HiSpeed CT/i 螺旋CT扫描机,患者仰卧,平静呼吸,扫描角度平行于喉室作轴位扫描, 范围自舌根部至食管上端水平。
作者:王东;张挽时;熊明辉;徐家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临床常见病症,传统疗法只能清除已经形成的胆红素,至今尚无一条有效途径能起到早期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微粒体血红素加氧酶-1 (Heme Oxygenase-1, HO-1) 是血红素氧化降解为胆绿素的限速酶,抑制HO-1活力则能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本实验采用定点突变法以构建变异体大鼠HO-1 cDNA(25位组氨酸→丙氨酸,His25Ala),检测变异体HO-1活力,并在酶促反应系统内加入与野生型HO-1等量的变异体HO-1,测定胆红素含量,以评价变异体HO-1的抑制作用,为临床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一条新途径。 一、材料与方法 1.剪切的野生型大鼠 HO-1 cDNA表达型质粒的构建:BamHI酶切表达型质粒pcDNA3后形成的粘性末端经DNA聚合酶I填平(Klenow大片段)。
作者:夏振炜;邵洁;李云珠;陈舜年;俞善昌;申庆祥;王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新型神经递质,既能影响脊髓组织血液循环,又能促进神经毒性因子释放,因而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从基因和蛋白质水平系统地探讨脊髓伤后催化NO产生的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动态变化规律。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分组:健康SD大鼠36只,体重220~300 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6组:无损伤组,损伤后2、6、12、24、48 h组,每组6只。 2.主要仪器及材料:日本岛津UV-1206分光光度计,美国GeneAmp 9600 PCR仪、GDs 7600凝胶扫描分析系统、美国Promege总RNA提取试剂盒,北京邦定公司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检测试剂盒。所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由上海生工公司合成。
作者:周初松;靳安民;刘成龙;周东耀;童斌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免疫低下患者日益增多,难治性呼吸系统感染是这些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且已成为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本研究旨在探讨雾化吸入提高肺局部干扰素γ(IFN-γ)水平,对免疫低下大鼠肺部抗感染能力和细胞免疫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1.实验方法:(1)动物模型的制备、分组和标本留取:方法请参见参考文献[1]。(2)肺泡巨噬细胞(AM)的吞噬及杀菌功能检测:白色念珠菌法[2]。(3)AM的Ⅰa抗原表达:间接免疫荧光试验[3]。(4)AM培养上清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检测: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5)AM培养上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活性的检测:L929细胞毒性试验[4]。(6)血清和BALF中IFN-γ活性的检测:L929细胞病变抑制试验[5]。BALF的测定结果用小牛血清白蛋白的含量校正,以U/ml的形式表示。
作者:马壮;钱桂生;黄桂君;毛宝龄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表明遗传因素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遗传度为55%~65%。目前VSD发病机制的研究多以动物实验为主,以人为研究对象,从基因水平进行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少。有研究表明脊椎动物的胚胎心脏发育很有可能受Hox基因表达调控[1]。作者在人类Hox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域12q12-13、2q31内选择微卫星DNA标记,收集VSD核心家系进行遗传连锁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 disequilibrium test, TDT),首次证明Hox基因与VSD相关,并将VSD遗传易感基因初步定位,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基础。
作者:邱广蓉;孙桂凤;孙淼;孙开来;袁翼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对于颅内动脉瘤和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病人危害严重,甚至危及生命。近几年出现的介入神经放射学技术,以其独特的微侵袭优越性,成为一些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上述两种疾病,主要通过栓塞技术进行治疗。当前国内外常用的栓塞材料主要有真丝绒微粒和铂微弹簧圈,但这些材料都价格昂贵。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黄正松等研究人员自行研制出线段混悬液,并以其治疗了130例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病人。治疗后病灶被完全栓塞者有47例,占36.2%; 栓塞面积为75%~99%者有44例,占33.8%; 恢复正常工作、学习或患病前生活状态者有118例,治疗优良率达90.8%。
作者:于海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荷兰的Klungel等在2001年1月8日出版的Arch Intern Med上发表的论文表明,高血压病患者所用抗高血压治疗药物中若包括噻嗪类利尿剂,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显著低于治疗方案中未包括噻嗪类利尿剂者。 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在减少卒中发病率方面的相对有效性尚未确定。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首次缺血性卒中与使用抗高血压药物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是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包括了用药物治疗的、在1989年7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之间首次患有持续的缺血性卒中(致命性或非致命性)的高血压病患者308例。对照组由无卒中史、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治疗的高血压随机抽样病例(2 790例)组成。研究人员以复习病历、与同意交谈的生存者进行电话交谈的方式收集关于卒中危险的资料,用计算机化的药房记录评估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
作者:照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30岁,查体发现下腹部包块半年。CT扫描示双肾下极间有条状软组织与双肾相连,CT值为32.9 HU;右肾下方见一巨大低密度肿物,大小约7.0 cm×7.5 cm×8.0 cm,密度欠均匀,内有分隔,CT值为-78.5 HU,与右肾下极关系紧密但分界清楚(图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腹主动脉发出双肾动脉,右肾动脉明显纤细,实质期见双肾下极连在一起,整个肾影呈马蹄形;右肾下方见一巨大团状肿瘤染色影,同右肾下极关系密切,其供血动脉支从腹主动脉中下段发出(图2)。超选择动脉造影见腹主动脉中下段发出一支动脉,肿瘤供血动脉支和“马蹄肾”峡部供血动脉均出自这支动脉;肿瘤动脉期见迂曲、增粗的肿瘤血管,实质期见团片状肿瘤染色(图3)。手术所见:双肾呈“马蹄形”,峡部较宽;肿瘤位于右肾下极外侧,直径约7 cm,色黄,有包膜。
作者:潘杰;金征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21世纪的帷幕徐徐展开,《中华医学杂志》即迈出从月刊到半月刊的跨越世纪的一步,带着85周年华诞的喜庆与自信,闪亮出现在一个灿烂辉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传播医学文明与创新知识信息的大舞台上。半月刊首期推出了“细菌耐药监测和抗感染治疗”为重点内容的组合式报道,充分体现了贵刊科学性、权威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导向性的优势传统。反衬之下,本期仅新辟“疑难病例析评”、“临床医学影像”两个栏目,加之沿用上个世纪的封面,其上又未注明从本期始改半月刊,少了许多期待中的“新颜”,总还有点旧瓶装新酒的感觉。如果不是出于特殊的阅读目的,恐怕难有读者会从头至尾阅读完每一篇文章,因而对瓶中的新酒成分的多少难以量估。实际上,科学与艺术是完全能够达成和谐统一的,更何况医学本身就是富有艺术美的科学。学术类刊物也需要艺术形式的表现。本期目次之前,刊出了一些名人题词与贺信,充分利用了电脑平面设计艺术效果。如果在贺信,乃至其后的“新世纪献辞”、“述评”文稿中,配发作者照片,则可增添生动亲切的感染力和人情味。
作者:王志翔 刊期: 2001年第03期
2001年新年伊始,久负盛名的《中华医学杂志》,在中华医学会系列70种期刊中率先改为半月刊。编辑部同仁们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从组稿编排到栏目设置,力求及时报道我国医学科学研究与实践的现状,为推动中国医学事业走向世界贡献力量,真可谓“关山再越续华章”。 改版后的第1期,突出了综合性医学期刊的特点,并且更加重视期刊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例如,本期重点推出的有关细菌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抗感染治疗的一组报道,包括述评2篇、有关学术会议纪要1篇、论著3篇、简报1篇。其中,《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一文内容翔实,资料丰富,系统地了近两年我国临床细菌耐药情况,指出我国也存在严重多重耐药现象,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了充足依据。
作者:章静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无水酒精-碘化油乳剂的佳配比及其在门静脉栓塞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健康的Sprague-Dawley(SD)大鼠90只,随机数字表完全随机法随机分成9组,每组10只,剖腹细针穿刺门静脉主干。每组以0.5 ml/kg的剂量分别缓慢注入:单纯无水酒精,4∶1、3∶1、2∶1、1∶1、1∶2、1∶3、1∶4无水酒精,碘化油乳剂,单纯碘化油(以下按顺序称为第1~9组)。分别于栓塞后第3、7、21天处死大鼠,观察栓塞效果,根据栓塞灶占肝脏表面积分成无、 轻度、中度、重度4级,记录各等级大鼠只数,行Ridit分析。同时测定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栓塞效果第1~5诸组与第7~9诸组比较,P<0.05;第1~3组与第6组比较,P<0.05;第1、2组与第6组比较,P<0.05。结论 以3∶1的无水酒精-碘化油乳剂作门静脉栓塞,能达到与单纯无水酒精同样的栓塞效果,且更安全。
作者:杨正强;胡振民;丁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螺旋CT胰腺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胰腺癌早期诊断和正确分期中的作用。 方法 对14例小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0 s和65 s,对比剂用量100 ml,注射速度3 ml/s。观察并比较正常胰腺及肿瘤在两期的增强情况。根据CT征象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评价,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 肿瘤-胰腺对比胰腺期和门脉期分别为(47.08±20.39) HU和(28.77±16.23) HU(P<0.01)。14例肿瘤中,术前认为可以切除11例,术中切除9例。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小胰腺癌,胰腺期肿瘤-胰腺对比较门脉期更显著,有利于小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可切除性的判断。
作者:李传福;张晓明;刘松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