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1年5期文献
  • 肝内胆管癌多基因变异表型分析

    目的探讨参与肝内胆管癌发生的多基因变异谱系,为了解肝内胆管癌的发生机理提供基因水平上的依据。方法采用显微切割术从石蜡组织切片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基础上DNA测序的方法,对22例手术切除的肝内胆管癌标本进行了6种肿瘤抑制基因(APC、MCC、 DCC、OGG1、p53和RB1)的杂合性缺失(LOH)和Ki-ras-2 癌基因点突变的发生率检测。结果 7种肿瘤基因的变异率为APC (68.8%)、DCC (46.2%)、OGG1 (41.7%)、p53 (37.5%)、Ki-ras-2 (27.3%)、RB1 (22.2%) 和MCC (14.3%)。结论多基因变异的协同作用在肝内胆管癌的多阶段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尤以APC、DCC、OGG1、p53 和Ki-ras-2构成了肝内胆管癌相关的基本基因谱系。

    作者:丛文铭;吴孟超;陈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幽门螺杆菌重组粘附素rHpaA生物学活性及免疫原性的体外评价

    目的体外评价幽门螺杆菌(Hp)重组粘附素rHpaA的生物学活性及免疫原性,探讨其在Hp疫苗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流式细胞术和光镜定量计数法检测rHpaA及其抗体对Hp与胃上皮细胞粘附的影响;ELISA法测定Hp感染者血清中抗HpaA抗体,3H-TDR掺入法测定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对rHpaA的增殖反应,评价rHpaA对体液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rHpaA对T辅助细胞(Th)表型的选择作用,探讨rHpaA可能的免疫保护机制。结果 rHpaA和抗rHpaA抗血清均能部分阻断Hp与胃上皮细胞系的粘附;ELISA法能检测出Hp阳性患者血清中存在抗HpaA抗体,检出率与Hp超声破碎抗原(HpSON) 包被下的检出率相近(50% vs 54%, P>0.05);不论培养基中是否加入IL-2,rHpaA均可刺激Hp+PBL的增殖(P<0.05);Hp阳性或阴性PBL细胞与rHpaA孵育后均能显著提高IL-4阳性T细胞比例(P<0.05)。结论 HpaA是具有免疫原性的Hp菌体成分,且能选择性增加Th2细胞比例,有望成为Hp疫苗研制中一种有效的新抗原。

    作者:陈烨;王继德;施理;张兆山;周殿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颌骨牵引成骨在矫正半侧颜面发育不全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采用颌骨牵引成骨技术矫正半侧颜面发育不全的临床应用,牵引器设计等有关问题。方法使用德国Martin公司及国产两种不同设计之升支牵引器,完成了半侧颜面发育不全患者矫治手术11例,平均年龄14.1岁,大23岁,小4.5岁。长牵引成骨30 mm,短15 mm,牵引矫治过程中配合正畸治疗。部分患者同时行LeFort I型截骨术及水平截骨颏成形术等。结果 11例患者及家属均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无1例感染或成骨不良等并发症发生,1例牵引3d时因牵引器故障重新更换了牵引器,继续完成了牵引。部分患者牵引过程中有疼痛,口唇麻木等一时性反应,通过改变牵引速度与频率自行缓解。结论牵引成骨技术是目前矫正此类畸形的佳选择,较传统外科方法不仅简化了治疗程序,降低了创伤及手术风险,而且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兴;林野;伊彪;李自力;梁成;周彦恒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EB病毒膜抗原的表达致转基因小鼠发生淋巴瘤的观察

    目的研究转基因小鼠EB病毒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 MA)BLLF1基因的表达与淋巴瘤的关系,探讨EB病毒BLLF1基因作为淋巴瘤致癌基因的可能性。方法(1)观察4只EB病毒膜抗原(MA)BLLF1基因转基因首建鼠(Founder)淋巴瘤的发病时间、发病频率。(2)对发病小鼠进行解剖,观察肿瘤发生部位及特征,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3)用流式细胞仪分析MA在瘤细胞中的表达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MA在瘤细胞中的表达部位。(4)对瘤细胞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 PI)染色,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形改变。(5)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抗CD3单抗及抗SIgM多抗染色,分析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结果(1)4只转基因首建鼠中,2只MA表达阳性鼠分别在4月龄和8月龄时发生淋巴瘤,而2只MA表达阴性小鼠同期内未发生淋巴瘤,发病率为2/4。(2)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瘤细胞免疫表型分析证明为T细胞型淋巴瘤。(3)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MA在瘤细胞中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证明MA表达部位在细胞浆及细胞膜上。(4)碘化丙啶(PI)染色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呈分叶状改变,符合癌细胞核形特点。结论 EB病毒膜抗原(MA)BLLF1基因的表达可导致转基因小鼠发生淋巴瘤,提示EB病毒BLLF1基因可能为淋巴瘤的致癌基因。

    作者:郭长占;周为民;韩文龙;谷淑燕;田枫;高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硬膜外冷却对脊髓缺血性损伤的防护作用

    目的研究硬膜外冷却对脊髓缺血性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将健康杂种犬14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只,实验组6只。将两组犬的胸主动脉双重夹闭40 min造成脊髓缺血。仅对实验组犬在动脉阻断前行硬膜外冷却使脑脊液温度维持于30℃±1℃直至主动脉开放后5 min。术后3 d进行后肢神经运动功能评分(Tarlov评分)及脊髓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组8只犬中Tarlov评分0级6只,其余2只1级;实验组6只犬Tarlov评分4级4只,3级1只,2级1只,其神经运动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H=10.68,P=0.001)。病理学检查显示,截瘫犬T10至S段脊髓灰质出血,神经元变性、坏死,有髓神经纤维严重脱髓鞘,而无截瘫犬脊髓组织学改变轻微。结论硬膜外冷却所致的脊髓局部低温对犬脊髓缺血性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虞建刚;王俊科;熊君宇;崔涌;王昆鹏;孙新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海马苔藓状纤维突触重组的关系

    目的探讨海马苔藓状纤维(mossy fiber,MF) 突触重组过程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关系。方法大鼠脑室内分别注射BDNF反义寡核苷酸、正义寡核苷酸和磷酸盐缓冲液,采用Timm′s染色法观察BDNF反义寡核苷酸对于红藻氨酸(kainic acid, KA)癫痫模型以及非KA模型海马MF发芽过程的影响。结果采用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Timm′s染色脑片海马齿状回内分子层(inner molecular layer,IML)异常Timm染色颗粒定量测定发现, KA能导致大鼠海马MF出现明显的发芽现象,KA模型组 IML异常Timm颗粒吸光度(68.0)显著高于非KA模型组(25.5)(P<0.001);而脑室内注射BDNF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大鼠KA模型海马MF发芽过程,注射BDNF反义寡核苷酸的KA模型组IML异常Timm颗粒吸光度(42.0)显著低于注射正义寡核苷酸的KA模型组(68.0;P<0.001);KA能导致大鼠海马各区BDNF蛋白表达显著增高,脑室内注射BDNF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大鼠KA模型惊厥所引起的海马BDNF表达上调。结论在MF突触重组过程中,BDNF的作用很可能是促进了癫痫时反复惊厥所导致的MF发芽过程。脑室内注射BDNF反义寡核苷酸对海马MF突触重组的影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抑制BDNF蛋白合成而产生的。

    作者:赵世刚;姜玉武;罗强;吴希如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艾滋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和免疫重建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人体后,造成T4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损害细胞免疫功能,后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即艾滋病(AIDS)[1]。先前的研究表明,这种免疫功能的丧失是不可逆转的,但新研究证明,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不仅能有效地控制HIV-1的复制,并能使艾滋病病人的免疫功能得到重建。现就近年来有关艾滋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和免疫重建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 一、HIV的靶细胞 HIV的靶细胞主要是CD4+细胞,包括T4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星状细胞,其中主要的靶细胞是T4细胞[2]。HIV对CD4+细胞的特殊亲嗜性是由其包膜糖蛋白GP120与CD4分子决定的,即CD4分子是GP120的特异性亲和受体。此外,HIV不同的亚株对不同类型靶细胞的趋向性不同,分别称为嗜巨噬细胞毒株(NSI株)和嗜T淋巴细胞毒株(SI株)。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IV进入靶细胞除需要CD4分子这一主要受体外,尚需其他辅助受体[3]。现已发现了十余种HIV的辅助受体,其中主要的有2种,即CCR-5和CXCR-4。CCR-5是嗜巨噬细胞毒株的主要辅助受体,它帮助HIV进入巨噬细胞;CXCR-4则是嗜T淋巴细胞毒株的主要辅助受体。

    作者:李太生;王爱霞;邱志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三氧化二砷导致严重心肌损害二例

    三氧化二砷(AS2O3)近年来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机理为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在治疗白血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对其副作用的观察,临床资料不全。其常见毒副作用为消化道反应、皮疹、肝脾肿大等,而严重的心肌损害尚少见报道,现报道2例应用三氧化二砷导致心肌损害的情况。 例1女,43岁,因面黄、乏力1月余入院。查体:重度贫血貌,皮肤、粘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叩痛,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音。肝、脾肋下未及。血象示:WBC 8.9×109/L,Hb 55 g/L,PLT 53×109/L,早幼粒细胞占58%。骨髓细胞检查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红系、巨核系受抑。粒细胞系统占91%,早幼粒细胞占69%,含细小的嗜天青颗粒,确诊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b型。给予AS2O3 10 mg/d,静脉点滴,第15天血象示:WBC 3.7×109/L,Hb 51 g/L,PLT 7×109/L,原粒细胞占0.02,早幼粒细胞占0.39,中幼粒细胞占0.06,杆状+分叶0.06,较前明显好转,治疗有效,应用第20天,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心悸、憋气,不能平卧。查体:心率150次/分,律齐,双肺底湿音。无颈静脉充盈和怒张,双下肢无水肿,肝、脾不大。急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急查心肌酶谱示:肌酸激酶(CK)4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4 U/L,羟丁酸脱氢酶(HBDH)613 U/L,乳酸脱氢酶(LDH)1 123 U/L。考虑左心衰竭,给予吸氧、强心、利尿、保护心肌治疗,未见好转,经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周芳;王鲁群;葛林阜;周兰月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疑难病例析评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44岁,因低热、关节肿痛7个月,伴耳鸣、黄疸、出血2周,于2000年11月14日入院。同年4月,患者无诱因出现低热,双肩、膝、腕、踝、双手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疼痛,右膝、双腕、左2、3指掌指关节肿胀,晨僵>1 h,血沉66 mm/1h,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双链DNA抗体、可提取的核抗原抗体均阴性,我院门诊疑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口服双氯芬酸钠治疗1个月后,关节痛好转,但仍有低热。10月初体温高于38℃,血白细胞 3.5×109/L,血小板87×109/L,血红蛋白55 g/L,服中药1周后体温降为37.5℃。2周前耳鸣、心慌,皮肤、巩膜黄染,急诊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3.2×109/L,血小板60×109/L,血红蛋白43 g/L ,血总胆红素56.43 μmol/L,直接胆红素8.55 μmol/L;尿红细胞3~5个/高倍视野;骨髓涂片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增生显著,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输浓缩红细胞400 ml。1周前体温高于38℃,咳嗽,咯白痰,偶带血丝,双膝、双踝关节肿痛,皮肤、黏膜有出血点,鼻衄,尿呈浓茶样。血白细胞3×109/L,血小板8×109/L,血红蛋白37 g/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0.062。X线胸片示右中下肺多发散在斑片影,左肺大致正常,左肺门影大。输血小板及浓缩红细胞,头孢噻肟抗感染。入院前2天双眼视力明显下降,我院眼科会诊:“双眼底出血”。

    作者:曹彬;许莹;何雪峰;沈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动脉阻断下长期门静脉部分动脉化的研究

    在肝移植术、肝门部肿瘤切除术等肝、胆、胰领域手术中,为预防因肝动脉阻断后肝脏缺氧坏死,有学者提出了门静脉部分动脉化法[1]。但既往的实验均为短期研究,为证实长期门静脉部分动脉化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作者对犬的门静脉部分动脉化进行了长期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动物及分组:体重18~20 kg成年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9只,一组为单纯肝动脉阻断组(HAL组),另一组为肝动脉阻断后门静脉部分动脉化组(PPA组)。 2.手术方法:实验动物术前禁食水12 h后,给予静脉诱导、气管内插管麻醉,右颈内静脉输液维持血压。上腹部正中切口,HAL组切断、结扎肝固有动脉后观察1 h关腹;PPA组切断肝固有动脉后,远端结扎,近端同门静脉主干在显微镜下行端侧吻合,吻合口径约3 mm,证实吻合口通畅后观察1 h关腹。

    作者:张伟辉;薛东波;曲路;刘秀丽;孟丽薇;冯磊光;边晓燕;刘阳;董白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肱骨小头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

    肱骨小头骨折(fracture of the humeral capitellum, FHC)由Hahn于1853年首次提出,是一种肱骨远端的关节面骨折,临床上并不多见,约占全部肘部损伤的0.5%~1%[1]。骨折线大多位于冠状面,常累及肱骨滑车关节面,而骨折块本身没有或只有很少的软组织。临床上常易误诊或误治,导致发生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或肘关节不稳定。1980年8月至2000年3月间,我院共手术治疗FHC 68例,病历资料完整并且有随诊结果者28例,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68例符合国际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34.5岁。左侧36例,右侧32例。致伤原因:生活性摔伤34例,运动伤20例,车祸伤10例,高处坠落伤4例。按国际通用的Kocher和Lorenz分型进行分类,Ⅰ型54例,Ⅱ型12例,Ⅲ型2例。新鲜损伤56例,陈旧损伤12例。均为闭合性损伤。9例合并同侧上肢其他部位的骨折。

    作者:蒋协远;公茂琪;张力丹;孙林;刘亚波;王满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维生素B12和人参皂甙及叶酸对高热致畸的拮抗作用

    先天畸形是新生儿死亡、流产和死产的主要原因[1],为了寻找有效的增强胚胎自身的损伤修复能力及对致畸因子的拮抗能力的药物,以达到防治先天畸形的目的,我们选择高热这一物理性致畸因子为致畸原作用于孕鼠,分别用维生素B12、人参皂甙及叶酸进行干预,观察这3种因素对胚胎损伤修复的影响,从而筛选有效的拮抗物质来提高胚胎对致畸因子的抵抗能力。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Swiss种成年健康未育小白鼠,体重25~30 g,由本校动物部提供。 2.药物:维生素B12为郑州春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叶酸由常州制药厂生产。人参皂甙由吉林空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提供。

    作者:赵丹;韩丽英;李荷莲;张为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20例的临床病理特征

    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nonspecific granulomatous prostatitis,NSGP)是一种少见的非感染性良性前列腺炎性病变。临床上无法与前列腺癌区别,诊断主要依赖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1]。但有时NSGP在形态上易于和低分化前列腺癌及感染性肉芽肿混淆,尤其在穿刺活检标本中。因此,NSGP的重要性已日渐受到临床和病理医师的重视[2]。我们观察研究了19例穿刺活检和1例手术切除的前列腺组织标本中NSGP的病理特征,以探讨其发病机理和主要鉴别诊断。 一、对象和方法 我院于1994年2月~2000年2月,从306例前列腺组织标本中共检出NSGP 20例,其中穿刺活检19例,手术切除标本1例,分别占同期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的6.2%和手术切除标本的0.4%。2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59岁。对20例标本除复查HE切片外,部分病例因鉴别诊断需要还曾作过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白细胞共同抗原,组织细胞标记KP-1和Mac387,S-100蛋白,T细胞标记(UCHL-1),和B细胞标记(L-26)等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对所有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作系统整理。NSGP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下尿道梗阻、排尿困难及下尿道感染症状。直肠指检能触及前列腺硬块及结节6例,体积增大中央沟消失18例。经直肠前列腺B超检查在周围带或中央带发现低回声区者16例。活检前作血清PSA检测者共16例,结果均高于正常,平均值17.3ng/ml。临床上20例患者大多因怀疑前列腺癌而作前列腺穿刺活检,其中1例患者因术前临床诊断结节性前列腺增生(BPH)而作了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BPH伴NSGP。

    作者:卞国伟;蒋智铭;张惠箴;陈洁晴;刘亮;周健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激活蛋白-1在哮喘患儿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表达

    近年的研究发现,哮喘与支气管上皮细胞表达多种炎性蛋白有关[1],但导致炎性蛋白合成的机制不明。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是一种转录因子,体外研究发现,活化后的AP-1可调控上述炎性蛋白的合成,因此推测在哮喘患者体内,导致炎性蛋白合成的原因可能与AP-1活化有关。我们试图通过观察AP-1的两个组成亚单位c-fos和c-jun在哮喘患儿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表达,了解AP-1是否活化,探讨其在哮喘中的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1)哮喘组:选取1998年1月至1998年10月在北京市儿童医院住院的哮喘患儿9例,其中2例为重度发作,6例为中度发作,1例为极重度发作,既往未用激素治疗。在病情缓解至少10 d后,经家长及本人同意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哮喘的诊断依据标准[2]。(2)对照组:共6例,其中3例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均处于发作间歇期),为除外纤毛运动不良而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者;1例渗出性红斑,怀疑合并肺纤维化而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者;2例为先天性肺囊肿行肺切除术的正常支气管肺组织。

    作者:赵顺英;戚豫;刘玺诚;江沁波;刘世英;姜英;江载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喉部疾病患者病变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研究

    研究证明,喉部良、恶性肿瘤组织中可以检测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序列,而与喉癌关系密切的为HPV 16型[1],与喉部良性病变密切的则为HPV 6/11型[2]。鉴于黑龙江省为喉癌的高发地区,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进行有关HPV感染的研究,旨在找出HPV感染与喉癌发生的联系。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1995~199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分布于黑龙江省区域内,在地域位置和级别规模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机收集了喉癌标本400例及喉息肉标本400例。每例标本均经病理证实,均采自手术切除肉眼所见病变部分,置入无菌小瓶,-20℃冰箱保存。

    作者:张志杰;徐秀玉;王久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华医学会遴选出“九五”期间我国医学科技重大进展项目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九五”期间,我国医学科技工作者,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在关键性应用研究、高科技研究、医学基础性研究等方面,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攻关,力求有新的突破,使我国卫生领域的一些学科和关键技术逐步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国家科学技术部委托,中华医学会于2000年12月承担了遴选“九五”期间我国医学科技重大进展项目的任务,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于2001年2月15日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12项医学科技重大进展项目。

    作者:刘俊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可能的新疗法:静脉内输入免疫球蛋白

    挪威奥斯陆内科学研究所临床免疫和感染性疾病科主任Aukrust等医师的研究表明,静脉内输入免疫球蛋白可显著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病人的心脏功能。这项研究报告已在美国心脏学会2001年1月16日出版的Circulation杂志上发表。 过去的一些研究表明,充血性心衰病人的免疫系统处于高度激活状态。这一点由血液中炎性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和某些白细胞介素水平的升高得到证实。对充血性心衰虽然已有很好的疗法,但它仍是一种进行性综合征,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这提示当前的疗法对某些相关因素尚未起作用。持续的免疫激活和炎症可能是那些因素的一部分。 Aukrust等医师的研究共纳入了40例充血性心衰病人,其左室射血分数都低于40%。其中20例接受静脉内免疫球蛋白输入,另20例接受安慰剂,每天1次,连续给药5 d,然后每个月给药1次,共5个月。所有病人都已经在接受治疗充血性心衰的常规疗法,包括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II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研究对象在整个研究期间继续接受这些治疗。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在免疫球蛋白组为60岁,在安慰剂组为61岁。 研究结果表明,免疫球蛋白组病人中有14例射血分数得到改善,其中10例改善了5个百分点以上(P<0.01),这种改善与心衰的病因无关,这表明心脏泵功能得到显著改善。静脉内免疫球蛋白治疗看起来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免疫球蛋白组病人抗炎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物和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增加了65%之多;而安慰剂组未见类似效果,甚至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免疫球蛋白疗法与安慰剂相比,减少或中和了炎性因子。6个月之后,免疫球蛋白组病人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减少了大约3 pg/ml, 而接受安慰剂的病人该因子增加了1.5 pg/ml。除此,当对病人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调查时,免疫球蛋白组的病人有73%报告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在安慰剂组,40%的病例报告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Aukrust等研究人员指出,静脉内输入免疫球蛋白或其他免疫调节疗法有可能成为慢性充血性心衰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虽然对免疫调节疗法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这项研究是静脉内输入免疫球蛋白治疗充血性心衰的第一项研究,是初步的小规模的临床研究,但也是一项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设计比较严谨,结果有相当的说服力,也从治疗角度证实了感染和炎症与心力衰竭关系密切。但是,是否每例充血性心衰病人都存在免疫反应异常,是否每例心衰病人都需要用静脉内免疫球蛋白治疗,以及许多其他有关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来回答。

    作者:照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脏转移性恶性畸胎瘤

    患者女,18岁, 内蒙籍,有牛羊犬接触史。因右上腹胀痛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超声检查发现肝脏有巨大占位性病变,可疑肝包囊虫病而来我院就诊。我院超声检查示肝脏巨大实性不均匀回声肿块,几乎占据整个右半肝,内回声极不均匀,部分呈类似囊肿样极低回声,部分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图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肿块内有少许点状血流信号,动脉血流高流速为47 cm/s。CT平扫示肝右叶巨大混杂密度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内有高密度钙化影,有液性成分(CT值16 HU)和脂肪成分(CT值-31 HU)(图2)。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内动脉期轻度强化(图3)。血管造影示肝右动脉分支动脉期肿瘤血管迂曲变形,内有较粗大的血管,瘤区可见不均匀浓染(图4)。遂在我院行肝右叶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包膜完整。切除的肿瘤断面切开,内可见脂肪组织及少许毛发、牙齿组织,组织病理学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畸胎瘤。患者5年前曾在当地医院行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术后当地病理诊断为“卵巢良性畸胎瘤”。

    作者:梁萍;董宝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CT定位下细针肺穿刺术的临床应用

    1995年3月至2000年5月,作者对我院常规检查(痰细胞学、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未能确诊的160例肺周围型病变的术前患者,在CT定位下,采用经皮细针肺穿刺活检(FNALB)细胞学检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经胸部CT或磁共振(MRI)检查高度怀疑恶性肿瘤,拟行手术治疗的肺周围病变患者160例,男98例,女62例。年龄26~81岁,中位年龄57.6岁。病变位于右肺者105例,左肺者53例,双肺转移瘤2例。病变的大径为1.5~5.5 cm,中位数为2.9 cm,其中1.5~2.0 cm 23例, 2.1~3.0 cm 58例, 3.1~4.0 cm 44例, 4.1~5.0 cm 27例, 5.1~5.5 cm 8例。患者均无出、凝血机制障碍等穿刺禁忌证。

    作者:王国范;左文述;张利民;张百江;李道堂;周正波;杨瑞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在外科围手术期红细胞动员中的作用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已成功地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贫血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达90%以上。近年来,为减少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对异体输血的需求,对rhEPO在外科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7],研究结果表明rhEPO是择期外科手术前红细胞动员的一个安全辅助药物,尤其对预计手术中有输血倾向的病人,应用rhEPO是避免异体输血或减少异体输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择期骨科手术病人105例,男62例,女43例,年龄22~70岁。入选条件为预计手术中等量失血者(按公斤体重计算,失血量为总血量的10%~20%);血红蛋白标准(Hb)女:100~130 g/L;男:110~140 g/L;年龄≥18岁,≤60岁;体重≥50 kg(骨肿瘤病人除外)。

    作者:毕文志;娄思权;谭军;寇伯龙;陶惠人;吕宏;刘延青;严洁;刘海鹰;王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第78例——食管静脉曲张、门静脉血栓、γ-谷氨酸转肽酶升高

    历摘要 患者男性,56岁,因体检发现食管下段静脉曲张2个月入院。2个月前患者在单位体检时行食管钡餐检查,发现食管下段静脉曲张,同时,行肝功能检查,发现谷氨酸转氨酶(ALT)57 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702 U/L,进一步行胃镜检查示重度食管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腹部B超示门静脉增宽伴海绵样变,肝门区淋巴结肿大;腹部CT示胰腺上方肝尾状叶下方2×3 cm大小实质性占位病变。患者无发热、腹痛、胃纳减退、体重减轻等症,否认既往有肝炎、结核病史,否认酗酒史。为进一步明确门静脉高压的病因而入我院。

    作者: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病理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编者按:医院感染与医院相依并存,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有关医院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院感染诊断水平和监测的准确率,卫生部在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的配合下,组织有关专家,在充分论证、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制定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并于2001年1月3日正式发布(卫医发[2001]2号)。经卫生部医政司同意,本刊特转载这个标准,以期有助于全国各级医院对标准的学习和执行,从而不断加强和改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更好地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