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phostin 25)对气道上皮细胞(AEC) 酪氨酸磷酸化程度、细胞Src蛋白(c-Src)及β-连环素(β-cat)表达的影响,探讨细胞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及β-cat在吸烟致AEC损伤和修复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猪AEC,将培养细胞分成3组:N组:加无血清培养基;C组:在无血清培养基上分别加CSE;CT组:加tyrophostin 25及CSE。每组随机检测300个AEC中β-cat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分布规律;利用图像分析技术,每组随机检测30个AEC的酪氨酸磷酸化程度、c-Src、β-cat mRNA的变化。结果 C组加入20%的CSE作用4 h和24 h后,AEC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分别是N组的1.51倍和3.44倍(P<0.000 1),胞膜上β-ca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7%和38.7%,较N组(分别为83.3%和81.3%)明显下降(P<0.001 0)。与N组比较C组胞质中c-Src的浓度分别降低了47.9%和51.4%(P<0.000 1);CT组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及胞膜上β-cat表达的变化接近N组。而C组和CT组β-cat mRNA含量均较N组有明显下降(P<0.000 1)。结论 上皮细胞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程度的变化可能介导了香烟对气道上皮细胞的损伤,而β-cat蛋白质可逆性磷酸化对粘附连接的结构和功能的维持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芳;吴人亮;王曦;郝天玲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在桥本甲状腺炎(HT)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TUNEL法检测HT及非毒性甲状腺肿(NTG)患者各17例甲状腺标本中的细胞凋亡水平,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Fas, FasL, Bcl-2 和Bax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HT组细胞凋亡百分率(32.5%±12.3%)比NTG组(1.3%±0.7%)显著增高(P<0.01),其甲状腺细胞Fas、FasL、Bcl-2 和Bax染色阳性率(88%~94%),也显著高于对照组(35%~47%,P<0.01)。HT中凋亡细胞及Fas、FasL和Bax染色强阳性甲状腺细胞多分布于浸润淋巴滤泡附近,Bcl-2染色强阳性细胞则多分布于远离浸润淋巴滤泡的区域。浸润淋巴细胞中Fas, FasL, Bcl-2和Bax染色均较弱。结论 HT中有较高水平的细胞凋亡,凋亡相关蛋白Fas, FasL, Bcl-2和Bax在甲状腺细胞中呈特征性分布的高表达,而在浸润淋巴细胞中表达较少,这些改变与甲状腺滤泡萎缩、破坏及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有关。
作者:张雅萍;姬秋和;张南雁;胡绍文;张万会;陈健康;宋民喜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正、反义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前期工作中克隆出的人TIMP-1全长cDNA,分别构建出表达正义及反义TIMP-1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TIMP-1(PTs)、pcDNA3-ATIMP-1(PTas),并将上述重组质粒转染至大鼠的肾小球系膜细胞中,Northern杂交检测正、反义TIMP-1的表达。无血清诱导大鼠系膜细胞凋亡,利用DNA缺口末端标记(TUNEL)分析、DNA电泳技术在无血清后的不同时间点检测细胞凋亡,RT-PCR的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转染PTas的大鼠系膜细胞可以高效表达反义TIMP-1,于无血清诱导12 h开始发生凋亡;无外源基因转染及空载体转染的大鼠系膜细胞在无血清48 h发生凋亡;而转染正义TIMP-1的大鼠系膜细胞可高效表达正义TIMP-1,在无血清4 d时才发生凋亡。TIMP-1的高表达或低表达可引起大鼠系膜细胞bax的下调或上调,但并不影响bcl-2的表达。结论 TIMP-1可以抑制无血清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的凋亡,反义TIMP-1对之则有促进作用。这提示TIMP-1 在肾脏除了抑制细胞外基质的作用外还具有新的功能。
作者:林洪丽;陈香美;傅博;于志恒;李文歌;王建中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致敏淋巴细胞对兔颅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方法 经酶消化法从新生兔颅骨中分离成骨细胞,进行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成骨能力的检测。从经铬(Cr6+)致敏的新西兰兔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并提取其培养上清液(LCM),并分别观察在无LCM、加未经抗原(Cr6+)刺激的LCM和加经Cr6+刺激的LCM等3种情况下成骨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分泌的情况。结果 从兔颅骨分离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在长期培养中能够形成钙化结节。致敏淋巴细胞培养介质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促进碱性磷酸酶的分泌,抑制骨钙素的产生。经方差分析检验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致敏淋巴细胞能够抑制成骨细胞的功能,可导致骨形成障碍。
作者:卢宏章;朱天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注射无水乙醇阻滞腹腔神经丛对上腹部恶性肿瘤的止痛效果。方法 在识别腹腔神经丛及肠系膜上丛声像图特征的基础上,在超声引导下经腹穿刺,穿刺角度与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呈20~30°夹角,向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两旁及肿瘤压迫部背侧区域行多点无水乙醇注射,注射量20~50 ml。穿刺时经过肿瘤者,退针时向肿瘤内注射无水乙醇。结果 28例上腹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治疗,其中15例(53.6%)止痛效果为一时性完全缓解,12例(42.8%)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96.4%(27/28)。止痛效果与乙醇注射量有一定关系,注射量≤12 ml者4例,1例无效,3例部分缓解;注射15 ~ 28 ml者6例,2例获一时性完全缓解;注射30 ~ 50 ml者18例,13例(72.2%)达一时性完全缓解,2例经2次注射、1例经3次注射后达死亡前完全止痛(3~6个月)。对9例经过肿瘤穿刺者同时向肿瘤内注射乙醇,6例肿瘤缩小,局部压痛明显缓解。9例(32.1%)发生并发症,其中4例为体位性低血压,2例呕吐,2例呃逆,1例腹泻,经对症处理均缓解。结论 超声引导腹腔神经丛阻滞对上腹部晚期肿瘤所致顽固性疼痛,为较安全有效可行的止痛方法之一。
作者:陈敏华;张晖;霍苓;严昆;郝纯毅;黄信孚;刘淑俊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3号染色体短臂上的抑癌基因Fhit、hMLH1及VHL在肺癌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取上述基因内含子或附近的微卫星多态位点对45例肺癌组织进行杂合性缺失(LOH)分析,并对其中17例进行了Fhit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Fhit基因内含子3个位点D3S1234、D3S1300及D3S4103的杂合率分别为77.8%(35/45)、73.3%(33/45)和82.2%(37/45), LOH阳性率分别为62.9%(22/35)、63.6%(21/33)和59.5%(22/37)。 与hMLH1基因连锁的两个位点D3S1561、D3S1612杂合率分别为48.9%(22/45)、42.2%(19/45), LOH阳性率分别为54.5%(12/22)和63.2%(12/19)。与VHL基因连锁的两个位点D3S1038、D3S1283的杂合率分别为62.2%(28/45)和80.0%(36/45), LOH阳性率分别为64.3%(18/28)和41.7%(15/36)。17例肺癌组织有64.7%(11/17)Fhit蛋白表达缺失。在Fhit蛋白缺失的11个病例中,有10例存在一个或多个Fhit基因位点的LOH。结论 上述3个抑癌基因存在的高频率LOH可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途径和依据。Fhit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可能是Fhit蛋白表达下调的机理之一。
作者:李立;安倩;冯晓莉;张建军;黄进丰;刘乐尧;程书钧;高燕宁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遗传印迹是否与抽动障碍的遗传病因学有关。方法 对171个抽动障碍先证者采用国际标准化的抽动障碍遗传研究定式检查工具(STOBS)以及标准化表型评定程序收集先证者及其一、二、三级亲属的表型资料,将家系研究法与家族史法相结合进行抽动障碍的家系研究。结果 母系传递对于抽动障碍先证者的复杂运动性抽动症状具有显著影响(β偏回归系数=6.6,P=0.01);母系传递的先证者发病年龄提早(对数秩检验Log Rank=4.71,P=0.029);父系传递的先证者CBCL行为量表的注意问题分数显著增高(t=2.78,χ2=0.01)。结论 抽动障碍的传递存在亲源特异性表达,抽动障碍病因学中可能存在遗传印迹机制。
作者:黄颐;刘协和;郭兰婷;李涛;孙学礼;杨彦春;马小红;王英成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培养体系中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成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利用复合培养系统使二者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在复合培养体系中施加不同浓度的PDGF-BB或者PDGF-BB+L-单甲基精氨酸(L-NMMA);酶动力学法测定培养上清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的活性;利用甲苯胺蓝对骨吸收陷窝染色并在图像分析仪下测定骨吸收陷窝的面积和数目。结果 在PDGF-BB单独作用下,复合培养体系中TRAP的活性不随POGF-BB的浓度发生明显变化(P >0.05),骨吸收陷窝的面积和数目PDGF-BB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在加入L-单甲基精氨酸后,随着PDGF-BB的浓度递增,培养上清中TRAP活性从1.46 U/L±0.10 U/L升高至高为2.47 U/L±0.38 U/L(P<0.01);骨吸收陷窝的面积和数目分别从436 μm2±147 μm2和(14.1±1.2)个/片增加到多为592 μm2±171 μm2和(22.5±1.7)个/片(P<0.01)。在同一PDGF-BB浓度下,加入L-单甲基精氨酸后,TRAP和骨吸收陷窝面积、数量比加入L-单甲基精氨酸前均显著升高。所有数据进行拉丁方设计的方差分析。结论 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复合培养体系中,由于PDGF-BB刺激成骨细胞产生一氧化氮,从而抑制PDGF-BB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直接促进作用。
作者:张忠民;陈建庭;金大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心肌钙蛋白I (cTnI)用于监测非缺血性心肌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67例临床未见急性心肌梗死(AMI)迹象的可疑心肌损伤患者分为2组:(1)急性心衰组37例,患者心功能分级为Ⅳ级;(2)烧伤组30例,体表烧伤总面积为4%~98%。定期采集2组患者血样品,并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样本cTnI浓度。结果 89%的急性心衰组患者cTnI水平升高(P<0.001),且与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当患者病情恶化时,cTnI水平升高;病情改善时,cTnI水平逐渐下降。90%的烧伤组患者cTnI水平在烧伤后第5~14天期间呈轻到中度升高。平均值比对照组水平明显升高者,见于体表烧伤总面积>30%(P<0.001)或创面有明显渗出的患者(P<0.002)。当患者创面渗出明显或焦痂自然剥离时,cTnI水平升至峰值,手术切痂后,cTnI水平逐渐下降。2例 cTnI水平持续性升高的患者发展为心动过速。结论 cTnI是一种敏感的非缺血性心肌损伤标志物,动态监测 cTnI水平变化有助于鉴别上述两类患者的心肌受损程度。
作者:曾利剑;陈怡霓;伍敏仪;吴燕昭;林之瑜;罗卓然;韦建瑞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5年随访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粘膜病变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为上海7家企业单位在我院定点体检进行胃镜检查的病人。入选时间为1993年7月至1994年6月,部分病人有中上腹不适,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的病人作为入选病例。入选时确定Hp感染状态,阳性病人根据自愿原则或采用根除Hp感染治疗,或采用对症治疗。阴性组仅在有消化不良症状时采用对症治疗。全部对象跟踪随访5年。结果 入选时30例Hp阴性,45例Hp阳性。结束随访时,24例阴性无变化(另3例失访,1例变为阳性,2例可疑),作为对照组。45例阳性病人中,1例失访,16例经抗Hp感染治疗结束4周后转阴,作为Hp阴性观察组;28例仍为Hp阳性,作为Hp阳性观察组。对照组仅17%~33%的病人炎症有进展,Hp阳性观察组,炎症加重的病人占43%~57%;Hp阴性观察组,50%的病人炎症减轻,仅25%的病人炎症加重,明显低于持续Hp感染组。5年随访中,对照组有16%~25%的病人肠化生加重,但50%~67%的病人无明显变化;Hp阳性观察组肠化生加重的病人增至43%~57%,而Hp阴性观察组无一例加重,75%的病人维持原状。结论 根除Hp感染不仅可减轻病人的炎症程度,同时能阻止肠上皮化生的发展。
作者:陈世耀;朱畴文;刘天舒;张希德;王吉耀 刊期: 2001年第07期
随着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心肌损伤的血液生化标志物已从早先的以酶活性为主的检测发展到目前的以蛋白质量为主的检测[1],包括多种早期标志物和确定标志物。1999年国际临床化学联盟(IFCC)和美国临床生化学院(NACB)分别发表文件[2,3],对心肌损伤血液生化标志物在心肌损伤中的应用提出许多重要观点。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美国心脏病学院(ACC)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结果,近联合发表文件[4],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理解心肌梗死(MI)并重新修订MI的诊断标准。文件对MI重新定义的内容涉及病理、生化、心电图、影像学、临床实验、流行病学以及公共卫生政策等多个方面。文件认为,缺血引起的任何程度的心肌损害都可以被认为是MI;按照这一概念,以前被认为是稳定或不稳定心绞痛的,如今可以认为是小面积的MI。由于目前的心肌生化标志物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甚至能够发现<1.0 g的心肌组织坏死,因此一旦检测到心肌肌钙蛋白(cTn),即表明病人已出现有临床后果的心肌损害;而任何心肌标志物的异常增高都对预后有不利的影响。文件建议的MI诊断修订标准中重要的是将检测到心肌标志物(主要是cTn或CK-MB等)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MI急性发病的必要条件。文件预计,如果执行修订的标准,由于诊断灵敏性的增加和MI的重新定义,将使MI病例数增加;而由于诊断特异性的增加,将使诊断假阳性的MI病例减少。Circulation杂志还为此发表长篇社论[5],认为cTn是诊断心肌损伤的理想标志物;心肌损伤后蛋白标志物增高表明损伤已不可逆;预后与心肌标志物的增高程度有一定关系;应该要求至少在心肌损伤发病后6~9 h采集血液标本;心脏手术后心肌标志物的增高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等等。因此,了解心肌标志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进展,将有助于在检测和评价心肌缺血损伤时正确理解和使用心肌标志物,并有助于理解对MI诊断标准的修订。
作者:潘柏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患者,男,63岁。因右眼进行性肿胀伴失明15年入院。1978年,患者因右眼肿胀、复视、视力下降,到北京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泪腺混合瘤”,行局部肿瘤切除术。术后2年,患者右眼肿瘤复发,因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未能再次手术。15年来,患者右眼进行性肿胀,眼球外突,眼睑不能闭合,视力进行性下降至失明。1995年,因肾脏功能衰行左肾切除术。1996年因急性脑梗死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头颅及眼部CT检查,发现右眼球后巨大团块样占位,病变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花斑样不均匀增强;眼球受压前突,右上颌窦、筛窦、额窦及眼球后壁结构与病变分界不清。专科检查:右眼无光感。右眼部8×7 cm包块隆起,质硬,无触痛;眼睑不能闭合,皮肤正常;眼球位于肿物中心,突出明显。角膜水肿,混浊,前房节结构均不能见。诊断为“右眼泪腺混合瘤术后复发,可疑恶变”。1996年4月29日,在全麻下行“右眼肿物扩大切除术”。术中发现:眶顶,眶外壁界线不清,眶骨膜破坏,眶内上顶壁0.8 cm×0.8 cm×1 cm骨缺损,硬脑膜正常;眶外壁与颞下窝相通,不与颞筋膜粘连。将肿物及眼球切除后,用周围软组织及皮肤修复创面。病理检查发现:肿物8 cm×7 cm×4 cm,表面粗糙,无明显包膜,切面呈灰白色,质硬软骨样,未侵及眼球(图1)。光镜下发现:组织结构具有多形性,可见(1)腺上皮细胞构成的腺管;(2)肌上皮细胞构成的瘤细胞团片或条索,其生长活跃,瘤细胞未见核分裂;(3)有粘液组织分化,未侵及眼球及视神经。诊断为泪腺混合瘤。术后7 d拆线,伤口愈合好,门诊随诊4年余,肿瘤无复发。
作者:蒋子栋;张连山;何林;李五一;刘彤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常见于中老年人,呈家族性,少年发病者国内外少见报道。现将我们诊治的1个家系13例报告如下。 先证者,男,39岁。自14岁起出现双侧小腿深部肌肉难以忍受的虫爬样、针刺样、烧灼样等非痛性不适感。此后大腿深部肌肉、上肢肌肉也有类似感觉,但较小腿的不适感为轻。症状休息时加重,活动后减轻,夜间症状明显,影响睡眠,常需将双腿置于被褥外边受凉挨冻或按摩肢体,起床行走活动才可使症状减轻。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呈加重趋势。体格检查:内科各系统及神经专科检查正常。化验检查: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全套、肌酶、甲状腺功能正常。心电图、肌电图、胸片、脑MRI扫描均正常。
作者:刁岳松;吴卫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世纪70年代初制定了诊断心肌梗死(MI)的标准。具备下属3个特征中任何2个便可诊断为MI:典型症状(如胸部不适);酶活性上升;有典型心电图缺血或坏死改变。由于此标准比较明确,也易掌握,已为全球和我国医学界所掌握并广泛应用于日常实际医疗工作中。
作者:杨振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病历摘要 患者男,51岁,中医师,因夜尿增多1年,尿常规检查异常1个月,于2000年1月21日入我院。患者于1999年1月开始感觉乏力,食欲减退,夜尿增多,未作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自服中药调理。同年6月上述症状加重,在北京市某医院检查,血肌酐(SCr)115 μmol/L(正常值53~106 μmol/L),尿常规阴性;同年9月去该院复查,SCr 133 μmol/L,未验尿,一直续服中药。同年12月 “感冒”后乏力、食欲不振加重,再于该医院复查,SCr升至 159 μmol/L,尿常规检查异常(蛋白++,糖+,红细胞+++,偶见颗粒管型)。2000年1月来我院就诊,实验室检查示SCr 212 μmol/L,尿蛋白0.3 g/L,糖6 mmol/L,红细胞2~3个/高倍视野,白细胞1~2个/高倍视野,颗粒管型1~2个/低倍视野;B超检查示双肾偏小;收留入院。患病以来从无肉眼血尿、水肿及高血压,近1年体重下降8 kg,大便正常。患者自1990年以来因神经性头痛常服“龙胆泻肝丸”,未服西药止痛药,无药物过敏史。患者父母均患高血压,已去世;姐姐也患高血压,因头痛也常服“龙胆泻肝丸”,现患尿毒症。
作者:谌贻璞;陈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为探讨大脑半球脑血管畸形(AVM)的治疗,我们对9例经血管内栓塞后的大脑半球巨大血管畸形病例施行手术全切,经术后造影证实,手术效果满意。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患者男5例,女4例,血管畸形位于大脑半球,平均大直径5.75 cm,畸形团大6 cm×7 cm×5 cm,畸形团小4 cm×3 cm×3 cm。供血动脉有中央沟动脉、顶下动脉、豆纹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5例一根动脉供血,1例3根动脉供血,3例2根动脉供血。引流静脉有上矢状窦、岩上窦、大脑上静脉、纹状静脉、横窦。9例患者中,高阻力、低流量患者5例,栓塞达70%~80%;低阻力、高流量患者4例。 2.栓塞材料:均为单纯真丝线段混悬液。混悬液中包括5/0的不同长度的线段,还有代血浆、白蛋白、非离子型对比剂罂粟碱。栓塞初期采用较长的线段,长度5 cm左右,随着栓塞的不同阶段,线段长度相应缩短,接近栓塞末期则用较短的线段, 3 cm左右长度。栓塞结束后立即行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确定是否达到预期栓塞结果。栓塞体积平均达60%~70%,栓塞后9~15 d内在全麻插管下开颅进行,全部病例术中平均输血量0~600 ml,平均手术时间3~4 h左右。术后2周全部病例经脑血管造影后复查,证实畸形血管消失。术后以增强MRI、CT定期检查,随访6个月~3年。 3.疗效判定:(1)优:无任何神经病理学症状和体征或症状较术前好转;(2)良:神经病理学症状和体征与术前相比无变化;(3)差:术后症状较术前重。 二、结果 临床判定为优6例;临床判定为良2例;临床判定为差1例。本组病例无死亡。影响愈后差的因素主要为畸形血管团位置累及脑功能区。
作者:姚宝金;黄玉杰;郭岩;刘相轸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一种由多种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所诱发的疾病。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克隆了部分致AS和抗AS的基因[1]。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protein,LDL)与 AS及冠心病的发生呈正相关[2],血管内皮细胞是AS 斑块形成的始动环节,血浆高水平LDL可引起内皮细胞收缩、胞膜损伤、乳酸脱氢酶释放增加和前列环素合成减少[3],为了克隆与AS相关的新基因,以LDL诱导内皮细胞,采用差异显示逆转录PCR技术[4]获得全新表达标签序列(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筛选人主动脉cDNA文库。克隆相应新基因的cDNA全长,并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初步分析。
作者:张文成;陈保生;吴刚;曾武威;薛红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单克隆抗体PD4是本所用胃癌细胞系MGC803细胞免疫BALB/c小鼠,经细胞筛选而获得的[1]。前期工作证明,此抗体能引起MGC803细胞的凋亡[2], 抑制Ras转化细胞Rat3-3在体外的增殖及在软琼脂中的集落形成能力, 并降低其在裸鼠中的致瘤能力[3,4],这些结果提示,单克隆抗体PD4相关抗原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因此,克隆PD4相关抗原基因,了解其结构及功能,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为肿瘤的防治提供有益的线索和依据。
作者:孙国勋;寿成超;吴健;孟麟;安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 ApoE)与Alzheimer病(AD)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ApoE等位基因4型(ε4),已被认为是AD患者发生和发展的危险或易感基因之一;AD患者病理学研究已经证实AD患者脑内有ApoE的存在。并且可能参与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1,2]。Blennow等[3]报道AD患者脑脊液ApoE浓度减低,并认为可能与AD发生有关。为了进一步验证AD患者脑脊液ApoE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与AD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我们对AD组和神经疾病组脑脊液ApoE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根据AD的诊断标准[4],本研究AD组入选患者51例,其中男17例,女34例,年龄范围56~85岁,平均74.8±7.6岁。从同期住院患者中选出神经疾病Ⅰ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范围31~78岁,平均年龄68.3±9.9岁。该组包括脑血管病20例,脑炎/脑膜炎10例。神经疾病Ⅱ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范围35~71岁,平均年龄64.5±10.6。此组包括颈椎病11例,腰椎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17例和运动神经元疾病8例。
作者:秦斌;曾湘豫;朴红哲;G.Siest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脑干肿瘤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在国内尚属于空白,我所对41例脑干肿瘤病人进行术中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监护,力图较为全面、系统地阐明脑干肿瘤手术中SLSEP监护的具体指标,判断其方法和优点及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乔慧;王忠诚;张亚卓;刘淑玲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华医学会设立的“中华医学科技奖”,报请卫生部批准后,按照第265号国务院令发布施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的程序,获得国家科学技术部首批批准并予登记。3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部向中华医学会颁发了《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登记证书》。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医药卫生行业的科学技术奖,其中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奖项。该奖为年度奖,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两个等级。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的项目中向国家级科学技术奖项推荐候选项目。 中华医学会组建了相应的领导工作委员会,聘请全国知名专家组成了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首届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推荐、评审等工作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中。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承担该奖的日常工作。 社会力量设奖是我国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有益补充,是调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奖励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优秀成果或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科技部颁发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社会力量设立面向全国的科学技术奖,要经过设奖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国家科技部批准后方予以登记。经登记的社会力量设奖及其组织、评审机构在中国境内享有依法开展科学技术奖励活动和在公开出版物、媒体上如实宣传报道的权利,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干涉。国家科学技术部首批批准并予以登记的全国社会力量设奖项目共26个。 (本文编辑:燕鸣 高健)
作者:刘俊立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临床医师在对病人的诊治过程中,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即病人是否有病?患的是什么病?在肯定和排除诊断中,就需合理选用诊断试验,选用时要考虑其有无指征,对于该指征是否有效并正确,是否昂贵,对病人有无损伤等,同时,临床医师还要对试验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循证医学要求运用目前好的证据来解决临床问题,因此,在实施循证医学前,首先要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具体临床问题,然后用合适的方法去检索资料。由于教科书出版的周期一般为3~4年,从写完到出版也要1年,因此,只有通过上网查阅才能找到新进展资料[1]。例如,对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试验的选择,就可以用“缺铁性贫血”和“诊断”和“人类”三个关键词;如果网上出现许多文献,在关键词中可再键入“灵敏度”和“特异度”,则找到的文献中就会包括这些特性的数据,需查阅的文章量也大大减少。
作者:王吉耀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