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2年1期文献
  • 四氢小檗碱衍生物86035对豚鼠心室肌L型钙通道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氯苄基四氢小檗碱(CPU)86035对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的抑制作用,分析对L型钙通道相互作用的状态依赖性.方法采用膜片钳全细胞技术,记录不同浓度(50~250 μmol/L)CPU86035作用前后的L型钙电流(ICa.L).结果 (1) CPU86035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型钙电流,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75 μmol/L. (2) CPU86035对L型钙电流的抑制依赖于保持电位(HP).HP=-40 mV时,75 μmol/L CPU86035的抑制率为49%±2%,HP=-80 mv时,抑制率为64%±4%.(3) CPU86035作用后,稳态激活曲线右移,V1/2由对照的6.7 mV±1.6 mV变为15.4 mV±0.8 mV.(4) CPU 86035作用后,稳态失活曲线右移,V1/2由对照的-19.1 mV±2.5 mV变为-12.6 mV±2.7 mV.(5) 用药后L型钙通道从失活状态恢复的时间变长.结论 CPU86035对L型钙通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药物可能主要与通道的静息状态结合.

    作者:李春;郭继鸿;刘泰摓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白三烯在运动性哮喘中作用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白三烯(LT)与运动性哮喘(EIA)的关系.方法测定22例EIA患者与10例正常对照组运动前和运动后2 h尿液中LTE4浓度.并对12例EIA患者给予白三烯受体(LTR)拮抗剂治疗. 观察下述指标:(1) 用药前后运动后1 h内1秒种用力呼气容积(FEV1)下降与时间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0-60 min;(2) 用药前后运动后FEV1恢复至运动前FEV1±5%所需时间;(3) 用药前后运动后FEV1下降的大程度.结果 EIA组运动后尿液中LTE4浓度明显高于运动前,P<0.01,运动前与运动后2 h EIA组尿液中LTE4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12例EIA患者服用LTR拮抗剂扎鲁司特后,运动后1 h内FEV1下降与时间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0-60 min、运动后FEV1恢复至运动前时间、运动后FEV1下降的大程度与用药前比较均明显减轻.结论 EIA患者运动后尿液中LTE4浓度明显升高,LTR拮抗剂能减轻EIA的程度.提示LT在EIA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孙铁英;郭岩斐;张洪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奥曲肽抑制胃癌侵袭和转移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体外及体内实验,研究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胃癌侵袭和转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改良的Boyden Chamber膜侵袭系统,观察奥曲肽对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建立裸鼠人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给予奥曲肽皮下注射治疗8周后,观察胃癌转移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奥曲肽对胃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用明胶酶法及RT-PCR法了解奥曲肽是否下调胃癌细胞MMP-2表达及MMP-2 mRNA的表达.结果经奥曲肽作用后,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的趋化细胞数(50±4)或侵袭细胞数(30±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1,56±5,均P<0.01).奥曲肽明显降低裸鼠人胃癌移植瘤的转移,其肿瘤血管的形成数亦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奥曲肽降低胃癌细胞VEGF的表达,明显下调MMP-2 mRNA的表达,导致MMP-2的合成减少.结论奥曲肽能有效抑制胃癌侵袭和转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胃癌细胞运动能力、抑制MMP-2表达及肿瘤血管形成有关.

    作者:王春晖;唐承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内皮素1及内皮素受体A拮抗剂对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及ET-1受体A拮抗剂(ETaRA)对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hRIF)的作用.方法在体外培养的hRIF中进行如下试验:(1)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2)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RT-PCR)观察Ⅰ型胶原(Col Ⅰ)、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2(TIMP-1,TIMP-2)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1)ET-1 (10-11~10-7 mol/L,24 h) 可以促进hRIF增殖,10-7 mol/L增殖显著(P<0.05),呈剂量相关;10-7 mol/L刺激8 h, hRIF即明显增殖,24 h达高峰(P<0.01).(2)ET-1 (10-11~10-7 mol/L,16 h)可上调hRIF的Col Ⅰ、TGF-β、MMP-1、TIMP-1、TIMP-2 mRNA表达,10-7 mol/L作用显著(P<0.05),呈剂量相关.10-7 mol/L 刺激hRIFs时,Col I mRNA在8 h表达显著增加(P<0.05),24 h达高峰; TGF-β mRNA在8 h表达显著增加(P<0.05)且达高峰; TIMP-1及TIMP-2 mRNA在16 h表达显著增加(P<0.05),24 h达高峰;MMP-1 mRNA在16 h表达显著增加(P<0.05),且达高峰.(3)上述作用可特异地被ETaRA阻断.结论 ET-1可刺激hRIF增殖,并上调Col Ⅰ、TGF-β、MMP-1、TIMP-1、TIMP-2 mRNA的表达, ETaRA可抑制上述反应.ET-1可能在疾病状态下参与肾间质纤维化过程.

    作者:田雪飞;唐功耀;谌贻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转染血小板第四因子氨基末端改构体cDNA 抑制裸鼠实体肿瘤生长的研究

    目的研究血小板第四因子(PF4)氨基末端改构体cDNA (p17-70)在实体肿瘤中抗血管新生基因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构建PF4及p17-70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PF4和pLXSNp17-70),通过包装细胞系(PA317-PF4和PA317p17-70)产生的病毒上清转染人头颈部癌(KB)细胞系,并建立KB细胞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体外实验观察MTT法检测转染的KB细胞增殖指数及重组逆转录病毒上清和重组分泌型PF4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影响;体内实验24只裸鼠,分KB-PF4、KBP17-70、野生型KB组和空载体4组,观察裸鼠移植瘤生长状态、死亡时间、及病理切片计数血管密度,并重复实验一次.结果 KB-PF4s和野生型KB细胞增殖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PA317-PF4s病毒上清和KB-PF4s细胞培养液可特异性抑制HUVEC增殖(P<0.05).KB-PF4和KBp17-70细胞在同源裸鼠体内生长速度减慢(P<0.01,P<0.001).与野生型KB组和空载体组相比较(1.69 g±0.35 g,1.94 g±0.25 g),KB-PF4组和KBp17-70组的瘤体平均重量明显减轻(0.96 g±0.21 g,0.80 g±0.34 g)(P<0.05).实验荷瘤鼠生存时间延长(P<0.05),移植瘤中新生血管密度明显减少(P<0.001).与KB-PF4相比较,KBp17-70细胞在同源裸鼠体内生长速度减慢更加明显,生存时间延长更为显著(P<0.05),移植瘤中新生血管密度减少更为明显.结论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血小板第四因子相关多肽基因治疗,具有靶向性抗肿瘤组织中血管新生作用, 能明显地抑制肿瘤生长.

    作者:李妍涵;刘拥军;靳益欣;周毓玲;蔡英林;陈辉树;张丽艳;韩忠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正常肾上腺和嗜铬细胞瘤新全长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目的从正常肾上腺及嗜铬细胞瘤组织克隆新的全长cDNA并进行功能预测.方法用表达序列标签(EST)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芯片拼接、cDNA末端快速扩增及RT-PCR等方法检查104份来自正常肾上腺的样品及双份来自嗜铬细胞瘤的样品.结果从肾上腺组织文库中克隆全长cDNA 126条,其中从正常肾上腺(AD)中克隆 104条,嗜铬细胞瘤(PC) 22条.通过测序获得克隆50条,电子克隆77条.2条通过RACE获得全长.95条经UniGene查询或放射杂交法(RH)作了染色体定位.根据预测功能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功能基因,包括信号蛋白、离子通道相关蛋白、参与激素合成酶类、分化相关蛋白、重要的转录因子及翻译启始因子等.7个由不同剪切方式而产生的新全长cDNA.表明在体内mRNA成熟过程中剪切方式的多样性及复杂性.结论通过大规模EST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可在较短时间内从肾上腺组织文库中克隆127条新的全长cDNA,其中有些可能在肾上腺功能调控以及肿瘤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彭永德;李月彬;宋怀东;高国峰;黄长辉;胡仁明;韩泽广;陈家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和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腹透患者营养不良和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的发病情况和临床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4个腹透中心共90例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价,包括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食谱调查,直接人体测量,生化参数的测定等,并调查社会功能及焦虑抑郁状况.以SGA为营养不良的判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营养良好、轻中度营养不良和重度营养不良3组.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营养不良和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的影响因素.结果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7.8%,其中重度营养不良为13.3%.营养程度不同的3组间以下指标比较:平均每日每公斤体重能量和蛋白质摄入(DEI、DPI)、上臂围(A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血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氮出现率相当蛋白(nPNA)、瘦体重(LBM)和瘦体重百分比(LBM%)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0.05).营养状况的正相关因素是DPI(P<0.05)、DEI(P<0.05)、标准化TCcr(P<0.01)、GFR(P=0.069),负相关因素为透析时间(P=0.12),糖尿病(P<0.05).本组患者DPI为(0.74±0.26) g·kg-1·d-1,DEI为(113±29) kJ·kg-1·d-1.DEI的负相关因素是焦虑积分(P<0.01)和不坚持体力活动(P<0.05),DPI的负相关因素是抑郁积分(P<0.001).72例患者(80%)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14例(15.6%)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结论腹透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是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残余肾及总肌酐清除率较低、透析时间长和患糖尿病.而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的影响因素是焦虑、抑郁和缺乏活动.

    作者:董捷;范敏华;齐惠敏;甘红兵;刘惠兰;王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长期作用对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长期给予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对关节软骨修复的影响.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髁间关节面造成全层软骨缺损.随机分为(1)对照组8只,关节软骨缺损不充填任何物质;(2)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组8只,缺损应用BMP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物充填;(3)S-甲基异硫脲(SMT)组8只,缺损应用BMP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物充填,皮下注射iNOS抑制剂SMT(5 mg·kg-1·12 h-1),术后1年处死动物.按组织形态学评分标准,作修复组织评价;化学比色法检测软骨修复组织一氧化氮(NO)释放量和(NOS)活性;天狼猩红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胶原的分布;35S掺入法检测蛋白多糖的合成率;BrdU掺入法检测修复组织细胞活性.结果形态学观察证实,1年后SMT组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在边缘修复结合度、细胞形态和缺损区结构等评分方面均优于BMP组和对照组(P<0.01);天狼猩红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MT组Ⅰ型胶原明显少于BMP组和对照组,Ⅱ型胶原多于BMP和对照组;35S检测显示SMT组蛋白多糖的合成率明显高于BMP组和对照组(P<0.01);BrdU掺入显示SMT组术后1年仍有增殖活力较强的细胞.结论 iNOS抑制剂SMT的应用能明显提高软骨修复的质量,延缓退变.

    作者:孙炜;王吉兴;金大地;刘晓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人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主亚基受体激活相关多肽的理化特性与抗原性分析

    目的分析人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NMDAR)主亚基NR1a上两个受体激活相关多肽P1、P2的抗原性及其理化特性.方法用GOLDKEY软件从蛋白质数据库中调出人NR1a分子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在其第一、第三跨膜域前后逆向、顺向截取151和144个氨基酸长度的多肽片段P1与P2,选取Hopp & Woods与Kyte亲水性、Janin表面可及性、Karplus-Schulz主链柔韧性及Welling抗原性等参数予以多参数分析,采用Prosite程序与Chou-Fasman方法比较其氨基酸位点与二级结构特征,以此为基础综合判定P1与P2片段的抗原位点并与已有的实验结果相比较.结果 P1、P2多肽片段上可能分别有6和7个8~15 aa长序列具有良好的抗原性.P1相关序列主要分布于其氨基端,与配体结合关键氨基酸残基相距较远.P2上的相关序列分布较均匀,包含有受体激活重要相关位点或与配体结合关键氨基酸残基距离较近.P2片段的总体抗原性、亲水性与可及性均强于P1,尤以其近膜的15个残基为著.P1、P2多肽片段均含有一定数量的β-转角,但P1片段含有较多的半胱氨酸残基和无规卷曲,而P2片段则含有较多的芳香族残基并以α螺旋结构为主.结论人NMDAR主亚基NR1a上的两个受体激活相关多肽P1、P2均具有一定数量的抗原位点,与P1相比较,P2可能更易成为NMDAR免疫干预的分子靶点.

    作者:孙长凯;赵杰;李伍举;冯健男;刘淑红;朱克;王吉庆;尹安民;韩大跃;张万琴;姜潮;姜长斌;聂志余;王耀山;包礼平;范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静脉血栓形成与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Ⅴ Leiden突变的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限制性内切酶Mnl-Ⅰ酶切的方法,鉴定20例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及50例对照者是否存在凝血因子Ⅴ Leiden突变.结果所有受检者PCR产物经Mnl-Ⅰ酶切后均产生3 767和116 bp 3个片段.结论 20例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与50例对照者均无凝血因子Ⅴ Leiden突变,因此,凝血因子Ⅴ Leiden突变不是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孟强;蒲传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应用显微切割TRAP法对食管癌端粒酶活性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食管鳞癌中的变化,同时研究端粒酶活性与癌的分化、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显微切割-TRAP-银染法对45例食管鳞癌组织、癌旁非典型增生上皮及切缘的正常粘膜上皮进行定点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食管正常粘膜上皮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2/40),非典型增生上皮为79.3%(23/29),癌组织为82.2%(37/45).非典型增生上皮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上皮,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同一癌组织中不同分化程度、不同浸润深度癌巢的端粒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食管鳞癌及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分化程度无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李淳;吴名耀;梁英锐;许丽艳;蔡唯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我国研制的乙型肝炎基因重组疫苗近期免疫效果观察

    目的考察新生儿接种国产乙型肝炎(乙肝)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表达的基因重组疫苗的近期免疫效果.方法 1997年1月1日至1999年8月31日,在河北省正定县选择7个乡,对2 969名新生儿按出生后24 h及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3剂乙肝CHO疫苗,每剂10 μg.每季度对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进行调查核实.2000年4月对完成全程免疫的观察对象采集血清,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三项乙肝病毒标志.结果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3.74%(2 783/2 969),第1剂在出生24 h内接种的及时接种率为95.42%(2 833/2 969).2000年4月采血率为68.4%(1 906/2 783).新生儿乙肝CHO疫苗全程免疫后第1年内抗-HBs阳性率[样本值/阴性对照值(S/N)≥2.1]为98.25%,有效抗-HBs阳性率(S/N≥10.0)为94.26%,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77.64;其后抗体水平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第3年时抗-HBs阳性率为92.31%,有效抗-HBs阳转率为68.96%,GMT为22.86.3年中HBsAg阳性率均小于1%,抗-HBc阳性率和HBV感染率在1%~3%之间,未见随年限延长而增加的趋势.结论国产乙肝CHO疫苗的免疫原性和近期保护效果良好.

    作者:刘洪斌;马景臣;孟宗达;张英林;韩常全;张玉伟;赵卉;刘玉忠;邢占春;陈吉朝;贾志远;夏国良;曹惠霖;刘崇柏;李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孕期患先兆子痫的初产妇将来易死于心血管疾病

    作者:高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术中体感诱发电位改善对颈椎病手术结果的预测观察

    诱发电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脊柱外科手术中,用来判断术中急性脊髓、神经损伤.临床使用的诱发电位监护方法包括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皮层运动诱发电位、脊髓诱发电位等,但常使用的是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s, SEP)监护技术.SEP脊髓功能监护操作较为简单,结果较为可靠,是目前较常采用的术中脊髓监护方法.我们在应用SEP对颈椎病患者进行术中监护时发现,有部分患者在椎管减压后立即出现SEP波形的明显改善.根据上述现象,本文对术中SEP改善与术后临床效果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

    作者:李书纲;翁习生;杨新宇;邱贵兴;仉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利多卡因添加微量钾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近年来,已证实局麻药液中添加生理浓度的微量离钾子可以明显提高局麻药的局部麻醉作用[1-4],但对人体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如何尚少见报道,为此我们采用添加不同浓度微量钾离子的利多卡因,对120例行上肢三角肌部位以下手术的患者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进行了临床观察,并对其中60例在阻滞前、后各时相行血清钾离子浓度动态测定,以期为临床麻醉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王铁军;方力;章彦;陈晓菲;孙晓雄 刊期: 2002年第01期